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楚文化的视角探讨楚园林的艺术特色
吴欣 李丽娟
摘要:楚园林依托于源远流长的楚文化,在中国古典园林史的地位举足轻重。从楚文化视角入手,通过查找文献资料、文学作品及考古成果等途径还原先秦楚园林的原貌,总结出楚园林的总体意境:与自然高度融合,讲求虚实互补、有无相生的空灵美,追求自由奔放、浩瀚热烈的气质,浪漫主义色彩浓厚。从园址、水景、建筑、植物四个方面进一步分析其造园要素的特点。藉此为当代园林景观设计提供一定程度的借鉴。
关键词:楚文化;楚园林;造园手法;园林意境
引言
在先秦时期。荆楚地区的楚园林曾在中国古典园林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并对后世荆楚乃至其他地区的园林发展影响深远。然而,由于年代久远、古迹难觅。当前对先秦楚园林(以下简称“楚园林”)的研究大多较粗略,尚待深入。本文从楚文化视角人手。试图通过查找文献资料、文学作品及考古成果等途径,一探楚园林的风采。系统分析楚园林的特点。
当年“楚境横天下”,西起巴蜀东到大海。北从淮河流域南到百越之地。故荆楚地区可作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包括现今湖南、湖北两省以及河南、江西等省的部分地区;狭义上则仅指湖北省范围。文中指狭义上的荆楚地区。且所论的先秦楚园林特指春秋战国时期在荆楚地区的园林,是整个荆楚园林的源头和主干。所论的楚文化专指楚都位于江汉流域纪南城长达400多年时期楚国的历史文化。
1.楚文化的特质
园林是文化的重要载体,其孕育、发展、演变都与特定的地域文化息息相关,因此,谈楚园林不得不先谈楚文化。
楚地先民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经过数百年对传统文化的坚定传承和对周边文化的兼收并蓄,于先秦时期建立了与中原文化相媲美的楚文化,其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地域特色鲜明。在当时,楚地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均达到一流水平,对后世汉文化的发展起到了不可磨灭的推动作用。在物质文化方面,楚国有代表先秦时期最高水平的青铜冶炼技术、杰出的髹漆工艺和精美绝伦的丝织刺绣;在精神文化方面,楚人爱好音乐,热爱文学。重视自然科学。以老庄哲学为代表的楚国哲学、以《楚辞》与《离骚》为代表的楚国文学及随州曾侯乙编钟等都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璀璨夺目的艺术精品。本文认为,楚文化的主要特质可概括为:“崇尚自然,尊崇巫祀;兼容开放,追求革新;个性张扬,浪漫奔放;崇拜凤凰,尚火尚赤。”
1.1崇尚自然,尊崇巫祀
楚人的哲学世界观是个体本位的“天人合一”。崇尚自然主要体现为顺其自然和追求人的自然天性。而尊崇巫鬼信仰与祠祀传统。乃受原始宗教和地域环境的影响。成为荆楚民俗文化最突出的外部特征。
1.2兼容开放,追求革新
春秋战国到秦统一。楚国所辖区域由狭义的荆楚之地,逐步扩大到广义的荆楚地区。涵盖了广西、安徽、江苏和浙江等省份的部分区域。因此楚文化扎根于黄河、长江流域两大文明地带。表现出极大的包容性和开放性。对于其他民族的文化,楚人乐于博采众长。融合创新后形成独特的风格,使其在手工制造业、自然科学等方面的成就在当时举世瞩目。
1.3个性张扬,浪漫奔放
艰苦创业和常年征战使楚人养成了个性张扬、尚武好胜的文化性格。然而楚人浪漫的文化特质又使人折服,如《楚辞》《山海经》这些满载瑰丽文辞和奇幻想象的文学作品,和那些从楚墓葬出土的具有动物合体、人兽合体的、怪异造型的壁画、帛书、帛画等。
1.4崇拜凤凰,尚火尚赤
凤凰是楚国先民崇拜的图腾。是楚人心目中真、善、美的象征,是先祖的化身(图1)。在楚人的图案中,凤凰雍容华贵。轻盈秀美。伟岸英武。飞扬灵动。楚人以火正祝融为祖先,火焰为红色,因此楚人十分崇尚火和红色,在生活用具、建筑、军事、服装、漆器、餐具、根艺(图2)等方面都喜欢采用红色。
2.楚园林的特点
据《楚国的城市与建筑》一书记载。楚园林最早以囿、台的形式出现,经不断发展而自成一派。楚国君主先后建了大量的离宫苑囿。如渚宫、强台、匏居台、五仞台、层台、钓台、小曲台、五乐台、九重台、荆台、章华台、乾溪台、渐台、阳云台、兰台宫等。尽管现古迹难觅。但结合楚文化特质,及对相关历史文献、文学作品及考古成果等的梳理分析,仍可窥探一二。
2.1楚园林的总体意境
《楚辞·大招》中关于楚园林有这样一段描述:“夏屋广大,沙堂秀只。南房小坛。观绝溜只。曲屋步墒。宜扰畜只。腾驾步游。猎春囿只。”让人感受到一幅异彩纷呈的园林画卷:主体建筑宽大通透。周围建筑或高或低。除了蜿蜒幽深的长廊,还有圈养牲畜的场所和狩猎的苑囿。
事实上,楚园林的造园理念根植于楚文化,体现出与自然高度融合的全局观。讲求虚实互补、有无相生的空灵美。追求独具特色、自由奔放、浩瀚热烈的气质,善于用有限的物象寄托无限的意境。布局开放,造景巧妙,空间错落有致。浪漫主义色彩浓厚。
2.2楚园林的造园要素
2.2.1园址
承袭楚人崇尚自然、追求“天人合一”境界的文化特质,楚园林对选址的地形地貌十分考究,巧于因借,使园林整体与自然和谐统一。经考古发现,楚园林的代表作章华台位于古云梦泽,即今湖北潜江龙湾附近,现武汉以西、沙市以东、长江以北的一大片水网、湖沼密布的丘陵地带。如此选址显然是经过深思熟虑的结果:一交通便利,二田猎便利,三建台便利。
不仅如此。楚人通过对山势、风向、雨量、气流、阳光、水域等自然现象的因借,建造了消夏的“寒宫”和御冬的“暖室”。《楚辞·招魂》中“冬有突夏。夏室寒些”即是讲暖室与寒宫。这也说明,楚人在建造园林建筑时十分注重“宜居”。充分考虑到人的舒适度,使居住能冬暖夏凉。
2.2.2水景
注重水景的表达是楚园林的重要特点之一。楚人对水满怀敬畏之心和感激之情,对水的感悟也尤为深刻。老子在《道德经》中用了大量笔墨来谈水的特性及其与道的关系,如“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而在屈原的笔下。水也发展成为造园要素中重要的愉情悦志的审美对象。如《楚辞·招魂》里描述的“川谷径复,流潺滠些”。勾画出清澈的溪水在山谷中潺潺流动的美景。
据记载,修建楚都南郢时。楚人将三条河流引入城中。此举不仅能调节空气、净化环境。还可兼作功能分区的天然界标。而章华台遗址考古显示,章华台的台东有大河奔流,台西北有湖水漾波,既考虑了楚都至章华台的漕运和水路游宴需要,又利用水景衬托了建筑群的大气滂沱(图3)。可见。楚园林的造景在高度概括、提炼自然水景的基础之上表现出极高的艺术技巧。
2.2.3建筑
楚建筑秉承“天人合一”的观念,注重将建筑融入自然之中,打造气度恢宏、浪漫庄重、空灵而又不失和谐之美的建筑风格。
建筑形制:为适应河网密布、温暖潮湿的地理环境,达到防潮、防腐、通风的目的,楚建筑多采用干阑式建筑。以土木结构为主,具有显著的南方特色。从楚墓葬发掘成果看,楚棺多做成“悬底”。从旁佐证了楚地面建筑的这一特征。
楚园林建筑具有“高台基”“深出檐”等特色,房屋进深开间较大,气势宏伟。大量采用四周设有隔扇的宫室、楼阁、开敞明亮的轩榭以及有盖无壁的亭、廊等。反映出设计者意图融合室外空间与室内空间,追求一种似有若无、似静而动的意境。楚国宫殿建筑先筑高台。再在高台之上建造建筑群;楼宇采用多层屋顶。展现建筑厚重高大而又极具美感的形象(图4)。
建筑装饰:楚建筑的装饰富丽堂皇,制作精良,纹样丰富,并以红色为主。《楚辞·招魂》中“红壁沙版,玄玉之梁些。仰观刻桷。画龙蛇些”便是这方面的描写。考古资料显示,凤凰纹样是在楚建筑中最常用的装饰纹样。楚都纪南城遗址出土的瓦当上便有不同形式的凤纹。此外常用的纹样还有龙、蛇、螭纹等。由于楚人尚火尚赤,建筑的主体颜色多用红色,并多以黑色和黄色配之。
以章华台为例,经考古发现,其在建筑装饰上颇为讲究。首先,在色彩上,采用黄色台基、朱红色立柱、灰色绳纹筒瓦屋面。以红色为主色调,与楚人尚赤有关,同时《国语·楚语上》中记载的“章华台有‘彤镂之美”也可作为佐证。其次,在铺地上。第一层台基面上十余米贝壳路采用精选小贝壳,贝口朝下、背朝上按人字纹铺砌。为同时期遗址中的首次发现(图5)。贝壳路的发现,印证了屈原笔下“紫贝阕兮朱宫”的描述。也展示了楚宫御道的奢华风采。再次。在饰件上。从出土的铜门环等可以推测,章华台应该有许多金属饰件或装饰性金属构配件。
2.2.4植物
楚园林的植物景观虽已无实物可考证,但通过考古成果和《楚辞》等文学作品的相关描述推测出:楚园林十分注重植物配置,并在巫风影响下偏爱种植有辟疫求吉寓意的香草和花木。
植物品种:荆楚地区位于长江中游。为我国南北、东西的过渡地带,地理位置优越,自然环境复杂,植物资源丰富、种类繁多。据文献记载。受到传统宗教信仰及巫风盛行的影响。许多香草都被楚人视为含有某种神奇性质。或具备“去凶辟疫”“增寿益智”的功效,或能在祭祀活动中用以与神鬼沟通。因此楚人有用香草来装饰房屋的喜好。学者常荣对《楚辞》作统计,全文提到的各类花草总数超过50种。其中绝大部分为香草如:白芷Angelica dahurica、泽兰(地笋)Lycopus lucidus、杜蘅Asarum forbesii、射干Belamcandachinensis、菖蒲Acorus calamus等。花木如荷花Nelumbo Hucifera、茱萸(椿叶花椒)、兰花、肉桂、芍药等亦有被广泛栽植与庭院中。
考古还发现,除了可以从楚刺绣、漆器等文物中发掘出荷花、茱萸等常用花木纹样外,楚墓中出土的大量经济植物果实,如:栗、梅、樱桃、枣、梨、柿、花椒、菱、荸荠等,亦是关于楚经济植物资源的有力佐证。
故推测。优越的自然条件和丰富的植物资源必然为楚园林的建造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植物品种库。
植物布局:《楚辞》中有多处关于建筑物周边植物配置的描述。例如,《九歌·湘夫人》中写到“兰薄户树。琼木篱些”,即通过丛植兰花和树木。建成藩篱。用以围合院落。此种植物围合空间的手法。使建筑单体与群体虚实相间,有藏有露,营造出多层次的深度空间感。又如“筑室兮水中。葺之兮荷盖。荪壁兮紫坛,播芳椒兮成堂……合百草兮实庭,建芳馨兮庑门。”短短数句中提到了荷花、辛夷Magnolia sprengeri var.elongata、荪(菖蒲)、石兰(石斛)、杜衡、白芷等多种香草。或在池水中。或在房顶上,或在庭院中,或在廊庑下。上述文学作品的描述可以从旁佐证,楚园林的植物布局讲究因地制宜,注重植物搭配的多样性和空间层次感,强调植物与人的情感联系。这与楚文化崇尚自然的特质相吻合。
3.结语
如上文分析,楚园林的艺术特色可归纳如表1。
回望历史,曾经雄踞一方的楚国已随战火永远沉埋于地下,而古老辉煌的楚文化则以其惊人的生命力向后世中华文明顽强地传递着自己的文化基因。根植于楚文化的沃土。楚园林创造出举世瞩目的璀璨成就。并对后世汉代园林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但这些绝不应仅仅止步于文献作品或文物考古的惊鸿一瞥。古人云“望今制奇,参古定法”。我们在感叹楚园林带来的惊艳之余。是否应认真思索它给我们带来的启示:如何扎根地域文化,尊重场所精神,在自有与外来、传统与现代上兼收并蓄、去芜存菁,赋予景观更多精神层面的意义。使景观具有更卓越的生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摘要:楚园林依托于源远流长的楚文化,在中国古典园林史的地位举足轻重。从楚文化视角入手,通过查找文献资料、文学作品及考古成果等途径还原先秦楚园林的原貌,总结出楚园林的总体意境:与自然高度融合,讲求虚实互补、有无相生的空灵美,追求自由奔放、浩瀚热烈的气质,浪漫主义色彩浓厚。从园址、水景、建筑、植物四个方面进一步分析其造园要素的特点。藉此为当代园林景观设计提供一定程度的借鉴。
关键词:楚文化;楚园林;造园手法;园林意境
引言
在先秦时期。荆楚地区的楚园林曾在中国古典园林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并对后世荆楚乃至其他地区的园林发展影响深远。然而,由于年代久远、古迹难觅。当前对先秦楚园林(以下简称“楚园林”)的研究大多较粗略,尚待深入。本文从楚文化视角人手。试图通过查找文献资料、文学作品及考古成果等途径,一探楚园林的风采。系统分析楚园林的特点。
当年“楚境横天下”,西起巴蜀东到大海。北从淮河流域南到百越之地。故荆楚地区可作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包括现今湖南、湖北两省以及河南、江西等省的部分地区;狭义上则仅指湖北省范围。文中指狭义上的荆楚地区。且所论的先秦楚园林特指春秋战国时期在荆楚地区的园林,是整个荆楚园林的源头和主干。所论的楚文化专指楚都位于江汉流域纪南城长达400多年时期楚国的历史文化。
1.楚文化的特质
园林是文化的重要载体,其孕育、发展、演变都与特定的地域文化息息相关,因此,谈楚园林不得不先谈楚文化。
楚地先民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经过数百年对传统文化的坚定传承和对周边文化的兼收并蓄,于先秦时期建立了与中原文化相媲美的楚文化,其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地域特色鲜明。在当时,楚地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均达到一流水平,对后世汉文化的发展起到了不可磨灭的推动作用。在物质文化方面,楚国有代表先秦时期最高水平的青铜冶炼技术、杰出的髹漆工艺和精美绝伦的丝织刺绣;在精神文化方面,楚人爱好音乐,热爱文学。重视自然科学。以老庄哲学为代表的楚国哲学、以《楚辞》与《离骚》为代表的楚国文学及随州曾侯乙编钟等都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璀璨夺目的艺术精品。本文认为,楚文化的主要特质可概括为:“崇尚自然,尊崇巫祀;兼容开放,追求革新;个性张扬,浪漫奔放;崇拜凤凰,尚火尚赤。”
1.1崇尚自然,尊崇巫祀
楚人的哲学世界观是个体本位的“天人合一”。崇尚自然主要体现为顺其自然和追求人的自然天性。而尊崇巫鬼信仰与祠祀传统。乃受原始宗教和地域环境的影响。成为荆楚民俗文化最突出的外部特征。
1.2兼容开放,追求革新
春秋战国到秦统一。楚国所辖区域由狭义的荆楚之地,逐步扩大到广义的荆楚地区。涵盖了广西、安徽、江苏和浙江等省份的部分区域。因此楚文化扎根于黄河、长江流域两大文明地带。表现出极大的包容性和开放性。对于其他民族的文化,楚人乐于博采众长。融合创新后形成独特的风格,使其在手工制造业、自然科学等方面的成就在当时举世瞩目。
1.3个性张扬,浪漫奔放
艰苦创业和常年征战使楚人养成了个性张扬、尚武好胜的文化性格。然而楚人浪漫的文化特质又使人折服,如《楚辞》《山海经》这些满载瑰丽文辞和奇幻想象的文学作品,和那些从楚墓葬出土的具有动物合体、人兽合体的、怪异造型的壁画、帛书、帛画等。
1.4崇拜凤凰,尚火尚赤
凤凰是楚国先民崇拜的图腾。是楚人心目中真、善、美的象征,是先祖的化身(图1)。在楚人的图案中,凤凰雍容华贵。轻盈秀美。伟岸英武。飞扬灵动。楚人以火正祝融为祖先,火焰为红色,因此楚人十分崇尚火和红色,在生活用具、建筑、军事、服装、漆器、餐具、根艺(图2)等方面都喜欢采用红色。
2.楚园林的特点
据《楚国的城市与建筑》一书记载。楚园林最早以囿、台的形式出现,经不断发展而自成一派。楚国君主先后建了大量的离宫苑囿。如渚宫、强台、匏居台、五仞台、层台、钓台、小曲台、五乐台、九重台、荆台、章华台、乾溪台、渐台、阳云台、兰台宫等。尽管现古迹难觅。但结合楚文化特质,及对相关历史文献、文学作品及考古成果等的梳理分析,仍可窥探一二。
2.1楚园林的总体意境
《楚辞·大招》中关于楚园林有这样一段描述:“夏屋广大,沙堂秀只。南房小坛。观绝溜只。曲屋步墒。宜扰畜只。腾驾步游。猎春囿只。”让人感受到一幅异彩纷呈的园林画卷:主体建筑宽大通透。周围建筑或高或低。除了蜿蜒幽深的长廊,还有圈养牲畜的场所和狩猎的苑囿。
事实上,楚园林的造园理念根植于楚文化,体现出与自然高度融合的全局观。讲求虚实互补、有无相生的空灵美。追求独具特色、自由奔放、浩瀚热烈的气质,善于用有限的物象寄托无限的意境。布局开放,造景巧妙,空间错落有致。浪漫主义色彩浓厚。
2.2楚园林的造园要素
2.2.1园址
承袭楚人崇尚自然、追求“天人合一”境界的文化特质,楚园林对选址的地形地貌十分考究,巧于因借,使园林整体与自然和谐统一。经考古发现,楚园林的代表作章华台位于古云梦泽,即今湖北潜江龙湾附近,现武汉以西、沙市以东、长江以北的一大片水网、湖沼密布的丘陵地带。如此选址显然是经过深思熟虑的结果:一交通便利,二田猎便利,三建台便利。
不仅如此。楚人通过对山势、风向、雨量、气流、阳光、水域等自然现象的因借,建造了消夏的“寒宫”和御冬的“暖室”。《楚辞·招魂》中“冬有突夏。夏室寒些”即是讲暖室与寒宫。这也说明,楚人在建造园林建筑时十分注重“宜居”。充分考虑到人的舒适度,使居住能冬暖夏凉。
2.2.2水景
注重水景的表达是楚园林的重要特点之一。楚人对水满怀敬畏之心和感激之情,对水的感悟也尤为深刻。老子在《道德经》中用了大量笔墨来谈水的特性及其与道的关系,如“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而在屈原的笔下。水也发展成为造园要素中重要的愉情悦志的审美对象。如《楚辞·招魂》里描述的“川谷径复,流潺滠些”。勾画出清澈的溪水在山谷中潺潺流动的美景。
据记载,修建楚都南郢时。楚人将三条河流引入城中。此举不仅能调节空气、净化环境。还可兼作功能分区的天然界标。而章华台遗址考古显示,章华台的台东有大河奔流,台西北有湖水漾波,既考虑了楚都至章华台的漕运和水路游宴需要,又利用水景衬托了建筑群的大气滂沱(图3)。可见。楚园林的造景在高度概括、提炼自然水景的基础之上表现出极高的艺术技巧。
2.2.3建筑
楚建筑秉承“天人合一”的观念,注重将建筑融入自然之中,打造气度恢宏、浪漫庄重、空灵而又不失和谐之美的建筑风格。
建筑形制:为适应河网密布、温暖潮湿的地理环境,达到防潮、防腐、通风的目的,楚建筑多采用干阑式建筑。以土木结构为主,具有显著的南方特色。从楚墓葬发掘成果看,楚棺多做成“悬底”。从旁佐证了楚地面建筑的这一特征。
楚园林建筑具有“高台基”“深出檐”等特色,房屋进深开间较大,气势宏伟。大量采用四周设有隔扇的宫室、楼阁、开敞明亮的轩榭以及有盖无壁的亭、廊等。反映出设计者意图融合室外空间与室内空间,追求一种似有若无、似静而动的意境。楚国宫殿建筑先筑高台。再在高台之上建造建筑群;楼宇采用多层屋顶。展现建筑厚重高大而又极具美感的形象(图4)。
建筑装饰:楚建筑的装饰富丽堂皇,制作精良,纹样丰富,并以红色为主。《楚辞·招魂》中“红壁沙版,玄玉之梁些。仰观刻桷。画龙蛇些”便是这方面的描写。考古资料显示,凤凰纹样是在楚建筑中最常用的装饰纹样。楚都纪南城遗址出土的瓦当上便有不同形式的凤纹。此外常用的纹样还有龙、蛇、螭纹等。由于楚人尚火尚赤,建筑的主体颜色多用红色,并多以黑色和黄色配之。
以章华台为例,经考古发现,其在建筑装饰上颇为讲究。首先,在色彩上,采用黄色台基、朱红色立柱、灰色绳纹筒瓦屋面。以红色为主色调,与楚人尚赤有关,同时《国语·楚语上》中记载的“章华台有‘彤镂之美”也可作为佐证。其次,在铺地上。第一层台基面上十余米贝壳路采用精选小贝壳,贝口朝下、背朝上按人字纹铺砌。为同时期遗址中的首次发现(图5)。贝壳路的发现,印证了屈原笔下“紫贝阕兮朱宫”的描述。也展示了楚宫御道的奢华风采。再次。在饰件上。从出土的铜门环等可以推测,章华台应该有许多金属饰件或装饰性金属构配件。
2.2.4植物
楚园林的植物景观虽已无实物可考证,但通过考古成果和《楚辞》等文学作品的相关描述推测出:楚园林十分注重植物配置,并在巫风影响下偏爱种植有辟疫求吉寓意的香草和花木。
植物品种:荆楚地区位于长江中游。为我国南北、东西的过渡地带,地理位置优越,自然环境复杂,植物资源丰富、种类繁多。据文献记载。受到传统宗教信仰及巫风盛行的影响。许多香草都被楚人视为含有某种神奇性质。或具备“去凶辟疫”“增寿益智”的功效,或能在祭祀活动中用以与神鬼沟通。因此楚人有用香草来装饰房屋的喜好。学者常荣对《楚辞》作统计,全文提到的各类花草总数超过50种。其中绝大部分为香草如:白芷Angelica dahurica、泽兰(地笋)Lycopus lucidus、杜蘅Asarum forbesii、射干Belamcandachinensis、菖蒲Acorus calamus等。花木如荷花Nelumbo Hucifera、茱萸(椿叶花椒)、兰花、肉桂、芍药等亦有被广泛栽植与庭院中。
考古还发现,除了可以从楚刺绣、漆器等文物中发掘出荷花、茱萸等常用花木纹样外,楚墓中出土的大量经济植物果实,如:栗、梅、樱桃、枣、梨、柿、花椒、菱、荸荠等,亦是关于楚经济植物资源的有力佐证。
故推测。优越的自然条件和丰富的植物资源必然为楚园林的建造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植物品种库。
植物布局:《楚辞》中有多处关于建筑物周边植物配置的描述。例如,《九歌·湘夫人》中写到“兰薄户树。琼木篱些”,即通过丛植兰花和树木。建成藩篱。用以围合院落。此种植物围合空间的手法。使建筑单体与群体虚实相间,有藏有露,营造出多层次的深度空间感。又如“筑室兮水中。葺之兮荷盖。荪壁兮紫坛,播芳椒兮成堂……合百草兮实庭,建芳馨兮庑门。”短短数句中提到了荷花、辛夷Magnolia sprengeri var.elongata、荪(菖蒲)、石兰(石斛)、杜衡、白芷等多种香草。或在池水中。或在房顶上,或在庭院中,或在廊庑下。上述文学作品的描述可以从旁佐证,楚园林的植物布局讲究因地制宜,注重植物搭配的多样性和空间层次感,强调植物与人的情感联系。这与楚文化崇尚自然的特质相吻合。
3.结语
如上文分析,楚园林的艺术特色可归纳如表1。
回望历史,曾经雄踞一方的楚国已随战火永远沉埋于地下,而古老辉煌的楚文化则以其惊人的生命力向后世中华文明顽强地传递着自己的文化基因。根植于楚文化的沃土。楚园林创造出举世瞩目的璀璨成就。并对后世汉代园林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但这些绝不应仅仅止步于文献作品或文物考古的惊鸿一瞥。古人云“望今制奇,参古定法”。我们在感叹楚园林带来的惊艳之余。是否应认真思索它给我们带来的启示:如何扎根地域文化,尊重场所精神,在自有与外来、传统与现代上兼收并蓄、去芜存菁,赋予景观更多精神层面的意义。使景观具有更卓越的生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