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第三产业劳动力吸纳能力研究

    陆雨卉 杨晓甜

    

    

    

    摘要:基于江苏省1990—2016年三大产业产值结构及就业结构的相关数据,对江苏省第三产业的劳动力吸纳能力展开了研究。就业产值弹性和结构偏离度两大指标的测量显示,当前江苏省第三产业对劳动力具有良好的吸纳能力,且江苏省第三产业的劳动生产率较高,就业结构较为合理,存在吸收其他产业流出劳动力的空间,最后提出了有效增强劳动力吸纳能力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就业结构;产值结构;劳动力吸纳能力

    Abstract: Based on the data of output value structure and employment structure of the three major industries in Jiangsu Province from 1990 to 2016, this paper conducts a research on the labor absorption capacity of the tertiary industry in jiangsu province. The measurement of the employment elasticity index and structural deviation index shows that the tertiary industry in jiangsu province has a good ability to absorb labor force, and the tertiary industry in jiangsu province has a higher labor productivity and a reasonable employment structure, so there is room to absorb the outflow of labor force from other industries. The paper also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on how to improve the ability of labor force absorption.

    Keywords: Employment Structure; Output Value Structure; Labor Absorption Capacity

    一、引言

    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江苏省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2017年江苏省GDP总值在全国排行中仅次于广东省。2018年,江苏省GDP为9.26亿元,同比增长6.7%,连续三年跨过三个万亿元台阶。因此,选择江苏省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其第三产业劳动力的吸纳能力对其他各省乃至全国的经济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20世纪80年代初期,江苏省第三产业产值占比约为18.18%,而其吸纳的就业占比仅为10.2%,两者存在较大的差距。近年来,第三产业不断发展,产值占GDP总量比重不断上升的同时,其对劳动力的吸纳比重也在不断上升。虽然总体均呈现良好的上升趋势,但比较2016年江苏省第三产业产值结构和就业结构比重可知,两者差距11.25个百分点,甚至有不断拉大差距的趋势。本文首先通过研读现有相关文献资料把握产业劳动力吸纳能力的研究现状,列述总结有关产业结构变动和就业结构变动的相关理论,为研究提供参考方向。其次,从江苏省产值结构和就业结构比较出发,并运用就业产值弹性和结构偏离度两大指标衡量江苏省第三产业劳动力的吸纳能力,并与全国三次产业的产值结构和就业结构进行比较。最后,根据研究结论针对目前江苏省第三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给出相关建议。

    二、文献综述

    一个社会的经济发展状况会通过影响产业结构而影响就业结构,产业结构变化的特征和规律与就业结构密切相关。经济学说史上,最早关于经济发展过程中就业人口在三次产业中分布结构变化的理论是配第·克拉克定律。威廉·配第在17世纪发现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产业中心将逐渐由有形财务的生产转向无形的服务性生产。美国经济学家西蒙·库兹涅茨(Simon Kuznets)在克拉克研究的基础上,从国民收入和劳动力分布两方面对产业结构演变作出了进一步分析,得出结论:随着现代经济增长,国民经济各产业不论是产值结构,还是劳动力结构都会发生变化,其变动的一般趋势是农业部门的产值份额和劳动力份额都趋于下降;而工业部门和服务业部门的产值份额和劳动力份额都趋于上升。

    综合研究现有相关文献,我们发现目前学者针对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方面的研究成果较多,主要集中在對两者关系的探索。夏杰长(2000)纵观中国三大产业发展演变趋势,提出优先发展第三产业是适应产业结构、顺应劳动力从业结构变化的需要。景跃军(2015)通过实证分析得出我国劳动力就业结构的调整远远滞后于产业结构的结论,产业发展仍需不断调整以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的趋势。

    在针对就业弹性的研究上,李伟(2006)认为我国就业弹性总体水平比较低且发展呈下降趋势,波动较大的同时三产各自呈现不同的变化趋势。张玉静等(2013)从产业产值就业弹性的角度,分析绿色产业发展的就业增长效应,发现绿色产业产值就业弹性远大于第一、第二产业,表现出较强的就业吸纳能力。

    在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偏离度研究上,张建武等(2005)认为产业结构是解释经济增长的核心因素,就业结构是衡量和影响产业结构演变的重要因素。必须在认识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相互作用机理以及相互作用条件的基础上,采取一系列有效的劳动力市场政策等措施以实现产业优化和增加就业的双重目标。干春晖等(2018)回顾改革开放 40 年以来中国三次产业产出结构和就业结构变迁的历程和特点,发现中国产业结构变迁趋势符合一般规律,但是存在区域间发展失衡、产业内部结构存在问题、产业间要素配置存在扭曲等问题。

    三、江苏省三次产业结构及就业结构的动态变化

    (一)产业结构

    从1990年开始,江苏省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首先是“二、三、一”模式:在地区生产总值的构成中,第二产业占比最大,第三产业占比次之,第一产业所占比重最小的模式。到2015年,这个模式发生了改变,第三产业占比首次超过了第二产业,变为“三、二、一”模式:即第三产业占比最大,第二产业次之,第一产业最小的模式,这也是现代的产业结构模式。

    由江苏省地区生产总值三次产业构成的动态变化走势可以看出, 1990—2016年,第一产业在三产中占比最小,其比重不断下降,且下降幅度较大;第二产业1990—2006年间保持在50%左右波动,2005年达到波峰56.59%,之后逐渐减小;第三产业的占比呈现上升趋势,并于2015年超过第二产业占比,在2016年占比达50.55%。近年来,第二产业占比不断下降,第三产业占比逐渐上升,与江苏省推进绿色发展,注重生态文明建设,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密切相关。

    (二)就业结构

    从1990年开始,江苏省三次产业就业人数占比首先是“一、二、三”结构,这种就业结构属于比较典型的落后结构。到2004年,第二产业就业人数占比超过了第一产业,变为“二、一、三”结构。接着从2005—2016年保持着“二、三、一”结构:即第二产业就业人数占比最大,第三产业次之,第一产业最小的结构。在这期间,第二、三产业就业人数不断增加,而第一产业就业人数一直减少。

    分析江苏省就业人数三次产业构成的动态变化走势可以发现,第一产业就业人数占比在不断减少,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发生转移,由第二、三产业吸收;第二产业的占比在1990—2000年间在30%上下波动,之后占比不断上升;第三产业的占比则稳步上升,2016年达到39.3%。

    四、江苏省就业产值弹性分析

    就业产值弹性用来研究衡量某一产业经济产值的增加对该产业就业带动的能力,通过计算某一時期行业中就业量变化比率与经济产值变动比率的比值,将该行业经济产值变动对就业的影响具象化呈现。

    就业产值弹性=某产业计算期与基期相比的就业增长率同期该产业经济的增长率

    分析表1的计算结果,可以看出以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就业产值弹性最大,其次是第二产业,第一产业就业产值弹性最小。具体而言,在就业产值弹性的3年移动平均值呈现的图1变化趋势中,第一产业的就业产值弹性自1993年起便为负值,可见整体而言第一产业的就业吸纳能力较弱。在第一产业经济产值不断增加的趋势下,就业人数却不断减少,导致就业产值弹性始终为负值,说明在第一产业发展过程中,已出现劳动力“挤出效应”。第二产业的就业产值弹性总体较为平稳,且逐渐呈现出缩小的趋势,符合经济发展的规律。第三产业的就业产值弹性均为正值,且数值比一二产业的就业产值弹性大,说明其对劳动力有较大的吸纳能力,能够有效承接从第一、二产业转移过来的剩余劳动力。

    五、江苏省就业结构对产业结构的偏离度分析

    (一)产业结构偏离度计算

    结构偏离度一般有两种定义:

    定义一:结构偏离度=产业产值比重产业就业比重-1

    定义二:结构偏离度=产业就业比重-产业产值比重

    结构偏离度是指某一产业的就业比重与增加值比重之差。若某一产业的结构偏离度为正,就是说就业比重高于增加值比重,则说明该行业相对劳动生产率较低,存在劳动力转出的可能;反之则存在劳动力转入的可能。

    (二)江苏省三次产业的结构偏离度分析

    表2显示了江苏省各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之间的偏差变化。本文以定义二的计算结果分析产业结构偏离度,可以看出第一产业的结构偏离度为正值,第二、三产业结构偏离度均为负值。说明第一产业就业比重高于产值比重,相对劳动生产率较低,存在剩余劳动力;第二、三产业不断吸纳由第一产业转出的劳动力。

    第一产业结构偏离度一直保持在一个较大的值,通过前文的分析可知,第一产业的剩余劳动力正在向其他产业转移,但是结构偏离度仍然较大,说明仍然存在大量的剩余劳动力需要转移,还应加强对农业部门的优化调整力度。比较第二、三产业的结构偏离度发现,第二产业的结构偏离度自2000年以来一直在减小,说明其吸纳劳动力的空间在不断减小,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协调性得到改善;第三产业的结构偏离度更加靠近0值,说明第三产业一直存在吸收第一产业流出的劳动力的空间,且就业结构较为合理。

    图2具体显示了第三产业结构偏离度的变化趋势。1990—1991年绝对值由0.11增加至0.14,吸纳劳动力空间有所增加;1991—2007年绝对值较为波动,但总体呈不断减小趋势,偏离现象得到显著改善,就业吸纳空间变小;2007—2016年绝对值呈现增大趋势,由0.03增加到0.11,即就业吸纳能力迅速增大。

    六、行业结构细分比较研究

    本文将2004—2016年江苏省第三产业涉及的具体行业数据进行整理计算,表3为汇总的第三产业内部主要行业的产值占比、就业占比、就业产值弹性与结构偏离度数值。从表3可以看出,批发及零售业、金融业、房地产业在第三产业总产值中所占比重较大。此外,计算2011—2016年第三产业中各主要行业的产值占比情况可知,信息传输及信息技术服务业、金融业、租赁及商务服务业、居民服务修理及其他服务行业、教育行业的产值占比整体呈现上升趋势,批发及零售业、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住宿餐饮业、房地产业、公共管理及社会保障社会组织行业的产值占比近六年来呈现逐年下降趋势。

    江苏省第三产业中信息传输及信息技术服务业的就业产值弹性最大,达到了43.15,说明该行业在第三产业中吸纳能力最强。住宿及餐饮业和房地产业的就业产值弹性数值较大,这两个行业对劳动力具有较强的吸纳能力。表中列出的第三产业中的主要行业就业产值弹性均为正数,说明江苏省第三产业中主要行业的发展或多或少都带来了劳动力的增加。

    从结构偏离度视角分析,江苏省第三产业主要行业的结构偏离度均为负值,说明第三产业中主要行业对劳动力的吸纳尚未达到饱和状态,仍然存在较大吸纳劳动力的空间。其中,批发零售业、金融业、房地产业的结构偏离度绝对值较大,说明这些行业对吸纳劳动力具有较大的潜力。

    七、与全国比较分析

    将江苏省三大产业的产值结构和就业结构与全国相比,有助于审视现阶段江苏省三大产业的发展情况,根据全国的就业产值结构变化趋势进行及时的调整。比较结果如表4所示,在产值结构层面,2016年江苏省第一、三产业比重低于全国水平,第二产业产值结构比重高于全国水平,说明现阶段江苏省的产业结构尚存在不合理之处,还应继续贯彻落实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一系列产业改革政策方针。在就业结构上,江苏省第三产业的就业吸纳能力低于全国水平4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远高于全国水平,可见目前江苏省仍应大力发掘第三产业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缓解就业结構与产值结构发展不平衡性。

    八、政策建议

    上述对江苏省第三产业劳动力吸纳能力的实证分析虽表明江苏省第三产业目前发展呈现良好态势,但其亦存在诸如产值结构与就业结构发展不均衡、三大产业发展转型略显滞后等问题,本文针对江苏省第三产业目前发展中暴露出的问题提出以下建议:

    首先,江苏省目前应促进科技在农业中的应用,提高农业部门劳动生产率,推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由前文分析可知,江苏省第一产业的就业产值弹性一直为负值,且结构偏离度较大,反映出了农村农业人口相对过剩,限制了农业的发展升级。加大对农业科研的投入,加大农业机械化的普及程度,从而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针对农业部门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剩余劳动力向第二、三产业转移,促进资源合理配置。

    其次,完善劳动力市场,优化劳动力资源配置以促进产值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均衡发展。完善劳动力市场有利于劳动力的快速流动,继续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打破城乡二元体制,建立统一的劳动力市场,逐步让农民与城市居民享受同样的福利与社会保障,有利于优化就业结构,促进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相协调,减小结构偏离度。

    最后,大力发展绿色第三产业,加强第三产业的就业吸纳能力,从而缓解就业压力。前文分析可知第三产业能够有效承接从第一、二产业转移过来的剩余劳动力,且第三产业结构偏离度较小,就业结构较为合理。因此,政府应保证对第三产业的稳定投资规模,实行相应的优惠扶持政策,以第三产业的发展拉动经济增长。着重扶持劳动密集型行业,如公共服务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等,这些行业不仅对劳动力需求大,而且属于绿色产业,充分发挥了劳动力吸纳能力的同时,又贯彻落实了绿色发展理念,促进江苏省生态文明建设。

    [参考文献]

    [1]Clark,C.The Conditions of Economic Progress[M]. Macmillan, 1957:3-17.

    [2]库兹涅茨.各国的经济增长: 总产值和生产结构[M].常勋等译,北京: 商务印书馆,2005.

    [3]夏杰长.我国劳动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偏差[J].中国工业经济,2000(1):36-40.

    [4]景跃军,张昀.我国劳动力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相关性及协调性分析[J].人口学刊,2015,37(5):85-93.

    [5]李伟.现阶段我国就业弹性的变化趋势及对策分析[J].理论导刊,2006(1):20-22.

    [6]张玉静,魏东,刘冬花.我国绿色产业产值就业弹性的实证分析[J].经济问题探索,2013(7):76-81.

    [7]张建武,宋国庆,邓江年.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互动关系及其政策含义[J].经济与管理研究,2005(1):19-22,48.

    [8]干春晖,王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产业结构变迁:回顾与展望[J].经济与管理研究,2018,39(8):3-14.

    (责任编辑:顾晓滨 马琳)

相关文章!
  • 融资融券对日历效应的影响:来

    王璐摘 要:过去的研究表明,中国股市的运行效率受到政府监管与干预并存在非对称交易的现象。2010年3月31日,中国股票市场实行了融资融券

  • 黄龙县水务局支部

    2016年3月份以来,陕西省黄龙县水务局支部按照“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总体部署,精心组织安排,不断创新活动载体,分类实施推进,取得明显成效

  • 公司治理、内部控制对盈余管理

    金玉娜柏晓峰摘 要:按照形成原因——作用机理——解决机制的路径,对抑制盈余管理有效途径的实证研究表明:机会主义偏误和技术性错误是盈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