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人篆刻流派的先导
潘蕾雅 石梦瑶 唐吟
摘 要:隋唐以来,印面内容多为九叠文,过强的装饰性已然没有了秦汉印的古朴,篆刻艺术逐渐走向下坡。在此情况之下,文彭最先倡导学习古法。文彭發现治印新材料——灯光冻石一事,打破了文人只篆不刻的局面,篆刻不再只是工匠们的专属。
关键词:文人篆刻;文彭;新材料;个人风格
一、引言
隋唐以来,印面内容多为九叠文,过强的装饰性已然没有了秦汉印的古朴,篆刻艺术逐渐走向下坡。宋元时期,有一部分文人开始参与治印,说明文人士大夫对此采取的是一种审美态度而非实用态度。元代以赵孟頫为代表的复古运动,推动了印章艺术的发展,囿于技术与材料的限制,文人在篆刻上只能持观望的态度。直至元末王冕发现了花乳石,使石料成了治印的材料才有所转机。可惜他隐居山野,所用的材料未能普及,且当时文人自写自刻仅是个别现象,所以大多数文人依旧只篆不刻。明朝初期,文彭从前人的作品中吸取经验,结合自身所学,以秦汉古法书写来改正九叠文的盘曲失真,以古朴精妙的汉印纠正当时印章的粗俗简陋。在他任职南京国子监时,偶然发现灯光冻,以此作为治印的材料。从他留存下来的一些作品中可以看出,他的篆法比较工稳,章法疏密有致,刀法细腻流畅,从转折的地方可以看出他的书写性[1]。
二、文彭所处的时代、背景
文彭,字寿承,号三桥,是文征明的长子,受到父亲的影响,他在诗、书、画、印方面也颇有造诣,尤其是在篆刻方面。苏州是明代的经济中心,苏州文艺的发展,是建立在经济富庶的基础之上的。家庭条件较为富裕的子弟都有条件接受良好的教育。明朝时期的苏州是文人聚集的地方,生活富庶的吴门艺术家对权势、地位、功名等在不同程度上都表现出了轻视,他们更向往田园生活,在诗、书、画方面寻找乐趣。
三、篆刻理念的进步
文彭刻印,有着他自己的独到见解:“刻朱文须流利,令如春花舞风;刻白文须沉凝,令如寒山积雪。落手处要大胆,令如壮士舞剑;收拾处要小心,令如美女拈针。”因而,其篆刻艺术品的线条朴拙却温润秀气,堪媲美于汉隶乃至秦篆,其白文印作则方正庄重,工整洁净朱文印作淡雅清新,布设简洁。文彭篆刻作品的独特审美表现,主要源于其艺术取法。他主张学习秦汉时期古法技术,引古于今,同时结合现代艺术,一面承继一面积极创新。他的作品中既有古法的精华,也有其个性创作,两者结合形成独特格局。从其现代作品看,文彭篆刻白文印主要取法秦汉,朱文印主要取法元代。他偏爱古典雅致秀丽润泽之风,并将之与宋元技法融合,改变了宋元篆刻的密致的风格。他作品的秀润之风深入人心,成为当代治印技术回归古雅的极佳桥梁。此外,文彭还从已经风蚀磨损的古老印章中领悟到天然磨损的自然“残缺”之美,并将其融入治印过程。文彭的印章制作,篆字主张简洁正确,边栏风格古趣古香,呈剥落状。其作品从视觉效果上给人以强烈的对比冲突感觉,却因其设计精致,形成了一种奇异的统一和高度融汇,艺术效果更加突出。文彭坚持认为印章篆刻应该追求“天然”质感,制作精心却不露人工痕迹,将“残缺”与“崭新”融合,形成古朴简洁自然的品味。他的作品重视的这种特殊审美形式,得到了治印者的认可,被广泛模仿引用。
四、个人风格的形成和特点
文彭毕生精力多数用于篆刻技术,他主张摒弃明前期闷塞奇特的简陋风格,推崇秦汉时期的风格,尤其是秦汉的平正朴拙之风,从其传世篆印中不难看出这一点。他最初刻印设计大部分由其亲自设计撰写,镌刻工作交给李文甫完成,李氏是金陵名人,擅长细工雕刻,其雕刻的花卉无不栩栩如生,作品风格别致,而且十分精致。他很能体会设计者的笔意,雕刻不失其中神韵,很得文彭的喜爱,据传文彭的多半牙章均由李氏完成。在周亮工所作《印人传》一书中就有明确载录[2]。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文彭自己寻得治印适用石材为止。事实上,正是因为此,文人才一改过去“仅篆不刻”现象,极大推动了该艺术进步。
文彭完成的印章内容不只有姓名、别号等,还常见些文言诗词佳句,其印章内容更加丰富,情趣高雅。在此基础上,文彭有效地拓展了运用“闲章”的范畴,将内容丰富的“闲章”用在书画中,不仅能够补空,还能够为作品增添艺术色彩,并有益于书画视觉焦点重心的迁移。文彭在其印章边款处还首创增加年月以及题记等文字,并运用多种字体,提高作品意趣。文彭一生中的刻印很多,不过流传至今的数量不多。高氏乐只室内藏有其牙章(朱文)“七十二峰深处”[3],是目前世上仅有的原作。总体而言,文彭印文所选的题材、内容十分广泛且极为丰富,将更多人文趣味融入篆刻中,为今后治印工作奠定了基础。从其所用文字选择方面,文彭和学生何震很好地完善并发扬了吾丘衍的思想。他们对书法高度重视,尤其是篆书书法和篆印的结合,从这一点来说,可谓篆刻艺术的时代革命。《印人传》有载其“究心六书”,曾经多次强调“六书不精义入神”,便不能“驱刀如笔”,因此文彭的印章作品没有一处错笔、错字。而且该书还认为,何震治印中没有一处错笔,没有一个错字, 都是文彭的功劳,更将何震成名的主要原因归功于文彭[4]。就连何震本人也说,不擅长朱文的艺术家,往往也得不到篆刻白文作品,故而汉印的精工,其本质源于篆书之工。由此可知,文彭与何震的“究心篆法”如出一辙,并且他们提出的这一观点,在其实践中获得了突出成就,很快获得了大量治印作者的认可,很快成为一种风气。由此篆书印刻作品错漏百出之局很快被扭转,印坛用字因此得以回到正路上。有史书记载,自此“人人斯籀,字字秦汉”,可见文彭与何震讲究的“写字正确”的巨大影响。
五、对后世的贡献和影响
从上面列举出来的印章来看,虽然文彭留存于世的印迹并不多,或许并没有完全反映出他全部的风格面貌,但其印式和风格却已是多种多样的了。上面谈到的这些印作中,可以看到他对传统的继承和发展,并能去除粗糙的东西,留取精华,加入创新,使之不断发展。文彭的篆刻,从后人或当代人的审美来看,与“印宗秦汉”的要求也许有一定的差距,在技法上也相当平常,有人甚至不以为然,这其实是现代人的审美偏差。文彭主要继承了吴门派雅正的风格,雅是风雅飘逸,正是端正平直,反映了吴门文人寄情山水、崇尚自然的审美情趣。我们可以从当时吴中文人仿汉印式的书画钤印中看出他们对汉印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这其中自然也包括了文彭。他对吴门印派前辈篆刻的继承与发展,在篆刻艺术发展过程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他使文人篆刻兴起并且发展到兴盛。在他之后,归昌世、李流芳、陈万言等许多优秀的篆刻家也直接或间接地受到了他的影响[5]。
他从古代印章经过长期的风化、剥落和被侵蚀的极其平常的现象中,从残缺中领悟完整,感受印章朴实、天然的“残缺”之美,并将这一理念引入到自己的治印领域中,主张用正确、单纯的篆字,协同古色古趣、风化剥蚀的边栏。这自然是一对冲突的审美情趣,如果能够完美地融合统一起来,其艺术效果就更加能引人入胜。这种注重形式所传达的美的审美观念,对时人后学有很大的影响。
文彭成为一代印风的代表人物是由于他一生都在进行篆刻艺术的实践。可以说从文彭开始,篆刻艺术真正独立成科,成为一门专门的艺术[6]。
六、结语
文人篆刻的发展,是以文彭为代表的一批文人篆刻家的崛起和流派印学的初步形成所引导的。石质印材的发现和使用为文人能够亲自镌刻印章打开了大门。自此文人治印之风盛行,推进了篆刻艺术的发展。在篆刻理念和篆刻技法上,结合前人的文彭开创了 文人篆刻的第一个印学流派,被后世尊为文人篆刻流派的先导。
参考文献:
[1]陈道义,周新月.吴门篆刻研究史[M].北京:文物出版社,2012.
[2]韩天衡,张炜羽.中国篆刻流派创新史[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11.
[3]韩天衡.历代印学论文选[M].杭州:西泠印社出版社,1999.
[4]韩天衡.篆刻三百品[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9.
[5]陈振濂.大学生篆刻创作教程[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8.
[6]陈振濂.品味经典——陈振濂谈中国篆刻史(明清)[M].浙江:浙江古籍出版社,2007.
作者单位:
桂林理工大学艺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