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把课堂当“秀场”
【摘 要】本文列举了新课程渗透过程中的一些误区,即不求实效的课堂教学现象:阅读教学忽视文本、写作教学忽视思想积累、课堂讨论择题不当、缺乏正确的引导与评价、讨论问题不深入实质。
【关键词】新课程 不求实效 阅读写作训练 无效讨论 教师专业化
随着新课程的逐渐深入实施,各种全新的教育理念应运而生,语文教育得到了解放,教师的专业成长得到发展,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尊重,各种形式的对话使语文课堂呈现出繁荣与兴盛的局面,语文课变得活泼而富有生气。但在“这富有生气”的课堂,又隐隐地给人以新的担忧:一些教师只关注课堂形式,忽视课堂效果;只追求热闹气氛,忽视学生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对新课程一知半解,对教改的认识不深不透,不精心研究教材,不真正了解学生,只是将课堂变成展示自己的“秀场”。
一、教学训练中不求实效的阅读和写作训练
新课标十分注重课堂训练在教学中的运用,“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让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要做到这些,就得在教学中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地按规律办事,任何的花拳绣腿、空头说教都是行不通的。
(1)阅读教学轻文本阅读,就不可能达到阅读训练的目的。阅读教学应该让学生充分研读文本,教科书应当成为学生自主学习之本。但不知何时,一种新的课堂模式似乎代替了传统课堂的教学程序,导入之后先是自读课文,读书不到几分钟就急于让学生谈自己的见解与感悟,更有甚者根本没让学生研读,就一味让学生“大胆地说”。笔者曾见一位年轻教师教授《兰亭集序》,其开场白是:“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兰亭集序》,现在给大家5分钟的时间,请读课文。”读过之后,教师提出问题:从课文三段中找出体现作者感情的三个词语。学生轻而易举地找出“乐”“痛”“悲”来。教师接着提问题:看作者分别是从哪些方面表现这三字的?对于这样艰涩的课文,没有充分的阅读,一切都将徒劳。因此,学生出现了“启而不发”“三缄其口”的局面,结果教师只能“独霸课堂”,对话教学难以展开,训练目的难以达到。可见,阅读教学不能逾越学生对文本的个体阅读体验这一点,缺乏起点的阅读教学必然是高耗低效的教学,难以培养学生独立深度思考的能力。
(2)缺乏个性思维的写作教学扼杀学生的创造性。作文教学要鼓励学生勇于张扬个性、体现独立思想、展示厚实的文学底蕴。但实际教学中一些教师过于功利化,寄希望于能通过提高所谓写作技巧来赢得语文科考试的成功,因而不顾学生生活积累而强化技巧;有的教师选择文章让学生背,指导学生此类文章这样套,彼类文章那样套;更有甚者要求学生背诵若干好句好段,不论什么样的文章都写进去。致使一些学生文章用词华丽但内容单调缺乏张力,情感张扬却内敛不足。此种教学可能获得一时的成效,但对学生的终身发展有害无益。
二、开放课堂中不求实效的无效讨论
在新课标逐渐渗透的过程中,讨论式教学用得最多。有效教学的讨论必须关注学生的进步与发展,要求教师有时间和效率观念,讨论要有较高质量的结果。它不仅要有共识达成,更要能传授知识,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
(1)教师择题不当影响讨论效果。不是所有的问题都可以讨论的,问题是以一定的认知为前提而指向未知的领域的命题。提出某个问题就为人的智力活动树立起一个方向性的障碍,从而对人的智力产生一定刺激。问题太简单了是对时间的浪费,太难了又激不起讨论兴趣。因此问题的选择必须是教师深入研究教材之后,围绕教学重点而设定出来的。问题的选择要接近学生“最近发展区”,是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的桃子”。违背这些原则的讨论都将导致无效。
(2)教师的不善引导与评价影响讨论效果。在有效讨论中,教师既是组织者又是参与者和引导者。在实际教学中有的教师对学生讨论后提出的新见解新看法不能做出恰如其分的评价,对一些似是而非的观点不加以澄清,不作出明确的抉择、准确的评判。甚至为了彰显“生生对话”,不少教师对学生的言说不加任何调控和引导,致使讨论长时间游离于课本之外,或是在一些无关紧要的问题上纠缠。如在学习鲁迅的《灯下漫笔》时,有学生说“现在是暂时坐稳了奴隶的时代”,并言之凿凿;有的说是另一个时代,并侃侃而谈。而教师只是一味地肯定学生的发言积极性,漠视文本主体。这种看似活跃的课堂,实则具有很大的盲目性和随意性,浪费时间、效率低下,甚至可能将学生引向思维和思想的误区。
(3)不深入实质的问题讨论也不可能达到讨论效果。对有一定知识积累和洞察问题能力的高中生来说,如果看问题只停留在表面,他们的思想就谈不上深刻与进步。因此,教师设置的讨论问题应该是学生自己不能解决且很有必要解决的。比如在教《道士塔》一课时,有人就设置了这样的问题:假如你就是王道士,你在当时的情况下会怎么做?是把这些文物一直留在中国,在中国的官场上送来送去,还是希望外国人将这些文物掠走,从而开创一门国际性的研究学——敦煌学呢?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其实很难达成一致观点。但深入问题的实质,经过大家激烈的讨论、深刻的思考,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了,民族自尊心和责任感也得到了强化。
总之,在新课程改革形势下,语文教育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这就需要我们更新教育理念和知识结构,增加知识储备,走专业成长的道路。要以现代教育理论为依托,以教育教学中的现实问题为起点,通过不断学习,理解新课程改革的精髓,逐步提高自身素质,改善教育教学行为,追求教育教学的高质量,从而引领学生在语文的大海里自由地遨游。
作者简介:张梅秀,河北省行唐县第一中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