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破解企业用工难的对策
刘红等
摘要:共青城市作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先导区的建设已经开始实施,全市经济发展快速,然而在企业急需大量人才之际,却出现用工难的现象,本文试图为解决这一难题提出一些思考路径。
关键词:企业 劳动力 问题 对策
近年来,共青城市作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先导区的建设已经开始实施,随着共青城市企业规模不断扩大,全市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用工矛盾日渐突出。为进一步了解企业用工现状,笔者对部分企业用工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
1 企业用工难现状
全市现有各类企业1118户,从业人员近3万人(含外来务工人员)。从年龄结构来看,35岁以下占61%,35岁以上占39%.从性别结构来看,男工占27.7%,女工占72.3%;从受教育程度来看,初中学历及以下占27.5%,高中学历(中专或中技)占42.1%,大专学历以上占30.4%。
2013年,通过劳动人事部门的努力,虽然解决了部分企业的用工问题,但目前企业用工缺口仍很大。据调查,已投产的大部分企业不同程度地出现了用工难的问题。尤其是纺织服装、电子电器等行业的一线操作工、熟练工缺口达13000余人。部分企业季节性用工矛盾突出,在农忙时节有订单却无人生产,只能望“单”兴叹。
2 用工难的主要原因
2.1 企业用工量不断增大 近年来随着招商和政府扶持力度的加大,本市企业发展逐年增多,仅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013与2011年相比,企业数量增长52.5%,需要大量的劳动力补充。
2.2 本地劳动力资源缺乏 本市人口总量小,劳动力少,加上青年人择业观念向往发达地区的影响,外出务工人员达8000人以上,技能型人才供给不足,从而增大了本市企业的招工难度。随着城区改造、建筑工地、农业开发临时性务工工价大幅度上涨,吸引了大量农村劳动力,导致部分劳动者认为到企业做工“不划算”。
2.3 职工权益保障不到位 有的企业对职工的合法权益保障还不是很重视,不能按照法律法规来规范自己的行为。比如,没有按照规定发放各种福利,没有按照规定安排员工休息、休假、执行加班薪酬,没有按照规定与员工签订劳动合同,没有按照规定为员工缴纳社会保险等。
2.4 企业文化和管理滞后 大多数企业主对文化建设缺乏认识,企业文化生活比较贫乏。部分企业没有建立完备的科学用工管理体系,有的甚至采用“招之即来,挥之即去”的用工方式,员工缺乏安全感、稳定感。一些征地拆迁农民因眼前分得较大数额的土地房屋补偿,再就业意识不强,“眼界”较高,不愿意到企业找工作,相关部门在正确引导这部分农民就业还存在缺陷。
3 解决企业缺工问题的对策和建议
解决企业用工难问题是一项系统工程、民心工程、发展工程。只有解决好企业用工问题,才能保证企业的健康发展,为此建议:
3.1 企业主导,优化待遇“留工人” 一是合理增加员工薪酬。员工是企业的财富。企业应建立与经济发展水平和企业效益增长相适应的工资增长机制,及时增加员工工资,用适当的待遇留住工人。二是改善工作环境。企业在严格管理的同时,要尽可能的减少员工工作时劳动过重、时间过长、温度过高、环境过差等实际问题,不断改善生产环境。三是完善生活环境。企业要完善职工食堂,单身宿舍、健身房、歌舞厅等员工人文关怀配套设施。要经常组织员工开展文体活动,丰富员工的业余文化生活,增强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3.2 政策引导,优化措施“引工人” 一是全面落实社会保障。实行社会保障全负责工程,政府要督促企业落实员工养老、失业、工伤和医疗保险等社会保障制度,将员工全部纳入社会保障覆盖范围,对规模以上企业员工,政府可适当补贴医保社保经费。同时,解决各类人员在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单位之间的社会保障关系的转移接续问题。二是加强生活设施配套。在工业园区加快规划建设娱乐、超市、网吧、邮政、通讯服务网点等基础配套设施。开通各个乡镇及市区、园区的专线公交车线路,合理设置站点和发车频次。制定解决产业工人的住房、子女入学、户口等方面的优惠措施。三是加强劳动保障监管。指导和监督企业不断完善工资支付重点监控制度、欠薪报告制度和工资保证金制度,确保员工工资按时足额支付。监督用工单位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加强劳动合同管理。强化劳动保障监察执法,及时纠正企业强迫性劳动、压低工资、拖欠工资、忽视劳动安全等不良行为,切实保护员工合法权益。
3.3 部门指导,优化管理“育员工” 一是校企联动。从普通高校和职业技术院校引入各类毕业生,促进劳动力市场发育,动员鼓励高中、初中毕业生,报考职业学校,毕业后入厂成为企业技术骨干。二是企员联动。采取以工带工的方法,根据自身发展的用工需要,科学制定好用工培训计划。通过生产带培训,老手带新手的办法,培养一支熟悉企业生产运作的熟练工。要加大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力度,既要在人才引进方面对高素质人才予以高度重视,又要对引进的人才在工资待遇和工作环境上给予帮助,还要激发他们的引领作用。要激励和启发员工发挥各自的潜能,施展各自的聪明才智,做好岗位大练兵,大胆创新的工作。三是部门联动。在企业招工过程中,人社局、总工会、工商联、妇联、团委、扶贫办、园区及乡镇街道要做好有关组织协调、社会服务工作,从增加工资、改善劳保、规范用工、加强企业自律和文化建设等措施来解决面临的用工难问题。各相关部门和乡镇街道要想方设法挖掘共青城本地资源,通过组织技能培训,帮助企业招收工人,市政府要对服务企业用工做得好的单位予以表彰奖励。
3.4 社会倡导,优化服务“招工人” 一是保证就业信息通畅。加大长效宣传机制,通过在新闻媒体、互联网、电子触摸屏等媒介和在乡镇集市、村组街道开辟用工信息栏等方式向社会发布企业用工信息,建立企业用工信息定期上报和公开制度,形成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的市场就业机制。积极开展服务企业用工各项招聘活动,经常组织开展重点企业、行业、特殊人群的专场招聘会。二是超前谋划服务企业用工。对本地重点行业的企业,重点税源企业和缺工严重的企业,相关部门及招商单位建立起定期联系制度,及时掌握这类企业用工需求情况,要掌握新建企业和异地迁入企业的用工规模和员工方式,提前介入,重点关注,做好劳动力资源储备工作。三是建立长效招聘工作机制。打造做好市乡镇(街道)村(社区)三级招工平台,在市区内乡镇、街道(含社区)和大学生就业服务窗口设置企业招聘工作站,加大公共财政投入,建立跨地远程视频招聘系统。在招工策略上要做到“六个相结合”(即在区位选择上,做到边缘省区招工与“家门口”招工相结合;在时间把握上,做好春季招工与日常招工相结合;在操作途径上,做好民间招工与官方招工相结合;在角色安排上,做好政府主导招工,企业主体招工与部门主力招工相结合;在招工措施上,做到以工招工与“引风还巢”相结合;在招工方式上,做到有偿和无偿相结合)。加强劳务交流合作,做到“走出去,请进来”,与劳务输出大县对接,建立劳务协作基地。不定期组织跨地区服务交流活动、校园招聘会等,积极探索市场化配置人力资源的办法,引入劳务用工来本市企业就业。四是加强舆论倡导。媒体要加大宣传力度,倡导更多的人在本土企业服务。宣传返乡就业创业典型,介绍优秀企业,在全市范围内营造出就近就地就业务工观念。
总之,只有通过企业主导、政策引导、部门指导、社会倡导等措施,才能有效破解企业用工难得问题。
参考文献:
[1]李安军.企业化解用工难问题的思考[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1(10).
[2]林耀祥.民营企业“用工难”破解浅析[J].福建轻纺,2011(08).
[3]马牧云.内地中小民营企业用工难问题的成因及对策[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2(23).
摘要:共青城市作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先导区的建设已经开始实施,全市经济发展快速,然而在企业急需大量人才之际,却出现用工难的现象,本文试图为解决这一难题提出一些思考路径。
关键词:企业 劳动力 问题 对策
近年来,共青城市作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先导区的建设已经开始实施,随着共青城市企业规模不断扩大,全市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用工矛盾日渐突出。为进一步了解企业用工现状,笔者对部分企业用工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
1 企业用工难现状
全市现有各类企业1118户,从业人员近3万人(含外来务工人员)。从年龄结构来看,35岁以下占61%,35岁以上占39%.从性别结构来看,男工占27.7%,女工占72.3%;从受教育程度来看,初中学历及以下占27.5%,高中学历(中专或中技)占42.1%,大专学历以上占30.4%。
2013年,通过劳动人事部门的努力,虽然解决了部分企业的用工问题,但目前企业用工缺口仍很大。据调查,已投产的大部分企业不同程度地出现了用工难的问题。尤其是纺织服装、电子电器等行业的一线操作工、熟练工缺口达13000余人。部分企业季节性用工矛盾突出,在农忙时节有订单却无人生产,只能望“单”兴叹。
2 用工难的主要原因
2.1 企业用工量不断增大 近年来随着招商和政府扶持力度的加大,本市企业发展逐年增多,仅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013与2011年相比,企业数量增长52.5%,需要大量的劳动力补充。
2.2 本地劳动力资源缺乏 本市人口总量小,劳动力少,加上青年人择业观念向往发达地区的影响,外出务工人员达8000人以上,技能型人才供给不足,从而增大了本市企业的招工难度。随着城区改造、建筑工地、农业开发临时性务工工价大幅度上涨,吸引了大量农村劳动力,导致部分劳动者认为到企业做工“不划算”。
2.3 职工权益保障不到位 有的企业对职工的合法权益保障还不是很重视,不能按照法律法规来规范自己的行为。比如,没有按照规定发放各种福利,没有按照规定安排员工休息、休假、执行加班薪酬,没有按照规定与员工签订劳动合同,没有按照规定为员工缴纳社会保险等。
2.4 企业文化和管理滞后 大多数企业主对文化建设缺乏认识,企业文化生活比较贫乏。部分企业没有建立完备的科学用工管理体系,有的甚至采用“招之即来,挥之即去”的用工方式,员工缺乏安全感、稳定感。一些征地拆迁农民因眼前分得较大数额的土地房屋补偿,再就业意识不强,“眼界”较高,不愿意到企业找工作,相关部门在正确引导这部分农民就业还存在缺陷。
3 解决企业缺工问题的对策和建议
解决企业用工难问题是一项系统工程、民心工程、发展工程。只有解决好企业用工问题,才能保证企业的健康发展,为此建议:
3.1 企业主导,优化待遇“留工人” 一是合理增加员工薪酬。员工是企业的财富。企业应建立与经济发展水平和企业效益增长相适应的工资增长机制,及时增加员工工资,用适当的待遇留住工人。二是改善工作环境。企业在严格管理的同时,要尽可能的减少员工工作时劳动过重、时间过长、温度过高、环境过差等实际问题,不断改善生产环境。三是完善生活环境。企业要完善职工食堂,单身宿舍、健身房、歌舞厅等员工人文关怀配套设施。要经常组织员工开展文体活动,丰富员工的业余文化生活,增强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3.2 政策引导,优化措施“引工人” 一是全面落实社会保障。实行社会保障全负责工程,政府要督促企业落实员工养老、失业、工伤和医疗保险等社会保障制度,将员工全部纳入社会保障覆盖范围,对规模以上企业员工,政府可适当补贴医保社保经费。同时,解决各类人员在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单位之间的社会保障关系的转移接续问题。二是加强生活设施配套。在工业园区加快规划建设娱乐、超市、网吧、邮政、通讯服务网点等基础配套设施。开通各个乡镇及市区、园区的专线公交车线路,合理设置站点和发车频次。制定解决产业工人的住房、子女入学、户口等方面的优惠措施。三是加强劳动保障监管。指导和监督企业不断完善工资支付重点监控制度、欠薪报告制度和工资保证金制度,确保员工工资按时足额支付。监督用工单位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加强劳动合同管理。强化劳动保障监察执法,及时纠正企业强迫性劳动、压低工资、拖欠工资、忽视劳动安全等不良行为,切实保护员工合法权益。
3.3 部门指导,优化管理“育员工” 一是校企联动。从普通高校和职业技术院校引入各类毕业生,促进劳动力市场发育,动员鼓励高中、初中毕业生,报考职业学校,毕业后入厂成为企业技术骨干。二是企员联动。采取以工带工的方法,根据自身发展的用工需要,科学制定好用工培训计划。通过生产带培训,老手带新手的办法,培养一支熟悉企业生产运作的熟练工。要加大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力度,既要在人才引进方面对高素质人才予以高度重视,又要对引进的人才在工资待遇和工作环境上给予帮助,还要激发他们的引领作用。要激励和启发员工发挥各自的潜能,施展各自的聪明才智,做好岗位大练兵,大胆创新的工作。三是部门联动。在企业招工过程中,人社局、总工会、工商联、妇联、团委、扶贫办、园区及乡镇街道要做好有关组织协调、社会服务工作,从增加工资、改善劳保、规范用工、加强企业自律和文化建设等措施来解决面临的用工难问题。各相关部门和乡镇街道要想方设法挖掘共青城本地资源,通过组织技能培训,帮助企业招收工人,市政府要对服务企业用工做得好的单位予以表彰奖励。
3.4 社会倡导,优化服务“招工人” 一是保证就业信息通畅。加大长效宣传机制,通过在新闻媒体、互联网、电子触摸屏等媒介和在乡镇集市、村组街道开辟用工信息栏等方式向社会发布企业用工信息,建立企业用工信息定期上报和公开制度,形成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的市场就业机制。积极开展服务企业用工各项招聘活动,经常组织开展重点企业、行业、特殊人群的专场招聘会。二是超前谋划服务企业用工。对本地重点行业的企业,重点税源企业和缺工严重的企业,相关部门及招商单位建立起定期联系制度,及时掌握这类企业用工需求情况,要掌握新建企业和异地迁入企业的用工规模和员工方式,提前介入,重点关注,做好劳动力资源储备工作。三是建立长效招聘工作机制。打造做好市乡镇(街道)村(社区)三级招工平台,在市区内乡镇、街道(含社区)和大学生就业服务窗口设置企业招聘工作站,加大公共财政投入,建立跨地远程视频招聘系统。在招工策略上要做到“六个相结合”(即在区位选择上,做到边缘省区招工与“家门口”招工相结合;在时间把握上,做好春季招工与日常招工相结合;在操作途径上,做好民间招工与官方招工相结合;在角色安排上,做好政府主导招工,企业主体招工与部门主力招工相结合;在招工措施上,做到以工招工与“引风还巢”相结合;在招工方式上,做到有偿和无偿相结合)。加强劳务交流合作,做到“走出去,请进来”,与劳务输出大县对接,建立劳务协作基地。不定期组织跨地区服务交流活动、校园招聘会等,积极探索市场化配置人力资源的办法,引入劳务用工来本市企业就业。四是加强舆论倡导。媒体要加大宣传力度,倡导更多的人在本土企业服务。宣传返乡就业创业典型,介绍优秀企业,在全市范围内营造出就近就地就业务工观念。
总之,只有通过企业主导、政策引导、部门指导、社会倡导等措施,才能有效破解企业用工难得问题。
参考文献:
[1]李安军.企业化解用工难问题的思考[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1(10).
[2]林耀祥.民营企业“用工难”破解浅析[J].福建轻纺,2011(08).
[3]马牧云.内地中小民营企业用工难问题的成因及对策[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