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因倾向的代际传递及其对初中生考试焦虑的影响
杨洁+何津+丁峰+江兰+郭菲+陈祉妍
〔摘要〕本研究探讨归因倾向的代际传递及其对考试焦虑的影响,对259名12~14岁的在校初中学生及其家长的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学生填写了考试焦虑问卷,家长和学生分别填写了多维归因量表。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学生对失败的运气归因倾向,在家长对失败的运气归因倾向和考试焦虑之间起到部分中介作用;学生对失败的环境归因倾向,在家长对失败的环境归因倾向和考试焦虑之间起到部分中介作用。结论:对于青少年来说,家长的运气和环境归因倾向对青少年的运气和环境归因倾向产生影响,进而影响青少年的考试焦虑。
〔关键词〕归因倾向;考试焦虑;代际传递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17)21-0015-05
考试焦虑是个体对考试过于紧张,担心自己考试失败有损自尊而形成的一种高度忧虑的负性情绪,是考试带来的较为严重的心理问题之一[1]。之前很多研究偏重探讨考试焦虑的影响因素、应对方法对考试成绩的影响等,本文主要考察了归因方式的代际传递作用对考试焦虑的影响,以便从代际传递的角度进行干预。
Weiner[2]的动机与归因理论认为,个体对成功与失败通常做四方面归因:能力、努力、环境和运气。从内外维度上可以分为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两类。内部归因指个体将自己的成就状况归因为内部原因,能力和努力属于内部归因。外部归因指个体将自己的成就状况归因为外部原因,环境和运气属于外部归因[3]。以往研究发现,失败归因倾向与考试焦虑状况存在显著相关[4]。依据国外归因与情绪的关系研究,学生的不良归因方式与高程度学习焦虑的密切相关[5]。国内也有学者发现,高、中焦虑者较之低焦虑者更倾向于进行外部归因,如他人的努力和他人帮助。同时,高学习焦虑水平的学生在对失败进行内部原因分析时,更倾向于进行能力归因;中焦虑者更倾向于进行努力归因;相比低焦虑者,中高焦虑者都更倾向于进行心境归因[6]。考试焦虑水平越高,他们越倾向于这样解释自己的失败:自己命中注定要失败,是自己的能力和情绪所导致,是由于学校教育和家庭的影响所致[7]。
代际传递指父母的能力、特征、行为、观念、发展结果等传递给子女的现象。已有研究表明,父母的信念与子女的信念相关很高,这提示父母的信念可能是子女信念形成的最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对其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8]。即使青少年处于追求自治和独立的阶段,但是父母的影响依然存在[9]。尤其在亲子充分沟通的前提下,家长的归因风格会极大地影响孩子归因风格的形成[10]。与此相似的研究发现,当家庭关系和谐以及价值观相似时,孩子更易接受家长的价值观念,反之则更易形成自我的价值观念[11]。
因此,本研究的目的就是研究失败归因倾向的代际传递及其对考试焦虑的影响,研究假设:(1)学生对失败的运气归因倾向在家长的运气归因倾向和考试焦虑之间起部分中介效应;(2)学生对失败的环境归因倾向在家长的环境归因倾向和考试焦虑之间起部分中介效应。
一、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被试抽取来自北京市某普通中学初一和初二两个年级学生和家长群体。本研究选取了其中有效的配对数据共259对,青少年的平均年龄为14.58±0.72岁,其中男生129名,占49.8%;女生130名,占50.2%。青少年家长的平均年龄 为40.28±4.65岁,其中母亲169人,占65.3%;父亲 60人,占 23.2%;其他家长4 人,占1.7%,家长受教育程度高中及以下占51.4%,大学及以上占48.6%。
(二)研究工具
1.考试焦虑问卷
采用Sarason[12]考试焦虑问卷中的8 个条目评估考试焦虑(如“我害怕突然袭击式的考试。”等)。本次调查中此问卷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91。采用5点计分,得分越高表明焦虑程度越高。在本研究中由学生填写自己的考试焦虑状况。
2.多维归因量表
采用Lefeourt,Baeyer和Ware等[13]编制的多维归因量表(Multidimensional-Multiat-tributional Causality Scale)(学生版)中对失败归因的四个分量表评估学生的失败归因倾向,每个分量表各三道题。包括能力归因(“如果我考试得了低分,我会怀疑自己的学习能力”等),努力归因(“如果我的成绩没达到预期,通常是因为我的努力不够”等),运气归因(“有时我的成绩不好,部分原因是那时候比较倒霉”等)和环境归因(“我觉得有时自己得的分数不好是因为有些老师打分太吝啬了。”等)。在本研究中这四个分量表内部一致性信度分别为:能力归因:0.67;努力归因:0.73;运气归因:0.80;环境归因:0.58。
3.多维归因量表家长版
多维归因量表(家长版)由家长评估学生失败时的归因倾向,维度与学生版一致。在本研究中这四个分量表内部一致性信度分别为:能力归因:0.66;努力归因:0.62;运气归因:0.74;环境归因:0.58。其中环境归因中的“孩子的成绩不好常常是因为老师讲课没意思”这一题与其他条目相关系数很低,影响内部一致性信度而删除。
(三)统计方法
使用SPSS19.0 进行数据整理和分析。对家长归因倾向、学生归因倾向和考试焦虑做相关分析,用SPSS的回归分析估计和检验中介效应[14]。
二、结果
(一)家长归因倾向、学生归因倾向和考试焦虑的相关关系
学生的考试焦虑与不同的归因倾向的相关均显著:(1)考试焦虑与能力归因倾向呈正相关(r=0.46,p<0.01),考试焦虑与努力归因倾向呈正相关(r=0.19,p<0.01),考试焦虑与运气归因倾向呈正相关(r=0.34,p<0.01),考试焦虑与环境归因倾向呈正相关(r=0.32,p<0.01)。(2)学生的考试焦虑与家长评的归因倾向的相关显著:考试焦虑与家长评的运气归因倾向呈正相关(r=0.14,p<0.05),考试焦虑与家长评的环境归因倾向呈正相关(r=0.13,p<0.05)。(3)家长评的归因倾向与学生的归因倾向相关显著:家长评的能力归因倾向与学生的能力归因倾向呈正相关(r=0.13,p<0.05),家长评的运气归因倾向与学生的运气归因倾向呈正相关(r=0.14,p<0.05),家長评的环境归因倾向与学生的环境归因倾向呈正相关(r=0.13,p<0.05)。
(二)家長归因倾向、学生归因倾向和考试焦虑的中介作用分析
1.学生的能力归因倾向的中介作用
通过回归分析检验,学生的能力归因倾向在家长的能力归因倾向与学生考试焦虑的关系中的中介效应。第一步检验家长的能力归因倾向预测考试焦虑的回归系数,第二步检验家长的能力归因倾向预测学生的能力归因倾向的回归系数,第三步检验家长能力归因倾向、学生能力归因倾向预测考试焦虑的回归系数。在检验中将年龄[15]、性别[16]、母亲的文化程度[17]和家庭经济状况[18]作为控制变量。结果见表1。
根据以上分析,家长的能力归因倾向预测学生的能力归因倾向的回归系数处于临界显著,因此做Sobel检验,检验统计量是z=1.75,p>0.05。所以学生的能力归因倾向的中介效应不显著。
2.学生的运气归因的中介作用
通过回归分析检验在考试失败情况下,学生的运气归因倾向在家长的运气归因倾向与考试焦虑的中介效应。结果见表2。
根据以上分析,学生的运气归因倾向在家长的运气归因倾向和考试焦虑之间起部分中介效应,其中部分中介效应根据公式算出占23.8%。因为加入了学生运气归因后,家长的运气归因与考试焦虑之间的关系仍显著,所以学生的运气归因倾向起的是部分中介效应。
综合以上检验结果,家长的运气归因倾向通过学生的运气归因倾向影响着青少年的考试焦虑问题。学生的运气归因倾向的中介作用图1所示。
3.学生的环境归因的中介作用
通过回归分析检验在考试失败情况下,学生的环境归因倾向在家长的环境归因倾向与考试焦虑的中介效应。结果见表3。
根据以上分析,学生的环境归因倾向在家长的环境归因倾向和考试焦虑之间起部分中介效应,部分中介效应根据公式算出占26.3%。因为加入了学生环境归因后,家长的环境归因与考试焦虑之间的关系仍显著,所以学生的环境归因倾向起的是部分中介效应。
综合以上检验结果,家长的环境归因倾向通过学生的环境归因倾向影响着青少年的考试焦虑问题。学生的环境归因倾向的中介作用如图2所示。
三、讨论
本研究的结果显示:学生的能力、运气和环境这些失败归因倾向与考试焦虑呈显著相关,这一结果与前人[4,6]的研究结果相一致,尤其当学生将失败的原因归因于他人行为和他人帮助,诸如老师教得不好等时,更容易产生考试焦虑。以往学者也发现在失败归因倾向上,将失败归因于能力的学生的学习焦虑水平也较高。这可能因为,学生把失败归因于能力时其自信心较弱,也更容易感到焦虑[6]。
在本研究结果中,家长的运气和环境归因倾向分别影响孩子的运气和环境归因倾向,家长的归因倾向通过对学生归因倾向的影响间接影响学生的考试焦虑,即学生的归因倾向在家长的归因倾向和考试焦虑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这可能因为父母的信念是子女信念形成的最重要的影响因素,一方面由于子女长时间与父母生活在一起容易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另一方面也可能因为父母经常从自身信念出发去教育、要求其子女,并以此为标准强化子女的言行,子女则在这一过程中逐步确立了与其父母相似的信念[8]。与此相关的是,通过亲子沟通,家长的归因风格会极大地影响孩子归因风格的形成,孩子也很容易从大人或是其他人对于自己或他人的批评或表扬中,学习到一定的归因模式,同时还会在对事件的解释中练习这样的归因,然后逐渐形成自己的独特的归因风格[9]。还可能因为当孩子把失败归因于外部因素时,孩子对结果的可控性降低,从而更容易产生焦虑。
最后,前人虽然就归因倾向的代际传递上提出过假设,但是并未进行有效的验证,本研究首次考察了归因倾向的代际传递及其对考试焦虑的影响,即家长的归因倾向对孩子的归因倾向会产生一定的影响,进而影响到学生的考试焦虑。而本研究中发现的归因倾向的代际传递对于考试焦虑的影响,联系以往研究认为,通过调整家长的归因方式,可能会有效地影响到学生在自己失败时的归因倾向,也将有利于减轻学生的考试焦虑[19]。同时,有学者提出对家长进行有效的训练也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接受其观念[20]。本研究的局限性在于,由于环境归因的信度不高,结果可能受影响,这在以后的研究中可以继续验证;同时因为本研究是横断数据,所以有待后续更多的纵向研究补充验证。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3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项目编号31200781)研究成果。陈祉妍为通讯作者。
参考文献
[1]宋飞,张建新.考试焦虑量表(TAS)在北京市中学生中的适用性[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8,16(6):623-624.
[2]Weiner B. An attributional theory of achievement and emotion[J]. Psychological Review, 1985, 92: 548-573.
[3]Weiner B.Intrapersonal and interpersonal theories of motivation from an attributional erspective[J]. Educational Psychology Review, 2000, 12: 1-14.
[4]宋慧萍,徐建东.初一学生学业成就归因与考试焦虑的关系研究[J].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12, 4: 109-112.
[5]Weiner B著, 林钟敏译. 动机和情绪的归因理论[M].福州: 福建教育出版社, 1989.
[6]乔建中, 朱晓红, 孙煜明.学习焦虑水平与成败归因倾向关系的研究[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7, 1: 77-80.
[7]郑希付,高宏章. 考试焦虑的认知因素研究[J].心理科学,2003, 26(1):153-154.
[8]钱铭怡,姚萍,李丽敏. 父母的信念对其子女信念影响的调查和研究[J].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6, 32(6): 767-772.
[9]许政援,沈家鲜,吕静, 等.儿童发展心理学[M].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1984.
[10]金伟刚.初中独生子女的归因风格及与其父母归因风格的相关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2005.
[11]Barni D, Ranieri S, Scabini E, et al. Value transmission in the family: Do adolescents accept the values their parents want to transmit?[J]. Journal of Moral Education, 2011, 40(1): 105-121.
[12]Sarason I G. The Test Anxiety Scale: Concept and research[M]. In Spielberger C D, Sarason I G eds. Stess and Anxiety. Washingtong DC: Hemisphere Publishing Corp, 1978: 193—216.
[13]Lefcourt H M, von Baeyer C L, Ware E E, et al. The multidimensional-multiattributional causality scale: The development of a goal specific locus of control scale[J]. Canadian Journal of Behavioural Science, 1979, 11(4): 286-304.
[14]溫忠麟,张雷,侯杰泰,刘红云.中介效应检验程序及其应用[J].心理学报, 2004, 36(5): 614-620
[15]王忆军,张慧,卢欣荣,等.中学生考试焦虑表现的性别差异[J].中国临床康复,2005, 9(40): 24-26.
[16]谷岩,徐改玲,甄龙,等.焦虑障碍儿童的性别、年龄与焦虑症状的关系[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2013, 23(2): 76-78.
[17]邓立萍.高中生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归因风格对考试焦虑的影响[D].硕士学位论文. 南昌:江西师范大学,2014.
[18]庞维国,徐晓波,林立甲,任友群.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与中学生学业成绩的关系研究[J].全球教育展望, 2013 (2):12-21.
[19]邹敏,韩仁生. 高焦虑初二学生的归因训练实验研究[J]. 心理干预与心理咨询, 2008, 22(5):358-361.
[20]Grusec J E, Goodnow J J. Impact of parental discipline methods on the child's internalization of values: A reconceptualization of current points of view[J].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1994, 30(1): 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