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耗散结构和灰熵关联度的集群资源产业链演化研究
周永占 王艳秋
摘 要:针对资源型产业链在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性,分析资源型产业链的发展模式及比较,以耗散结构和灰关联分析为理论依据,探讨集群资源型产业链系统与耗散结构的同构性,通过对耗散结构与熵的关系、产业链系统的优势、系统灰熵关联度的分析,建立了基于耗散结构和灰熵关联度模型,用以判断集群资源型产业链演化方向。
关键词:集群资源型产业链;耗散结构;灰熵关联度;演化方向
产业集群、产业链是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有效组织模式,而两者都有网络化发展的趋势,又有日益耦合发展之势,我国一些集群发展势头良好的经济发达的沿海地区,形成了集群产业链组织,为集群产业链研究提供了基础。国内外学者对产业集群、产业链、全球价值链的产业集群的形成与演化的研究较多,而对集群式产业链的形成与演化研究较少。浙江财经学院的严北战教授从2011年开始对集群式产业链的形成与演化内在机理进行了研究,提出了这种新型组织的演化模型、升级路径等新的思想和观点,本人对严老师研究的新的组织模式很感兴趣。本文是在严老师及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集群产业链的形成与演化机理进行更深入的剖析,揭示集群产业链 演化的规律,为政府制定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一、资源型产业链的发展模式及比较
资源型城市与资源型产业关系紧密,一般资源型城市的发展依赖资源型产业的发展,资源型产业作为主导产业与其相关的企业形成资源型产业链,资源型产业链与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关联度大。目前大部分资源型产业链出现产业链短链、产业链狭窄等特点,因此延伸、扩宽产业链、改革现有资源型产业链的发展模式成为资源型城市发展的关键问题。
对国内外资源型城市发展的研究显示目前资源型产业链发展有三种模式:
一是资源型产业链纵向延伸模式。该模式围绕资源产品的专业化分工的各个阶段而形成不同的产业,形成一种产业链条,这种延伸模式形成的产业链条上的企业大部分为资源产品的重工业加工企业,需要投入大量成本和资源,我国资源型产业链纵向延伸模式呈现产业链条短、附加值低的特点。
二是资源型产业链横向延伸模式。资源型产业链向上下游产业延伸拓展,加强跨产业的横向发展,形成了一条集设计、生产、销售、服务于一体的资源型产业链条。我国资源型产业链横向延伸模式呈现产业延伸速度慢的特点。
三是基于产业集群的资源型产业链模式,即复合模式。该种模式能充分发挥竞争合作有机整合性,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社会分工、产业链、产业集群三者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形成一种动态互动关系,使集群资源型产业链能形成区域优势,在社会分工的基础上优化资源配置,激发创造性的价值活动,实现集群资源型产业链的优化升级战略。
通过对三种模式的比较分析可以看出,我国资源型产业链目前发展还不完善,集群资源型产业链模式有待进一步发展,是我国资源型产业发展的方向。对集群资源型产业链演进机制的深入剖析,有利于资源型产业链取得突破性进展,加速产业链升级。
二、集群资源型产业链的耗散结构分析
耗散结构理论是比利时化学家普利高津(Prigogine)提出来的。耗散结构发生必须具备四个条件:一是开放系统,耗散结构系统要同外界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因此产生耗散结构的系统必须是一个开放系统;二是远离平衡态,普利高津曾说过“非平衡是有序之源”,即是产生耗散结构的系统必须到达远离平衡态的区域;三是临界点突变,临界点突变是产生耗散结构系统的一大特征;四是正反馈,正反馈是有序产生的重要因素,是产生耗散结构系统的必要条件。
资源型产业链是技术、经济、资源、环境、社会相关联的系统,而集群资源型产业链是产业集群与资源型产业链相耦合的系统,该系统与耗散结构具有同构性的特点:集群资源型产业链存在产业间、企业间物质、信息、能量、资源等的交换,从外界吸收负熵,通过“涨落”发生耗散,因而集群资源型产业链的形成是一个不断发展、开放的过程,集群资源产业链系统时开放的系统;随着资源开采程度、环境变化、政策的变化,原来平衡的资源型产业链发生改变,不断向纵向、横向延伸拓展,形成新的产业链模式,因而集群资源型产业链发展是不平衡的;集群资源型产业链系统不断延伸升级,带动新产业新部门的出现和发展,使得该系统不断扩大,进而促进整个资源型城市的发展,该系统的相对稳定抵御各种变化带来的冲击,使自己持续稳定向前发展,表明集群资源型产业链系统存在临界点即涨落点,与耗散结构的条件一致;资源型产业链的发展是从孤环—短链—长链—循环链—网链的过程,是系统不断耗散升级的过程。集群资源型产业链系统内的各个链点关系复杂,链环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发展,形成了正反馈,因而该系统正符合耗散结构强调的正反馈的特点。
集群资源型产业链系统是耗散结构,该系统符合耗散结构的条件,遵循耗散结构的规律,因而可利用耗散结构中的熵变、灰熵关联度、系统的有序性的关系确定集群资源型产业链的演化方向。
三、基于耗散结构和灰熵关联度的集群资源型产业链演化方向
1.耗散结构与熵的关系
2.集群资源型产业链系统的优势分析
通过计算某一区域的产业与该资源产业的灰色关联系数,并对其进行优势分析,即可确定该资源型城市的资源型产业可以发展的集群产业。
通过集群资源型产业链系统灰熵关联度大小可以判断产业链的演化,即通过灰熵关联度可以确定比较序列与参考列的关联性的强弱,灰熵关联度越大,则比较序列与参考列的关联性越强,即该产业在集群资源型产业链中的越重要。
四、结论
我国资源型产业链有三种发展模式:纵向延伸模式、横向延伸模式、基于产业集群的资源型产业链模式,通过对三种模式的特点、发展现状进行分析比较,发现我国资源型产业链目前发展还不完善,集群资源型产业链模式有待进一步发展,是我国资源型产业发展的方向。通过对集群资源型产业链与耗散结构理论的分析,发现集群资源型产业链系统是耗散结构,该系统符合耗散结构的条件,遵循耗散结构的规律,因而可利用耗散结构中的熵变、灰熵关联度、系统的有序性的关系确定集群资源型产业链的演化方向。最后,通过对耗散结构与熵的关系、集群资源型产业链的灰关联系数、系统的优势及灰熵关联度的深入分析,可以确定基于耗散结构和灰熵关联度的集群资源型产业链的演化方向。
参考文献:
[1]杨小凯,张永生.新兴古典经济学和超边际分析[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98-104
[2]黄溶冰,胡运权,吴冲.耗散结构视角下的矿业城市产业转型路径[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2005,25(4):34-38
[3]王志宏,许可.基于耗散结构的资源型产业链演进机制研究[J].技术经济,2006,25(12):68-70
[4]许可.资源型产业链的形成机理及演进机制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6:36-42
[5]王艳秋.基于灰关联和主成分分析的大庆主导产业选择[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2009,11(1),29-31
[6]刘思锋,党耀国,方志耕.灰色系统理论及其应用[M].科学出版社,1991:55-76
摘 要:针对资源型产业链在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性,分析资源型产业链的发展模式及比较,以耗散结构和灰关联分析为理论依据,探讨集群资源型产业链系统与耗散结构的同构性,通过对耗散结构与熵的关系、产业链系统的优势、系统灰熵关联度的分析,建立了基于耗散结构和灰熵关联度模型,用以判断集群资源型产业链演化方向。
关键词:集群资源型产业链;耗散结构;灰熵关联度;演化方向
产业集群、产业链是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有效组织模式,而两者都有网络化发展的趋势,又有日益耦合发展之势,我国一些集群发展势头良好的经济发达的沿海地区,形成了集群产业链组织,为集群产业链研究提供了基础。国内外学者对产业集群、产业链、全球价值链的产业集群的形成与演化的研究较多,而对集群式产业链的形成与演化研究较少。浙江财经学院的严北战教授从2011年开始对集群式产业链的形成与演化内在机理进行了研究,提出了这种新型组织的演化模型、升级路径等新的思想和观点,本人对严老师研究的新的组织模式很感兴趣。本文是在严老师及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集群产业链的形成与演化机理进行更深入的剖析,揭示集群产业链 演化的规律,为政府制定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一、资源型产业链的发展模式及比较
资源型城市与资源型产业关系紧密,一般资源型城市的发展依赖资源型产业的发展,资源型产业作为主导产业与其相关的企业形成资源型产业链,资源型产业链与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关联度大。目前大部分资源型产业链出现产业链短链、产业链狭窄等特点,因此延伸、扩宽产业链、改革现有资源型产业链的发展模式成为资源型城市发展的关键问题。
对国内外资源型城市发展的研究显示目前资源型产业链发展有三种模式:
一是资源型产业链纵向延伸模式。该模式围绕资源产品的专业化分工的各个阶段而形成不同的产业,形成一种产业链条,这种延伸模式形成的产业链条上的企业大部分为资源产品的重工业加工企业,需要投入大量成本和资源,我国资源型产业链纵向延伸模式呈现产业链条短、附加值低的特点。
二是资源型产业链横向延伸模式。资源型产业链向上下游产业延伸拓展,加强跨产业的横向发展,形成了一条集设计、生产、销售、服务于一体的资源型产业链条。我国资源型产业链横向延伸模式呈现产业延伸速度慢的特点。
三是基于产业集群的资源型产业链模式,即复合模式。该种模式能充分发挥竞争合作有机整合性,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社会分工、产业链、产业集群三者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形成一种动态互动关系,使集群资源型产业链能形成区域优势,在社会分工的基础上优化资源配置,激发创造性的价值活动,实现集群资源型产业链的优化升级战略。
通过对三种模式的比较分析可以看出,我国资源型产业链目前发展还不完善,集群资源型产业链模式有待进一步发展,是我国资源型产业发展的方向。对集群资源型产业链演进机制的深入剖析,有利于资源型产业链取得突破性进展,加速产业链升级。
二、集群资源型产业链的耗散结构分析
耗散结构理论是比利时化学家普利高津(Prigogine)提出来的。耗散结构发生必须具备四个条件:一是开放系统,耗散结构系统要同外界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因此产生耗散结构的系统必须是一个开放系统;二是远离平衡态,普利高津曾说过“非平衡是有序之源”,即是产生耗散结构的系统必须到达远离平衡态的区域;三是临界点突变,临界点突变是产生耗散结构系统的一大特征;四是正反馈,正反馈是有序产生的重要因素,是产生耗散结构系统的必要条件。
资源型产业链是技术、经济、资源、环境、社会相关联的系统,而集群资源型产业链是产业集群与资源型产业链相耦合的系统,该系统与耗散结构具有同构性的特点:集群资源型产业链存在产业间、企业间物质、信息、能量、资源等的交换,从外界吸收负熵,通过“涨落”发生耗散,因而集群资源型产业链的形成是一个不断发展、开放的过程,集群资源产业链系统时开放的系统;随着资源开采程度、环境变化、政策的变化,原来平衡的资源型产业链发生改变,不断向纵向、横向延伸拓展,形成新的产业链模式,因而集群资源型产业链发展是不平衡的;集群资源型产业链系统不断延伸升级,带动新产业新部门的出现和发展,使得该系统不断扩大,进而促进整个资源型城市的发展,该系统的相对稳定抵御各种变化带来的冲击,使自己持续稳定向前发展,表明集群资源型产业链系统存在临界点即涨落点,与耗散结构的条件一致;资源型产业链的发展是从孤环—短链—长链—循环链—网链的过程,是系统不断耗散升级的过程。集群资源型产业链系统内的各个链点关系复杂,链环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发展,形成了正反馈,因而该系统正符合耗散结构强调的正反馈的特点。
集群资源型产业链系统是耗散结构,该系统符合耗散结构的条件,遵循耗散结构的规律,因而可利用耗散结构中的熵变、灰熵关联度、系统的有序性的关系确定集群资源型产业链的演化方向。
三、基于耗散结构和灰熵关联度的集群资源型产业链演化方向
1.耗散结构与熵的关系
2.集群资源型产业链系统的优势分析
通过计算某一区域的产业与该资源产业的灰色关联系数,并对其进行优势分析,即可确定该资源型城市的资源型产业可以发展的集群产业。
通过集群资源型产业链系统灰熵关联度大小可以判断产业链的演化,即通过灰熵关联度可以确定比较序列与参考列的关联性的强弱,灰熵关联度越大,则比较序列与参考列的关联性越强,即该产业在集群资源型产业链中的越重要。
四、结论
我国资源型产业链有三种发展模式:纵向延伸模式、横向延伸模式、基于产业集群的资源型产业链模式,通过对三种模式的特点、发展现状进行分析比较,发现我国资源型产业链目前发展还不完善,集群资源型产业链模式有待进一步发展,是我国资源型产业发展的方向。通过对集群资源型产业链与耗散结构理论的分析,发现集群资源型产业链系统是耗散结构,该系统符合耗散结构的条件,遵循耗散结构的规律,因而可利用耗散结构中的熵变、灰熵关联度、系统的有序性的关系确定集群资源型产业链的演化方向。最后,通过对耗散结构与熵的关系、集群资源型产业链的灰关联系数、系统的优势及灰熵关联度的深入分析,可以确定基于耗散结构和灰熵关联度的集群资源型产业链的演化方向。
参考文献:
[1]杨小凯,张永生.新兴古典经济学和超边际分析[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98-104
[2]黄溶冰,胡运权,吴冲.耗散结构视角下的矿业城市产业转型路径[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2005,25(4):34-38
[3]王志宏,许可.基于耗散结构的资源型产业链演进机制研究[J].技术经济,2006,25(12):68-70
[4]许可.资源型产业链的形成机理及演进机制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6:36-42
[5]王艳秋.基于灰关联和主成分分析的大庆主导产业选择[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2009,11(1),29-31
[6]刘思锋,党耀国,方志耕.灰色系统理论及其应用[M].科学出版社,1991:55-76
摘 要:针对资源型产业链在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性,分析资源型产业链的发展模式及比较,以耗散结构和灰关联分析为理论依据,探讨集群资源型产业链系统与耗散结构的同构性,通过对耗散结构与熵的关系、产业链系统的优势、系统灰熵关联度的分析,建立了基于耗散结构和灰熵关联度模型,用以判断集群资源型产业链演化方向。
关键词:集群资源型产业链;耗散结构;灰熵关联度;演化方向
产业集群、产业链是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有效组织模式,而两者都有网络化发展的趋势,又有日益耦合发展之势,我国一些集群发展势头良好的经济发达的沿海地区,形成了集群产业链组织,为集群产业链研究提供了基础。国内外学者对产业集群、产业链、全球价值链的产业集群的形成与演化的研究较多,而对集群式产业链的形成与演化研究较少。浙江财经学院的严北战教授从2011年开始对集群式产业链的形成与演化内在机理进行了研究,提出了这种新型组织的演化模型、升级路径等新的思想和观点,本人对严老师研究的新的组织模式很感兴趣。本文是在严老师及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集群产业链的形成与演化机理进行更深入的剖析,揭示集群产业链 演化的规律,为政府制定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一、资源型产业链的发展模式及比较
资源型城市与资源型产业关系紧密,一般资源型城市的发展依赖资源型产业的发展,资源型产业作为主导产业与其相关的企业形成资源型产业链,资源型产业链与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关联度大。目前大部分资源型产业链出现产业链短链、产业链狭窄等特点,因此延伸、扩宽产业链、改革现有资源型产业链的发展模式成为资源型城市发展的关键问题。
对国内外资源型城市发展的研究显示目前资源型产业链发展有三种模式:
一是资源型产业链纵向延伸模式。该模式围绕资源产品的专业化分工的各个阶段而形成不同的产业,形成一种产业链条,这种延伸模式形成的产业链条上的企业大部分为资源产品的重工业加工企业,需要投入大量成本和资源,我国资源型产业链纵向延伸模式呈现产业链条短、附加值低的特点。
二是资源型产业链横向延伸模式。资源型产业链向上下游产业延伸拓展,加强跨产业的横向发展,形成了一条集设计、生产、销售、服务于一体的资源型产业链条。我国资源型产业链横向延伸模式呈现产业延伸速度慢的特点。
三是基于产业集群的资源型产业链模式,即复合模式。该种模式能充分发挥竞争合作有机整合性,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社会分工、产业链、产业集群三者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形成一种动态互动关系,使集群资源型产业链能形成区域优势,在社会分工的基础上优化资源配置,激发创造性的价值活动,实现集群资源型产业链的优化升级战略。
通过对三种模式的比较分析可以看出,我国资源型产业链目前发展还不完善,集群资源型产业链模式有待进一步发展,是我国资源型产业发展的方向。对集群资源型产业链演进机制的深入剖析,有利于资源型产业链取得突破性进展,加速产业链升级。
二、集群资源型产业链的耗散结构分析
耗散结构理论是比利时化学家普利高津(Prigogine)提出来的。耗散结构发生必须具备四个条件:一是开放系统,耗散结构系统要同外界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因此产生耗散结构的系统必须是一个开放系统;二是远离平衡态,普利高津曾说过“非平衡是有序之源”,即是产生耗散结构的系统必须到达远离平衡态的区域;三是临界点突变,临界点突变是产生耗散结构系统的一大特征;四是正反馈,正反馈是有序产生的重要因素,是产生耗散结构系统的必要条件。
资源型产业链是技术、经济、资源、环境、社会相关联的系统,而集群资源型产业链是产业集群与资源型产业链相耦合的系统,该系统与耗散结构具有同构性的特点:集群资源型产业链存在产业间、企业间物质、信息、能量、资源等的交换,从外界吸收负熵,通过“涨落”发生耗散,因而集群资源型产业链的形成是一个不断发展、开放的过程,集群资源产业链系统时开放的系统;随着资源开采程度、环境变化、政策的变化,原来平衡的资源型产业链发生改变,不断向纵向、横向延伸拓展,形成新的产业链模式,因而集群资源型产业链发展是不平衡的;集群资源型产业链系统不断延伸升级,带动新产业新部门的出现和发展,使得该系统不断扩大,进而促进整个资源型城市的发展,该系统的相对稳定抵御各种变化带来的冲击,使自己持续稳定向前发展,表明集群资源型产业链系统存在临界点即涨落点,与耗散结构的条件一致;资源型产业链的发展是从孤环—短链—长链—循环链—网链的过程,是系统不断耗散升级的过程。集群资源型产业链系统内的各个链点关系复杂,链环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发展,形成了正反馈,因而该系统正符合耗散结构强调的正反馈的特点。
集群资源型产业链系统是耗散结构,该系统符合耗散结构的条件,遵循耗散结构的规律,因而可利用耗散结构中的熵变、灰熵关联度、系统的有序性的关系确定集群资源型产业链的演化方向。
三、基于耗散结构和灰熵关联度的集群资源型产业链演化方向
1.耗散结构与熵的关系
2.集群资源型产业链系统的优势分析
通过计算某一区域的产业与该资源产业的灰色关联系数,并对其进行优势分析,即可确定该资源型城市的资源型产业可以发展的集群产业。
通过集群资源型产业链系统灰熵关联度大小可以判断产业链的演化,即通过灰熵关联度可以确定比较序列与参考列的关联性的强弱,灰熵关联度越大,则比较序列与参考列的关联性越强,即该产业在集群资源型产业链中的越重要。
四、结论
我国资源型产业链有三种发展模式:纵向延伸模式、横向延伸模式、基于产业集群的资源型产业链模式,通过对三种模式的特点、发展现状进行分析比较,发现我国资源型产业链目前发展还不完善,集群资源型产业链模式有待进一步发展,是我国资源型产业发展的方向。通过对集群资源型产业链与耗散结构理论的分析,发现集群资源型产业链系统是耗散结构,该系统符合耗散结构的条件,遵循耗散结构的规律,因而可利用耗散结构中的熵变、灰熵关联度、系统的有序性的关系确定集群资源型产业链的演化方向。最后,通过对耗散结构与熵的关系、集群资源型产业链的灰关联系数、系统的优势及灰熵关联度的深入分析,可以确定基于耗散结构和灰熵关联度的集群资源型产业链的演化方向。
参考文献:
[1]杨小凯,张永生.新兴古典经济学和超边际分析[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98-104
[2]黄溶冰,胡运权,吴冲.耗散结构视角下的矿业城市产业转型路径[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2005,25(4):34-38
[3]王志宏,许可.基于耗散结构的资源型产业链演进机制研究[J].技术经济,2006,25(12):68-70
[4]许可.资源型产业链的形成机理及演进机制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6:36-42
[5]王艳秋.基于灰关联和主成分分析的大庆主导产业选择[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2009,11(1),29-31
[6]刘思锋,党耀国,方志耕.灰色系统理论及其应用[M].科学出版社,1991:55-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