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建筑和器物上的龙装饰
王全营
说起龙,好像人人都知道,但是要问龙是什么样子,恐怕谁也没有见过。没见过也没有关系,古人的想象力十分丰富,在学者的笔下,把龙描绘成形状像蛇,有鳞爪,能飞能走,能在江河湖海遨游,能兴云降雨的神异动物。《淮南子》说:“虎啸而谷风至,龙举而景云属。”宋代罗愿说龙有九似:“角似鹿、头似驼、眼似兔、项似驼、腹似蜃、鳞似鱼、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要是说得通俗一点,龙是人们可以见到的多种动物组合体。
民间把龙当作祥瑞之物,封建时代则把龙作为帝王的象征,例如皇帝是真龙天子,皇帝的后裔是龙子龙孙,连皇帝使用过的东西都要带上龙字。如皇帝办公用的桌子叫龙案,皇帝穿的礼服叫龙袍。就是演古装戏,大臣不论穿红袍、绿袍、黑袍、白袍(武将),上面绣的都是蟒,只有“皇帝”穿的黄袍上绣的是五爪金龙。
古人用丰富的想象力赋予了龙生动的性格,意味着吉祥如意,以此表达对幸福生活的美好憧憬。人们把对龙的尊崇融入文化之中,组成了许多成语、词语、俗语、句子,成语如:形容威武雄壮非常活跃——龙腾虎跃;形容具有健旺的精神——龙马精神;比喻文章秀逸遒劲——龙章秀骨;如果某人取得举人、进士等功名——鱼跃龙门;希望儿子能成为出人头地、有作为的人——望子成龙;祝贺亲友结婚等吉庆之事——龙凤呈祥。词语如:生育一男一女双胞胎——龙凤胎等。文艺活动有玩龙灯、赛龙舟等。
翻阅《汉语大词典》,以“龙”字开头的词条占40个页码,750余条。如:龙行虎步、龙吟虎啸、龙盘虎踞、龙骧虎视、龙驹凤雏、龙翔凤翥等。如果再加上龙字在语词中间或者末尾的词组,如画龙点睛、活龙活现、乘龙快婿、矫若游龙、车水马龙等,龙字组成的词汇恐怕要上千了。
古人对龙的喜爱不仅表现在文字、服饰、文艺活动和民俗上,古建筑和器物上也不乏“龙”的身影。本文既不说北京故宫、北京北海、大同东街等地的九龙壁,也不说北京故宫、曲阜孔庙等地的盘龙柱,只是说一说那些形状像怪兽一样多数人说不上来名字但是却属于“龙”家族的装饰物。中国古建筑文化内涵丰富,博大精深,尤其列入国家文保单位的建筑群,不论是皇宫、寺庙,还是古民居,都深受游客的喜爱。人们在参观古建筑时,可以看到屋脊上有吞脊兽、大门上有衔门环的兽头等,这些装饰物看上去一点都不像人们想象中的龙,但它们其实都与“龙”有关。这些不同的龙源自“龙生九子各有所好”之说。“龙生九子”都是哪九子呢?明代李东阳、徐应秋、陆容都有解说,而以杨慎(正德六年状元,《三国演义》开篇所引“滚滚长江东逝水”即杨慎《临江仙》词中的句子)关于“龙生九子”的名目比较被人们所认同,而且被广泛装饰于古建筑和器物中。杨慎的说法是:传说龙生了九个孩子,都没有长成龙,却各有所好。老大叫赑屃(音bixi),长得形似乌龟,好背负重东西,今天石碑下面的龟趺就是它。老二叫螭(音chi)吻,形状似兽,性好望,今屋脊上兽头是也。老三叫蒲牢,形似龙但是小,生性好吼叫,今天大钟上的钮是也。老四叫狴犴(音bian),形状似虎,很有威力,所以让它立在监狱的门上。老五叫饕餮(音taotie),好饮食,故叫它立于鼎盖上。老六叫趴蝮,生性好水,于是把它立于桥柱上。老七曰睚眦(音yazi),性好杀,故立于刀环。老八曰金猊(音ni),形状像狮子,性好烟火,故立于香炉。老九曰椒图,形似螺蚌,生性好闭,故立于门铺首。
不论杨慎说的有没有道理,我们在明清时期的一些古建筑和器物上,却是可以经常看到一些造型奇特的动物形象,例如殿顶、屋脊两头各有一个兽头张着大口吞住屋脊,一个像乌龟样的东西伸着头背上驮着高大的石碑等,它们都是传说中的龙的儿子。现在我们就将这些“不成龙,各有所好”的龙子说一说。
先说赑屃。人们在寺庙、祠堂、皇陵、墓地,均可见到背负高大石碑的乌龟,其实它不叫乌龟。赑屃伸着像乌龟的头,背上驮载着石碑。用驮碑,不只是因为它好负重,而且它还是龙的儿子,具有长寿和吉祥的象征意义,寓意碑的主人以及碑文介绍的事迹能以流芳百世。如果仔细观察,可以发现赑屃总是向前昂着头,四只脚拼命地撑着,挣扎着向前走,寓意稳步向前。
古建筑物不论宫殿还是民房,正脊两端都装饰有一个张嘴吞脊的兽头,俗称吞脊兽。这是龙生九子之二——螭吻,又名鸱(音chi)吻。为什么把螭吻装饰在屋脊上呢?一者因为它性情好张望,把它放在屋脊上会像哨兵一样坚守岗位,能及时发现可疑的情况。二者它是龙的儿子,龙离不开水,古建筑的梁柱檩椽都是木料,屋里还有大量的木制家具,因而防火就是第一要务。如果发生火灾,螭吻能喷水降雨,扑灭火灾,反映了古人的美好愿望和防火意识。其实殿顶、屋脊上装饰螭吻还有个重要作用,就是让它张口吞住屋脊可以避免屋脊松动。
古代比较大的城市十字街口都建有钟鼓楼,大的寺庙也有钟鼓楼,敲击大钟发出的声音十分洪亮。大钟要吊挂起来,钟顶上需要有钟钮,钟钮为兽形,它的名字就叫蒲牢,是龙的第三个儿子。因为蒲牢性好吼叫,所以把它装饰在钟上,既可以满足其爱好,又可以让钟声大而响亮。另外把蒲牢装饰在钟上还有一种说法:三国薛淙《西京赋·注》中说:海中有大鱼曰鲸,海边有怪兽名蒲牢。蒲牢非常害怕鲸,如果鲸鱼攻击蒲牢,蒲牢就要大叫。人们就把蒲牢铸在钟上,用木棍做成鲸鱼的样子撞钟,钟就能以发出洪亮的声音。后来人们就以蒲牢为钟的别名。
龙的第四个儿子叫狴犴。形象似虎,有威力,所以把它立于牢门之上,意思是用它的威严来震慑罪犯。狴犴也因此成了监狱的一种标志,也就是监狱的代名词。
古代的鼎有多种含义,相传禹铸九鼎,为国家重器,后代遂以鼎代指国家政权和皇位,如通过战争夺取政权叫“问鼎中原”,朝廷重臣帮助皇帝处理国家大事叫“鼎鼐调和”等。但鼎在古代的主要用途是炊器,也用来盛已经做熟的食物,鼎食钟鸣、列鼎而食这两个成语,就是用来形容富贵人家生活奢华,吃饭的时候放着一排盛有各种食物的鼎,还要敲击着编钟奏乐。鼎与炊器有关的成语还有尝鼎一脔、鼎鱼幕燕等。传说中龙的第五个儿子饕餮是一种凶恶贪食的野兽,所以被装饰在鼎上让它经常享受美味佳肴。从饕餮的本性还衍生出来一些词语,例如用饕餮比喻凶恶贪婪的人;称贪吃的人为饕餮之徒等。
龙的第六个儿子叫趴蝮。传说它的形象似龙非龙,似虾非虾,平生最喜欢水,所以人们把它装饰在桥头柱子上,或是桥栏杆等处,让它伴水而居,同时也要它监视河水不要泛滥。
睚眦是龙的第七个儿子,它的双角向后紧贴背部,常常瞋目怒视,瞪着眼睛看人,哪怕是一点微小的怨恨都要报复,因此被雕饰在刀柄剑鞘上。根据睚眦的这一特性,与其有关的成语有睚眦之怨、睚眦之怒、睚眦之隙、睚眦必报等。
龙之八子金猊,又称狻(音suan)猊、灵猊、狻麑,形象像狮子,喜好烟火,所以被装饰在熏香炉的炉盖上。人们点燃熏香,烟雾从金猊的口中冒出来,以满足它喜好烟火的嗜好。花蕊夫人《宫词》诗:“夜色楼台月数层,金猊香穗绕觚稜。”人们还把金猊作为香炉的代称。
我们在故宫以及各地寺庙的山门和殿门上,可以见到有一个兽头口里衔着铜环,这叫门铺首,那个衔铜环的兽头就是龙的第九个儿子椒图。椒图形象像螺蚌,螺蚌遇到外物侵犯,就会将壳口紧合。把它装饰在大门的铺首上,可以发挥其特长,以保门户的安全。
在古代建筑和日用器物上,除了上述龙的九子外,还有多种龙的形象,最常见的就是在殿顶的檐角上排列着一排小动物,第一个是仙人骑凤,凤实际是鸡,檐角已经无路可走,有逢凶化吉之意。仙人骑凤后边的小动物统称走兽,北京故宫太和殿的级别最高,檐角上排列着一仙十兽,其他地方无论是宫殿还是寺庙大殿的檐角有一仙六兽、也有一仙四兽。这些小兽中就有龙和狻猊。
(作者单位:河南省社会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