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想上学的男孩

    梅晓菁

    〔摘要〕一个高一男生中途休学,返校后又频繁地请假,以各种理由不来上学,对生活、学习有一种乏力感。咨询教师通过分析发现:男生的问题和家庭情况关系密切,妈妈在孩子面前经常鼓励他塑造男性化、勇敢、冒险的强者形象,其实给了孩子一个暗示——你爸爸和你身上有相当部分很不男人的特点,所以他很矛盾,自我同一性混乱,缺乏成长的动力。后来,他选择离开目前的学校,换到学业压力相对较小的学校去了。但家庭不改变,问题还会再次出现。

    〔关键词〕抑郁;高中生;自我同一性;家庭教育;个案分析

    〔中图分类号〕 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編号〕1671-2684(2017)22-0042-05

    小忧是去年高一半途休学,留到这一届的学生,开学到现在,他开始比较频繁地请假,经班主任推荐来到咨询室。

    第一次咨询

    “听李老师说你上午没有来学校,能告诉梅老师原因吗?”

    “昨晚没写作业,本来想今天凌晨起来写的,结果定了闹钟没起来,所以就没来。”

    “昨晚没写作业是不想写还是人很累写不动呢?”

    “回到家七点,吃完饭后锻炼了一下身体,就不想写了,定了两点半的闹铃。”

    “你很注重锻炼身体嘛。”

    “我觉得身体很重要,我经常有身体乏力的感觉。就拿昨天来说,如果我晚上坚持写作业,可能会写到一两点,那么晚睡的话我第二天上午的课就没法听了,一整天状态会很差,情绪也不好。”

    “两点半能起得来吗?”

    “闹钟响的时候我醒了,但我没起来,把闹钟拨到了四点,想晚一会儿起来。”

    “你当时有没有在脑袋里计算过写作业大概需要多久,是不是再睡一会也可以完成?”

    “没想那么多,更多的还是惰性吧。”

    “四点闹钟响的时候,你是怎么想的?”

    “算了,睡吧,明天上午请个假在家补必须要做的作业。”

    “于是你又继续睡了。”

    “嗯。但早上和爸妈说我要请假的时候,发生了冲突。”

    “你是怎么和爸妈说的?”

    “就说我上午不想去学校,在家补作业。”

    “没有给出任何理由?”

    “没有。”

    “那爸妈一般都很难接受、理解吧。”

    “他们怀疑我。”

    “怀疑什么?”

    “以前也有过这样的情况,但实际上在家并没有补作业。”

    “如果你给出解释,告诉他们你是很累才这样的,会不会好些?”

    “应该会吧,可是我习惯不说了。他们去年也帮我想过很多办法,买过补品给我,但没什么作用。”

    “周一和周二的时候来学校了,是吧?”

    “因为写了作业。”

    “之前有一周没来上学吧?”

    “对。我身体不舒服,其实每次都是人感觉乏力,心情差,不想来。”

    “那你担心过自己缺课会跟不上吗?”

    “我问过同学当天学的内容了,而且之前我也预习过,大概都还懂。”

    “如果给自己的学习能力打个分,0~10,0是能力很差,10是能力很强,你会打多少分?”

    “8分吧。”

    咨询进行到这里,我感觉这个孩子是有轻度抑郁的,他的乏力感是情绪低落的生理反应[1],他理解的惰性更像是因为情绪影响行动力减缓的表征,按常理他对自我的评价是低的,经过询问他对自己学习能力的评估,却发现并不低,而且我推测他某天不来这个决定是他深思熟虑过的,或者说可能和当天的课程有点关系,也许都是些他能应对的课程,这个留待下次和他探讨;但如果自我评价低的不是学业能力,那是什么呢?

    “你有什么地方是希望自己做得更好的吗?”

    “我希望我的性格变得更好一些,这样就能改善我的社交。”

    “你对自己的社交不太满意吗?高中有几个好朋友?”

    “没有。”

    “初中呢?”

    “如果要求没那么高的话,有几个吧。”

    “你觉得朋友数不多和自己性格的哪些方面相关?”

    “我不够坦诚,怕别人发现我的缺点会嫌弃我,不和我做朋友。”

    “你说的不坦诚是指什么?”

    “隐藏自己的缺点,只表现自己好的地方。”

    “那么我能不能理解为你的不坦诚实际上是在自我保护?”

    “也许是吧,可我更希望我能都表现出来,而且别人也能包容我。”

    “你希望更自如地与别人交往,而且表现出好的一面,这可不简单。如果你在他人面前表现出了一些小纰漏,会怎么样?”

    “他们会发现我的不好,会离开我。”

    “你以前经历过这样的事情吗?”

    “还没有,我一直刻意让自己表现得好。”

    “没经历过,也就是没有事实证据表明如果你表现不好,别人会离开你。”

    “没有,不过我还是担心。”

    “那我们等待一次出丑的机会吧,看看到时候会发生什么?别人是会疏远你,还是若无其事地和往常一样?我们以事实说话。”

    “好。”

    “那么在意社交,是不是曾经受过伤?”

    “是的。”

    “你前面还提到过你有缺点,我想听听你自己认为的缺点是什么?”

    “我内敛,纠结。”

    “这是你自己总结的吗?”

    “不,是我妈妈说的。”

    “你觉得内敛有什么好的地方吗?”

    “更安静,想问题更仔细。”

    “看,你发现了内敛的好处,是不是?”

    “不过我妈妈不喜欢。”

    “你妈妈的性格是内敛的还是外向的?”

    “相对外向。”

    “你爸爸呢?”

    “比我还内敛。”

    “纠结是指你想问题、做决定的时候吗?”

    “是。”

    “是不是也可以理解为你考虑问题全面呢?”

    “但花费的时间太久了。”

    “时间久是成本,在这个天平的另一面是考虑周全,你只能二选一,选择好了以后,只要做一件事,坚持下去就好。”

    经过这次交谈,我发现他关于自己性格的认知大多是负面的,而且这个负面的想法似乎和妈妈有关,妈妈作为他生命中的重要他人会不会一直在给予他负面的评价?有必要和家长做进一步的交流。

    临近结束,我布置了家庭作业,每天记录自己的心情指数,并且记录下一天中因为哪件事情自己的情绪有了变化,留待下次当作素材来探讨他的认知方式有无歪曲。

    第二次咨询

    我们主要把上次的家庭作业作为素材进行分析。记录四天,心情指数都是七分,还可以,他提了两个问题,我们对此展开讨论。

    第一个问题是“为什么我羞于请别人帮忙?”

    “生活中你很少请别人帮你忙吗?”

    “不太多。”

    “在向别人提出请求前,你会担心什么?”

    “我怕被拒绝。”

    “拒绝对你而言意味着什么?”

    “羞辱吧。”

    “你的意思是你会有被贬低的感觉?”

    “是的。”

    “那我们先来做个角色互换吧,你平时遇到过别人请你帮忙的时候吗?”

    “有啊。”

    “你帮别人的时候挺多的吧,不过今天我们想了解下你不愿意帮别人的时候,你心里是怎么权衡的?”

    “有些事可能是我能力不行,我会拒绝;有的事我想要花费很多时间,很琐碎,所以我会在一开始就拒绝;还有可能是别人请我帮忙的时候语气不好,像命令一样,那我也不高兴帮忙。”

    “我发现你作为帮助者拒绝帮忙的时候,似乎和对方能力没什么关系。”

    “好像是,不过有这样的人,本身能力很强又不愿意帮别人。”

    “这样的人在你生活里大概占多大比例?”

    “5%吧。”

    “那还有95%不是这样的喽?你在需要帮助的时候为什么不去找这95%呢?”

    “这么说的话,我觉得我是不会求助,很多时候我是在命令别人。”

    “能举个例子吗?”

    “那天晚上在宿舍,我已经上床了,很久都没睡着,因为其他人还在学习,有个同学一直在扔笔,我就说了一句‘能不能晚上别那么吵啊!后来觉得这么说不太对。”

    “这么听来,你是不太擅长对别人提要求是吗?”

    “嗯,我一般都先忍,实在忍不住了,就命令别人,那么做以后我也很内疚。”

    “如果不那么做呢?”

    “会更生气,就像那天晚上争吵后,其实很想打架,但我忍住了,冷处理,避开他,我退宿了,只是这让我觉得自己好失败。”

    “你觉得自己哪里失败了?”

    “不会表达吧。别人就能用讲笑话等轻松调侃的方式应对,我做不到。”

    “与人相处的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是需要学习的,这样吧,我们就拿这次的事来操练一下吧。我们先回想下当时的情形。”

    “那个同学在扔笔,每隔一会儿就扔一下,那个声音让我很烦躁。我十二点上床的,已经忍了一个多小时了。所以我就嚷了一句‘既然都一点半了,能不能别发出那么大动静?”

    “当时你的烦躁仅仅是因为没睡着觉得时间浪费了吗?还是有其他原因?”

    “我本来想抓紧时间睡觉,这样第二天听课状态好,但他们的声音让我睡不着,脑袋里会想他们又做了很多道题目了,越发难受。”

    “那么我们再想想前面那句话,其实你想表达什么?”

    “能不能不学习了,去睡觉!”

    “完全是内心焦虑的表现。那我们换个角度想想,你的同学为什么那么晚还在学?”

    “他们也焦虑,扔笔可能是做出了一道题,很有成就感吧。但我想到他又做出一道题,我就越不安。”

    “不安到什么程度?你想到什么?”

    “我又少做了很多题,明天还头昏脑涨听不了课,他们不需要那么多睡眠,精神又好,我肯定又要落后了,完蛋了。”

    “一定会完蛋吗?这个完蛋具体指什么?”

    “成绩落后垫底。可能也没那么快落后吧,只是我担心。”

    “所以没证据证明一定会落后是吧?建议你少说‘肯定这样的话。”

    “我试试。”

    “而且你如果牺牲休息时间和他们一样多刷题,后面的精神状态会更差,陷入恶性循环,对吧。”

    “嗯,是这样。”

    “那说明那种学习方式不适合你,所以不能用,我们要用适合我们的方式。”

    这次的咨询时间差不多到了,简单小结后,我们约了下一次的时间。他抓紧最后的时间和我说了一件事:“周日我外婆去世了,我发现自己没那么悲伤,这正确吗?”

    我发现他又开始自责了,正想回应,他又讲了另一件事:“初三时,爷爷患癌症,家人都不告诉我,直到最后爷爷昏迷才告诉我,因为我要考试。我其实很难过,因为小时候是爷爷照顾我的,我和爷爷很亲近。”

    “当时你知道后怎么想?”

    “家人都希望我尽量不要想,好好考试。”

    “如果可以,你当时想做什么?”

    “我想爷爷最需要的是生病时候我能陪伴他,而不是最后昏迷了,我什么都做不了。”

    “你和爺爷感情很深,没能陪伴让你有很多遗憾,心里积压了很多话吧?”

    “是的。”

    “明天正好是冬至,今天回家给爷爷写封信吧,把想说的话写在纸上,然后明天烧给爷爷,我想爷爷会收到的。”

    “好,我回去写。”

    “亲人的离开会让我们难过,我们需要给自己时间表达我们内心的伤心,之前没有做,现在可以补一下。当时你没做什么,我想也有原因吧?”

    “嗯,我有点自顾不暇。”

    “那就不要苛求自己,在我们觉得可以的时间再做这件事就好。”

    第三次咨询

    上周五开始,小忧连续高烧一周,没来学校,所以咨询拖到了周五,记录也没有完成,整个一周几乎都躺床上看《三国演义》,听《百家讲坛》,说是兴趣所在。

    这次咨询我们主要交流了两件事情,一是待会儿回到教室里会怎么样。他说待会儿回去最好同学们都不要关注我,我乘势问:“以前有同学关注你吗?”

    “有啊,有个女生和我打了五次招呼。”

    “你想过她为什么会打五次招呼吗?找找可能的原因。”

    “也许她喜欢我吧。”

    “还有吗?”

    “也许她觉得这样打招呼好玩。”

    “没有其他可能了吗?”

    “实在想不出了。”

    “好,我们先放一放。你前面说希望回到教室同学们不要关注你,也就是说如果有人关注你会让你不舒服,你有担心,能仔细想想你担心什么吗?”

    “担心自己不合群,经常不来,大家会慢慢遗忘我,距离越来越远。”

    “所以你心里是需要大家关注或者说关心你的,是吧?”

    “嗯。”

    “我们每个人都希望被人关注到我们的存在。”

    “哦。”

    “如果周围人曾经关注你,他们关注了什么?”

    “仔细想想他们也没有关注什么。”

    “而此之前,你对他们的关注是带有负面猜测的吧。再想想之前那个打了五次招呼的女孩,你想到的理由里是不是没有任何负面的想法?”

    “嗯。”

    “是吧,那如果他们关注,会关注什么?”

    “成绩?性格?”

    “曾经被关注过这些吗?”

    “很痛苦的经历,给我留下了心理阴影,很惨。”

    “我能听听吗?”

    “去年,我前前后后請了有十几天的假,结果班主任、教学处的老师就找我谈话,威胁我这样下去就得转学或退学,我那阵进校门就感到有压力。”

    “那时候状态很不好是吧?”

    “晚上睡不着,其他人都在学习,我像他们那样撑了几个月后,实在熬不住,所以断断续续请了十几天假。”

    “那时候心里很慌乱吧?”

    “觉得自己很弱,学习坚持不下去,班主任和我谈话,我重新调整了自己每天的时间安排,结果连周末本来就很少的娱乐也没有了。负责教学的老师说长期不来违反学校规定,可能会被退学,我很害怕,感觉自己是被抛弃的,没人帮我。”

    “当时心里很恐慌,很无助。”

    “是,想鼓起信心,但不知道能不能做到。”

    “对自己的能力有点怀疑?”

    “应该说是否定吧。”

    “后来休学能不能看作是以逃避的方式应对这个问题?”

    “不知道。我还挺开心的,不用被谈话,也不用担心这些事了。”

    “那时候如果像我们现在这样谈话,找寻一些方法去试试,看看能不能改善状态,会不会好一些?”

    “可能吧。”

    “所以当时学习生活不适应,休学,问题不完全在你。”

    小忧沉默了。我想去年的时候他其实是遇到挫折了,在没法应对的时候,我们没有给予及时的支持,他以逃避的方式面对自己内心的脆弱。我尽力减少他内心的负疚感、压力感,给予心理支持,与他一起应对现在的境况。

    第四次咨询

    这次咨询原来定在周五,但因为突发事件提前了两天。期中考的两门,生物和地理他不愿意考,再次提出不想来上学,父母也着急、无奈,请假来学校和我交流。

    两个多小时的交流后,我意识到小忧的问题和这个家的境况关系太密切了。他的爸妈从小几乎是一起长大的,结婚后感情却一直不好,爷爷照顾小忧的生活,其他都是妈妈管,爸爸几乎不太关心他,妈妈和爸爸两人性格反差极大,爸爸谨慎、拘小节,妈妈爱表达、有冲劲,所以在这段咨询的时间里,妈妈一直在说和爸爸不和,生活在一起很有压力,曾经在小忧5~7岁间,经常打骂孩子,后来妈妈意识到问题,进行了自我调整。她自认为很了解孩子,对孩子的影响力很大。

    妈妈在孩子面前经常鼓励他塑造男性化、勇敢、冒险的强者形象,其实给了孩子一个暗示,你爸爸和你身上有相当一部分很不男人的特点,比如太计较,所以这个孩子很矛盾。在高中这个自我同一性可能出现混乱的时间,他混乱了,他内心渴望成为妈妈希望的那种类型,具备那些男性化的性格特点,可是他又摆脱不了身上那些女性化的特点,那些阴柔的特质,我想他是知道自己性格特点的,又不愿承认,极力回避,内心毫无被接纳感,自己对自己也是厌恶的,喜欢不起来。

    上高中前,爸妈虽然不和,但每天还都能见到,自从他进入高一住宿后,妈妈就极少回家。小忧说:“我要求也不高,一周、两周回一次家,可我打电话她都说在工地忙,总也不回家。”在小忧的心里,他被排到了金钱的后面。更何况,我隐隐猜测,小忧觉得妈妈不是没空回家,是去了另一个家,妈妈之前一直和一个他也认识的叔叔在一起,最近换了对象,小忧心里颇有微词。有些话我感觉他如鲠在喉,于是我让他闭上眼睛说,他闭上双眼,说:“我觉得你不可以这么随便地又找另一个人一起过。”我明白“随便”这个词是小忧内心与妈妈价值观不同的地方,他没有原谅她。我问及知不知道妈妈和那个叔叔分开的原因,他说知道,因为那个叔叔生病了。

    我在想,小忧那么依恋妈妈,那么他面对这样的情景,心里一定有隐忧:我也病了,我也很弱小,妈妈终有一天会抛弃我,离我而去的。

    去年此时,小忧休学了,所有人都以为是学习不适应。在休学的这半年多里,妈妈继续不在家,父母都没有积极寻找原因,帮助小忧恢复,妈妈甚至说:“耽误一年没关系,他可以思考清楚。”所以小忧感到了深深的被抛弃感,父母什么都没做,还指望孩子能从困境中走出来,这是何等的不负责任。

    现在回想起和他父母交流的过程,妈妈絮絮叨叨地述说她对小忧的了解,无非是在为自己辩护,辩护她虽然照顾少了,但精神上是很关注孩子的,孩子怎么能不混乱?他内心感觉到的是没有人关心他,在乎他,缺乏爱导致他又极力渴望这些关心,但妈妈明知却不给予,还暗示是他自己懦弱,才无法应对。孩子没办法,只能以病态的方式来获得他想要的,他赖在家里,他生病,爸妈就都会回家,不过高烧一周的最后两天妈妈还是走了。

    家庭不改变,他怎么好起来?我能唤醒他内心的成长动力吗?

    后来,孩子还是选择离开目前的学校,换到学业压力相对较小的学校去了。但作为咨询师,我还是很担心,这些只是治标不治本,根源不改变,问题依然会再次出现的。

    参考文献

    [1]韩秀.反刍思维对中学生神经质和抑郁的中介作用[J].心理技术与应用,2015(4):21-25.

    (作者单位:上海七宝中学,上海,201101)

    编辑/张 帆 终校/于 洪

相关文章!
  • 高等教育人工智能应用研究综述

    奥拉夫·扎瓦克奇-里克特 维多利亚·艾琳·马林【摘要】多种国际报告显示教育人工智能是当前教育技术新兴领域之一。虽然教育人工智能已有约

  • 试析初中化学教学中学生核心素

    魏艳玲摘 要:新一轮课程改革中教师应更关注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促使学生更好地发展,逐步提升教学质量。主要概述初中化学教师在革新教

  • 探究改善小学作文指导现状的策

    杨克诚很多学生在写作上存在畏难情绪,不知道怎么写,东拼西凑很多牵强的情节,只求字数达标,不考虑内容。还有的学生用一种写作模式套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