渝东南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建设探析

    孙章学

    乡村振兴,生态宜居是关键。“生態宜居”四个字蕴含了人与自然之间和谐共生的关系,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在乡村建设中的具体体现。渝东南乡村无论是在生活环境方面还是在生产环境方面都与生态宜居的目标要求有着较大的差距,特别是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存在的问题更加突出。

    一、渝东南生态宜居乡村建设中的差距与问题

    从总体来讲,渝东南地区作为重庆的后花园,远离大城市与大工厂,山青、水秀、空气清新,是适宜人居住的好地方。但毕竟是“老少边山穷”地区,很多区县至今还没有脱贫摘帽,离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建设的目标要求还有较大差距。

    1、从渝东南乡村的生活环境来看

    作为传统的贫困地区,其生活环境更不容乐观。

    ①渝东南是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土家族苗族的居住建筑是吊脚楼和传统木屋。尽管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砖瓦房越来越多,大有取代之势,但仍然有相当部分的人在居住。这些吊脚楼和传统木屋的修建大都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有的甚至已经有上百年的历史了,自然和人为的因素导致很多已经不适于人的居住。

    ②渝东南乡村的人们居住相当分散,再加上山区的客观条件限制,其水、电、路、气、网络等基础设施完善难度非常大,有的地方可以说是根本就无法解决。

    ③房屋内外多未硬化,排水不畅,晴天灰尘飞、雨天污水流。农村的能源结构还未有根本性的变化,柴草仍然是主要能源。这些柴草要么堆放在房屋的楼上,要么紧靠房屋一周,再加上消防意识淡薄,用火用电知识短缺,隐患较大。五是多数农户没有单独的卫生间和洗浴房,解手在猪圈、洗澡用木盆,极不卫生。

    2、从渝东南乡村的生产环境看

    种养业是乡村农民的主要产业。土地是最基本、最重要的生产资料。城市就业可在不同地点、场所从事不同的生产活动,还可以经常性的变换,而乡村农民的居住、生产与土地有着天然的联系,这种联系的牢固程度在短期内是难以改变的。因此,生产条件的好坏也决定着是否宜居。

    ①家庭承包责任制后,农民承包的土地零散不集中,最多一个家庭承包有不联结的地块20块,普遍每家都有5块以上,这极不利于开展生产活动。

    ②渝东南土地以坡地为主,平坝很少。坡地陡峭,山路难行,耕作费时费力。

    ③地理条件、农户经济和劳力状况,导致农机推广难度大,锄挖牛耕、肩挑背磨为常态。四是在家农户普遍文化程度不高,科技知识贫乏,沿用老方法来种、养,导致效率不高。

    3、从渝东南乡村环境的保护情况来看

    ①农村居民环保意识较差。由于传统的农村生活方式和在以前的农村建设中重经济轻环保,忽视了对农民的环保教育,虽然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但环保意识却依然低下,随意乱丢垃圾、废水乱排放、毒鱼炸鱼的现象依然屡见不鲜,环境污染问题越来越多的影响到人们的生活。

    ②环境保护设施不健全。在过去较长时间里,忽视了环境保护基础设施的建设,生活垃圾无法集中处理而随意丢置。居住的分散导致生活污水无法集中处理而排放到沟河,久而久之,河水污染,河道堵塞。

    ③农业生产过多依赖农药化肥。大量使用化肥、农药已经成了农民提高农作物产量的最直接途径。化肥、农药的超量使用,污染了水源和耕地、破坏了生物链、扰乱了生态系统,对食品安全也构成潜在的威胁。

    ④畜牧、禽类的规模化养殖。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畜牧、禽类的规模化养殖产生了大量的粪便、废水,或直接排向溪流、河道,或随意露天堆放,造成了环境的污染。

    ⑤工业转移带来负面效应。越来越多的工业部门开始迁出城市,入驻农村,工业园区在农村开始规模化的建立,农村地区的天然劣势也使得迁入企业在短时间内无法完善环境保护设施的建设,工业“三废”肆意排放,大量的工业垃圾在农村聚集,农村承担着城市工业转移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

    二、生态宜居乡村建设的对策建议

    生态宜居它至少应该包括两个部分,一是生态,二是宜居。两者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生态是前提和基础,宜居是目的和落脚点。生态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宜居反映的是人们的生活追求和幸福感的提升,两者的完美结合才是美丽乡村建设的目标。

    1、着力改善渝东南乡村的生活环境

    生活条件的改善重点在于居住环境的改善。

    ①对农村木质结构老住房的保护与改造。住吊脚楼和其他老木屋是对传统的延续,也是渝东南民族文化的传承,承载着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尊敬和继承。这些房屋是自然与历史的见证,是人民智慧的结晶,不能简单地加以拆除,特别是对传统的院落、自然村落要加以保护和修缮,完善其防火、排水的功能。鼓励农户自筹资金与政府补助相结合,对有人居住的破损、老旧房屋进行改造,特别是对危房进行改造,达到适于居住的条件。

    ②硬化房屋周边地面(含院坝)及房屋内地面,硬化排水沟,畅通排水渠。实施实施“五改”、“三通”、“三化”,改善村容村貌和村民居住条件。实施生态移民搬迁工程和居民点建设,配套解决水电气网络和垃圾收集、转运及污水处理设施。

    ③教育引导农民改变生活习惯,实施动物养殖与人的居所分开、粪池加盖处理;养成环保习惯,不乱扔垃圾、乱倒废水,屋内定期打扫,及时清理房前屋后的垃圾,并把垃圾堆放到指定的集中收集点,政府要组织力量及时转运处理;鼓励农户建立洗浴设施,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

    ④鼓励农民绿化美化住所周边环境,多栽树、种花。加强消防教育,引导农民增强消防意识,柴草堆放与房屋特别是木质房屋分开;不私拉乱接电线,安全用电。

    2、着力改善有渝东南乡村的生产条件

    ①实施“三权分置”,推进“三变”改革。鼓励土地规模化经营,鼓励支持大户经营,鼓励“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建立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

    ②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修建并硬化生产道路,减轻生产的辛苦程度;充分发挥原有小水库的灌溉功能,畅通灌溉沟渠,达到旱时能灌溉,涝时能防洪的作用。特别要解决平时蓄水少、养鱼为主,旱时没水放和不许放水的现状。继续加大通村、达组的公路建设力度,硬化生活和生产道路。

    ③继续实施退耕還林、还草政策。对坡度大不适于耕种的土地实施退耕,并给以政策性的补偿。大力推广农机耕种,鼓励农户购买使用农机设备,继续对农户购买农机实施补贴。加强农业科学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加强农民的使用技术培训,教育引导农民科学种田,科学使用化肥、农药,保证食品的安全。

    3、全力推进渝东南乡村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

    ①提高农民环保意识。农村的发展是可持续的发展,要以长远发展为目标,把生态建设纳入农村发展计划中来。加大对农民的环保理论教育以及环境保护宣传力度,建立完善的宣传体系,采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标语、漫画、版报、宣传栏等方式,通过广播、电视、报纸、电影等各种媒体,特别要运用年轻人喜欢的网络、QQ、微信、陌陌等工具广为宣传,不断提高全民环保意识。强化中小学的环保知识普及教育,充分发挥中小学生在环境保护中的“以小带老”的示范作用。发挥社会组织特别是环保志愿者在环境治理中的宣传、引导、教育等作用,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生活环境的新局面。

    ②完善环保设施,创新环境保护技术。财政支持力度不够是我国农村环境保护设施不健全的最根本原因。因此,政府应当给予政策倾向,加大对农村环保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在农村设置垃圾回收站,合理投放垃圾桶(箱),配备专门的垃圾运输车及时清运。开展垃圾的分类回收工作,对农村范围内的环保问题进行实时监督与排查;以居民点、院落、自然村为单位,建立污水处理设施,实现废水再利用和零污染排放。对没有环保处理设施的养殖场所要求其必须完善设施,对拒不整改的实施关停。

    ③提倡绿色生产,推行无公害农业发展。大力提倡绿色无公害农业的发展,扩大有机蔬菜的种植面积,实现绿色农产品的集约化、产业化生产;做好绿色无公害产品的宣传推广,借助互联网+的时代优势,积极发展农村电商,引导人们形成健康的饮食模式。

    ④发展生态经济。充分发挥渝东南的独特优势,发展乡村旅游,重点发展休闲、度假、体验、避暑等产业项目,建设特色小镇、特色村庄、特色院落。

    ⑤健全农村环保法规。各地政府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国家有关环境保护、生态文明建设的法律、政策,并根据当地的实际因地制宜制定政策措施,设立地方村级环评制度,下放环境保护监督的行政权力,实施区县、乡镇、村组一把手环保责任制,将责任落实到具体的人,并逐步建立起完善的奖罚措施。

    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任务,更是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之一。只有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按照中央的决策部署,踏实工作,生态宜居的渝东南美丽乡村建设目标才能实现。

    (作者单位:409000中共重庆市黔江区委党校)

相关文章!
  • CRISPR/Cas9技术在农作物中应

    武林琳 竹梦婕 王咪 李晓萍 刘跃鹏 裴蕾 杨淑巧 许琦 王华 郭文治摘要 ? ?基因编辑技术是一种可以直接对DNA序列进行稳定、精

  • 鸡盲肠球虫病的诊治经验分析

    王量+樊茹+权瑞华摘要:以2017年7月山西省运城市临猗县北景乡四女养鸡场盲肠球虫病诊治为例,从病原学、流行病学、临诊症状、预防和治疗等

  • 关于汽车水性涂料的环保应用

    摘 要:随着人类社会对低碳环保理念的不断推进,国际、国内环保法规纷纷出台及政府对环保的日益关注,由于传统溶剂性涂料大量的VOC挥发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