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琴演奏员的文化品格
【摘 要】月琴是一件个性很强的弹拨乐器,声似珠落玉盘,晶莹透亮,它以点状发音为基础,由不同的“点”连接成“线”来勾勒出音乐的旋律。月琴演奏的特点是颗粒性强,在颗粒间留给人们无限的想象空间。
【关键词】月琴演奏员;审美;文化品味
中图分类号:J623.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05-0114-01
近年来,在全球范围内兴起一股“文化热”,各国家各领域,几乎都大讲特讲起“文化”来,真可以说是“无‘文不闻、无‘化不话”了。其实这非但无可厚非,反而是值得关注与充分认同的。因为虽然文化的定义迄无定论,仍然见仁见智,但是文化作为人类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结晶,它的确是人类各领域中的一个十分重大的命题。从“艺术文化学”的高度审视,艺术作为文化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一方面受文化的决定与制约,另一方面又反映体现文化精神与文化品格。因此,作为艺术人,理所当然地要以自身文化品格的修炼与提升作为基础与前提,文化品格是一个大宝库,是艺术创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资源。当然,月琴演奏员也毫不例外。
月琴作为民族弹拨乐器融入到京剧乐队后,在整个乐队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它不仅伴奏唱腔,京胡伴奏唱腔之外的音乐伴奏几乎都由月琴来担当演奏。我省具有全国乃至全球闻名的“月琴大师”——黑龙江歌舞剧院国家一级演奏员冯少先先生。他艺术上的闪光之点,正是以文化作为根基,把“月琴艺术”提升到“月琴文化”的高度,因此才成就了一番伟业。他自幼酷爱音乐,尤钟情于月琴演奏。少年时即求教于民间乐师,虚心好学,苦练琴艺。青年时,先入海伦市评剧团从事月琴伴奏3年,又以优异琴艺考入黑龙江省歌舞团(黑龙江省歌舞剧院的前身),从事月琴演奏工作。他刻苦自学,广收博猎,特别注重自身文化品格的修炼与提升。在不断学习、不断钻研、不断充实、不断丰富文化底蕴的基础上,他的月琴演奏技巧便如鱼得水、如虎添翼,自娴熟精彩而达到高超奇妙之境。同时笔耕不辍,著成《月琴演奏法》一书,影响甚广,几乎成为月琴演奏的教科书。“文高艺方高,艺高人胆大”,由于月琴演奏技艺达到相当的高度,他就可以高屋建瓴、俯视天下,发现月琴构造与性能的某些不足,于是便大胆对这件起源于魏晋时期的古老乐器进行了改革改造。早在1959年2月,年仅20岁的冯少先就将原来一根弦、九品的月琴改为三根弦、十七品的月琴,使月琴的音准达到了规范化。1973年11月,他又与另一位同志合作,研制出“雪梅”型月琴,将三根弦、十七品改为四根弦、二十四品,使月琴音准、音质更加完美,很快在全国推广使用。直到2000年权威工具书《辞海》关于“月琴”的词条释义中,仍然采用冯少先研制的月琴形制:“后经改革,品位增至二十三个或二十四个,张弦三根或四根,不再分组调成同音弦。”不仅如此,冯少先先生还在月琴文化领域继续攀登,登上一个又一个高峰:他创作出月琴独奏曲《铁人之歌》等艺术精品。由于他演奏艺术高超,且能著书立说,又能进行创作,故使他成为国际瞩目的全才、通才型“月琴大师”,著名音乐家李凌发表专文评论他的月琴演奏达到了“随心诉述的境地”,香港《新晚报》刊发他演奏的照片,并标明“运指潇洒的冯少先”。他还随国家艺术团多次出国访问演出,为祖国赢得了殊荣。试想,上述种种艺术成就,有哪一项离得开他的文化品格?
另一位月琴演奏家、哈尔滨京剧院的周德来,也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他同样以文化品格作为自己月琴演奏生涯的智力支撑与艺术基础。他出身于梨园世家,其母鑫艳秋是著名京剧旦角表演艺术家。他自幼就受到京剧文化与音乐文化的熏陶,自学文化课,又不断钻研月琴演奏艺术,并经常向月琴大师冯少先与月琴演奏家顾永湘问艺求教,获益匪浅。在此基础上,他勇于探索,大胆创造,改变了京剧月琴传统的三个手指的按弦方法,创造了解放姆指的“五指演奏法”。并借鉴琵琶和柳琴的演奏技巧,形成吟、揉、推、拉、抹、滑、颤、扫等各种演奏技巧。他还将现代京剧著名唱段改编成月琴独奏品,如《迎来春色换人间》、《乱云飞》等等。
由此可见,文化品格是月琴演奏员的基础工程与战略工程。作为一名演奏员,必须具备全方位、高水准的艺术修养,才能胜任自己所从事的演奏职业。只有具备了一定的文学修养,才能很好地理解所演奏的音乐作品的主题、乐思、风格等,只有理解了,才能准确地表达出作品的意蕴和情感。
作者简介:
翟美玲(1981-),女,河南宝丰人,本科,专业方向工:月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