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真正意义上的语文阅读教学
【摘 要】在实际阅读教学中,还存在着很多的不足。为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语文阅读教学,我们要让“阅读”独立起来。具体可从加强学生的语言积累、培养其语言感受能力、让其掌握基本的语言技能并充分进行语言创造等方面努力。
【关键词】阅读教学 延伸 创新 实践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明确指出学生要“具有独立的阅读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
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然而在我们的实际阅读教学过程中,还存在着诸多的不足。
1.忽视语言积累: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学生读书的时间少得可怜,课堂绝大部分时间被教师频繁的提问和细碎的分析所占据。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批评的那样,“学生在课堂上阅读得很少,而关于阅读的谈话却很多”。长此以往,学生缺少必要的阅读,也缺少必要的语言积累,就失去了阅读教学本来的意义。
2.单一性模化训练: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常常将所要教学的课文,按照阅读考试的模式简单重复地训练学生:要求学生熟记难写的字词,或背诵有关的文学常识及名言佳句,或进行一些机械性的理解、概括归纳、联想想象的思维训练。而对于文章的情感、意趣、思想缺乏深层次的体悟和斟酌,完全忽略了学生在阅读中的个性情感体验和创新潜能的开发。这种机械重复的单一模式化训练,只停留在了条件反射的层面,严重扼杀了学生的独立思维,远远谈不上是真正的阅读教学。
3.表演式读写结合:诚然,阅读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表达,而写作也的确是我们最重要的表达方式。但我们在教学中,往往又忽视了阅读与写作的区别,简单地进行读写结合,类似于拉郎配或捆绑式销售。或离开思维内核,忽视创新意识及能力的培养,孤立地去品味语言,以求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或进行浅表的读写结合,仓促地、浮光掠影地将“读”带过,“立竿见影”地让学生在课堂上也仿写一篇。这样无疑是拔苗助长。
4.标签式阅读分析:我们的阅读教学中还有一种倾向,就是用贴标签的方法指导学生的阅读。教师主宰着学生思维,千方百计地把学生往自己的答案上套,把课文贴上自己思想和道德的标签,严重束缚学生的个性。而阅读教学应重在感染,不在说教。人文意识的感染、人本精神的树立是任何贴标签式的说教都永远无法企及的。
综上所述,我们必须让“阅读”独立起来,对生命、对生活、对历史、对社会形成独特的理解、感悟、态度和信念。进一步明确阅读的目的,帮助学生认识社会和人生,丰富情感、陶冶情操,形成健全的人格;帮助学生获得阅读能力,包括收集、选择、整理、处理信息的能力及鉴赏品评、怀疑探索作品的能力。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课外延伸,加强学生的语言积累
课外阅读是课堂教学的延伸,也是课堂教学的辅助和补充。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应结合教学内容,向学生广泛推荐同类读物,同时还要指导学生运用课内学到的阅读方法进行课外阅读,收到课内得其法、课外受其益的效果。如学了李清照的《武陵春》后,为了拓展知识面、提升阅读体验,可指导学生搜集古代写“愁”名句,像“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等;学习《春》后,让学生搜集学过的描写春天的诗词,如“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乱花溅欲迷人眼”等;学了《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后,让学生去查找相关的我国古代建筑的记载资料。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查找阅读能力,又增加了其语文知识的积累,也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课外阅读有着课堂教学不可取代的作用,但它绝非是让学生随意、盲目地进行阅读,它也需要必要的辅导。教师要指导学生科学地安排阅读的时间和内容,阅读一些好的文章,并结合自己的阅读水平去欣赏和评析,适当地背诵一些好作品。这样,学生才能逐步学会并掌握正确阅读的方法,进一步提升他们的语文素养。
二、彰显个性,培养学生的语言感受能力
阅读是学生的个体行为,不应该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而应在品评阅读中培养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老师在指导学生阅读时,要创设和谐的氛围,让学生生动地再现、灵活地填补、大胆地延伸读物的内容。
例如《黄河颂》一文,这首诗热情地歌颂了黄河的形象,教学中我们可以先用音乐和画面激发学生感受黄河的悠久历史与波澜壮阔,进而感受黄河所凝聚的伟大精神和体会诗人爱国情怀,然后让学生选择句子品读,要求学生以“我欣赏诗中的……,因为……”句式说话。学生经过一番品读,感悟颇深:“我欣赏这首诗的语言,因为它采用生动的修辞,形象地勾画出了黄河的轮廓,多么的壮阔,多么的雄浑”,“我欣赏这首诗的韵律,因为它的节奏明快、旋律奔放,引人高歌,催人奋进”,“我欣赏这首诗的结构,因为它句式错落,并反复以‘啊!黄河……的句式直抒胸臆,充满了雄浑豪迈之美”等等。对于文本的美,我们说它是“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然而学生对美的感受与发现更是个性独特、美不胜收。
教师在阅读审美教学中应该以引导者的身份出现,要精心设计真正具有激发性和启发性的问题,并能在反馈评价中做到既合情入理又尊重学生的审美感受,这样才能真正让学生做到“以主动的精神去积极发现一些东西,唤起生命的全部激情和想象,理智的思考、感受和体验读物深处所隐藏的东西”。
三、创新方法,训练学生的基本语言技能
速读、精读、美读融为一体,是一种综合性很强的阅读技巧。在学生阅读某篇文学作品时,速读是基础,可以让学生整体感知作品内容与初步印象;精读是过程,可以让学生发现作品中有价值的东西;美读是深化,可以让学生与文本境界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例如在教学《最后一课》一文时,我们可以首先要求学生以最快速度读完课文,然后要求学生在5分钟内完成问题:课文写了什么?课文思路是怎样的?接着要求学生精读有关段落,提出质疑,点名要求学生或老师解答。最后一个环节让学生带着对课文的理解进行美读,要求读出感情、读出美感,既训练学生的语言,又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大大压缩授课时间,提高课堂效率。
当然,速读、精读、美读仅仅是众多阅读方法中的三种,阅读方法具备多样性特点,我们应因文而异,合理选择,切忌眉毛胡子一把抓。“一些书可以浅尝辄止,一些书可以狼吞虎咽,而有一些书则需要细嚼慢咽,好好消化”,“浏览、略读、泛读、速读”可以用来阅读课外长篇小说等;“品读、美读、精读”可以用来读散文、诗歌等;“吟读、背读、唱读”可以用于读诗词曲等。
四、感悟实践,指导学生充分进行语言创造
阅读教学中常有“以‘写促‘读”之说,但我以为,“读是基础,写是目的”。写是语言的创造性活动,也是阅读的高级形式,所以说“以‘读促‘写”也许更为恰当。语文课堂上,以读促悟,才能达到语言创造的最佳状态。
如《敬业与乐业》这篇课文的教学,我要求学生阅读课文,就文中感受最深的地方进行再创造。学生们思维活跃,在思考碰撞和心灵交流中完成了一次阅读体验。有学生这样说到:“‘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无业之人终日闲散浪荡,不知如何行事,他们的日子真难过。上学期我休学在家,开始还觉得安逸舒服。可后来又觉无聊难熬。这篇课文让我感受颇深。职业对于每个人都是很重要的,为避免自己成为天下第一等苦人,现在我必须好好努力。”学生通过悟读了解到“‘有业为做人之本”这一观点,并结合自己的体验完成了一次思想创造,接受了一次精神的洗礼。
在《秋天》的教学中我们可以做这样的尝试,将同学们的兴趣点引导到“秋天在哪里?它在硕果累累的农家小院里,它在……”句式的仿写上,从课堂反馈看,“秋天在承载白霜的草地上”、“秋天在寥阔的天空中”、“秋天在充满思念的中秋之夜里”、“秋天在满载红鲤的渔船之上”等精彩的句子充分说明同学们在不知不觉中已经进行了一次语言的创造。
当然这些语言的再创造离不开教师的引导,更离不开学生的生活积累和思维伴随的阅读。除上述方法之外,我们还可以从日记、随笔、拓展作文、续写、改写等灵活的写作训练上入手,促进学生的语言学习和语言创造。
作者简介:朱新云,武汉市江汉油田教育集团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