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哀诗》的思想内容与艺术品鉴
张淑琴
摘要:《七哀诗》是于汉末才出现的新兴题材,在目前已知的《七哀诗》作品中,汉代的建安七子之一——王粲的《七哀诗》出现最早。《七哀诗》照应了当时民众的生活状况,与宫廷的朝歌夜弦、富丽堂皇不同,民众的生活是具有烟火气息的。从汉代的王粲,到晋代的张载,再到唐代的夫妇,《七哀诗》的形式在不断地变化,内容和水平也在不断更新。《七哀诗》的成就在文学界是不容小觑的,它有着客观的记录,也有着悲天悯人的情怀。本文通过分析《七哀诗》的具体作品,探讨这类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
关键词:《七哀诗》?思想内容?艺术品鉴?表现形式
一、引言
学术界历来对于“七哀”的含义说法不一,并未达成共识。“七”这个数字在古代的数理文化中, 拥有着独特的含义,具有很高的地位。在人们看来,“七”仿佛是一个神圣的数字,因此人们经常在表示赞赏的称呼上将“七”代入,比如“建安七子”“竹林七贤”等。根据目前已有的资料,最早创造出《七哀诗》的是汉代的建安七子之一——王粲。根据诗歌的内容来理解,“七”可以代指七情,即人的喜、怒、哀、欲、恶、惧、爱。随着佛教的传入,从东汉末年开始,古印度文化中的“七”与我国传统数理文化中的“七”相互结合和影响,使得“七哀”的含义发生了新的变化。佛教的引入,使得詩人又将“七哀”的认识和创作内容进行了改变,将其化为对生命、对生活的哀叹,用诗歌来表达自己心中的苦痛与哀伤。
二、《七哀诗》的思想内容
(一)王粲《七哀诗》
从已有的资料可以看出,最早的《七哀诗》由王粲所作,在此对于其主要描写的内容和表达的思想进行简单阐述。
第一首描写了诗人从长安向荆州逃难时的情形和心情。这首诗详细描写了当时社会的动乱,民众陷入了苦难的境地,诗人却只能徒劳地发出悲伤痛苦的声音,鲜活的生命在战乱中是多么的脆弱。在战乱的时候,生离也许就代表了死别。诗人在逃难时与亲朋仓促地告别,又使得他的内心多了几分悲痛。诗中还描述了诗人看见有的妇人将孩子抛弃的场景,人世间常被歌颂和赞叹的感人至深的母子之情,在战乱来临时却也是那么的不堪一击。
第二首主要描写了诗人的思乡之情,一个“愁”字奠定了全诗的基调。诗歌首先描写了诗人因为战乱而不得不滞留他乡的心中的苦闷与不满,接着描写白昼逝去、黑夜到来的景色,这种黑白更替更让诗人感到了凄凉和清冷,自己内心的孤独与落寞仿佛又在作祟,时局动荡,战乱频发,遭受苦难的却是人民。
第三首以诗代画,绘出了一幅从军图。首先描写了边地环境的恶劣,荒凉的场面让人感受到了阴冷的气氛。然后描写从军时遭受的苦难,也许这一去就是永别,可是因为战乱所迫而不得不与亲人告别,从军的人刚开始还满怀希望,时时期待着战乱结束,归乡与父母相见,但是在边地时间越来越久,内心越来越有绝望之情。冰天雪地里,哭泣的声音萦绕耳畔,每个人的眼中都失去了对幸福生活的期盼,如同行尸走肉,为何会有这么可悲荒凉的画面?这都是因为战争的存在,诗人表达的对战争的厌恶正是当时所有人民的共同心声。
(二)曹植《七哀诗》
曹植的《七哀诗》描写了女性对自己丈夫的思念与哀怨,委婉地表达了自己在官场上的不得意,暗示了自己的亲兄弟曹丕对自己的打压和迫害,表达了自己的愤懑不平。诗人徒有一身才华却没有施展才华的舞台,郁郁不得志,只能徒劳无功地度日,眼看着生命流逝,借由女性的题材表达了亲兄弟之间的矛盾。这种不被自己亲兄弟接纳和理解的心情太过于悲哀,因此诗人写出了《七哀诗》,表达自己的怨恨与愤懑。
(三)阮瑀《七哀诗》
阮瑀与王粲都并属建安七子。在阮瑀的作品中,诗人设想了自己死后的情形,因为太过悲惨凄凉而发出哀叹: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死亡是每一个人都无法避免的最后结果。这种对生命逝去的不舍、恐惧和无可奈何,暗含了对生的留恋和对死的哀伤。
(四)张载《七哀诗》
诗人描写了汉陵的衰落和荒凉,作为一个帝王陵,汉陵残破的景象,让人难以置信,询问他人却得到了依旧确定的答案。面对如今杂草丛生、与民间荒坟几乎并无不同的帝王陵,作者发出哀叹,不禁回顾历史。生前的帝王不可一世,心并未放在民众间,只图自己享乐,死后还要大量金银珠宝和人殉葬。可谁能想到,在多年后的今天,昔日神圣高贵的汉家陵园,因为遭到不少盗贼的洗劫,变得面目全非,成为杂草野蛮生长、荆棘丛生的丘墟。
三、《七哀诗》的艺术品鉴
我们很难得到《七哀诗》具体从何时开始出现的结论, 而“七哀”具体含义是什么我们也不得而知,但是根据现有资料,我们可以推测,“七哀”本质应该是七情中,以哀为主体的情感。《七哀诗》可以用来表示对战乱、自身经历、死亡等事件的哀叹。
王粲的《七哀诗》反映了东汉末年动乱时期的内容,诗人亲眼所见人民在战乱中遭受的苦难,亲身所感因动乱而漂泊在外、久居他乡的凄凉孤独,使得诗人心中对动乱的憎恨达到顶峰。王粲的诗作虽然以“悲”“愁”为感情基调,却让人读起来觉得感人肺腑,即使遭受这一切,诗人也并未失去对美好生活的期盼,依然存着对故乡的思念和对人民的挂念。在感伤哀痛中包含着少许的理想因素,渴望安宁,渴望拥有平安的时代,这也正是广大人民的共同期盼和共同理想。王粲所作的三首《七哀诗》,既详细描写了汉末社会的动荡不安,战乱带来的人民生活颠沛流离和山河破碎,又表现了诗人在动乱中的远大抱负,对人民遭受这些苦难的愤慨不满,对家乡的思念和对战乱的憎恶。对王粲的《七哀诗》来说,作品不仅有文学性,还有新闻性,可以说是《七哀诗》中的最佳代表。
曹植的《七哀诗》借由描写女性对丈夫的思念来委婉地哀叹自己遭受的不公正的待遇。父亲在世时,自己本是风光无限,可在父亲去世后,亲兄弟却处处打压自己,这种六亲不认的做法使得诗人心中的不解和愤怒逐渐激化,可是诗人无可奈何,委婉曲折地哀叹了自己所受的委屈和被打压的悲凉境遇,满腹才华却无处施展,愤慨自己亲兄弟的绝情寡义,抒发内心无法排解的怨愤,只能在兄长对自己的监视下郁郁而终。根据文献记载我们可以知道,曹植因为本身十分具有才华,并且还有远大抱负和政治上的野心,所以一开始被他的父亲曹操看重。但是在曹操死后,曹丕继位,曹植却遭到了十分悲惨的待遇,亲兄弟对自己提防和监视,并且处处打压,使得诗人空有满腹经纶却无处施展,郁郁不得志。
阮瑀的《七哀诗》哀叹了对生命流逝的无奈,想象了自己死后的悲惨情景,不由得发出深思。可是诗人对大自然的规律无可奈何,死亡依旧是一个鲜活生命的最终走向,这是任何生命都无法避免的。可是死后的景象又令人不寒而栗,死后的孤独凄凉在诗人的想象中被无限放大,诗人不愿意经历自己想象中死后的悲凉场景,却无法避免死亡的到来,不得不对生命只能单向流逝而无法回溯发出叹惋。
张载的《七哀诗》根据世间的盛衰更替现象发出感叹,昔日辉煌无比的一代帝王,不可一世的一代帝王,就连死后也要大量金银珠宝相陪,可在多年后的今天,陵园因为遭到盗贼多次洗劫,再加上没有人打理,变得杂草丛生,与民间荒坟几乎没有什么不同。往日的一切早就今非昔比,昔盛今衰的强烈反差让人不得不发出感叹。
四、结语
《七哀诗》大多是当时民众生活的真实写照,虽然在中国传统诗歌中,并未达到举足轻重的境界,甚至不被重视,但也不能忽视其存在。《七哀诗》的最大成就,在于对当时民生环境的写实和诗人悲天悯人情怀的抒发,在于描绘出了当时社会中存在的真实现象。
参考文献:
[1]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部编.汉魏六朝诗歌鉴赏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5.
[2]俞绍初.建安七子集·七子年谱[M].北京:中华书局, 1989.
[3]吴承学.汉魏六朝挽歌考论[J].文学评论,200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