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众欢腾其乐融 神州大地舞春风
靳潇飒
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也是古都北平城和平解放70周年。2019年1月31日,北京市档案馆举办的“古都新生人民胜利——纪念北平和平解放70周年展”正式对外界推出,集中展出了五百余件重要档案史料。2019年6月12日,西城区档案馆举办的“回眸1949——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展也布展完毕,正式接待社会各界人士参观。在这两次关于新中国成立的展览中,西城区档案馆内有一件馆藏历史档案两次皆被选中,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重要见证向社会展出。这件珍贵的档案穿透历史,直击1949年10月1日北京天安门开国大典的现场,让我们在泛黄的字里行间也能感受到那激动人心的时刻。
如上图所示,这份档案是北平市市民分指挥部制作,并由北平市人民政府民政局在1949年9月26日下发给各区的通知,其主要内容是如何组织群众参加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庆祝大会。此通知正文部分共计853字,分为七个部分,集中讨论了发动群众参加开国大典的所应注意的各项问题,如参加人数、联络员及纠察队员的分配、队长的設置、各类物品的准备、游行队伍注意事项、领队人注意事项及其他几个未解决问题等。由此可见,该份文件可谓是一副展示群众参加开国大典游行庆祝前所做各类事项的全景图。
该文第一条要求北平市各区要以区委员会、区公所为主,组织市民成立市民分指挥部,点明此次组织发动的主要对象包括有组织和无组织的工人(有组织工人除由市总工会通知者外,其余均由区领导参加)。1949年2月2日北平市和平解放后,全城曾临时被划分为32个区,其中内城区仍延用旧的行政区划,分为12个区,只不过将原来的内一区至内七区改为第一区至第七区,将原来的外一区至外五区改为第八区至第十二区。而郊区则保留了原来的8个区,将原来的郊一区至郊八区延续到了内城12区之后,改名为第十三区至第二十区。此外,又将新划入北平市军事管制区域内的河北省临界地区分为12个区,以此便共同构成了开国大典前北平市的基本架构。此次主要发动的群众对象主要包括城内12个区以及城郊6个区内的工人群众,规定“参加大会者,城内十二个区,每区发动一千至一千一百人,郊六个区发动三千人(数目上次会已分配)”,由此可以判断,参加开国大典的北京各区群众人数大约在15000人至16200人之间。
开国大典举办前夕,由于北平刚刚解放,城内残存的国民党特务以及反动党团骨干分子依旧十分猖獗,分散潜伏的原驻北平国民党宪兵第19团也一时间难以全部肃清,整个城市治安环境仍需大力维持。而且国民党在成都、重庆、广州等地还保留有相当力量的空军,其飞机还会反复前来袭扰。当年的5月4日就发生过空袭事件,从青岛飞抵北平的国民党6架美制B—24轰炸机投弹30余枚袭击南苑机场,炸毁2架涂红星的L—5飞机,炸伤1架C—46和1架B—25飞机机翼,并烧毁房屋196间、死伤24人。鉴于数月前的南苑机场空袭惨案,在人口和房屋密度更大的天安门地区发动如此大规模的群众去参加新中国成立的庆典活动,如何保证队伍安全,以及在危急情况下仍能够做到整齐划一、有序撤离,自然成为组织方的重点工作。为此,北平市民政局要求每区都应该派出联络员及纠察队员,纠察队员的主要任务是“负责维持本单位秩序,如遇空袭紧急情况时,协助华大纠察队维持秩序”;每区根据情况相应派出纠察队员,其人数具体规定为“一至十三区出席大会者,每区纠察队员三人,十四至十七等四个区,因参加人数少,每区出纠察队二人”。除此之外,参加大会的城郊各区还需要“每区出联络员一人,负责和分指挥部联系,并带领本单位进入会场,安置指定地点”。各区所选出的联络员和纠察队员必须保证政治上可靠,并能胜任此项工作,纠察员、联络员的入会符号则由大会统一制发。除派出纠察队员和联络员外,参加游行的各区队伍也要求以大队的形式组织起来,并根据各自人数多少设正副大队长一人或二人,下设中队分队;凡是被选为正副大队长的同志均需要自行筹备一寸半宽一尺长的红布臂章,并在臂章上详细写明正副队长所属区名和本人姓名。由此可见,游行队伍虽然人数众多,但其以高度严密的组织手段,拥有了应对紧急情况的能力,保证了队伍在庆典过程中的整齐划一和高效运转。
既然是参加开国大典,喜庆的气氛自然是需要各支游行队伍来营造,为此北平市市民分指挥部也详细做了准备工作,要求各区要自行制作一丈左右的旗子,颜色以红色为宜,旗子上面要用黄字或者白字书写“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庆祝大会”字样及本单位名称。除制作旗子外,为了保证持续至夜间的庆典可以继续进行,各区干部和市民也要自行筹备灯笼,颜色以红、绿、紫为宜,不能使用与庆典气氛不相符合的白色,数量上要保证至少三人一个、越多越好,如果实在筹措不到灯笼,也可以用火把代替。所有的灯笼和旗子必须要在1949年9月30号前准备完毕,以备10月1日庆典当天使用。正是由于此项准备工作的开展,新中国才在漫天飞舞的横幅旗帜中以及灯火辉煌的北平城内庄严宣告诞生。
群众队伍虽然不如解放军部队那般行动迅速、令行禁止,但也有自己的纪律,参加游行的队伍一律需要遵循以下要求:“不准带秧歌,不准带锣鼓,不准化妆,会场内不准带车子,不准带武器;各单位在会场必须服从指挥,防空一般地不动,因有设备;持毛主席、朱总司令像时,没扣风纪扣者不要持;老弱小孩一律不准进会场”。“因闭会时间太长,必须每人自带干粮,能带水者更好”。除了个人需要注意以上事项外,各支队伍进入天安门会场时,应由领队人将每支队伍分为六列纵队以便迅速入场;各队伍领队需要在进入会场前统计各队人数,填写好名单,并在进入会场时交给会场门口联络员。
总的来说,除最终开会的准确时间以及市民区域划分、进会场路线及游行路线没有明确、尚需另行通知外,此份档案文件几乎详细规定了各区群众在参加大典前所应准备的各类事项。通过这份珍贵的历史档案,我们仿佛可以穿越时空,回到1949年10月1日下午的历史现场,清晰地看到70年前北京各区的群众是如何被组织起来参与开国大典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的。
1949年10月1日下午3时,庄严的开国大典在天安门广场正式开始,党和国家主要领导、军队主要领导,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和其他爱国人士,城防部队指战员,工人、农民、市民、学校师生、机关工作人员代表以及苏联方面代表等社会各界人士共30万人共同见证了这一历史时刻,其中便包括北京各区群众代表队伍。中央人民政府秘书长林伯渠宣布庆祝典礼正式开始,军乐团高奏国歌《义勇军进行曲》,毛泽东主席走到麦克风前庄严宣告:“同胞们!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已于本日成立了!”紧接着毛主席按动电钮,第一面五星红旗迎风招展,在新中国首都缓缓升起;与此同时,在嘹亮的军乐声中,54门礼炮齐鸣28响。当五星红旗在礼炮轰鸣声和《义勇军进行曲》的伴奏中冉冉升起时,在场群众纷纷将红旗红灯高高举起,把天安门广场变成了一片红色的海洋。下午4时整,在毛泽东主席宣读完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中央人民政府公告后,林伯渠秘书长宣布阅兵典礼开始。整个阅兵结束后,群众游行才正式开始,并一直持续到天黑,一批批群众队伍走过天安门城楼接受检阅,并将手里举的纸灯笼、纱灯笼以及火把纷纷点亮,天安门城楼上的巨大宫灯与城楼下千万盏红星型灯笼火把交相辉映,将广场点缀成为灯的海洋。可以说,正是当时北平市人民政府的高效组织,以及北平市市民分指挥部的精心准备,加之北平各区群众的积极配合,才得以保证参加庆典的群众游行环节既有条不紊又气氛热烈,与军队大阅兵一道共同组成了完整的开国大典,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而这份在开国大典前夕组织策划北平各区群众游行的珍贵历史档案,与共和国同岁而生,保存至今已然跨越70年历史,从而变得更加弥足珍贵。
作者单位:北京市西城区档案馆中共中央党校研究生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