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中国女中音声部的发展历程

    【摘 要】女中音声部歌唱艺术是声部艺术中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自19世纪起正式登上舞台,至今在形成和发展中路途曲曲折折,在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演唱风格特点。本文重点分析了女中音声部的发展历程,并对其歌唱艺术的形成和发展特点进行了总结。

    【关键词】女中音声部;歌唱艺术;发展特点;发展历程

    中图分类号:J6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05-0113-01

    女中音又称次女高音,音域介于女高音(Soprano)与女低音(Alto)之间,其声音特性浑厚、圆润、温婉、深沉。歌唱艺术中,女中音和女高音、女低音相辅相成,互相联系并促进着,不分主次。女中音声部是在其他声部的基础上形成的,并以其他声部作为其生成和发展的基础。声部最早源于欧洲13—14世纪的“复调四声部”,后逐渐在声部分类中成为了一个不可或缺的声部,因为它不仅可以担任独唱,还是主要的和声声部。自18世纪起,戏剧中配唱角色的独唱段渐渐出现,进而一点点确立女中音的演唱艺术地位,并逐渐体现出了其重要性。

    突破性地大量涌现出一批新的女中音歌唱家,是19世纪女中音声部的确立的一个重要前提。女中音歌唱家们以深厚的文化修养、高超的演唱技巧与卓越的表演能力展示出了女中音声乐独树一帜的歌唱魅力。在19世纪上半叶,有两位极富感染力的女中音“巨头”改变了当时的现状。以女中音以歌唱家帕斯塔(G.Pasta,1798—1865)为代表,她一改女声只攀比唱高音和肤浅的花腔技巧,成功地在《诺尔玛》《安娜·宝莲娜》《尼奥倍》《梦游女》等歌剧中扮演角色,并产生了深远影响。再以赫赫有名的老加尔西亚的女儿玛利勃兰(M.Malibran,1808—1836)为例,她饰演了《灰姑娘》《湖上夫人》《塞米拉米德》《摩克雷蒂》等歌剧作品,有着卓越的歌唱技巧和高超的表演能力,一度被大众追捧。

    19世纪下半叶,三位被称为“稀有的女中音”的顶级女中音歌唱家出现,分别是庇萨隆尼(B.Pisaroni,1793—1872)、维阿尔多特(P.Viardot,玛利勃兰的妹妹)和阿尔波尼(M.Alboni,1823—1894)。第一位因病改唱女中音的庇萨隆尼,通过自己的不断努力和尝试,成功地被称为是“卓越的女低音,能自如地演唱最困难的曲目”。第二位非凡艺术家维阿尔多特,她不仅是钢琴家、画家,还是位语言学家。在她年仅18岁时就出演罗西娜、《灰姑娘里》的辛德瑞拉和黛斯特蒙娜等重要的女中音主角。她成功地扮演了格鲁克的歌剧《奥菲欧与优丽蒂茜》中的奥菲欧,并首演了布拉姆斯专门为她创作的《女低音狂想曲》。在歌剧《预言者》中,作曲家迈耶比尔为她设计了费德斯这一人物形象,并影响了古诺的歌剧《莎福》、圣—桑的歌剧《参孙与达斯拉》、威尔第的歌剧《游吟诗人》中女中音角色的创作。维阿尔多特的音域可从低音g到高音f3三个半八度宽,声音清丽浑圆。第三位阿尔波尼,是罗西尼手下唯一的得意门生,科班出身的她灵活地掌握了正统美声学派的歌唱艺术,阿尔波尼演唱《灰姑娘》中的回旋曲,宛转悠扬、清丽生动大受好评。

    20世纪二三十年代,填词歌、学堂乐歌及各种类型艺术歌曲的兴起使得西方的美声唱法渐渐随着中国近代音乐的发展与外来音乐文化的渗透被中国大众所接受与追捧。就在这个时期出现了一些例如创作家聂耳创作的歌曲《铁蹄下的歌女》F调、《梅娘曲》G调等适合女中音歌手来演唱的好的作品。这些歌曲音域适中,情感细腻丰富的同时不失时代感,在与声乐艺术形式达到平衡统一的基础上也不忘与传统民族唱法的风格相结合,十分适合女中音歌手来演绎。不过当时女中音声部的雏形才刚刚展露出来,并算不上是成熟的、真正意义上的、独立女中音声部唱法。然而,女中音声部因受传统音乐审美习惯的影响,基本上还是在主流声乐形式的边缘徘徊,并没有一个独立的、重要的地位。例如在新歌剧《刘胡兰》、《刘三姐》、《柯山红日》、《白毛女》与《洪湖赤卫队》等歌剧中基本没有女中音声部的角色及唱段,同样为女中音声部专门创作的曲目更是少之又少。综上所述可见,女中音声部的发展是坎坷的,也是滞后的,再加上当时十年动乱的“文化大革命”,使得中国衡量音乐艺术的标准严重倾向于充满革命主义激情色彩的样板戏、语录歌等英雄主义色彩浓重的歌唱艺术。这种现象造成了中国声乐界一个阶段性的混乱,女中音声部本就不够独立,加上夹杂在或低沉或高亢的音乐风格当中更是显得“前不着村,后不着店”。

    直至20世纪60年代中叶至80年代,中国的声乐舞台上才逐渐涌现出几位女中音歌唱家,如关牧村、苏凤娟、罗天婵等。与男高音、女高音等声部歌唱家的人数相比,女中音歌唱家则“屈指可数”。在这个时期,中国的女中音歌唱家的身影也在声乐舞台中渐渐展露头角并受到大家的追捧,其中深受大众喜爱的歌者,属我国著名的女中音歌唱家关牧村。在某种程度上,我国女中音声部歌唱家的出现能让大家看出我国声乐艺术的一个质的飞跃。由此可见,女中音声部歌唱艺术的形成过程是磕绊的,发展是循序渐进的,但结果是美好并独树一帜的。希望在未来女中音声乐和歌唱艺术的发展中,可以在传承传统音乐的基础上继续多元化的探索、创新,为大家展现出不同形式的音乐。

    作者简介:

    杨学玲(1968-),黑龙江省大庆市人,黑龙江省安达市文工团声乐演员,本科学历,省音协会员,国家二级演员。

相关文章!
  • 严歌苓小说电影改编热现象研究

    刘玄随着严歌苓的又一部小说《芳华》被搬上银幕,当下关于严歌苓小说的影视改编热已经成为学术界普遍关注的一个现象,对严歌苓小说的跨媒

  • 浅谈岩井俊二的青春电影

    摘 要:岩井俊二是20世纪90年代“新生派”年轻电影导演中的佼佼者,是一位勇于开拓电影新的视听语言的创新者,是一位优秀的电影导演。他的

  • 山西太原崛围山多福寺明代壁画

    马建丽摘要:山西太原崛围山多福寺壁画主要是在寺庙的大雄宝殿内壁上绘制,山西太原崛围山多福寺明代壁画艺术风格的研究是相对比较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