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情境创设
【摘 要】情境教学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要想学生积极、自主地进行探究性学习,必须有相应的课堂情境,使学生有探究的欲望和兴趣,这样学生就会在课堂上积极、主动地学习、探究。正如大教育家孔子所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通过再现生活、播放音乐、课本剧表演、借助图画、巧设问题等手段,可以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引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和兴趣,进而形成学习的内在动机。
【关键词】课改 情境教学 生活 音乐 课本剧 图画 问题
高中语文情境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从教学需要出发,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场景或氛围,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迅速而正确地理解教材内容,促进他们的心理机能全面和谐发展的一种教学方法。情境教学以美为突破口,以情为纽带,以思维为核心,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学习热情有着独特的作用。教学也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本文就高中语文教学中创设教学情境的技巧方法做一些探讨。
一、再现生活创设教学情境
联系生活创设情境就是把教材中所描绘的生活与现实的生活通过创设情境沟通起来,打开学生丰富多彩的生活库藏,强化他们的生活体验,引导学生走进作者的情感世界,与作者产生共鸣。古人读书:“虚心涵泳,切记体察。”就是这个意思。
我在讲史铁生的《合欢树》这篇文章时,先讲一个真实故事给学生听。情节是这样的:2000年秋,广西一组游客到贵州兴义马岭河峡谷风景区游玩,在乘坐缆车时出现意外,造成5死11伤。其中一家三口,在缆车下坠的时候,父亲用手高高托起年仅两岁的儿子,使儿子幸免于难,但小孩的父母永远离开了人世。事后歌手韩红以这个催人泪下的故事作为素材,以小孩的口吻,创作了《天亮了》这首歌,并领养了这个孩子。故事讲完后,许多学生还沉浸在其中,于是我缓缓说到:“在关键时刻,父母可以不顾个人安危来保护他们子女的安全,父母的爱是世上最纯洁无私的。相信同学们在生活中对父爱母爱有着不同的体会。今天我们来学习史铁生的文章《合欢树》,看看在作家史铁生眼里,母爱又是什么样的。”这样一上课就把学生带入亲情的情感体验中。
二、播放音乐创设教学情境
音乐是诉诸人的听觉,启动人的联想和想象的一门艺术,音乐作品是作曲家心灵的倾诉,情感的流淌。所以音乐能调动人的情感,抚慰人的心灵,渲染情境,创造气氛。音乐与语文有相通之处,都是反映社会生活,表情达意的。根据课文内容选择恰当的音乐播放,是创设语文教学情境,渲染气氛的一种重要手段。把音乐语言与文学语言巧妙融合,教学中就可以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在教授柳永的《雨霖铃》时,我用怀旧歌曲《长亭送别》导入课文。当轻柔经典的音乐在教室响起时,学生们全部沉浸其中,竟自然合唱:“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一下子进入了送别时依依不舍的凄美意境。带着这种情感体验鉴赏诗歌特别容易。
三、课本剧表演创设教学情境
新课程的语文课堂需要教师努力给学生给课堂搭建一个开发自我,生成资源,提升境界的平台。而课本剧表演创设教学情境就是这样一个很好的平台。课本剧取材于语文教材,且多为传统名篇,有着良好的文学基础,经过戏剧这种综合艺术的再创造后,又具有了较强的教育感化作用,能够带领学生体验全新的语文学习方式,体验并享受语文无穷的魅力。编写剧本,挑选演员,组织排练,课堂表演,感悟点评等每个环节不只是语文知识的积累呈现,更是语文能力的培养和荟萃。
著名剧作《雷雨》,我把它设计成活动课,打破了课时和班级的限制,将教学设计成三个环节:人物评价——戏剧表演——鉴赏表演,以各种活动贯穿其中。最重要的环节——戏剧表演,焕发了学生自主学习和主动参与的热情,激发了学生的潜力和才能。课堂上出现了少见的东西:学生学习兴趣的浓厚和全员参与的积极性少见,师生感情交流和通力合作的情景少见,更少见的是课堂没有停留在表演的浅层的层面,更是有说戏和评戏,导演和演员说,观众(师生)说。在这样的活动或者颇似沙龙的评说中,学生探讨人物的性格及其原因,感悟人性的丰富与复杂,对人性进行剖析核审。课本剧表演创设情境这种形式深受学生欢迎,它使学生在体验中生成能力,使语文课堂在活动中焕发活力,使师生享受语文学科,感悟并体验语文的无穷魅力。
四、借助图画
借助图画可以再现教学情境,可以把课文内容具体化、形象化、收到“图穷千言”的效果。在图画面前学生看得清楚,感受得真切,能迅速立体地感知课文内容,易于接受和理解。
在讲授《兰亭集序》一文时,我事先找到了王羲之书法经典《兰亭集序》的摹本以及兰亭集会的图片。通过大屏幕投影,在学生的一片叹羡声中一起欣赏了书法,更体会了“书圣”的称呼的当之无愧,并且理解了什么叫“瓢若浮云,矫若惊龙”。在鉴赏一、二段时,我们一起看了集会时的图片,直观地明白了什么是“流觞曲水”,什么是“列坐其次”,我们仿佛穿越了时空,和王羲之等名士一起在兰亭临流赋诗,畅叙幽情,抬头仰望浩渺无际的天空,低头观赏天地万类美景,和诗人一起高呼“信可乐也”。
五、巧设问题创设教学情境
亚里士多德说:“思维是从疑问惊奇开始的。”
创设问题情境这一方法对新课程的实施大有用处。所谓问题情境,是指一种具有一定的困难,需要学生努力去克服,而又在学生能力范围内的学习情境。实践证明,它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特别是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巧设问题情境能够大大增强学生的阅读兴趣,调动起他们思维的积极性,真正地发挥出学习主体的作用。不言而喻,设置巧妙的问题能使学生的求知欲得到强化,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在阅读中就会保持一种持久的愉悦的心境,把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结合起来,一箭双雕,自然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我在上《装在套子里的人》时,开课就发问:“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课文,如果你周围有别里科夫这样一个人,你会认为他是一个什么人?”学生回答“怪人”或“精神病人”。我又接着问:“假如你们是一群敏锐的医生,遇到了这样一位病人,请你们给别里科夫会诊一下,并动手填写一张病历表。内容包括姓名、性别、年龄、职业、婚姻状况、病征、病因、病源。”这样就把枯燥的问题变幻成病历表的形式,由浅入深,非常新颖。表格一亮出,同学们很兴奋,跃跃欲试,问题也就迎刃而解。
在讲授《拿来主义》这篇文章时,我明白鲁迅先生的文章历来在学生看来都是非常困难的。由此我抛开了常规教学中从议论文的三要素入手的模式,而是提出了一个特别简单的问题:“当你看到‘拿来主义这四个字时,你会提出哪些问题?”学生们顿时来了兴趣,“拿来主义是什么?”“为什么拿来?”“怎样拿来?”“不拿来有什么危害?”我将这些有代表性的问题一一列在黑板上,然后让学生们通读课文,解决这些他们自己提出的问题。这样化难为易,由浅入深,在不知不觉中就可以将课文理解消化。
综上所述,情境教学对新课程的顺利实施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如果能够巧妙地在课堂上实施情境教学,我认为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不会是一件难事。良好的课堂情境能够很好地引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和兴趣,学生自然就会在课堂上积极、主动地学习、研究。学生的主体作用也就明显地突显出来了。
作者简介:王艳艳,辽宁省普兰店市第一中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