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电视新闻报道的转变与创新

杨静
摘 要 新的媒介技术和媒介环境为电视新闻的发展提供了发展机遇,也使其面临严峻挑战。在新的媒介环境下,电视新闻报道的转变与创新刻不容缓。
关键词 新闻报道;新媒体;转变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18)09-0095-02
媒介理論学家马歇尔·麦克卢汉指出,“媒介即信息”。在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中,一切皆可以是媒介。在新媒体迅猛发展的全媒体传播环境下,可以说大数据技术、移动互联网、网络直播、VR等新技术都可以是新的媒介,都在不同的程度上改变着传统新闻生产和传播的方式。新技术驱动新闻报道的多元化、新闻传播的立体化和新闻呈现的形象感。新闻报道在理念、模式和表现手段上的创新和转变都是在新的媒介环境中的有力尝试和突破。同时,新媒体在互联网传播策略上的优势和内容生产、内容呈现的多样化不断倒逼电视新闻去深入融合,学习网络传播策略和内容生产的新技术。电视新闻在新媒体环境下的创新主要为新闻报道理念的转变、新闻报道模式以及新闻报道表达三个方面。
1 新闻报道观念的转变
1)从内容传播向信息管理的转变。主流媒体在新闻报道的观念上从传统的新闻讯息的提供者,向信息的管理者转变,新闻的服务意识不断增强。以往的新闻报道大多集中于当下,新近发生了什么事,是简单的内容传播。而新时代,主流新闻媒体更多的是对纷繁复杂的信息进行整合,回顾历史、展望未来、定位当下,用大数据技术和专家座谈等手段来挖掘信息之间的逻辑关系,生产为“高阶”的新闻产品以飨观众。比如人民网在全国两会期间推出了“数据时代·据说两会”,这个“据”就是大数据。根据互联网民意的筛选,得出了“民生”“改革”等关键词,进行了议题设置,对每一个议题都会附上2007年到现在的所有信息,以及信息整理出来的结果,供网友参考。不单单是人民网、新华网等国字号新闻媒体,网易新闻、今日头条等民营新媒体一开始进行信息的管理,用大数据技术挖掘新闻,这种对新闻信息搜集、汇总、整理、控制的过程在趋于成熟,并成为规范的体系。
2)从专业制作到即拍即现的转变。电视新闻对新闻素材来源的真实求证、新闻编辑的严格审核把关导致新闻的时效性被新闻专业主义拖累,电视新闻一直是重大、严肃、严谨的代名词。而新媒体相对宽松的新闻生产和传播方式把新闻的时效性推进到最大化,并且相关新闻栏目品类多,全民参与议论,新媒体根据网络热议来引导舆论导向。在新媒体新闻的影响下,电视新闻的制作理念从专业制作向即拍即现转变,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对互联网来源的新闻素材的兼容度提升。为了提升新闻的时效性,电视新闻报道对网络信息来源和声画质量显示出较大的包容度,对新媒体的短视频、直播等报道形式显示出较大的包容度。在新的媒介环境下,互联网成为电视新闻获取新闻素材的重要平台,对于画面模糊、质量一般的网络素材有较高的兼容性。在2014年全国“两会”中,众多主流电视新闻媒体纷纷采用秒拍、西瓜视频、美拍、微博等进行短视频录制和分享,新华社的“新华视点”和央视新闻分别在微博开设了“秒拍两会”和“微博看两会”话题。另一方面是主流电视媒体在议题设置上对网民舆论的重视,而网民舆论主要来自新媒体的网民热议,而非电视观众对新闻茶前饭后的讨论。
2 新闻报道模式的转变
1)现场直播成为报道常态。4月初,重庆第一张5G网开通试运行。随着宽带技术和移动传输技术的飞跃式发展,移动设备直播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现场直播报道手段。得益于先天的资源优势,主流新闻媒体在直播设备上的优越性直接压迫地方新闻媒体,卫星直播和高清转播车成为衡量一家新闻媒体的重要资源。而互联网时代,网络传输技术和移动拍摄设备技术提升后,不通过直接广播卫星技术也能实现跨越时空的现场报道,并且效果不亚于电视直播。在2018年的“两会”报道中,采用网络直播报道的媒体要远远多于卫星直播的媒体,并且更多的传统电视媒体的新闻新闻记者也采用网络传输技术,上传新闻内容到总台。
2)街头路访到大数据全样本采制的转变。记者对路人的随机采访是体察民情、政策反馈的重要报道手段,比较典型的案例就是央视的记者采访“你幸福吗”。显然,记者的人力和精力是有限的,受地域、天气、季节等客观因素的影响,随机的采访结果并不具备较高的普遍性和客观性。而大数据技术普及以后,成为民意调查和新闻生产的重要工具。以往的随机抽样调查减少,更多的是基于互联网大数据的全样本采制,街头采访反而成为数据运算结果的验证和比对。从2014年全国“两会”央视新闻报道至今,“两会大数据”新闻报道专题一直是数据报道的重磅内容。央视新闻依据互联网高科技公司的数据分析产品,对“两会”期间的大数据进行整合和逻辑分析,揭示其背后隐藏的规律与趋势,让枯燥的会议内容成为立体全面的信息展示,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包括后来央视新闻的“2017春运·大数据观察”都是大数据全样本采制的典型
案例。
3)客观新闻向对话新闻转变。主流新闻媒体的传统新闻报道方式是一对多的新闻传播方式,囿于传统媒介的传播局限,在新闻传播上互动匮乏。新闻的报道从议题设置到传播方式,都是“一家言”的填鸭式信息传递,受众只是观众,是新闻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新媒体新闻的受众是用户,新媒体关注用户的使用喜好,迎合受众最关注的热点话题来做文章。在新环境下,主流媒体一改往日的新闻报道方式,从议题设置到内容表达,都表现出强烈的“对话感”,从“一家言”走向了“多音齐鸣”。比如央视新闻的《中国新闻》节目在新浪微博开辟了“我有问题问总理”的微博话题,在极短的时间内就收获了数万条评论和转发,在话题下受众从不同层面对国家改革和发展献计献策。
3 新闻报道表达的转变
1)单一平台向立体平台传播的转变。在新闻信息的传播上,新闻媒体实现了单一平台向立体平台传播的转变。以央视新闻为例,传统的传播平台就是电视传播,随着“两微一端”新媒体建设,央视新闻实现了微平台的内容推送和“央视新闻”移动客户端的综合传播。全媒体的立体传播平台不但覆盖了所有受众群体,在受众互动方面也极大提升。用户通过微信、微博、移动客户端等新媒体平台的私信、评论、点赞、转发等功能,即时参与新闻的互动,加速新闻在全媒体环境下的裂变式传播。而人民日报打造了“采编发”一体化的“中央厨房”,从另一个维度阐释了单一平台向立体平台的转变,极大提升了新闻生产的效率和传播的速度。
2)数据技术驱动新闻的可视化呈现。大数据技术催发了数据新闻这一新的新闻产品的诞生,而数据新闻的可视化已经不是新鲜事。可视化是利用先进的计算机网络工程技术和图像处理技术,将新闻数据转化成数字图像在荧幕上显示出来的形式,通过对新闻的图像化处理,新闻不再以文字形式出现在公众面前,而是以‘可视化的形式向公众传达具有视觉冲击力的新闻①。数据新闻的可视化表达,把枯燥的数据报表通过大数据技术和图像处理技术,形成了直观形象的图像。中国青年报从2013年开始推出数据新闻,包括“2013年空气质量最差城市图解”“两会”期间的“全国两会代表委员微博‘上网迹”等。数据新闻的可视化使枯燥的数字和报表以动态的趋势图和动画来呈现,在视觉表现方式上更为接近新媒体的动态交互设计,是电视新闻在内容的视觉呈现方式上与新媒体的共融。数据新闻的可视化削减了数据文本的理解难度,在形象化展示上减轻了受众的知识储备压力,并且进一步降低信源与信宿之间的理解误差,增强了信息的传播效率。
在全媒体传播环境下,新闻媒体的行业竞争白热化,新闻生产团队由传统的记者和编辑转为全媒体专业团队,是主流新闻媒体的新常态,也是所有新闻媒体的发展趋势。全媒体新闻团队集成了传统新闻的专业性和新媒体技术的优越性,在数字化模型、数据挖掘、虚拟演播室等方面进行集成应用,大大提升了新闻生产的效率和视觉体验。因此在新媒体时代,各大媒体还应尽快完成全媒体人才队伍的建设,以实现新闻报道的专业化运作。
注释
①张双弜:《新媒体时代下的纸媒新闻可视化》,中国传媒科技,2013年第22期,第148页。
参考文献
[1]张超,钟新.新闻业的数据新闻转向:语境、类型与理念[J].编辑之友,2016(1):76-83.
[2]喻国明,张文豪.VR新闻:对新闻传媒业态的重构[J].新闻与写作,2016(12):47-50.
[3]张志安,束开荣.新媒体与新闻生产研究:语境、范式与问题[J].新闻记者,2015(12):29-37.
[4]张梓轩,赵化.媒介融合背景下的新闻编辑部研究——以中央电视台英语新闻频道新媒体新闻编辑部为例[J].中国编辑,2017(2).
相关文章!
  • 谈文学作品在传播过程中的艺术

    【摘 要】 文学作品能够被广泛的传播与接受,不仅是因为受到文字、语言、内容等方面的影响,同时也因为在创作过程中艺术手法的运用。文學作

  • 唱好“民生”这台戏

    周建设<br />
    [摘要]民生新闻就是关注人民生计、生活的新闻,以“民生、民情、民意”为主要关注点,以人们“关心的事、身边的事、麻烦的事”为主

  • 新媒体时代市县级电视台转型策

    徐燕来<br />
    摘 要 “四面楚歌、内忧外患”,市县级电视台面临诸多问题,生存十分艰难。进入新时代,完成了历史使命的市县级电视台,必须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