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信视域下在高职公共艺术教育中融入优秀传统文化

    摘要: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而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已成为增强“文化自信”的有效途径,也是高职院校公共艺术教育的重要内容。高职公共艺术教育应积极借鉴并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探索新的途径和方法,不断提升内在价值和外在影响。

    关键词:文化自信;高职公共艺术教育;优秀传统文化

    “文化自信”是自党的十八大以来高度关注的时代命题,习总书记多次强调“文化自信”的重要作用,深刻阐明了文化自信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中国梦的重要意义,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使命。在“文化自信”的背景下,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已成为高职院校美育的必修内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高职院校公共艺术教育是实施美育和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素养的主渠道、主阵地。对于增强文化自信、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塑造健全人格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一、文化自信视角下在公共艺术教育中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重大意义

    1.公共艺术教育和传统文化融合的基础——目标的一致性。在提升“文化自信”的背景下,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優秀传统文化和道德精神风尚,已然成为高职院校德育、美育的必修内容。因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自信”的资源,对培育“文化自信”起着极大的促进作用 。而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则是优秀传统文化的发扬以及传承的主要载体和媒介,因此,深层次挖掘优秀传统文化对于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发展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二者都是围绕着高校教育“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为目标,互相融合、互相促进。

    2.公共艺术教育和传统文化融合的现实意义——发展的需求。2014年3月,教育部制定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明确要高度重视传统文化对立德树人的独特功能。所以,需要发挥艺术教育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引导和示范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特别是在“课程思政”的大背景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倡导的“中国梦”紧密相连,将承载着优秀传统文化的公共艺术课程融入到“大思政”教育体系中,通过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宣传教育,进一步激发当代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树立民族自信的和强大的爱国责任感,同时能够更好地诠释“中国梦”的深刻内涵。因此,高校公共艺术课程作为优秀文化传承及思政教育的有效载体已成为发展的必然。比如,讲解京剧《锁麟囊》的时候,可以通过讲好“锁麟囊”故事的形式引出知恩图报、仗义助人的传统美德,并结合疫情期间中国对意大利等国家的援助让学生感受大国担当、人间大爱的人道主义精神,加深对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认识和理解,增强四个自信。二、高职公共艺术教育融入优秀传统文化的途径和措施

    1.加强普及,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艺术教育课程。公共艺术教育与中华传统文化相结合,即把艺术的普遍性与中华传统文化的特殊性相结合。对于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一是它本身就包含着艺术教育的部分。比如,《音乐鉴赏》课程中蕴含着昆曲、古琴、长调、呼麦、木卡姆、福建南音、西安鼓乐;《美术鉴赏》课程中蕴含着剪纸、苏绣、面人、泥塑、石雕、糖塑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此外,还有民族音乐、曲艺、国画、书法等都是艺术教育的主要内容,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例如,在民歌-蒙古族音乐的教学设计中,通过讲解长调和呼麦的起源、分析其音色特点,将蒙古族的游牧文化、民族文化,以及蒙古族人民敬畏自然、热情豪迈的民族性格融入其中,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二是公共艺术教育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比如中国五声调式、中国画中所蕴含的和谐统一、道法自然等中国传统思想文化,都具有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印记,独特的文化基因。例如,中国古代园林建筑中将中国传统文化中虚实结合、天人合一的思想贯穿其中,将人们的居住环境融入于自然,在艺术讲解中融入的传统文化,激发起学生对哲学、文学、历史等相关学科的浓厚兴趣,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2.强化教材改革,在人才培养中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教材体系。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过程中,随着三教改革的不断深入,在公共艺术课教材中增加优秀传统文化,既符合美育本身的发展规律,同时也是提升文化自信、加强文化软实力的必然要求。因此在公共艺术课程的教材建设中,应当既注重内在价值、又能够文化传承;既要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还要充分挖掘本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方传统文化以及各类资源,让独具特色的民间艺术、民族艺术特色进课堂、进校园、进教材、进头脑。

    3.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当前,公共艺术教育面临着新时代、新形势、新变化,在快速发展的信息化大数据时代,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打造“互联网+”公共艺术教育新平台已是大势所趋。因此,公共艺术课程应该协调创新,将新媒体作为宣传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切入口,创新教学模式及教学组织形式,采用示范教学法、角色扮演、情境教学、沉浸式教学等教学方法,运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网络、流行语言,通过“讲好中国故事”的形式,将优秀传统文化相关内容与公共艺术教育结合起来,让课堂有温度、有深度,让教师的课堂讲解入情、入境、入心、入脑,使学生达到共情、共享、共鸣、共振的效果。

    此外,基于建构主义理论,高职公共艺术教育要以学生为中心,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性。可灵活采用各类艺术类App、可视化动态图谱、原创视频、思维导图等现代化信息技术教学手段,通过学习通平台、各类艺术类资源库为学生提供多元、优质丰富的教学资源,构建共享的传统地方文化艺术开放在线课程,让学生感受和体验不同时代、地域、民族的艺术风格、风土人情、民俗文化,引导学生了解我国丰富的文化遗产以及最深沉的精神追求。

    4.拓展公共艺术教育渠道,利用艺术教育资源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一是在校园文化活动中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开展好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通过传统文化艺术节、艺术巡演巡展,专家讲座等方式,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与传统文化的认知,拉近学生与传统优秀文化之间的距离,使校园文化活动成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此外,充分发挥学校社团的第二课堂的作用,成立和培育以宣传优秀传统文化的学生社团,促进学生参与传统文化的积极性,将传统文化的宣传和推广进一步延伸。

    二是在社会实践中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拓展公共艺术教育学习渠道,放活教学手段,将课堂讲授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充分利用博物馆、文化馆、纪念馆、美术馆、音乐厅、文化遗产等社会资源,让学生在参观考察和现场教学中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学生在实践中更能充分了解、领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提升民族文化自信。鼓励学生对接所学专业,多创作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的各类作品,使高职公共艺术教育在培养核心素养的同时,更好地对接专业,服务专业、服务产业、服务社会。三、结语

    通过在高职公共艺术教育中融入优秀传统文化,我们需要进一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艺术教育精华,在增强文化自信的同时,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新时代公共艺术教育相适应,与现代社会发展相协调,最终达到促进学生综合素养全面提高、塑造强大的中华民族精神、创建日益美丽和谐的社会主义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目的。

    作者简介:

    王寅(1980.01),女 ,汉族 河南郑州人 河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文学硕士,副教授,国家高职院校教学能力大赛一等奖获得者,从事音乐学、教育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

    基金项目:河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科研项目,文化自信视阈下在高职院校公共艺术教育中融入优秀传统文化

相关文章!
  • 中小学书法教学融入思政教育的

    摘要:在大力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倡导思政教育的背景下,对中小学生进行书法教育不仅能够提高学生汉字书写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

  •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线上

    孙仕明摘要:2020年因疫情影响,线上教学成为解决“停课不停学”问题的主要选择。线上教学与传统课堂教学在学习环境、教学资源建设、课堂教

  • 建筑风格演变史互动式展览展示

    赵海妃摘要:建筑风格演变史建筑风格演变是规划馆展示的一个重要部分,将建筑风格演变从静态的建筑转向能动态传递信息的展览,需要从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