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而有识,“辩”而有法

    姚静 周晓霞

    【教学内容】

    部编版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14课《文言文二则》之《两小儿辩日》及单元口语交际训练《辩论》。

    两小儿辩日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曰:“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文本简析:

    《两小儿辩日》是语文学科的经典篇目,它可谓人文性和工具性统一体现的典范。短短119个字的内容涵盖极丰,涉及语言、常识、逻辑、哲学诸多方面,使人百读百味,回味无穷。此篇选自《列子·汤问》。列子,名寇,多称其列御寇,是战国前期的郑国人。他对于道家理念的承前启后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无论是文学、哲学还是教育方面都自成一家,被列为先秦天下十豪之一。其理论对后世哲学、美学、文学、科技、养生、乐曲、宗教等方面影响非常深远。《汤问》中的“汤”即殷汤,全篇所记录的是殷汤与一位被殷汤尊為师者的贤士夏革的对话,更多的是殷汤的请教,故题为《汤问》。虽然这两个人物历史上确有其人,有些事情也可能发生,但一切都是列子借以传递思想的工具而已。“问”即为了有所“辨”,《汤问》即列子如“两小儿”一样的对于自然与社会的观察之得。“科学发现的机遇,总是等着好奇而又爱思考的人。”这是作为教材编写者对文章所在单元的一个统领理念。那么,统观全单元,会发现从《汤问》中抽取出来的《两小儿辩日》在此所担当的角色和义务。就行为来说,“辩”是过程,“辨”是依据也是目标:有“辨”才有“辩”,有“辩”才有“辨”。所以教学中抓住“辨”与“辩”的关系很重要:首先从理念上的“辩”与“辨”可见,两小儿之“辨”和“辩”与列子之“辨”和“辩”以及那个时代之“辨”与“辩”之间的有着诸多关联;其次从价值层面的“辨”与“辩”得出,好奇、探究之“辨”,观点、个性之“辩”,发明、创造之“辨”之循环与交替;再则从言语出发的“辩”与“辨”可分,“辩”题之“辨”,“辩”法之“辨”,“辩”论之“辨”的语文教学目标。

    “辩”,首先是一个极为个性的行为。与其他好奇、探究走向不同的是,它必然有一个甚至多个“对手”。这就决定了其必须追求一个胜负:得说服和驳斥别人,使其认同自己的观点。于是教材在本单元安排了一次“口语交际”训练,主题就是“辩论”。这就使得《两小儿辩日》中的言语教学有了“用武之地”。训练从如何选择“辩题”,到正反两方观点的确定,以及辩论技巧、策略的提供,从这三个方面入手,做了一次“辩论”的实战安排。而这样的操作在《两小儿辩日》中均有体现,在教学过程中来一次指向“口语交际”的阅读教学,显然是必要的。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字词的意思,能连贯地说出故事的内容。

    3.通过阅读不仅明白两小儿的辩论观点,还要学习他们观察事物并阐述自己观点的方法。敢于向权威挑战,提出自己的质疑。

    4.将文本内容延伸为口语交际《辩论》的主题训练。

    【教学重难点】

    1.感受《两小儿辩日》这个故事的内容及其思想。

    2.学习并运用辩论的方法进行辩论。

    【教学准备】

    1.教者对《列子·汤问》形成背景及其主要学说与观点有所了解,掌握较为完整的辩论指导体系。

    2.学生在已有的文言文阅读基础之上,具备一定的搜集并处理资料信息的能力。使班级学生具有分组合作学习的习惯。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课时内容】

    教学《两小二辩日》

    【教学过程】

    一、识字揭题,感受“辩”之本真

    1.识字导入:出示甲骨文

    这是一个什么字?你知道它的原意吗?

    “辛”本义指錾凿一类的工具,也用作黥面的刑具,也即传说中的“剞劂(曲刀)”。

    那么两个“辛”放在一起“”又表示什么意思?

    表示用工具“剖开分开(事物)”的意思。

    所分开的事物,可能有大小之分(板书:リ),需要分辨一下,于是就有了——“辨”(补充:分辨由开始的大小,发展到后来的优劣、好不、正反等);将丝线、发丝分成一缕一缕,就有了“辫”;将瓜果分成一块一块的,就有了“瓣”;那么,人为了表达不同观点的言语又使之出现了什么字?——“辩”(板书)。

    2.“辩”字书写指导:注意三部分的紧凑,左右“辛”字笔画的变化与高低。

    3.揭题: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一则文言小故事就是《两小儿辩日》(板书课题)。请你仔细读题,从题目中你知道哪些信息?

    辩论的人物:两个小孩子

    辩论的主题:与太阳相关

    二、初读课文,完善“辩”之信息

    1.请朗读、练读课文,初步感受,你还得到了哪些与“辩”相关的信息。

    辩论双方:两小儿(为了区别你有哪些方法,将两小儿分别称为:“甲儿、乙儿”“一儿、另一儿”“A儿、B儿”)。

    辩论主题:太阳与人类(地球)之间距离之远近。

    听辩者:孔子

    记录者:列子

    2.指名朗读课文(字音、句读指正)。

    三个“为”:前面两个“为”作“因为”讲;后一个“为”即“谓”,所以都读“wèi”。

    长句句读:

    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3.说说你印象中的“小儿”和“孔子”。(自由评说)

    小儿:好奇、好问、好思、好学、好辩、好斗……

    孔子:结合资料,自由发言。

    读此故事,孔子的形象与你之前的印象有了哪些吻合或不同?

    三、再读课文,咀嚼“辩”之趣味

    1.出示要求:请你再读课文第2-5自然段,感受两小儿所辩论的内容,说说自己的理解。

    2.理解交流:

    (1)字词理解

    ①借助书上的注释理解词语。

    ②重点理解“去”——a.指“从某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相对于“来”,如“去成都了”;b.离开,如“去世”;c.除去或除掉,如“去去火”;d.失去或是失掉,如“大势已去”……另外这个词在口语中的意思更是丰富。而在此处却是指“距离”,在现代汉语中较少使用,比如“两地相去不远”。文中指“太阳刚出来的时候距离人类近一些”。

    (2)句子结构

    出示句子: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

    此句完整的结构: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去人)远。

    依此,另一儿所说句式应该是什么?日初出(去人)远,而日中时(去人)近。

    说明:因为前面有了一个“去人”,后面的就都省略了这两个字。而读起来并不影响理解,这是汉语中一个常用的方法。

    (3)修辞手法——比喻,请你找出句中的比喻。

    出示: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

    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

    第一句从视角感受上运用了比喻,分别将初升的太阳和中午的太阳比作车盖和盘盂。

    第二句从触角感受上将中午太阳的温度比作探汤的热度。

    (4)辩论语气——反问

    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读出反问的语气:辩论中的反问,一是要强调自己的观点,二是要激发对方的思考。

    四、三读课文,演绎“辩”之精彩

    1.朗读训练:同桌互为两小儿,阅读辩论内容。

    2.集体训练:分组进行朗读。

    3.表演展示:推荐两名同学到前台进行辩论表演(适当加上肢体表演)。

    五、四读课文,发散“辩”之思维

    1.归纳:同样是每天都感知的太阳,两小儿却得出了截然不同的结论,你知道是为什么吗?(观察的方法不同:视觉—大小、触觉—冷热)

    2.按照这样的直接观察,你还有哪些方法?(听觉—强弱、视觉—色彩、视觉—长短……)

    3.你能模仿这两小儿以“日落”与“日中”之远近表明一下你的观点吗?

    学生模仿,交流,精彩呈现:

    一儿曰:“我以日落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曰:“我以日落时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中色淡近白,及日落则色艳如血,此不为远者淡而近者艳乎?”

    一儿曰:“日中影短物数倍,及日落则影长物数倍,此不为近照而影短而远照而影长乎?”

    孔子不能决也。

    4.朗读交流,模拟辩论。

    5.在古代关于太阳之远近,还有一个相同的角度,相同的对比,却也能得出不同结论的故事(出示):

    晉明帝数岁,坐元帝膝上。有人从长安来,元帝问洛下消息,潸然流涕。明帝问:“何以致泣?”具以东渡意告之。因问明帝:“汝意谓长安何如日远?”答曰:“日远。不闻人从日边来,居然可知。”元帝异之。明日,集群臣宴会,告以此意。更重问之,乃答曰:“日近。”元帝失色,曰:“尔何故异昨日之言邪?”答曰:“举目见日,不见长安。”

    ——《世说新语》

    说说你的感受。(学生自由表达)

    6.小结:看,同样是对太阳的观察,你所选择的体验角度不同,就可以得到不同的结论,这些发问,也许你觉得很是幼稚,甚至可笑,但正因为有了这样的疑问和辩论,才衍生出许多测量太阳与地球距离的实验。到了科技发达的今天,人们对于太阳与地球的距离,已经有了相对科学的测量(出示资料):

    太阳与地球的距离不是直接测量出来的,而是利用间接的方法算出来的:最经典的是四百多年前天文学家哈雷(最早算出哈雷彗星轨道的科学家)提出的金星凌日法;另外还有根据光的传播速度也可以推算出太阳光到达地球的时间,由此得出太阳和地球的距离为0.0000158光年……

    人类就是在这样的观察、疑问、研究、辨析、发现中不断地交替着、进步着。

    六、通读全文,感受“辩”之个性

    1.这篇文章选自《列子·汤问》,在这本书里,还有诸多探索性的问题和讨论,出示相关资料:

    (1)列子,名寇,多称其列御寇,是战国前期的郑国人。是介于老子与庄子之间的一个人物,对于道家理念的承前启后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是先秦天下十豪之一。其理论对后世哲学、美学、文学、科技、养生、乐曲、宗教等方面影响非常深远。

    (2)《列子》:列子的著作。出自该书的耳熟能详的故事有:高山流水、夸父逐日、愚公移山、杞人忧天、歧路亡羊、疑邻盗斧、余音绕梁、纪昌学射、齐人攫金……

    (3)《汤问》:“汤”即殷汤,全篇所记录的是殷汤与一位被殷汤尊为师者的贤士夏革的对话,更多的是殷汤的请教,故题为《汤问》。

    2.列子为何安排孔子来面对两小儿的辩斗?

    介绍百家争鸣的背景、对孔子的挑战、人非圣贤的观点……

    七、主题延伸,储备“辩”之资本

    1.由本课你得出了怎样的结论?孔子并不多智。

    2.你之前对于孔子的印象:圣人、智者……

    3.对于孔子,大家出现了两种观点:

    (1)孔子为智者

    (2)孔子并非智者

    4.作业:请班级分成正反方两个组,抽签选好辩题,做好资料搜集准备。下节课,我们进行一次孔子主题辩论。

    第二课时

    【课时内容】

    口语交际——孔子主题辩论

    【教学过程】

    一、话题延伸,明“辩论”之义

    1.学习《两小儿辩日》之后,我们得出了对孔子的两种不同评价:

    (1)孔子为智者

    (2)孔子并非智者

    有什么好办法可以让大家全面地看待事情、处理问题呢?对,展开一场辩论是非常好的一种方法。

    2.揭示并板书课题——辩论,理解辩论。

    课件出示:“辩”的本义:辩论,申辩;“论”的本义:言明条理。辩论则指彼此用一定的理由来说明自己对事物或问题的见解,揭露对方的矛盾,以便在最后得到共同的认识和意见。

    3.今天,我们口语交际活动的形式就是——辩论(板书)。

    二、回顾实例,得“辩论”之法

    1.引入课文创设实战,渗透“辩论”之要素,提炼要点。

    首先我们来回顾一下《两小儿辩日》中辩论的过程(出示2-5节):

    仔细学习辩论之要素,对应确定自己的任务:

    第一要素:正反两方——根据上节课抽签决定。

    第二要素:观点鲜明——树立明确观点。

    正方:孔子为智者? ?反方:孔子并非智者

    第三要素:论据充分——事实胜于雄辩,论据来源:

    (1)资料搜集:故事、典籍记载、不同角度观点;

    (2)主观观察与分析;

    (3)逻辑推理;

    (4)言语表达:一方面阐述自己的观点,另一方面反驳对方观点。

    2.言语技巧探讨

    辩论是一种你来我往、针锋相对、唇枪舌剑的口语交际形式,因此,必要时我们要讲究一些辩论技巧。《两小儿辩日》教了我们几招?

    学生畅所欲言后,教师随机总结提炼要点:辩论技巧要善用事实论据来辩论;辩论语言需生动,句式可多样;巧妙反问击败对手;认真倾听,能针锋相对……

    求援方式:名家理论,可以让论据更有说服力也是一种辩论技巧。

    3.总结板书:善用事实论据;语言生动句式多样;认真倾听针锋相对;活用巧用名言警句……

    三、团队协作,蓄“辩论”之势

    1.有效分组,明确要求。

    两个小组,集体评议,推荐四位辩手,组内成员分工:分别为辩手一、二、三、四。同时每组推选一名主辩手,一名评判员。

    2.组内交流,共同合作。

    分组整理出小组发言的提纲和重要论据。学生小组交流发言,整理材料。教师课堂巡视,进行相应的指导和点拨。

    选择正反方提纲中的某一点,简要评价,指导学生继续修改完善。

    正方策略要点:

    主要可以从儒家学说、儒家弟子、几千年来儒家对中国人生活理念、思维方式等诸多方面的积极影响来阐述。

    1.孔子言行:求学、游说、执政、教学……《论语》

    2.弟子传承: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人的成就,儒家著作:《孟子》《荀子》《传习录》《朱子大全》……

    3.中国礼仪之邦之美誉、中国人的优良传统……

    4.孔子至理名言

    5.孔子的国际声誉

    反方策略要点:

    主要以春秋战国时期,诸子学说的诞生,百家争鸣的繁荣背景为要素,搜集各个流派对于孔子的驳斥,以及编写的许多故事。

    1.儒家学说的一些陈腐观念。

    2.《两小儿辩日》中孔子的无以决,还有《庄子》中关于盗跖反驳孔子的言论等。

    3.诸子百家著作中有关孔子的对反方有利的内容。

    4.置于现代背景下对孔子诸多观念的反驳。

    四、唇枪舌剑,行“辩论”之实

    1.辩论开始,出示评判要求。

    (1)观点明确,主题鲜明。

    (2)論据充分,有理有据。

    (3)语言规范,有礼有节。

    (4)声音响亮,仪态大方。

    根据学生们的表现评出最佳辩手,以及机智奖、礼仪奖、口才奖三个单项奖。有请每组的评判员入座评判席。

    2.辩论过程,体现团队风貌。

    (1)主辩手发言前做好倾听指导:相同观点的主辩手在发言时,其他辩手可以记录关键词,在轮到自己发言时可以为前一位辩手补充,如有重复论据则可以不讲,及时调整发言内容。同时当正反方第一位辩手完成发言时,教师进行点评,指出优点,同时也指导不足,为下面的辩手的辩论做好铺垫。

    (2)正反双方进行轮替式自由发言。学生自由发言前做好倾听指导:不同观点的辩手也要记录对方发言的关键词,轮到自己发言时可以抓住漏洞进行反驳。其次当主辩手发言时,其他组员可以随时把自己想到的辩论语句写下来递给主辩手让他充实发言内容。同时由于学生年龄小,能力有限,教师此时要做好现场调控,针对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预设。如学生辩论语言过激时,要强调有理还要讲礼;如辩论跑题时,要及时提醒本次主题;如出现一方沉默不会反驳时,要及时补充相关资料。

    (3)最后一位辩手总结陈词:各方四位辩手围在一起,整理资料列好提纲,推荐一名辩手代表上台总结发言。

    (4)评判员讨论后派出一位代表宣布结果及本次辩论的最佳辩手及各个单项奖。

    五、读说合一,尚“辩论”之风

    1.主持人总结:孔子的成就已经历经几千年的验证,他是人之圣贤但并非全知全觉的智者。中华民族对孔子的“圣化”是人类文明的传承,但绝不可以“神化”孔子,唯其是听。这就是我们本次辩论的收获。

    真正辩论起来,大家都恨所给的时间太短,事实上单靠一节课,我们也就只能了解辩论的一个大概流程。请你就本次辩论谈谈自己的收获。

    2.交流。

    活动策略:辩论前,要做充分的准备;团队成员要协作。

    辩论方法:辩论时,既要证明自己,又要反驳别人。

    思维训练:只有日常规范自己的言语,多训练自己的表达技巧,才能有良好的语感,敏锐地洞察“敌我”双方的思维。

    思想启示:相同主题,完全可能有两个甚至多个视角的观点,尊重不同意见,敢于挑战权威,独立思考与团队交流相结合,才能促使思想不断进步和提升。

    3.倡导。

    人与人之间的交流,除了商量、探讨、请教等诸多形式之外,“辩论”是必不可少的一种形式,因为生活中我们总会遇到一些容易产生分歧的问题,你有碰到过吗?

    出示:电脑时代是否需要练字?是不是可以说一些善意的谎言?人们通过竞争取得更大的成功还是通过合作可以取得更大的进步?……

    这些主题都值得我们去辩一辩,论一论,有时我们未必能得到协同的答案,而是享受在辩论过程中思维碰撞的快乐,愿大家学习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那些代表人物,在认识世界中不断分辨,提高自己的见识,在交流中不断辩论,提升自己的观念。

相关文章!
  • 高等教育人工智能应用研究综述

    奥拉夫·扎瓦克奇-里克特 维多利亚·艾琳·马林【摘要】多种国际报告显示教育人工智能是当前教育技术新兴领域之一。虽然教育人工智能已有约

  • 教学设计之《互感和自感》

    李帖 余欢本节内容是电磁感应现象在技术中的应用,也是学生在认知上对电磁感应现象的进一步巩固和深化。教材对知识内容的呈现是以互感

  • 相似性思维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

    潘琦摘要:高中物理教学内容中存在着大量相似性内容,教学中,教师应该紧紧抓住这些相似性内容,启发学生的相似性思维。本文在分析相似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