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逸笔草草,不求形似”想起的

    李宗奎

    

    摘 要:葡萄牙著名作家佩索阿所说:“我是一座桥梁,架在我之所是和我之所愿之间。”文章借助中国山水画的“势”与“气”分析山水画美学以及中国画中体现出的人文精神,展示其在电影叙事结构中散点式的表现方式,同时,以中国画作为代表性的载体,将无形的精神理念通过对中国画的精神、手法以及用色等研究,以有形的方式归纳总结出,其在中国性的传统人文精神与艺术创作表现之间融合转换的规律和方法。

    关键词:山水画;人文精神;散点透视;运用

    一、引言

    中国绘画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底蕴,自战国时期帛画始至今,已形成了一整套系统的理论精要。同为艺术种类之一,中国电影自20世纪初期诞生以来,本土文化的孕育同样使这种艺术形式具有浓厚的传统美学意趣。同时,中国电影扮演的不仅仅是娱乐性、艺术性的角色,更兼顾一定的宣传功效与时代色彩。像以《白毛女》《英雄儿女》为代表的电影不仅让人们在融入故事当中的同时激发普通大众的反抗意识与爱国情绪,更对无法接受教育的广大群众进行了历史的普及。石涛曾在《苦瓜和尚话语录》中提出“笔墨当随时代”的观点,然而不仅仅是“笔墨”,任何一种艺术形式都受到特定年代的影响。电影作为一种多媒体的艺术表现形式同样受到其所处时代的影响。

    在浩渺的电影历史中,题材各异,表现手法更是林林总总,但这其中的周星驰电影却显得较为“异样”,犹如逆长的鳞片显得格外突兀,但又深受大众的喜爱和推崇。他的电影总是能够特立独行、构思巧妙,让人回味与遐想。解读作为一种文化现象的周星驰电影,及其电影中让人产生流连之感的表现手法,对我们更好地认识东方精神内涵以及深刻了解具有自己民族特色的审美思想,势必有所助益。同时,不管是中国画还是中国电影,无不彰显着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内核,只有相互贯通、相互融合,才能促使两门艺术种类更好地发展。

    众所周知电影作为一种艺术语言具有其特有的艺术表现方式与审美观念。长期以来,叙事作为电影的灵魂,支撑着整部电影的框架与人物的发展走向,而其中叙事的结构则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种适宜的叙事结构往往能带动观众的情绪。而中国绘画的散点透视,强调的是表现生命,体现出所画之人的神韵。电影图像叙事一脉相承的,即也是这种故事画中的图像与文本,也是当代艺术语言的视觉互通性。

    二、中国画中人文精神的表达

    “电影叙事结构总体上说是表示着一部作品的架构方式,是一部作品的骨骼和脉络,電影的叙事结构更是观众从影片获得审美愉悦、感知影片基本面貌和风格特征的重要基础。”

    在1950上映的电影《白毛女》采用的是完整的线性叙事手法,在画面美工上完全借鉴采用了西画的构图与透视规律。电影在故事的把握上比较流畅,采用的是单线式,而画面当中的焦点透视规律、人物群像的组织、风景画的表现方式、几何形的构图法则通过借鉴西方绘画,使得电影具有厚重感与史诗感,增强了电影的故事性与情感的冲击力。电影作为特定年代的产物都有其历史性,19世纪50年代恰好是国学衰微,崇尚西学的时期,所以此时的电影在美学上受西画影响较多。及至19世纪末,随着国力的提升中国电影逐渐有了自己的思考并受传统文化的影响逐渐增强。 周星驰电影中的叙事结构区别于传统与主流的线性叙事结构,本文称之为“散点式结构”,其电影的叙事结构正如他在作品中的表演一样“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这种“叛逆”的叙事结构处处透露出周星驰电影中散点式的山水画美学。“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这是中国画所蕴含的人文精神,其更注重意向的表达而非严谨的框架结构,正如《晋书·阮籍传》中所言“嗜酒能啸,善弹琴。当其得意,忽忘形骸”。元代鲜于必仁亦曾在《折桂令·画》中描述:“手挂掌坳,得意忘形,眼兴迢遥。”山水画则更是中国画精神意蕴的完美呈现,汇聚天地之造化,在咫尺之间有千里万里之势。

    电影的叙事结构如同绘画中的画面布局,电影以演员讲述故事,山水画以山石、水木、云舍置陈布势,经营位置。不同于传统电影中的七种表现手法,周星驰电影更倾向于中国山水画的散点式美学,颠覆线性逻辑即剧情逻辑的断裂,表现手法与语言组织上虚虚实实,但在核心情感的表达上实笔勾勒着以浓墨重彩渲染,所以周星驰电影经常看似荒诞不羁但往往能打动人的内心,勾起心底的情怀。

    叙事结构在电影当中所起到的作用无疑是具有决定性的,不仅影响了故事的讲述方式更是能够直接影响电影当中情绪的表达,在与观众的共鸣,对内容的表现上起到了穿针引线的重要作用。周星驰电影中叙事结构的运用恰如其分地塑造了一种轻松的氛围,并能够很好地烘托人物的情绪,协助对故事的讲述。

    三、中国传统山水画的散点式构图对图像叙事的启示

    中国画的美学区别于西画的写实、客观,而注重的是人与自然山水的和谐共存,在山水画中以“可行、可望、可游、可居”为意趣,中国山水画透视法的形成,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南北朝时代,宗炳的《画山水序》中就说:“竖画三寸,当千仞之高;横墨数尺,体百里之迥。”这是在绘画史上对透视原理的最早论述。然而,如同“散点透视”未曾在《画论》中提及,只是文人墨客的代言词。周星驰自己的作品从来也都是由他人去解读,其本人只是这种现象与文化的代名词。

    当观看周星驰电影时经常会有不知其所指之感,即我们俗称的“无厘头”。“无厘头”又写作“无哩头”,《咬文嚼字》作了两种解释:一说“哩头”即“来头”,因为粤语中的“哩”和“来”同音,显然,“无哩头”就是没有缘由、没有来头、没有由来、没头没脑、莫名其妙之意,潜在的意识里体现着山水画中“步步行,面面观”的独特表现方法。这种独特的表现方法创造了历史上如《千里江山图》《富春山居图》等气势恢宏的画卷,也成就了周星驰电影中元素的多样化,形象的多元化。

    电影作为从西方传入中国的艺术媒介尤如油画西学东渐,在本土的传播与发展过程当中,不断吸收着中华传统民族文化但仍留有其共通的特点,主题性较为明显,采用焦点透视的思维模式或美学模式,目的性较强,给人紧迫感和故事的完整性与流畅性,以故事的整体性为出发点,块面结构。周星驰电影则运用了中国传统山水画中的散点透视,采取散点的美学分割,具有山水画“可游、可居、可行”的特点。明万历唐志契《绘事微言》中所记,画中“惟山水最高,虽人物、花鸟、草虫未始不可称绝,然不及山水之气味风流潇洒”。称之为山水画,正所谓“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这就使观者在欣赏电影时有段落感,松弛感,可重复观赏性,具有丰富的细节反复咀嚼玩味。断断续续的故事中间以“气”相连,气韵生动,故给人一种闲适感。散点式的应用不仅是山水画美学的一种体现,在中华民族的发展脉络中更是始终存在并延续着,其在不同的时代有其不同的表象方式与形式,在文学艺术作品中更是有着直观的体现——老庄的哲学、李白的诗句、《红楼梦》中断点成线,千丝成面的表现形式都带有散点式的山水画美学特征。

    四、结语

    画家与导演看似陌路的两种职业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姻缘,每部电影都需要导演的美学观念来支配。陈逸飞有画作《占领总统府》也有电影作品《人约黄昏》《理发师》,徐克、张之亮擅长给自己的电影作品手绘分镜,而詹姆斯·卡梅隆更是用左手替代“杰克”手绘了电影《泰坦尼克号》中的“露丝”。电影作为一种特殊的艺术载体,它不仅需要创作者创作一件“娱人”的作品,更需要融入自身的思考与美学追求。

    周星驰电影有悖于常见的电影模式,因为其以开始摆脱西方文化的束缚,潜意识中已开始体现对中华文化的思考与表现。正因如此才广为大众喜爱,以ACNeilson2009年监播资料设定进行查找,周星驰主演《唐伯虎点秋香》2009年重播次数高达800次,打破其历史纪录。电影的表现形式无优劣之分,但总有一种表达方式能够激起人们心底的情愫,引发观者的共鸣。如同山水画一样,给人的是一种惬意、闲适之感,散点式的山水画美学包含了几千年的文化内涵,是中华民族血液中的美学。“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参考文献:

    [1]李显杰.电影叙事学:理论与实例[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2]罗伯特·麦.故事——材质、结构、风格和银幕剧作的原理[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14.

    [3]崔朝阳.浅谈都市山水画家的“生活蒙养”问题——邓拓捐赠展观后[J].华夏艺坛,2014,(09).

    作者单位:

    铜仁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艺术与体育教育系

相关文章!
  • 后现代中国电影娱乐性对文学性

    陈静电影之所以能够名副其实地成为贝拉·巴拉兹笔下的“最富思想性、最具影响力、最有创造性”的现代综合性艺术表现形式,其核心本质在于——

  • 月琴演奏员的文化品格

    【摘 要】月琴是一件个性很强的弹拨乐器,声似珠落玉盘,晶莹透亮,它以点状发音为基础,由不同的“点”连接成“线”来勾勒出音乐的旋律。月琴演

  • 高校科研管理模式与效率探索研

    摘 要:随着科技体制改革不断深入推进,科研政策逐步松绑,科研管理逐步下放下移,依托单位与基层部门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这需要从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