肃北大黑沟摩崖石刻考释

    吴浩军 李春元

    内容摘要:甘肃省肃北蒙古族自治县大黑沟中有一处摩崖石刻,有5行文字,能辨认的约35字,其中有“悬泉府主帅张思直”字样。大黑沟口东侧台地上有黄土夯筑的建筑物遗址。这处摩崖石刻并非人们率意而为,而是出于某种明确目的而专门镌刻的,镌刻时间约在唐代早期至吐蕃侵占瓜、沙二州之前。大黑沟一带在当时水草丰美,很可能是悬泉府的官营牧场。

    关键词:大黑沟摩崖石刻悬泉府

    中图分类号:K87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4106(2009)04-0080-03

    大黑沟在甘肃省肃北县城所在地党城湾东偏北约40km(鸟道)处的祁连山中,距党石公路约14km。这里集中分布着数量可观的古代岩画而早为世人所瞩目,并有学者多次实地访察(图版24)。这些岩画中有一处摩崖石刻②,是1987年文物普查中发现的,曾引起一些学者的关注③,但迄今为止一直没有正式刊布,也未见专门的研究成果问世。2008年8月,笔者因编撰《酒泉金石录》之需,邀约瓜州县博物馆李春元先生前往进行全面考察,肃北县文化馆艾登馆长大力支持,派文物管理员浩斯巴依尔和苏力德随行协助工作。

    大黑沟中段山崖多由黑色变质岩构成,山石表面相对平整,有大量古代岩刻画。在这些岩刻画中有一处石刻文字,与岩刻画大多刻在距地面较高处不同,这方石刻文字位置较低。年深月久,其中部分文字已被从山崖上滑落的泥土掩埋,泥土里生长着根系较深的杂草。用铁锹下挖约40cm,即露出全部石刻文字(图版25)。我们对现场情况做了文字记录,并拍了照片。

    大黑沟常年有冰川融水流淌,是十分优良的草场。距离石刻文字所在岩石约30m处有一家羊房子,生活用品齐全,铁锅里还有水,显然刚刚住过人。这一带人类活动比较频繁,但附近岩画和石刻文字没有人为破坏的迹象。刻写年代久远,岩石风化剥落,字迹漫漶不清,不能全部释读。从大黑沟回来后,笔者带数码图片和初步释读的文字向敦煌研究院李正宇先生求教,又释读出一些。现将释读结果抄录于下,并俟方家教正。

    石刻文字从右至左共5行:

    1惑泉府主帅张思直,因富口口

    2窟端壁。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

    3盈廖,口口口口口口口

    4幽崴峻除,谷内外草光精。

    5徒人缝爽代齑,石包流名。这些石刻文字面宽26、高48、行距3cm,每字大小略有差异,约3cm见方。书体介于隶楷之间,而近于隶书。结体因势赋形,不受拘束,笔锋苍劲有力,风格朴厚古茂,颇具魏碑风貌。

    石刻文字以北约50m处的岩画中还夹有一些杂乱的题记,其中有“开皇二十年六月”。距石刻文字约500m处沟口东侧台地上,还有一处建筑物遗址,呈L形相连的3个边长约20m的正方形。墙体为黄土夯筑,残高1.5m。从其形制规模看,绝非普通牧民建造的羊房子,而是更为正规、有着特殊用途的建筑(图版26)。

    关于悬泉府,《新唐书·地理志》记载,沙州敦煌郡置有三府,悬泉府即其一。此外,亦见于敦煌、吐鲁番出土文书。敦煌有一份开元十四年(726)的“马社”文书,提到“悬泉府主帅”、“悬泉府校尉”以及该府“府史”、“兵曹”等职官,并记其下设“五团”、可出兵“千人”,府中还设有“马社”。开元年间沙州的一份会计历,还有“悬泉府别将”的记载。吐鲁番阿斯塔那225号墓出土的一份武则天时期配置兵员的文书中,记载敦煌豆卢军的兵员也要“散配空谷、悬泉”③。唐代敦煌曾置三所军府,悬泉府即为其一。依据《新唐书·兵志》记载,唐代军府(折冲府)可分为三等,“兵千二百人为上,千人为中,八百人为下”。悬泉府可出兵千人,起码是一所中府,可见悬泉府为当时瓜、沙地区的一处机构齐备、兵员众多的要府。

    另外,吐鲁番509号墓出土的一份唐开元二十年(732)瓜州州府颁发给西州(今吐鲁番)百姓石染典的“过所”(类似于通行证)记载,石染典由瓜州(今锁阳城)西行,途径悬泉、常乐(六工破城)、苦水(今甜涝坝古城)、盐池(今大疙瘩梁古城)等地,一路西去。过所上有“悬泉守捉官”、“常乐守捉官”、“苦水守捉押官”、“盐池戍守捉押官”等勘验过所、向西放行的记录④。1965年莫高窟出土的一份唐天宝七载(748)敦煌郡颁发给某人的过所也记载,某人由敦煌东行,途径东亭(即盐池)、苦水、常乐、悬泉,而达晋昌郡(瓜州),期间在悬泉府停留了二三日,由悬泉“守捉官镇将靳崇信”勘验放行。由此可知,悬泉府居于交通要道,设置守捉官,负有对往来人员签押勘验过所之责。

    而瓜州踏实破城子,城垣高大(城基宽约5m,顶部宽1.5m,残高6.5m),马面、墩台、瓮城、龙尾齐全,规模甚巨(南北长280m,东西宽150m),又地当丝绸之路东西交通大道(东南距锁阳城27km,西北越截山子达六工破城28km),向南沿榆林河谷又可抵达榆林石窟以至青海高原,位置十分显要。据此,西北师范大学敦煌学研究所李并成先生认为,踏实破城子为汉敦煌郡广至县城,唐代改置为悬泉府,五代宋初归义军时则置为悬泉镇,宋代以后废弃。

    大黑沟在踏实破城子西南方向祁连山,中,距离约l00km(鸟道)。

    敦煌研究院李正宇先生则认为:“悬泉府所在未详,或以为在今瓜州县锁阳城镇西北破城子。而锁阳城镇西北之破城子唐属瓜州,沙州军府不合置此。余疑在子亭城或石包城。

    关于张思直,传世文献和敦煌遗书都没有记载。敦煌遗书P,3877((唐开元四年(716)沙州嫩煌县慈惠乡籍》有张思庆,P,3354《唐天宝六载(747)燉煌郡燉煌县龙勒乡都乡里籍》有张思恭,P.3359《唐天宝年代(750)燉煌郡墩煌县差科簿》有张思哲、张思云、张思会、张思俨、张思臻,S.543((唐大历年代(772)沙州墩煌县差科簿》有张思质“年五十六,老男”。《资治通鉴》卷212“开元十年”条也记载:“(北庭节度使张)嵩乃遣疏勒副使张思礼将蕃、汉步骑四千人救之,昼夜倍道,与谨忙合击吐蕃,大破之,斩获数万。自是累岁,吐蕃不敢犯边。”张嵩即张孝嵩,在敦煌曾留下斩龙的传说,被称为“龙舌张氏”。这些资料虽不能直接证明张思直其人的籍贯仕履,但张氏家族在唐代早期乃是敦煌地方高门大户,人口众多,英才辈出,是不争的事实。张思直以敦煌大户出身任职悬泉府的可能性是很大的。

    综合这方摩崖石刻及其周边的岩刻画、题记、建筑物等,以及唐代悬泉府的设置,可以说明以下几个问题:

    1石刻文字字迹道劲、圆润,刀法娴熟,并且书写格式讲究,如“张思直”前,“主帅”之“帅”字在该行中错开靠右书写。显然,这些文字不是随意刻画上去的,而应是为某种目的而专门书写之后,由专门从事刻字的工匠刻上去的。

    2残存文字为我们提供了一些信息:悬泉府主帅张思直因某种原因,或出于某个目的,专门书写了相关文字,派人到此处镌刻于崖壁;文字描述了大黑沟的地理形势和水草丰茂的情况;这段文字的刻写者或亲临现场主持其事的是张思直手下一个名叫“经爽”的随从人员;当时这一带由驻石包城的官员直接管辖;摩崖石刻的目的是为了流芳百世。

    3周边的岩刻画,包括开皇二十年六月的题记都是用某种工具敲凿出来的,由无数小点构成,没有发现刀刻的痕迹,而这方石刻文字却刀法娴熟。据此可以推测,石刻文字与岩画无关。而据其书体及唐代悬泉府的设置,刻写时间当在唐代早期,至晚在吐蕃侵占瓜、沙二州之前(吐蕃于公元776年攻占瓜州;781年攻占沙州)。

    4大黑沟一带在当时水草丰美,很可能是悬泉府的官营牧场,沟口东侧台地上的建筑遗址即其管理机构的所在地。

    参考文献:

    [1]欧阳修,新唐书:卷40[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书店,1986:4243。

    [2]李并成,大漠中的历史丰碑——敦煌境内的长城和古城遗址[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6:125。

    [3]李并成,汉敦煌郡广至县城及其有关问题考[J],敦煌研究,1991(4)。

    [4]李正宇,古本敦煌乡土志八种笺证[M],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98:93。

    [5]唐耕耦,陆宏基,敦煌社会经济文献真迹释录:第1辑[M],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6:141。

    [6]司马光,资治通鉴[M],北京:中华书局,1956:6752。

相关文章!
  • 山东青州广福寺遗物调查

    王瑞霞 刘华国内容摘要:作者通过实地调查,多方搜集资料,将历年来青州广福寺出土的主要佛教造像进行了整理、分类、分期;对其他主要遗物

  • 善化寺五方佛塑像的创建年代及

    张明远内容摘要:山西大同善化寺大雄宝殿现存辽金彩塑33尊,其中关于五方佛的创建年代,现有两种说法。本文在实地考察的基础上,从五方佛

  • 大足、安岳宋代华严系统造像源

    胡文和内容摘要:前两章节结合敦煌和东瀛唐代华严经变相,论证了宝顶大佛湾第14号窟题材不是密教曼荼罗(Mandala),而是华严七处九会变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