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高校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建设的现状与发展对策
宋丽慧++万建中++张和友
摘 要:围绕北京市的发展规划,社会、经济、文化、生态、法治、教育等各领域对高校专业理论知识的需求越来越多,北京市高校民主党派成员与社会实践的联系也越来越密切。高校民主党派成员人才层次高、整体素质好,而且参政议政、建言献策能力强。然而,目前民主党派组织建设面临着诸多问题与不足,需要从统战部门与民主党派自身两个维度加以考量并提出具体的应对策略。
关键词: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建设;发展对策
北京高校民主党派组织建设的现状
北京市高校民主党派基层组织的作用可分为经度、纬度两个维度。就经度而言,由于民主党派具有组织独立性,其基层组织有权在自己的组织系统内,在党派市委的垂直领导下开展活动;就纬度而言,基层各方面的力量都要服务于所在高校,民主党派基层组织也要接受所在高校统战部的政治领导,围绕所在高校的中心工作开展活动。高校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建设是各民主党派在高校所建立的民主党派基层委员会、总支部委员会、支部委员会。高校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建设包括民主党派基层组织的领导班子建设、组织发展建设、组织生活管理建设、制度与文化建设等方面。
依据对党派市委领导、高校统战部部长、民主党派基层组织成员及负责人、院系所负责人五类对象的问卷、访谈,现将北京高校民主党派组织建设现状总结如下:
1. 高校民主党派成员基本情况
一是人才层次高,整体素质好。目前,北京高校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共325个,成员共8,051人,其中在职成员4,732人,占成员总数的58.8%;离退休成员3,319人,占成员总数的41.2%;具有高级职称的成员6,005人,占成员总数的74.6%。
北京市高校民主党派成员呈现出人才层次高、整体素质好的特点。在民主党派基层组织中,高校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具有高级知识分子多、代表性人士多、学术水平高、政治热情高、思想活跃,参政议政、民主监督能力强,且有一定超脱性等特点。他们中的一些代表人物, 有的是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和各级各类专业学会的负责人,有的是各级政协委员、人大代表、人民政府参事、文史馆员, 有的是校务委员会、校学术委员会、校学位委员会、校职称评审委员会的成员, 还有的担任了校院(系)的行政职务等。这支队伍中汇集着党外各方面的代表人物,是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建设的人才源泉。
二是参政议政、建言献策能力强。北京市高校民主党派人士的人才和智力优势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体现了全市整个统一战线的人才和智力优势。他们通过人大、政协等不同渠道,以议案和提案等不同形式参政议政、建言献策。对教学、科研、管理以及关乎知识分子切身利益等各个方面,均能提出自己的意见和看法。在国家政治生活和统战各领域中,北京市高校民主党派人士具有相当的代表性和影响力。
2. 北京各高校党委对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建设高度重视
一是制度建设。 在北京市委和市委教工委的指导下,结合工作实际,北京各高校均建立了校党委常委联系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制度、校情通报会制度、联谊交友制度,高校统战部定期与民主党派负责人研究工作制度等。57%的调查对象所在高校党委经常召开座谈会或通过其他形式听取民主党派意见;81%的调查对象所在高校党委能够采纳民主党派基层组织提出的合理化建议,充分发挥其作用。随着各项制度的完善,高校党委对民主党派基层组织管理更加常态化。89%的调查对象所在高校统战部门要求民主党派每年年初提交年度工作计划,年末召集各民主党派负责人,进行工作总结和經验交流;32%的调查对象所在高校统战部门协助各民主党派基层制定了较为完善的组织生活制度。
二是组织建设。基层组织是民主党派的根基,也是民主党派的依托和平台,基层组织建设对于党派的生存与发展的意义不言而喻。习近平总书记有关民主党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的重要讲话,给予民主党派明确的定位,为各民主党派在解决“我是谁”的问题上提供了答案,是各民主党派组织建设的指南,也是本课题调研所持的基本立场。在参政党政治意识前提下,面对高校民主党派自身的发展与变化,加强民主党派组织建设,提升参政议政水平,增强民主协商与民主监督能力,更好地为高校建设与发展服务,是当前以及今后高校民主党派工作的重要任务。高校党委、统战部门、基层院系党政等在民主党派组织建设方面都给予了极大的支持。79%的调查对象所在基层单位(院、系、所)的领导对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建设持支持态度;74%的调查对象所在高校党委都比较重视支持民主党派队伍建设,帮助物色发展对象,把好政治质量关。
三是机制保障。党派基层负责人在对“所在民主党派组织活动经费主要来源”这一问题的回答中,55%的党派基层负责人表示,经费主要由所在单位统战部门提供,20%由本党派上级组织提供,用以支撑党派基层组织日常活动、组织建设、课题调研等诸多工作。
3. 民主党派基层干部队伍建设比较健全,基层组织负责人尽职尽责
俗话说:“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党派基层组织领导班子领导水平的高低,领导班子的责任心、贡献度、工作的积极性,在党派基层组织发展中起着关键性作用。党派负责人的学习能力、执行能力、感召能力、协调能力、调研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基层组织能否健康发展。北京高校民主党派基层干部队伍建设总体上比较健全,基层领导班子分工明确、各司其职,工作态度积极主动。对“所在党派干部队伍状况如何”这一问题的回答中,93%的调查对象表示满意。
4. 民主党派成员社会责任感强,民主党派环境促进个人成长
北京高校绝大多数民主党派成员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具有参政议政和参与学校民主管理的愿望,也具有较强的参政能力和较高的政治素养。他们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关心学校的改革和发展,在为高校的教学科研、学科建设及学校的民主管理积极建言献策的同时,充分发挥自身学科优势,积极通过人大、政协等途径参政议政,发挥他们的社会影响力。在不影响本职工作的情况下,93%的调查对象愿意更多地服务社会。
民主党派基层组织为民主党派成员营造了一个良好的交流沟通环境,为他们提供了一个表达思想的渠道,打开了一扇服务社会的窗口。与此同时,高校党派成员也在各类活动中成长起来。在参与调研的民主党派成员中,约有三分之二的调查对象参加过统战系统组织的培训,其中有95%的调查对象表示,加入民主党派确实促进了自身成长,尤其表现在“结识很多新朋友,了解社情民意”“了解很多国家大政方针,提高政治素养”“将自己的意见和建议通过组织向上反映,起到参政议政”等方面的作用。
北京高校民主党派组织建设存在的问题
多年来,北京各高校党委重视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建设,不断加强制度建设,这极大地促进了基层组织的发展。
1. 组织建设不完善,发展新成员困难
民主党派对大部分党外青年教师缺乏足够的吸引力,加入民主党派的中青年教师比例较低,每年吸收的新成员数量很少。对党派组织负责人的调查显示:66.7%的民主党派组织年发展新成员1人~2人;14.8%的民主党派组织年发展新成员3人~5人;9.9%的民主党派组织年发展新成员为5人以上;8.6%的民主党派组织每年新增成员为零。青年教师缺乏加入民主党派的政治热忱,组织发展面临困境,很多无党派年轻教师对民主党派的认识仍处于模糊状态。
2. 成员年齡比例失衡,老龄化严重
党派组织年龄结构出现老龄化倾向,北京高校民主党派成员中离退休人员占到了民主党派成员总数的41%。民主党派成员老龄化问题是所有八个民主党派在北京高校的基层组织共同存在的问题,每个民主党派的离退休成员基本占据了四成人员比例。需要特殊照顾的成员,即离退休的高龄成员和患病成员,占有一定比例,组织发展工作受到一定影响。民主党派市委领导也认为发展新成员困难和成员年龄老化有着直接的关联性,两者的比例加起来达53.66%。在民主党派市委领导看来,这是影响基层组织建设最为主要的问题。
3. 组织活动形式单一,成员归属感下降
在开展民主党派组织活动方面,采取的方式多以聚餐、外出考察、看望老同志为主,形式单一,实际收效不大。由于基层组织活动形式陈旧、单一、缺乏吸引力,直接导致一些党派成员对组织的疏离。民主党派成员对组织的归属感不强,对民主党派成员的调查表明,76%的成员对支部只是一定程度的认同,还有少部分成员没有归属感或者无所谓;对组织有强烈归属感的人数较少,只占20%。目前来看,民主党派的组织建设除了存在上述诸多问题与不足外,还存在党派组织之间的经验分享不足、后备干部的培养未能做到因人善用等问题,这也是今后党派组织建设要解决的。
高校民主党派组织建设的发展对策
健全有序的工作制度是基层组织保持顽强生命力的重要保证,是高校民主党派组织工作规范化、科学化的必要手段,健全科学的工作体制与机制是参政党基层组织建设的根本出路。如何加强民主党派组织建设,如何使各民主党派各具特色而不是“八党一面”的彼此趋同,这是今后在加强高校民主党派组织建设方面应该着力考虑的问题,也可以说是各个民主党派都要考虑的“我要到哪里去”的问题。
针对民主党派组织建设所面临的诸多问题与不足,可以从统战部门与民主党派自身两个维度加以考量,提出具体的应对策略。
1. 统战部门和党派市委要重视对基层组织建设的指导
一是各级中共党委和民主党派市级委员会(简称民主党派市委)加大对民主党派组织建设的领导和支持力。在征询党派市委及统战部门负责人关于如何加强党派基层组织建设时,最为强烈的呼声是,党派的重心应该下移到基层组织,改变以往“重上级、轻基层”的工作偏向。关于这一点,基层组织负责人也一致认为,加强高校基层组织建设的关键是强化民主党派市委和统战部的领导。目前,民主党派市委只与直属的基层组织保持常规性联系,应就基层组织建设方面加强与高校党委统战部的沟通,形成常规性机制,从各自不同的角度促进基层组织建设。另外,如何有意识、有计划地把优秀的党外知识分子适当分流,也需要统战部门和民主党派市委共同进行顶层设计。统战部门的顶层设计、民主党派市委的新思路及基层组织的建设规划成为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创新发展的重中之重。
二是积极发挥民主党派成员在高校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中的作用。建立向党派基层组织通报重大事项、征求意见等制度,使民主党派人士有机会直接参与到涉及学校事业发展和广大师生切身利益有关事项的决策过程中。在学校重大改革中,征求他们的意见,让他们有机会发挥自己的专业才智。在高校各级行政领导层中给予民主党派成员一定的比例,为民主党派成员成长进步提供平台、搭建台阶,畅通其建言献策的渠道。在职代会、教代会、工会等组织中,民主党派成员也要有一定比例。
三是民主党派市委和高校统战部要积极帮助基层组织发展新成员。在很大程度上,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发展的前景取决于是否拥有充足的新鲜血液。目前,各高校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在发展新成员方面都遇到一些困难,主要表现在认为参加民主党派作用不大、对民主党派缺乏认识、认为无党派身份更自由、认为活动占用时间四个方面,关键还是存在对民主党派认识方面的问题。民主党派市委和统战部门应该加强对民主党派的宣传力度,强化党外杰出人才对民主党派的正确认识,帮助基层组织物色发展对象,从根本上改变民主党派老龄化的现状。
四是建立完善的考评机制。对各民主党派基层组织的考查考核力度不够,是导致基层组织散漫的一个重要原因。由于缺乏对基层组织负责人的考核,基层组织负责人就没有工作压力,工作积极性普遍不高;缺乏对基层组织成员的考核,成员就会淡薄对党派的归属感,远离组织。因此,各民主党派机关要制定对基层组织负责人和基层党员的考核计划,实行定期考核。在考核机制的建立上,有以下几条具体措施:上级组织加大对基层民主党派组织生活的指导与管理力度;建立相应的组织生活制度;加强对民主党派成员的教育考核,增强其成员意识与责任意识。
五是加大对民主党派组织建设的硬件支持及经费投入。硬件支持包括活动和工作场所、办公设备等方面。教育主管部门党委需单列辖区内党外代表人士的专项活动经费,用于他们培训、调研、联谊等活动,减轻高校的负担。上级管理部门要对高校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建设经费的投入作刚性规定,如高校要按照统战成员人数、代表人士人数等指标划拨一定经费用于统战工作,从而在制度上保证高校统战工作的经费投入。
六是加强院系所领导对党派基层组织支持的力度。在高校,绝大部分党员都工作在院、系、所,院、系、所领导对民主党派性质的认识以及对下属民主党派成员的支持直接影响到基层组织的建设。从调查情况看,高校院、系、所班子中,有一半以上领导没有安排专职成员负责党派工作,还有相当一部分的院、系、所领导對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建设采取消极的态度,没有安排负责民主党派工作的成员。
2. 加强基层组织自身建设,激发基层组织活力
一是强化基层组织领导班子建设。基层组织工作的好坏,很大部分取决于基层负责人。改进民主党派组织生活需要加强支部主委队伍建设,促进主委观念更新。民主党派基层负责人有别于中国共产党基层党政负责人,他们没有实际“权力”,他们的威望完全靠自身的形象、学术水平及政治素质。因此,在配备民主党派基层负责人时,要选择那些热爱民主党派工作,有奉献精神,工作能力强,在民主党派成员中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号召力的人。这样,才能带动基层成员去完成参政党基层组织所应承担的职能和职责。基层组织每次开展活动前,领导班子要先沟通,加强联系、精心策划、早做安排,并对通知成员要责任到人,多次通知,尽量争取更多成员参加。
二是增强基层组织成员的凝聚力。基层组织要像家长关爱自己子女一样为成员的成长提供帮助。在生活中,每位教师的生病、婚嫁、丧事、生日、特殊困难期等时刻,需要高校基层支部出面为成员提供帮助之时,基层组织一定要起到带头作用,组织全体成员群策群力,帮助成员临危救困或运用集体关爱方式,使成员时刻感到组织的温暖。另外,通过互联网开展网上组织生活,建立组织内部的微信圈,及时通报学校相关的统战信息,交流学习体会,畅谈工作经验。这种形式方便快捷,不受时间段、场地等限制,对年轻成员具有很强的吸引力。
三是创新党派基层组织生活。在高校基层组织建设中,创新空间最大的便是组织生活。需要打破原有基层组织生活的封闭模式,一方面,鼓励各支部之间的交流,开展一些联合活动;另一方面,有意识地将民主党派市委的一些活动下移到基层、一些调研课题可以由基层组织承担。
对民主党派成员而言,是在保持基本稳定的情况下,适当增加民主党派成员自由选择的范围,即成员参加组织生活时,不局限于本人所属的基层组织,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参加其他基层组织的活动。发挥不同基层组织和民主党派成员的优势和特长,扩大民主党派成员的信息交流范围,丰富组织生活的内容。
四是构建高校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工作考核体系。建立一套合适高校工作环境、适应参政党地位变化的民主党派成员管理与考核制度,如《基层组织工作制度》《基层组织生活制度》《基层组织学习制度》《基层组织领导班子岗位职责》等,其内容包括成员参加政治学习、参政议政、社会服务与组织活动等,并与评优、推荐政治安排与实职安排结合起来,从而有效约束成员的行为,增强其组织观念。
(作者单位:宋丽慧,北京师范大学党委统战部;万建中、张和友,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责任编辑:卜 珺]
摘 要:围绕北京市的发展规划,社会、经济、文化、生态、法治、教育等各领域对高校专业理论知识的需求越来越多,北京市高校民主党派成员与社会实践的联系也越来越密切。高校民主党派成员人才层次高、整体素质好,而且参政议政、建言献策能力强。然而,目前民主党派组织建设面临着诸多问题与不足,需要从统战部门与民主党派自身两个维度加以考量并提出具体的应对策略。
关键词: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建设;发展对策
北京高校民主党派组织建设的现状
北京市高校民主党派基层组织的作用可分为经度、纬度两个维度。就经度而言,由于民主党派具有组织独立性,其基层组织有权在自己的组织系统内,在党派市委的垂直领导下开展活动;就纬度而言,基层各方面的力量都要服务于所在高校,民主党派基层组织也要接受所在高校统战部的政治领导,围绕所在高校的中心工作开展活动。高校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建设是各民主党派在高校所建立的民主党派基层委员会、总支部委员会、支部委员会。高校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建设包括民主党派基层组织的领导班子建设、组织发展建设、组织生活管理建设、制度与文化建设等方面。
依据对党派市委领导、高校统战部部长、民主党派基层组织成员及负责人、院系所负责人五类对象的问卷、访谈,现将北京高校民主党派组织建设现状总结如下:
1. 高校民主党派成员基本情况
一是人才层次高,整体素质好。目前,北京高校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共325个,成员共8,051人,其中在职成员4,732人,占成员总数的58.8%;离退休成员3,319人,占成员总数的41.2%;具有高级职称的成员6,005人,占成员总数的74.6%。
北京市高校民主党派成员呈现出人才层次高、整体素质好的特点。在民主党派基层组织中,高校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具有高级知识分子多、代表性人士多、学术水平高、政治热情高、思想活跃,参政议政、民主监督能力强,且有一定超脱性等特点。他们中的一些代表人物, 有的是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和各级各类专业学会的负责人,有的是各级政协委员、人大代表、人民政府参事、文史馆员, 有的是校务委员会、校学术委员会、校学位委员会、校职称评审委员会的成员, 还有的担任了校院(系)的行政职务等。这支队伍中汇集着党外各方面的代表人物,是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建设的人才源泉。
二是参政议政、建言献策能力强。北京市高校民主党派人士的人才和智力优势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体现了全市整个统一战线的人才和智力优势。他们通过人大、政协等不同渠道,以议案和提案等不同形式参政议政、建言献策。对教学、科研、管理以及关乎知识分子切身利益等各个方面,均能提出自己的意见和看法。在国家政治生活和统战各领域中,北京市高校民主党派人士具有相当的代表性和影响力。
2. 北京各高校党委对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建设高度重视
一是制度建设。 在北京市委和市委教工委的指导下,结合工作实际,北京各高校均建立了校党委常委联系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制度、校情通报会制度、联谊交友制度,高校统战部定期与民主党派负责人研究工作制度等。57%的调查对象所在高校党委经常召开座谈会或通过其他形式听取民主党派意见;81%的调查对象所在高校党委能够采纳民主党派基层组织提出的合理化建议,充分发挥其作用。随着各项制度的完善,高校党委对民主党派基层组织管理更加常态化。89%的调查对象所在高校统战部门要求民主党派每年年初提交年度工作计划,年末召集各民主党派负责人,进行工作总结和經验交流;32%的调查对象所在高校统战部门协助各民主党派基层制定了较为完善的组织生活制度。
二是组织建设。基层组织是民主党派的根基,也是民主党派的依托和平台,基层组织建设对于党派的生存与发展的意义不言而喻。习近平总书记有关民主党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的重要讲话,给予民主党派明确的定位,为各民主党派在解决“我是谁”的问题上提供了答案,是各民主党派组织建设的指南,也是本课题调研所持的基本立场。在参政党政治意识前提下,面对高校民主党派自身的发展与变化,加强民主党派组织建设,提升参政议政水平,增强民主协商与民主监督能力,更好地为高校建设与发展服务,是当前以及今后高校民主党派工作的重要任务。高校党委、统战部门、基层院系党政等在民主党派组织建设方面都给予了极大的支持。79%的调查对象所在基层单位(院、系、所)的领导对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建设持支持态度;74%的调查对象所在高校党委都比较重视支持民主党派队伍建设,帮助物色发展对象,把好政治质量关。
三是机制保障。党派基层负责人在对“所在民主党派组织活动经费主要来源”这一问题的回答中,55%的党派基层负责人表示,经费主要由所在单位统战部门提供,20%由本党派上级组织提供,用以支撑党派基层组织日常活动、组织建设、课题调研等诸多工作。
3. 民主党派基层干部队伍建设比较健全,基层组织负责人尽职尽责
俗话说:“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党派基层组织领导班子领导水平的高低,领导班子的责任心、贡献度、工作的积极性,在党派基层组织发展中起着关键性作用。党派负责人的学习能力、执行能力、感召能力、协调能力、调研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基层组织能否健康发展。北京高校民主党派基层干部队伍建设总体上比较健全,基层领导班子分工明确、各司其职,工作态度积极主动。对“所在党派干部队伍状况如何”这一问题的回答中,93%的调查对象表示满意。
4. 民主党派成员社会责任感强,民主党派环境促进个人成长
北京高校绝大多数民主党派成员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具有参政议政和参与学校民主管理的愿望,也具有较强的参政能力和较高的政治素养。他们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关心学校的改革和发展,在为高校的教学科研、学科建设及学校的民主管理积极建言献策的同时,充分发挥自身学科优势,积极通过人大、政协等途径参政议政,发挥他们的社会影响力。在不影响本职工作的情况下,93%的调查对象愿意更多地服务社会。
民主党派基层组织为民主党派成员营造了一个良好的交流沟通环境,为他们提供了一个表达思想的渠道,打开了一扇服务社会的窗口。与此同时,高校党派成员也在各类活动中成长起来。在参与调研的民主党派成员中,约有三分之二的调查对象参加过统战系统组织的培训,其中有95%的调查对象表示,加入民主党派确实促进了自身成长,尤其表现在“结识很多新朋友,了解社情民意”“了解很多国家大政方针,提高政治素养”“将自己的意见和建议通过组织向上反映,起到参政议政”等方面的作用。
北京高校民主党派组织建设存在的问题
多年来,北京各高校党委重视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建设,不断加强制度建设,这极大地促进了基层组织的发展。
1. 组织建设不完善,发展新成员困难
民主党派对大部分党外青年教师缺乏足够的吸引力,加入民主党派的中青年教师比例较低,每年吸收的新成员数量很少。对党派组织负责人的调查显示:66.7%的民主党派组织年发展新成员1人~2人;14.8%的民主党派组织年发展新成员3人~5人;9.9%的民主党派组织年发展新成员为5人以上;8.6%的民主党派组织每年新增成员为零。青年教师缺乏加入民主党派的政治热忱,组织发展面临困境,很多无党派年轻教师对民主党派的认识仍处于模糊状态。
2. 成员年齡比例失衡,老龄化严重
党派组织年龄结构出现老龄化倾向,北京高校民主党派成员中离退休人员占到了民主党派成员总数的41%。民主党派成员老龄化问题是所有八个民主党派在北京高校的基层组织共同存在的问题,每个民主党派的离退休成员基本占据了四成人员比例。需要特殊照顾的成员,即离退休的高龄成员和患病成员,占有一定比例,组织发展工作受到一定影响。民主党派市委领导也认为发展新成员困难和成员年龄老化有着直接的关联性,两者的比例加起来达53.66%。在民主党派市委领导看来,这是影响基层组织建设最为主要的问题。
3. 组织活动形式单一,成员归属感下降
在开展民主党派组织活动方面,采取的方式多以聚餐、外出考察、看望老同志为主,形式单一,实际收效不大。由于基层组织活动形式陈旧、单一、缺乏吸引力,直接导致一些党派成员对组织的疏离。民主党派成员对组织的归属感不强,对民主党派成员的调查表明,76%的成员对支部只是一定程度的认同,还有少部分成员没有归属感或者无所谓;对组织有强烈归属感的人数较少,只占20%。目前来看,民主党派的组织建设除了存在上述诸多问题与不足外,还存在党派组织之间的经验分享不足、后备干部的培养未能做到因人善用等问题,这也是今后党派组织建设要解决的。
高校民主党派组织建设的发展对策
健全有序的工作制度是基层组织保持顽强生命力的重要保证,是高校民主党派组织工作规范化、科学化的必要手段,健全科学的工作体制与机制是参政党基层组织建设的根本出路。如何加强民主党派组织建设,如何使各民主党派各具特色而不是“八党一面”的彼此趋同,这是今后在加强高校民主党派组织建设方面应该着力考虑的问题,也可以说是各个民主党派都要考虑的“我要到哪里去”的问题。
针对民主党派组织建设所面临的诸多问题与不足,可以从统战部门与民主党派自身两个维度加以考量,提出具体的应对策略。
1. 统战部门和党派市委要重视对基层组织建设的指导
一是各级中共党委和民主党派市级委员会(简称民主党派市委)加大对民主党派组织建设的领导和支持力。在征询党派市委及统战部门负责人关于如何加强党派基层组织建设时,最为强烈的呼声是,党派的重心应该下移到基层组织,改变以往“重上级、轻基层”的工作偏向。关于这一点,基层组织负责人也一致认为,加强高校基层组织建设的关键是强化民主党派市委和统战部的领导。目前,民主党派市委只与直属的基层组织保持常规性联系,应就基层组织建设方面加强与高校党委统战部的沟通,形成常规性机制,从各自不同的角度促进基层组织建设。另外,如何有意识、有计划地把优秀的党外知识分子适当分流,也需要统战部门和民主党派市委共同进行顶层设计。统战部门的顶层设计、民主党派市委的新思路及基层组织的建设规划成为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创新发展的重中之重。
二是积极发挥民主党派成员在高校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中的作用。建立向党派基层组织通报重大事项、征求意见等制度,使民主党派人士有机会直接参与到涉及学校事业发展和广大师生切身利益有关事项的决策过程中。在学校重大改革中,征求他们的意见,让他们有机会发挥自己的专业才智。在高校各级行政领导层中给予民主党派成员一定的比例,为民主党派成员成长进步提供平台、搭建台阶,畅通其建言献策的渠道。在职代会、教代会、工会等组织中,民主党派成员也要有一定比例。
三是民主党派市委和高校统战部要积极帮助基层组织发展新成员。在很大程度上,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发展的前景取决于是否拥有充足的新鲜血液。目前,各高校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在发展新成员方面都遇到一些困难,主要表现在认为参加民主党派作用不大、对民主党派缺乏认识、认为无党派身份更自由、认为活动占用时间四个方面,关键还是存在对民主党派认识方面的问题。民主党派市委和统战部门应该加强对民主党派的宣传力度,强化党外杰出人才对民主党派的正确认识,帮助基层组织物色发展对象,从根本上改变民主党派老龄化的现状。
四是建立完善的考评机制。对各民主党派基层组织的考查考核力度不够,是导致基层组织散漫的一个重要原因。由于缺乏对基层组织负责人的考核,基层组织负责人就没有工作压力,工作积极性普遍不高;缺乏对基层组织成员的考核,成员就会淡薄对党派的归属感,远离组织。因此,各民主党派机关要制定对基层组织负责人和基层党员的考核计划,实行定期考核。在考核机制的建立上,有以下几条具体措施:上级组织加大对基层民主党派组织生活的指导与管理力度;建立相应的组织生活制度;加强对民主党派成员的教育考核,增强其成员意识与责任意识。
五是加大对民主党派组织建设的硬件支持及经费投入。硬件支持包括活动和工作场所、办公设备等方面。教育主管部门党委需单列辖区内党外代表人士的专项活动经费,用于他们培训、调研、联谊等活动,减轻高校的负担。上级管理部门要对高校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建设经费的投入作刚性规定,如高校要按照统战成员人数、代表人士人数等指标划拨一定经费用于统战工作,从而在制度上保证高校统战工作的经费投入。
六是加强院系所领导对党派基层组织支持的力度。在高校,绝大部分党员都工作在院、系、所,院、系、所领导对民主党派性质的认识以及对下属民主党派成员的支持直接影响到基层组织的建设。从调查情况看,高校院、系、所班子中,有一半以上领导没有安排专职成员负责党派工作,还有相当一部分的院、系、所领导對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建设采取消极的态度,没有安排负责民主党派工作的成员。
2. 加强基层组织自身建设,激发基层组织活力
一是强化基层组织领导班子建设。基层组织工作的好坏,很大部分取决于基层负责人。改进民主党派组织生活需要加强支部主委队伍建设,促进主委观念更新。民主党派基层负责人有别于中国共产党基层党政负责人,他们没有实际“权力”,他们的威望完全靠自身的形象、学术水平及政治素质。因此,在配备民主党派基层负责人时,要选择那些热爱民主党派工作,有奉献精神,工作能力强,在民主党派成员中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号召力的人。这样,才能带动基层成员去完成参政党基层组织所应承担的职能和职责。基层组织每次开展活动前,领导班子要先沟通,加强联系、精心策划、早做安排,并对通知成员要责任到人,多次通知,尽量争取更多成员参加。
二是增强基层组织成员的凝聚力。基层组织要像家长关爱自己子女一样为成员的成长提供帮助。在生活中,每位教师的生病、婚嫁、丧事、生日、特殊困难期等时刻,需要高校基层支部出面为成员提供帮助之时,基层组织一定要起到带头作用,组织全体成员群策群力,帮助成员临危救困或运用集体关爱方式,使成员时刻感到组织的温暖。另外,通过互联网开展网上组织生活,建立组织内部的微信圈,及时通报学校相关的统战信息,交流学习体会,畅谈工作经验。这种形式方便快捷,不受时间段、场地等限制,对年轻成员具有很强的吸引力。
三是创新党派基层组织生活。在高校基层组织建设中,创新空间最大的便是组织生活。需要打破原有基层组织生活的封闭模式,一方面,鼓励各支部之间的交流,开展一些联合活动;另一方面,有意识地将民主党派市委的一些活动下移到基层、一些调研课题可以由基层组织承担。
对民主党派成员而言,是在保持基本稳定的情况下,适当增加民主党派成员自由选择的范围,即成员参加组织生活时,不局限于本人所属的基层组织,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参加其他基层组织的活动。发挥不同基层组织和民主党派成员的优势和特长,扩大民主党派成员的信息交流范围,丰富组织生活的内容。
四是构建高校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工作考核体系。建立一套合适高校工作环境、适应参政党地位变化的民主党派成员管理与考核制度,如《基层组织工作制度》《基层组织生活制度》《基层组织学习制度》《基层组织领导班子岗位职责》等,其内容包括成员参加政治学习、参政议政、社会服务与组织活动等,并与评优、推荐政治安排与实职安排结合起来,从而有效约束成员的行为,增强其组织观念。
(作者单位:宋丽慧,北京师范大学党委统战部;万建中、张和友,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责任编辑:卜 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