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不老 润物无声
王雁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在首都体育学院有这样一位老人,他不忘初心、忠诚于事业,一辈子工作在体育运动康复事业上,虽年事已高,仍热衷于学习新鲜事物,和年轻人活跃在一起。为健康体魄代言——他每天运动在体育场边强身健体;为健康思维代言——他每天活跃在网络里了解世界。他逢人总会说:“我是快乐的90后!每一天都是新的开始!”
这就是首都体育学院的退休教师——李洪滋教授,他是一名军医,是一名队医,是一名体育科研工作者,是一名教师,是一位体育爱好者和收藏家……他热爱工作,热爱生活,是新中国第一代运动医学专家,是体育保健康复学(运动医学)专业创建奠基人之一。李洪滋致力于人民的健康事业和运动医学事业,肩负国家和人民的重托,与冰球运动融为一体,为祖国荣誉而征战;与运动医学融为一体,为体育健康事业而探求;与教育事业融为一体,为弘扬科学文化而耕耘,是中国体育与健康事业的倡导者和践行者。医者仁心,善作善成
李洪滋出生于中医世家,1949年从医从军,1952年毕业后留校做临床工作。他立志修身报国,做品德高尚、技术精良、救死扶伤、无私奉献的人民军医。
当时,新参加工作的年轻医生要按照医院“轮换制度”规定,熟悉全院各科工作,了解各系统疾病的诊疗。在消化科,由于当时群众生活困苦,营养不良,肝病多发,李洪滋主动要求多看病人,分管重病室。他边治疗、边学习、边总结,积累了大量病历并深入医院病案室查遍全院相关病历,总结出了当时诊疗肝病的最佳方案。在急诊、中毒病室,医生经常会接到抢救任务,夏天多发溺水,冬天煤气中毒,经常需要心肺复苏、人工呼吸,有时一做就是两三个小时,他工作起来不知疲倦,把挽救伤者的生命看作是自己不可推卸的责任。
最危险的情况莫过于给肺结核病人插管了。由于那时还没有专门的结核病院,结核科病人全是开放性肺结核,咳血会通过飞沫散播病菌,而科内开展的新疗法——气管内插管滴注药,要求对喉头、气管敏感部位进行插管。这项操作需要近距离面对病人的呼吸和咳嗽密集喷出的细菌,所以,不是每个年轻医生都能毫无顾虑地接受这项任务。李洪滋并不畏惧,他插管术做得最多,成功率最高,屡获表扬,还写出了《气管内插管滴注药的技术方法与疗效》一文,刊登在医大学报上。
他还在血液科遇到过一名重症颗粒细胞减少症患者,由于输血不见效果,医院已发出病危通知。可是李洪滋没有放弃治疗,他在查阅资料后获得启发,大胆采用向骨髓内输血刺激疗法,将自己的静脉血三次注入病人骨髓,收效明显,病人终获治愈出院。因出色的工作表现李洪滋多次受到表扬和嘉奖。结缘体育,始终如一
1955年8月的一天,院长传达总后卫生部的命令:“在全国高等医学院校增设运动医学必修课程。由苏联政府派医疗体育和医务监督专家来华执教,在北京医学院成立高等师资进修班,要求全国每个医学院(包括四个军医大学)派一人参加学习。”就这样,李洪滋被选送到北京医学院报到。进修班学期为一年,前半年上基础理论课,同时到中央体育学院进修学习体育理论和技术课;后半年到附属医院上临床课和实习课,同时到中苏友谊医院学习和实习。他从此结缘体育,开启了人生的第二次征程。
李洪滋身兼中国体育总会冬季运动协会委员、国家冰上运动代表队队医与医务监督工作,从1970年至1985年,李洪滋随国家冰球队征战十几年,获国际冰联授予的银牌奖章。“守护”球队,矢志不渝
1981年3月18日,在北京举办的世界冰球C组锦标赛上,经过七轮二十八场比拼,奥地利队以七战七胜夺冠,中国队以六胜一负获亚军,两队晋级B组,这是当时中国冰球取得的最好成绩。成绩的背后,既有运动员的顽强拼搏,也离不开队医的默默付出!队医的水平关系着球员的职业生涯,照片记录下比赛过程中队医在场地、场边紧急医疗救援的情景。
在所有的随队征战中,最难忘的是1982年1月,李洪滋随国家冰球队赴美国参加四国邀请赛。在与美国队比赛过程中,裁判已经吹哨暂停比赛,但美国一名队员并没有停止进攻,而是撞向我方后卫队员并直接导致该队员受伤。当时现场一片哗然,现场观众都在紧张地关注着中国受伤队员的安危。作为队医,李洪滋及时进入场地紧急施救,询问、检查、迅速做出判断……他在场地上镇定自若、一气呵成的操作,消除了现场的紧张气氛,也向美国观众展示了中国队医的职业素养,保障了后续比赛的顺利进行。
当地报纸报道了这一事件,美国赛事主办方官员为此深感歉意,特别邀请李洪滋和受伤球员到家中做客。当地很少有中国医生,美方官员非常钦佩李洪滋迅速、高效的诊断和处置,并告知自己患有“震颤麻痹症”,询问李洪滋是否愿意为他诊疗。医者无国界,李洪滋欣然接受。李洪滋采用传统中医针灸为他进行治疗,一根根银针按照穴位扎下去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令在场美国人倍感惊奇。几天后,美方官员特意为李洪滋组织了一场发布会,他不仅现场展示了这一“神奇”的治疗方法,还为美国观众讲起了中医理论,“一展中医绝学、弘扬中华医术”,震惊全场!在这之后,美方又向李洪滋发出了留美邀请,胸怀祖国的李洪滋婉拒了对方的邀请。
20世纪80年代,我国的医务监督工作还很薄弱,人才短缺。体育事业要发展,医务保障必须要同步跟上,这就需要发展教育来培养专门人才。1985年,李洪滋离开运动队来到北京体育师范学院(现更名为首都体育学院),成为学院运动医学教研室创始主任和体育保健康复系主任,在这里开启了教学生涯。他积极创办校医院,为学生提供实习机会;连年举办学术研讨会,开阔学生的眼界和知识面;申领课题,带领学生从事科学研究。
1990年第11届亚洲运动会在北京举行,李洪滋任兴奋剂检查站站长,这是新中国第一次承办大型国际赛事,也是对李洪滋团队工作的一次检验。在当时尚无经验可循的情况下,他带领年轻的教师和学生们共同承担起赛事进程中运动员兴奋剂检测的艰巨工作,最终圆满完成全部任务。
2019年我们即将迎来新中国成立70周年,年逾九旬的李洪滋教授说:“国家可有多个70年,个人只能有一回,归纳过去,交代后人,这是我現在的心愿。”2022年北京冬奥会已进入一千天倒计时,每每谈及冬奥会,90岁的李洪滋都会激动得像个孩子。如今的他仍每天乐此不疲地工作着,作为一名体育医务工作者,他依然想在冬奥会的战场上奋斗,把不怕牺牲、乐于奉献的军人精神与拼搏向上的体育精神传递下去。
夕阳无限美,乐度好年华。衷心祝愿,在北京冬奥的赛场边,再次见到李老矫健的身影,由衷地祝福李老在金色的年华里绽放不寻常的人生。
作者单位:首都体育学院校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