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小班幼儿“我不想捡碎木屑”事件的思考

    史晓莉

    游戏是幼儿的生活方式,符合幼儿的心理特点、认知水平和活动能力,能够有效满足幼儿成长的需要,并促进其健康发展。游戏是幼儿的天性,我们理应追随孩子的天性。但是,“追隨天性”就意味着“放任自流”吗?

    近期,幼儿园根据幼儿的兴趣需要开展了以“园长妈妈我想对您说……”为主题的调查活动。幼儿通过说一说、画一画等多种方式,向园长表达了自己的需要。有一位幼儿提出:“我想要在更大的地方搭建更大的积木,如果能在操场上搭积木就更酷了!”于是,我们积极听取孩子的心声,幼儿园教师和家长共同收集了很多废弃的长木板,并请木匠师傅将其切割成适宜幼儿搭建的大积木。但是,在木匠师傅切割木板的过程中,许多碎木屑落在了幼儿园的草坪上,有的木屑还深深地隐藏在草坪中。为此,园长将“我的环境我做主”活动延伸至幼儿园的户外环境:请各班幼儿去分工清理遗留在草坪上的碎木屑。

    一、“我不想捡木屑”

    某天上午,我找到一个大篓子,带着小班幼儿来到“藏”有很多“顽固”碎木屑的草坪上。我鼓励孩子们:“小木屑特别喜欢和大家玩捉迷藏游戏,它们现在已经躲在草地里了,我们看看有哪些聪明又能干的小朋友能把它们全都找到并捡到篓子里呢?”孩子们三三两两地组成一组,兴高采烈地去捡了,但没过几分钟,我就听到:“老师,这里有只小蜗牛!“老师,快来看,有蝴蝶在飞!”“老师,那边还有一只小兔子在吃草呢!”一时间,这些小班的孩子有的去研究小蜗牛,有的好奇地看着小兔子,还有的随着蝴蝶“飞”走了……没有一个孩子乖乖地拾捡碎木屑。

    我按捺着心中的怒火,心平气和地安慰自己:“幼儿对大自然都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我应该予以保护,顺应他们的兴趣,给予他们充分的探索时间,鼓励他们去发现……”一刻钟过去了,待幼儿对蜗牛、蝴蝶和兔子的探索兴趣渐渐平淡,我又见机组织他们继续捡木屑。但是,孩子们没有了起初的劳动热情,取而代之的是消极地“磨洋工”。他们有的蹲下来把玩着小草,看似是在捡木屑,实则心不在焉地玩了起来;有的聚在一起聊着天;还有的问我:“老师,捡木屑没意思,为什么要我们捡啊?”更有甚者,直接向我抗议:“老师,我累了,不想捡了!”“我也不想捡了”……

    当幼儿以各种形式抗议捡木屑的时候,我陷入了矛盾的“陷阱”,纠结着:我应该再一次同意他们不想捡碎木屑的要求吗?我应该继续追随幼儿的兴趣,一味地顺应他们,还是把握教育契机,适时介入引导,进而帮助他们克服眼前的困难呢?显而易见,孩子们对“捡木屑”的活动毫无兴趣。怎样才能激发他们的兴趣,磨炼其意志力呢?渐渐地,我开始反思:或许是幼儿认为“捡木屑”单调枯燥且缺乏童趣:也许是年幼的孩子们缺乏劳动的内在驱动力;再者,是幼儿身为环境主人翁的意识尚未被唤醒;还有可能是我们清除木屑的方法太过单一,不应该仅仅局限于“捡”……

    二、“也许只能用手来捡了”

    无奈之下,我将抗议捡木屑的幼儿请回了教室,并请他们思考:“木屑在草坪上好看吗?”他们一致认为不好看。于是,我继续引发幼儿讨论:“有哪些方法可以把隐藏在草坪里的木屑清理干净呢?”孩子们纷纷献计献策:“用拖把拖!”“用扫帚扫!”用电风扇吹!”……

    为了验证自己的猜想,孩子们从保育老师那里借来一些工具,纷纷忙碌起来,有的拿拖把拖,有的拿扫帚和簸箕清扫。但是,他们废了九牛二虎之力,也只能弄出草坪表面的那一点点碎木屑,大部分木屑还安安稳稳地“藏”在草坪里。他们又借来电风扇,试图把碎木屑吹走。只可惜,他们很快发现:有的碎木屑只是从一个地方被吹到了另一个地方,有的依然顽固地“躺”在草丛里,还是不能将碎木屑完全清理干净。

    于是,我继续引发幼儿思考:“草坪里还剩下很多碎木屑,我们该怎么办呢?”有个孩子无奈地说:“也许只能用手来捡了!”话音未落,立刻有孩子提出抗议:“用手捡好累啊!”“但是好像也没有其他办法了!”也有人表示同意。

    通过引发幼儿自主讨论并探寻清理碎木屑的方法,幼儿对“捡木屑”活动的积极主动性有所提高。他们运用多种方法清理了一部分木屑,但是,仍然有一部分幼儿不愿用手拾捡“隐藏”的碎木屑。通过观察,我意识到,这部分幼儿不愿吃苦且缺乏耐心,劳动热情不高,这或许是他们成长过程中的瓶颈,但从更为积极的视角来看,这也是极好的教育契机。

    三、“我是爱劳动的小花狗”

    这一次,我计划运用角色扮演的方法,进一步激发幼儿的活动兴趣。例如:用道具增强“捡木屑”活动的趣味性,借助榜样和移情等方法唤醒幼儿积极劳动的内驱力,等等。

    我给每个孩子准备了一个小篓子,又剪了许多张“骨头”卡片。随即,我编了一个故事,配以肢体动作,声情并茂地讲:“从前,有一只小花狗和一只小黑狗。小花狗热爱劳动,每天都帮大家做事,大家非常喜欢它,经常给它买好吃的,给它穿漂亮的衣服,还带它出去玩。而它自己也因为热爱劳动,日子过得特别快乐!但是,小黑狗却很懒惰,什么都不愿意做,总是说‘我累了,我不想做。渐渐地,人们都不喜欢它了,不给它好吃的,也不给它穿漂亮衣服,它变得又小又丑,没人愿意和它一起玩……”

    我即兴编出的故事虽然短小简单,但幼儿听得津津有味,我问道:“你们想做爱劳动的小花狗,还是懒惰的小黑狗呢?“我是爱劳动的小花狗。”“我也想做小花狗。”“我也是,我爱劳动,我要变漂亮!”孩子们七嘴八舌地议论起来。我见那些原先不愿意拾捡木屑的孩子也积极参与讨论,就趁热打铁地说道:“谁爱劳动,就请拿一个小篓子去把草地上剩下的碎木屑都捡干净,谁就会变成可爱的小花狗,捡完还可以得到老师手上的‘肉骨头哦!”

    幼儿兴致勃勃地提着小篓子,再次来到那片草坪。与之前不同,这一次,大家都认真地拾捡碎木屑,没有人喊“无聊”,更没有人叫苦叫累。没过多久,大家发现隐藏在草坪里的碎木屑都被“抓”到了,孩子们自发地学着小花狗的样子,“汪汪汪”地叫着,欢笑声响彻整个草坪。回到了教室,幼儿都得到了自己的“肉骨头”。

    幼儿天真无邪,富有游戏精神,其心灵满载着游戏的种子。很多时候,不是他們对某些活动不感兴趣,而是我们尚未创设出能够让他们感兴趣的工作环境和游戏氛围。因此,教师需要把握幼儿的年龄特点,采用适宜的方式将游戏内涵融入幼儿一日活动的各个环节。

    四、“追随天性”与“放任自流”

    通过不懈努力,我既提供给幼儿各种“脚手架”,引导他们主动探索清理碎木屑的有效方法,顺利达成活动目标,又尽可能地在活动中营造了自由、愉悦的游戏氛围,给予其广阔的探索空间。这充分体现出我们对“课程游戏化”精神的实践。在遭遇幼儿兴趣与活动设计存在冲突时,我并没有简单地追随幼儿的兴趣或严格地遵照活动预设,而是在深入思考、权衡判断之后,寻求幼儿兴趣与活动目标之间的平衡。

    “追随天性”并不意味着教师可以对幼儿“放任自流”。《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教育活动应遵循三个原则,既适合幼儿的现有水平,又有一定的挑战性;既符合幼儿的现实需要,又有利于其长远发展:既贴近幼儿的生活来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又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由此可见,我们不仅要尊重幼儿的需要,还应该鼓励幼儿勇敢面对问题和挑战,助力其获得新经验。“放任自流”是对“自由”和“自主”的误读,若想真正实现“追随天性”,仅仅靠“放手”是远远不够的,在顺应天性和追随幼儿的同时,教师不妨思考:自己盲目跟随幼儿的做法是正确的吗?幼儿在什么时候会需要教师的介入和引导?

    教师应在教学活动中把握好追随幼儿天性的“度”,观察幼儿的发展需求。了解其“最近发展区”,并把握每一个教育契机。

    对幼儿而言,游戏是他们的生活方式,且符合其心理特点、认知水平和活动能力,能够有效满足幼儿成长的需要,并促进其发展。第一次,我只是单纯地让幼儿拾捡碎木屑,幼儿自然会毫无兴趣。第二次,我鼓励幼儿自主讨论并运用多种方式解决问题,其主动性得到了充分发挥,所以他们的兴趣大增。第三次,我巧妙地将拾捡碎木屑融入角色扮演游戏,遵循了幼儿爱模仿、好表现的发展特点。于是,幼儿热情似火,在游戏中享受“工作”,并在“工作”中体验到自由和愉悦。

    教师应在教学活动中把握好追随幼儿天性的“度”,观察幼儿的发展需求,了解其“最近发展区”,并把握每一个教育契机。此外,教师还需要采取童趣化和情境化的教育方式,充分调动幼儿的内驱力,将游戏还给幼儿,把自由、自主、创造和愉悦的游戏精神落实到一日活动中。唯有如此,教师才能成为幼儿游戏的观察者、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导者。

相关文章!
  •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激励性评

    摘 要:激励性评价作为小学常用的教学方式,在教师日常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在各小学学科中都有应用。在小学语文课堂上,语文教师需要与学

  • 高等教育人工智能应用研究综述

    奥拉夫·扎瓦克奇-里克特 维多利亚·艾琳·马林【摘要】多种国际报告显示教育人工智能是当前教育技术新兴领域之一。虽然教育人工智能已有约

  • 生活引路,作文随行

    周海波【摘 要】“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教师如何让学生更加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