大学课堂教学氛围优化与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探讨
朱卫东 兰月华 蔡德清
[提 要]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大学教育的主要任务之一。课堂教学是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主要场所,大学课堂教学需要通过优化教学氛围,营造出和谐创新、民主平等、互動参与和探索研究的良好氛围来加强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大学课堂;教学氛围;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作者简介]朱卫东(1967—),男,赣南医学院图书馆副研究馆员,研究方向为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蔡德清(1978—),男,赣南医学院图书馆馆员,硕士,研究方向为信息管理;兰月华(1984—),女,赣南医学院图书馆馆员,硕士,研究方向为信息管理。(江西赣州 341000)
大学生创新能力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指标,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关键因素。大学课堂是大学生接受教育的最基本空间,课堂教学是大学教学活动开展的主要阵地,应该担负起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神圣任务。而大学课堂教学要出色地完成这一任务,必须营造出一个有利于大学生创造潜能激发的课堂教学氛围,大学课堂教学中富有创新个性特色的良好氛围,能通过暗示、感染等一系列的心理机制因素,对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起到潜移默化的积极作用。
在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下,大学生必然会身心极度放松,对学习目标兴趣浓厚,探究欲望不由自主,隐藏在身上的创新潜能得以充分发挥。大学教育过程中,自由宽松愉悦的教学氛围能使大学生在从事创新活动时感觉到安全感和光荣感,从而有利于创造力的发挥。因此,在大学课堂教学中要营造出一种生动活泼的良好氛围,让大学生形成一种敢于和乐于探索创造的性格特征,形成时刻以创新的精神状态吸取和运用知识的心理趋向[1]。
一、和谐创新的教学氛围能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潜力
创新是人与生俱来的潜能,要把隐藏的创造潜能激发出来,需要一个适宜的外部环境与之相配合。实践研究证明,人的创造力只有在心理感觉“安全自由”的理想状态下才能最大程度地展现出来,良好的情绪状态是创造活动开展的心理前提,轻松自由、和谐愉悦的氛围能使人精力倍增,积极性高涨,想象力丰富,思维清晰敏捷,从而使活动效率提高。由此可见,大学课堂教学要实现大学生创新能力提高的目标,营造一个和谐创新的教学氛围必不可少。
为此,首先必需建立起以学生为本的新型师生关系,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当学生创造力的激发者,用信任和真诚对待学生,关心爱护学生,这样学生才能做到亲其师,进而信其道;要善于使用艺术的手法来唤起学生的求知欲,通过生动的语言、愉悦的表情以及协调的动作来营造和谐热烈的教学课堂氛围,使学生在愉快的心境之下保持良好的学习积极性;老师要积极倡导学术民主,鼓励学生树立批判性思维,敢于和善于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大胆质疑观点;同时,老师要与学生平等交流,善于倾听学生的观点,进而激发其求知的欲望;另外,还要对大学生进行创新鼓励,以包容之心鼓励学生大胆提出自己的不同观点,对学生的新异想法予以呵护,从而增强学生的自信心[2]。
二、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碰撞出创新思维的火花
心理学家认为,人被尊重的需要得到满足后,就会感觉到自己存在的价值,从而焕发出一种巨大的积极进取的精神活力来应对各种挑战。民主平等是师生关系的核心,反映了师生之间平等合作、信任共享的新型关系,在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下,学生会感到精神上的自由超脱,感觉到自身价值被充分认可。面对和蔼可亲的教师,师生间容易产生情感共鸣,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习,敢于猜想质疑,思维活跃并积极探索,愿意参与到教学这个双边活动中来,从而使学习及创新思维活动保持畅通和走向深入。
在大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优先考虑营造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使学生能体验到学习的愉快和幸福。要尽可能多给予学生赞赏鼓励性的评语,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对于学生不成熟的观点,不要简单地进行批评指责,要从中找出合理的部分加以肯定,并作适当的引导;对学生与众不同的见解和挑战书本权威的勇气,教师要表现出极大的理解、宽容和耐心;提倡师生之间合作意识的形成和合作机制的打造,以及学习经验和学习成果的共享,从而消除学生的紧张情绪,促使学生主体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放松对学生心理活动的束缚和羁绊,给学生发现、思考、想像的自由空间,鼓励学生标新立异,打破常规,突破传统;最后,教师要尊重每位学生做人的尊严,课堂教学中要赞赏学生表现出来的微小变化和对自己的超越。总之,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启迪学生的创造性思维[3]。
三、互动参与的教学氛围加速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形成
当代教学理论指出: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学的统一,统一的实质体现在师生之间或生生之间的互动。课堂互动的实践意义不可小视,课堂教学中开启有效的“互动”,能更好地促使学生积极思考,认真讨论,勤于探索,进而促进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的不断提升。在互动交流过程中,学生的注意力必然会被教学内容所吸引,此时学生容易处在积极的学习状态之中,有助于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另外,教学互动还能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之自觉利用课内外信息资源进行思考研究,在发现解决问题的同时创新思维方式。
所以,教师有责任引导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通过师生问答、生生交流等形式组织互动,有效的问答能引起学生深层次的思考,并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另外,教学过程中还可以让学生参与教学的组织和实施,由学生来组织讲解、提问与点评,或将一些内容设计为辩论形式的实践教学。教学中,教师可直接提出与教材有关的需要解决的问题或创建某种具体情景,让学生解答或进行情景分析。或发起课堂参与活动,让活动派生出的问题去牵引学生的思维,促使学生不断地去思考,学生的研究能力就会逐渐提高[4]。
另一方面,还可以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使学生成为主动的学习者,教师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推动者,师生之间的关系体现为合作与交流。学生的自主学习归根结底是问题式的,学生往往不能马上回答出问题,问题的解决需要经过一个研究的过程,必须在课后经过计划、检索、思考、实验、讨论等环节,最后以研究报告的形式展示研究成果。为了使学生尽可能高质量地解决问题,教师可以进行全方位的指导。研究任务完成后,让学生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在课堂上进行展示和讨论,以此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5]。
四、探索研究的教学氛围拓宽大学生创新的思维空间
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最早提出探究式教学法,他认为教育不但是要让学生习得大量现有的知识,更为重要的是要学习和认识科学研究的方法及过程。探索研究式的教学过程中,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索来获取新知及发现规律,这个过程是难能可贵的一种科学研究和学习体验,学生学习的自主能力和主体地位都将因此得到较大程度的提升。老师传授知识时应着力复现成果取得的过程,从中启示学生,培养学生正确的思维方式,使学生今后能以现有的知识成果为起点,去研究解决尚未解决的问题,从而取得创新性的成果。
基于此,教师在教学中可以设计出问题情境,问题情境能引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调动学生探究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师在备课时要善于将教学重点或难点转换成问题,为学生创设实际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生为了解决问题,就必须去独立探索,在探索中解决问题,完成创新活动。但要注意呈现的问题情境要在学生力所能及的范畴之内,使学生经过探索能够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学生创新的热情。
要科学合理安排课堂教学内容,教学内容要基于教材知识体系,但又不局限于教材,要高于和新于教材。教學内容做到深入浅出,既要与原有知识基础关联,同时又要引入前瞻性内容,注重及时拓展和更新教学内容,体现相关学科的成果动态和发展趋势,从而能引发学生探索的欲望,并使学生养成关注学科领域新发展及新趋势的习惯,为形成科学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创造条件。
教师还要积极开展学科领域的科学研究,在教学中将基础理论与学科领域的新发展结合起来,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引领学生对科学研究产生兴趣,使学生体会到所学知识的价值,从而进一步激发课堂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同时,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要面向过程,要将学科起源和研究过程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多角度、全方位地思考问题,增强学生参与知识建构的自觉性和创造性[6]。
五、结语
创新是一个国家发展的不竭动力,大学的使命在于培养适应时代发展的创新人才,大学课堂教学是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主渠道。大学课堂教学需要通过优化教学氛围,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启发学生进行问题研究,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自主研究的能力,发挥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作用,使大学课堂教学充满激情,成为思想的发源地和创新人才培养的摇篮。
[参考文献]
[1][6]刘晓广.关于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思考[J].中国成人教育,2009,(8).
[2]刘玉梅.基于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教学改革举措[J].职业教育,2012,(2).
[3]高红贵.课堂教学与创新能力培养[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4).
[4]张建军等.课堂教学模式与大学生研究能力培养的探讨[J].中国地质教育,2011,(3).
[5]李俊卿.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J].中国大学教学,2010,(1).
[责任编辑:黄贝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