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协新闻宣传要把握的“着力点”

袁家权
【摘要】政协新闻宣传工作是党的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民政协事业的重要内容。如何把握好政协新闻报道的“着力点”,本文从坚持党性原则的报道立场、凸显政协宣传特色等方面提出了见解。
【关键词】政协新闻;党性原则;宣传时效;着力点
政协新闻宣传工作是党的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民政协事业的重要内容。对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政协新闻宣传报道工作,全国政协主席俞正声说过这样几句话,值得我们新闻战线尤其是专门从事政协新闻宣传报道的工作者铭记,即:一是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道路和制度,要努力增进共识,避免极端化倾向;二是突出鲜明的政协特色,准确把握政协性质,研究政协宣传工作的规律,允许各种不同意见的交流、交锋、交融;三是形成求实犀利的文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有的放矢,多刊登深入反映当前社会现实的报道;四是内容要活泼多彩,更加贴近生活,使读者爱看、想看、受启发、得教益。
一、立场上坚持党性原则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他强调:坚持党性,核心就是坚持正确政治方向,站稳政治立场,坚定宣传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坚定宣传中央重大工作部署,坚定宣传中央关于形势的重大分析判断,坚决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决维护中央权威。所有宣传思想部门和单位,所有宣传思想战线上的党员、干部都要旗帜鲜明坚持党性原则。因此,作为政协新闻宣传工作者,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和大局观念。要把坚持党性原则作为立身之本,作为一种政治品质、一种职业操守,不断强化政治意识和纪律意识。要忠诚于党和人民,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保持清醒头脑,经得起各种风浪的考验,坚决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政治上“靠得住”。尤其是在新闻宣传过程中要时刻用党的宣传纪律约束自己,对于坚持什么,反对什么,什么事能做,什么事不能做,必须毫不含糊,坚决从党和人民的利益出发,自觉维护政策的严肃性。
具体到政协新闻报道工作中就是要做到:要牢记灵魂,就是要坚持正确导向;要肩负使命,就是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要贯彻党的方针政策,就是要坚持团结、稳定、鼓劲和正面宣传为主。在实际工作中,还要自觉做到“三个统一”,即要把坚持体现党的主张与反映各界群众心声统一起来,把宣传党委政府决策部署与通达社情民意统一起来,把正面宣传为主与加强和改进舆论监督统一起来。
作为政协报道的新闻工作者,必须不断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担当意识。找准政协新闻宣传的切入点、着力点,把镜头对准各级政协组织和广大政协委员如何围绕中心工作开展的调研视察、协商议政、建言献策,体现大局要求,要把版面让给基层,反映百姓心声,使政协新闻宣传阵地始终成为党完全可以信赖的坚强堡垒。
二、宣传时效上力求精准
新闻是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时效性非常强,政协新闻报道也不例外。但很遗憾,新闻媒体除了对政协一些重要会议以及政协领导活动进行程序性报道比较及时外,对政协日常开展的工作如视察、考察、调研、建议、提案等的报道中常见常闻的是一些所谓“日前”、“近日”、“前不久”等时间副词,有的甚至没有时间。
究其原因,一方面是政协相关部门提供的新闻素材不及时,要求不严格,认为只要有图像、有声音、有文字、有报道就算完成任务。另一方面也同新闻工作者“懒政”行为密切关联。其实只要记者扑下身子,深入深水区,还怕抓不到活鱼?只要腿脚勤快一点,多跑跑走走,还怕采不回挂着露水的新鲜菜蔬?以政协提案为例,2013年年初省“两会”上,安徽省政协委员於忠祥提出了《关于寻求节约集约用地路径的若干建议》的提案。当年9月,省政府发布《关于进一步强化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工作的意见》。从时间上看,政协委员提案时间与新近发生的事已然相去甚远,但《江淮时报》记者却以省政府文件为切入点,及时到於忠祥委员提案承办单位省国土资源厅了解情况,获悉提案得到了副省长的批示,省国土厅高度重视,在其后代拟的《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强化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工作的通知》中采纳了委员的意见和建议,后几经修改,最终催生了政府“限地令”。记者结合这些新鲜材料,并第一时间采访了於忠祥委员,推出新闻报道《委员提案催生政府“限地令”》,此稿件荣获当年安徽新闻奖消息类二等奖。像类似的政协提案和政协社情民意等具有新闻价值的“富矿”还有很多,就看新闻记者如何及时挖掘整理了。
总而言之,新闻是跑出来的,不是“守株待兔”编出来的。展现新时期政协工作新常态,对其新闻宣传报道也需按新闻规律办事,要及时跟进、求新,不让政协的声音成了旧闻、旧说。
三、报道对象上要体现特色
政协的宣传工作不同于党委、政府,具有它自身的特色。政协的基本职能是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因此,这就要求政协新闻宣传工作要做到面向党派、面向界别、面向委员,注重体现政协的统一战线特色、民主协商特色、界别特色和人才荟萃特色,充分反映各种观点的交流、交锋、交融,从而达到共识,为党委政府决策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如作为专题协商活动的一个“金字招牌”,2014年6月,省委、省政府运用省政协常委会议暨资政会平台,聚焦“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升主导产业核心竞争力”议题,进行专题协商。时任省委书记张宝顺亲自领衔协商活动,并到会发表讲话,对协商形成的《建议案》两次作出批示,要求相关部门认真吸纳,运用到“十三五”规划编制中。此次资政会规格高、层次高、立意高,江淮时报采编部门及时跟进进行了精心策划,隆重推出特刊“产业·化蝶”,分别从规划蓝图、机制体制、品牌市场、投资融资、技术创新、智力人才、龙头带动、产业链条等方面进行全局、纵深、立体式报道,内容重点突出,点线结合,片面交错。特刊一经推出就受到了省政协的高度肯定,认为充分展示了我省协商民主活动商之有物、商之有据、商之有理、商之有方、商之有效。
此外,像政协开展的界别协商活动,如“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坚持创新驱动,推进创新安徽建设”等议题;还有开展的对口协商活动,如“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升文化惠民水平”、“加强大气污染防治,努力改善空气质量”等议题,江淮时报也分别以“江淮农事”、“革故鼎新”、“文惠江淮”、“安徽气质”推出特别策划专刊,给予大力宣传报道。不仅充分展现了政协协商议政的能力、水平和服务大局意识,同时也展示了政协委员们的学识、眼界与高度政治责任感。
四、文风上既犀利又生动
当前,政协新闻写作被严重格式化、程式化、公文化,令受众难以接受。其实,政协组织是一个包容广泛的群体,这个群体里聚集着社会各类人才各界精英,新闻记者应积极通过委员座谈、委员提案、委员社情民意等渠道,发掘委员反映界别群众呼声和愿望,所提出合理的意见和建议,用活泼清新的文字、图片、声音、画面将“政协声音”呈送给受众。
如在2011年3月全国“两会”上,安徽省农工民主党向全国政协大会递交的一份大会提案,提案呼吁文凭不能变相成为用人“门槛”。之前,这一提案在我省召开的“两会”上已先行提出。江淮时报记者第一时间以此为新闻线索,通过实地采访,用数据说明社会上一些党政部门、机关从下级遴选工作人员或者从社会公开招考干部的“公告”,“造”出第一学历全日制本科的“门槛”的现实,采编成新闻作品《“第一学历”竟成就业“第一门槛”》,反映了人才招聘市场中“人为门槛”的冷漠和应聘人员的迷茫和无奈。该问题引起了省委组织部的高度重视,明确指出,选拔任用干部应认真贯彻干部队伍“四化”方针和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要求,全面、客观地看待干部的学历、实际知识水平和工作能力,讲学历而不唯学历;在干部任用包括公开选拔中,对干部学历的使用和要求不应歧视看待。该作品荣获了当年安徽新闻奖一等奖。
还如2012年在省级层面最高议政平台“两会”上,面对实体经济萎靡不振,省政协经济界别委员们指出,“十二五”经济要转型离不开企业,特别是离不开发挥中小企业的作用,而企业要转型必须让大量的中小企业先摆脱生存困境,先“活下来”;呼吁作为政府相关职能部门,要有“等不起”的紧迫感、“慢不得”的危机感、“坐不住”的责任感,确保资金投向经济实体。江淮时报记者及时采编推出深度报道《中小企业:等不起、慢不得、坐不住》,还原了现场委员们尤其是一些企业家的焦虑和期望,党委政府领导的关切和重视,深刻剖析了产生问题的根源,以及委员们提出应对破解的“良方”,更从政府职能转变方面反映了企业界提出改革的呼声建议。作品见报后,引起参会委员的强烈共鸣,更得到了广大非公经济人士的认同,认为委员“说出了真话、道出了真情、提出了真知”。对存在的问题和发展的建议,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要求省有关部门在制定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文件中着力解决。
因此,政协新闻报道要一改过去刻板、空洞乏味的模式,注重报道政协组织、各党派、工商联以及广大政协委员,关注国计民生、履职建言议政、协助党和政府切实解决经济社会问题的典型事例和重大活动,利用各自品牌栏目的社会影响力,采写时各有侧重,内容上题材丰富,手法上鲜活生动。尤其是针对政协协商议政、建言献策“多会”、“多说”、“多议”的特点做好现场报道,更要把着力点放在会外鲜活的内容,寻找新闻的第二落点,如台前幕后的故事、委员是如何议政的、一项建议案(包括调研视察考察报告)是如何形成的、政府部门如何采纳的、相关政策是如何跟进出台的等等,在整个新闻链上,发掘出更多鲜活的新闻作品,使政协新闻报道有广度,有深度,有特色,有感染力,更加丰富和立体,让政协新闻成为党报新闻中富有特色的一部分。
相关文章!
  • 新媒体时代的“被遗忘权”研究

    朱烨<br />
    摘 要 大数据时代,隐私开始变得不再那么隐蔽,也不会随着记忆的模糊而消失。在此背景之下,“被遗忘权”进入到人们的视野之中。

  • 我国文化产业竞争机制创新研究

    黄先蓉+冯婷【摘要】文化产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历史原因,我国文化产业起点低、基础薄、竞争力弱,其根本原因在于竞争机制不健

  • “微传播”时代独立学院危机管理

    张利君<br />
    摘 要 以“微传播”时代独立学院危机管理的呈现的新特点为切入点,着力探讨独立学院危机管理呈现的新问题,力图找到提高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