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好五字诀,快速读懂诗歌

付卫锋
诗歌鉴赏是高考命题的一个必考模块,考查的能力等级为E。虽然,它要求的是考生对诗歌的初步的浅层次赏析,但这种鉴赏评价又都必须建立在理解和分析综合的基础之上。由此可见,读懂诗歌应是诗歌鉴赏的第一步,但在教学中,笔者对高三学生进行调查时发现许多学生在做诗歌鉴赏题时竟读不懂诗,读懂诗成为他们做诗歌鉴赏题时的瓶颈,由此可见,快速读懂诗歌在高考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其实,只要在诗歌鉴赏中学会使用以下五个字,就可以在短的时间内读懂诗歌,在节约时间的基础上,为鉴赏诗歌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提
古典诗歌尽管多使用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等含蓄的表现手法委婉地表达自己的情感,但诗人也会经常将自己的情感流露于诗外,因此,在古诗中就会出现一些表情达意、体现作者思想的一些字眼,如李煜“问君能有几多愁”、李清照“冷冷清清,凄凄惨惨凄凄”、柳咏“执手相看泪眼”。在诗歌鉴赏时只要抓住它们,就等于牵住了诗的“牛鼻子”,就能快速解读诗歌。
【例诗】(2007年全国Ⅰ卷):
望江南·超然台作
苏轼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
试上超然台上望,
半壕春水一城花,
烟雨暗千家。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
休对故人思故国,
且将新火试新茶,
诗酒趁年华。
【解析】这首词是苏轼由杭州移守密州,在熙宁九年暮春,登上超然台,眺望春色烟雨,写下的作品。
在2007年高考中,有一部分考生对这一首词读不懂或读不确切,其实,只要抓住诗中“休对故人思故国”一句,“提”出“思故国”这一短语,很快就能明确:故国在古诗中不外乎有两种解读方法——祖国或家乡,对于苏轼来说,没有像李煜、李清照等作家那样的亡国失地之苦,所以他不可能有对祖国的思念,苏轼的“思故国”实际上就只能是思念家乡。作者让自己“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这正是借酒浇愁的一种体现,所以才会有“酒醒却咨嗟”。由此可见这首词是叙写思乡的无奈、苦涩之情。
二、归
中国是诗的国度,诗歌的数量很庞大,但如果从所写的内容来分类,大致可以分为:赠友送别诗、咏史怀古诗、边塞征战诗、游子思乡诗、咏物言志诗、述志诗、谈禅说理诗、闺怨诗、羁旅行役诗、山水田园诗10类,而每类诗的情感总是有一定的范围,如古诗中边塞征战诗很少表现英勇作战、保家卫国的情感,多是写边塞生活的艰辛、边塞风光的奇异、战士的厌战情绪、战士对家乡亲人的思念。只要我们通过诗歌中的作者、意象或熟悉的事件迅速确定诗歌的类属,由此确定诗歌的情感,达到初步读懂诗歌的目的。
【例诗】(2006年西安二模)
塞上听吹笛
高适
雪净胡天牧马还,
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
风吹一夜满关山。
【解析】初见这首诗,我们发现它是借景抒情,而且景物是虚实结合,不但整首诗没有一处直接抒情,而且诗的前后意境似乎还不太一致,如果没有一定的古诗底蕴,仅从诗歌的内容去读,理解这首诗歌肯定有一定的难度。首先,我们看到作者高适,他是边塞诗歌的代表作家,其次,我们从题目“塞上”一词、诗中“雪”“胡”等意象可以判断出这是一首边塞诗。既为边塞诗,那么,我们将边塞诗的内容与这首诗进行一一比照,通过筛选,就可以明确这首诗抒发的是思乡之情。那么诗中的“梅花”就是表现思乡之情的意象。只是再读这首诗,我们会发现,这首诗的前两句意境开阔、平和,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冲淡了这首诗的思乡之情,由此我们便可总结这首诗是表现“盛唐豪情和些许怀乡之情”。
三、截
清代评论家王国维在他的《人间词话》中曾说“词以意境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可见意境是古诗所不可或缺的特征,而勾勒意象则亦成为古诗传情达意必不可少的手段。在一首古诗中往往会有多个意象,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诗歌理解的难度。其实,在一首诗中,诗歌的意象表达情感时,方向总是统一的,而且情和景的关系无外乎就是正衬和反衬两种,只要我们学会截取意象中几个熟悉的去解读,弄清情和景的关系,就会化复杂为简单,达到快速解诗歌的目的。当然,在解读诗句时,有时我们也可使用“截”的方法,从诗中截取。
【例诗】(人教版第五册)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解析】这首诗的意象较多,仅前两句,就有六种之多,解读这首诗之时,许多同学面对如此繁多的意象无所适从。但当我们使用“截”字诀后,很快就能从诗句中选出“风”“猿”两个意象此时正值秋天,秋风秋雨愁煞人,再着一“急”就更体现出一种悲凉;古代把猿叫称为猿啼,“巴中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猿鸣,是一种悲凉的体现。这样前两句的意境就可以概括为“凄冷、悲凉”。
四、借
在考题中,经常会有序、注、作者,有些同学觉得这是可有可无的,实际上,这些我们经常不在意的“小字”会为我们答题提供方便,甚至有时会交给我们答题的钥匙。
【例题】(2006年全国Ⅰ卷)
题竹石牧牛
黄庭坚
子瞻画丛竹怪石,伯时①增前坡牧儿骑牛,甚有意态,戏咏。
野次②小峥嵘,幽篁相倚绿。
阿童三尺棰③,御此老觳觫。
石吾甚爱之,勿遣牛砺角!
年砺角犹可,牛斗残我竹。
[注]①伯时:宋著名画家李公麟的字。②野次:郊野。③棰:鞭子
【解析】2006年高考结束后,很多考生反映这首诗特别难懂,特别是前两句,许多考生不知所云。此时,如果我们回过头来看诗前小序,我们就会发现这是苏轼花了一幅画,画上有丛竹怪石,李公麟在画中山坡的前坡上增添了一牧童骑牛的景象,黄庭坚一看这幅画现在的情景,提笔题了一首诗。有了小序作铺垫,我们就不难理解诗的内容,再关注序中一“戏”字,则诗的情感亦明白于心。第一联“野次小峥嵘,幽篁相倚绿”使用了白描手法,写出了自然生机,而整个前四句都是对画本身的描绘,序中的“戏”字,则体现出作者是用一种调侃轻松的心态描摹这幅画。
五、回
做题是都是从前往后,由诗到题,但有时当我们面对试题无从入手之时,不妨来个“回”字,先看题,再看诗,有的出题人会在题中为我们提供大量的信息供帮助我们来解读诗歌,只要我们细心一点,就会发现这把钥匙。
【例题】(2004年北京卷)
读下面苏轼的诗论并回答问题。
林逋《梅花》诗云,“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决非桃李诗。皮日休《白莲》诗云,“无情有恨何人见,月晓风清欲坠时”,决非红莲诗。此乃写物之功。若石曼卿《红梅》诗云,“认桃无绿叶,辨杏有青枝”,此村学中至陋语也。
说出苏轼赞扬写梅花、白莲的诗而批评石曼卿《红梅》诗的理由,并作具体分析。
【解析】这道题是诗歌对比赏析,所出的诗句都是借物抒情,因为是对原诗的截取,理解起来比较困难,但如果留心一下试题的问题部分,就会发现出题人对诗句的意思已经进行了解释,只要带着问题中的总结语再去解读诗句,就会清楚苏轼认为林逋《梅花》诗和皮日休《白莲》诗虽未直接写“桃李”“白莲”,但人们看到他的诗句决不会认为他们写的是其他事物,而且,林、皮二人的诗句高雅,不像石曼卿《红梅》诗那样浅陋。借着题意,回到诗句,再次去评析诗歌时,就会发现这道题原来很简单。
以上是我在高三诗歌鉴赏教学中的一点经验,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考试大纲说明》.
[2] 王国维.《人间词话》,E时空.
[3]《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4]《宋词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作者单位:陕西省兴平市华兴中学)
相关文章!
  • 高等教育人工智能应用研究综述

    奥拉夫·扎瓦克奇-里克特 维多利亚·艾琳·马林【摘要】多种国际报告显示教育人工智能是当前教育技术新兴领域之一。虽然教育人工智能已有约

  • 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化学教学策

    王林春摘 要:《普通高中课程方法和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颁布与实施,将核心素养培养摆在了首要位置,要求教师在学科教学活动开展中

  • 初中生记叙文素材积累渠道

    李雪玉在初中,记叙文是最主要的写作文体,是写作教学的重心。在写作教学中,我发现初中生写记叙文遇到的最大难题,不是把握不住主题(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