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道路的当代价值:正确处理本土化与现代化的关系

    江敦秀

    [摘 要]中国道路的当代价值体现在中国的现代化为“后发型”国家的现代化进程提供可以借鉴的成功经验。“后发型”国家的现代化要正确处理本土化与现代化的关系。中国现代化道路正确把握“后发型”国家现代化建设的规律,积累了丰富的处理本土化与现代化关系的经验:积极吸收和消化人类社会发展的文明成果;立足于本国的基本国情走特色之路;在全球化视野下分享自己的成功经验。

    [关键词]中国道路;当代价值;本土化;现代化

    [中图分类号]B0-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426(2014)05-0033-04

    中国道路的开辟和形成,打破了西方模式唯一正确的神话,为“后发型”国家的现代化提供了可以借鉴的成功经验。马克思、恩格斯认为:“辩证法在考察事物及其观念上的反映时,本质上是从它们的联系、它们的联接、它们的运动、它们的产生和消逝方面去考察的。”[1]辩证法对人与世界、思维与存在的矛盾关系的理解,坚持的是“发展的原则”和“统一的原则”,这成为中国道路正确处理关于本土化和现代化关系的思想方法和基本准则。中国道路发展实践表明,“后发型”国家实现现代化并非“西方化”,完全可以突破西方发达国家的现代化模式,根据本国国情走出适合自己的现代化道路。同时,各国的现代化进程作为世界现代化进程的组成部分,在全球化视域下联系密切,相互促进,不可能自外于世界,彼此孤立。所以,正确处理好本土化与现代化的关系,对于“后发型”国家实现现代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积极吸收和消化人类社会发展的文明成果

    历史上,中华民族并不排斥外来文明,甚至曾以开放性视野主动吸纳外族文明。在繁茂芜杂的中华文明中,很难界定哪是本土的,哪是外来的,这样就形成了中华文明“有容乃大”的独特性。“胡服骑射”、“丝绸之路”使不同民族文明进一步融合。佛教、伊斯兰教的传入,以及17世纪中叶欧洲传教士所带来的欧洲自然科学领域的学识文明,对于促进中华文明发展起到重要作用。唐、宋帝国正是因为文化的多元、繁盛,才成为在世界上最具影响力的文明大国。元、清两代,虽有“崖山之后,再无中华”之痛,中华文明在一定程度上遭遇挫败,但其结果实质上是汉族文化同化了外族文化,客观上促进了不同民族文化的融合。前近代以来,清代的封建统治者因为缺少中华文明的良好基因,缺乏坚持和发展中华文明的自觉与自信,顽固坚持闭关锁国,盲目排外,使中华文明在世界现代文明的强烈冲击下,逐渐丧失其存在、发展的合理性,这使中华民族面临如世界其他文明古国一样出现文明断裂的危机。在寻求探索和开拓中,中国的先进分子终于找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另一种文明——在西方工业文明基础上生成的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的成果,既代表了人类文明发展的正确方向,又为人类文明发展进步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中国共产党人是积极吸收和消化人类先进文明成果的典范,在近一个世纪的历程中,中国共产党始终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紧密结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时代化。改革开放后30多年来,随着全球化趋势的进一步加深,中国在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处理本土化与现代化关系的经验,为新的历史时期人类社会的文明增添了新的内容。

    1.不断拓展民族文化的优秀内涵,增强吸收世界先进文明的高度自觉。文化是人们按照一定的思想意识创造,并经过历史积淀所形成。作为一个民族具有代表意义的文化,是这个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变革中,经过有意识、能动地选择、改造和提炼最终形成的。西方的基督教最初只是流行在犹太人社会最底层人中的一种宗教,多次遭到罗马统治者的残酷镇压,直到公元313年罗马统治者才在利用基督教维护其统治的前提下承认了基督教的合法地位。中国的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生活的年代并不平顺,“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当时他的儒家思想并不被人们接受,甚至连种地的老农都讥笑他“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社会没有给予孔子创造自己学说的地位和空间,所以他不得不带领弟子周游列国,忍饥挨饿,颠沛流离。只是到了西汉时期,汉武帝接受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通过对孔子儒家思想的改造和创新,儒家思想才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所以马克思说:“历史什么事情也没有做……创造这一切、拥有这一切并为这一切而斗争的不是‘历史,而正是人,现实的活生生的人。‘历史并不是把人当作达到自己目的的工具来利用的某种特殊的人格,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的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2]人类的文化在不同时期表现出不同的特征,是时代变革在文化层面的反映。当今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我国文化领域也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社会思想的多样、价值的多元、思潮的多变,使思想文化的交锋交流交融更加频繁。我们应当抢抓机遇,迎接挑战,顺应这种文化的互融互动的趋势,用现代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对传统文化进行创新和改造,剔除传统文化中的保守性、封闭性和独尊性等不合时宜的因素,发扬和光大传统文化的精华,不断深化对文化建设规律的认识;广泛拓展和深入挖掘民族文化的优秀内涵,增强民族文化对世界先进文化的吸引力,科学构建消化和吸收外来文化的有效机制。同时,不断丰富和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文化建设理论,为文化建设提供有力的理论指导,确保文化建设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把中华民族文化建设成为一种更具有开放性、吸纳性和包容性特质的文化,以中华民族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推动和促进人类文明的发展和进步。

    2.不断提高对世界文化辨识能力,增强对世界先进文明学习吸收的高度自信。中国现代化道路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伟大创举,它超越了资本主义现代化的一般模式。我们学习和利用资本主义的文明成果,必须要树立对世界各种文明的辨识意识,提高对世界文明的认知能力。一是我们对资本主义文明要有正确的认识。资本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历史阶段,既创造了巨大的物质文明,也创造了灿烂的精神文明。现代化的过程,现代社会的发展,正是在资本的文明化和野蛮化的两种内在矛盾的互相交织和消长中进行的。我们要善于认清和把握本质,鉴别良莠,分清美丑,不要让那些血腥的暴力掠夺和腐朽堕落的东西影响和干扰我们现代化进程的正确方向。二是作为一种文明要得到世界的认同,就必须具有伦理正确和价值正义,这样才能产生价值意义。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物质和精神成果,是否归属于人类发展文明,要通过历史发展的检验,即这种成果是否反映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和趋势。三是我们吸收资本主义文明成果,要按照邓小平“三个有利于”的原则,学习资本主义发达国家一切反映现代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式和其他有益东西,使我们的现代化建设更加充满活力,从而使我们吸收消化世界文明更有自主性和自信力。

    3.在增强消化吸收世界先进文明的高度自觉和自信基础上,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学习和借鉴的目的是为了消化和吸收,消化和吸收的最高形式就是创新和利用。创新是一个国家和民族走向兴旺发达的不竭的动力源泉。中国道路作为“后发型”国家的现代化道路,“创新”是这条道路形成和发展的关键。以社会主义作为制度文明载体实现基本现代化,不同于欧美式的资本主义现代化,这是中国现代化对西方发达国家现代化模式的创新和超越。同时,中国的社会主义发展,超越了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独立自主地走出了一条适合本国国情的道路。一是我们坚持理论创新不止步。中国现代化道路具有典型的“实践理性”的特征。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创新的理论成果,成功地解决了中国现代化发展道路各阶段性问题,成为推动中国发展的巨大精神力量。理论来源于实践,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以及解决这些情况和问题的基本经验,都成为理论创新的依据。这些理论一方面本身就创新了世界先进文明,成为世界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另一方面又为吸收和消化世界先进文明提供了基本观点和有效方法。二是我们坚持制度创新不动摇。制度变迁在不同国家或同一个国家的不同阶段有着很大差异。30多年中国体制改革的成功,从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正是中国借鉴西方经济文明的结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为我们系统、有效地吸收和消化西方经济发展文明成果提供了有力保证,同时也进一步巩固了我们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三是坚持技术创新不封闭。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微电子技术的出现带动了新的技术革命,西方国家纷纷抓住了这一千载难逢的新机遇,大力发展经济,创造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经济快速增长的奇迹,也使世界文明进程的步伐大大加快。改革开放后,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大力发展教育事业,促进科技人才培养,促进国家知识创新工程的建设,以及科技管理体制的改革,通过引进、创新国外先进的科学技术,大大地缩小了我国科技发展水平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二、立足于基本国情走特色之路

    “后发型”国家的现代化建设有的成功了,有的失败了。失败的原因有很多,但不能从本国的国情出发,坚持走自己特色的现代化道路,盲目效仿西方发达国家现代化模式是主要原因。在全球化进程不断加深的背景下,各民族国家的交往频繁,联系密切,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同时地区以及国家之间的冲突也日趋剧烈,民族矛盾、领土争端、资源争夺、意识形态价值观的冲突,以及霸权主义、单边主义、强权政治等因素导致区域性不稳定,严重干扰和影响了“后发型”国家的现代化进程。西方某些发达国家从狭隘的民族主义观念出发,推行单一的现代化模式的价值观念,对他国的现代化道路说三道四,甚至为“后发型”国家的现代化发展设置障碍,这些都是“后发型”国家现代化发展过程中必须面对并且要很好解决的问题。

    中国现代化道路始终坚持自己的特色,即使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初期,我们也始终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则,从没屈服任何的外来压力,这种传统为改革开放后在全球化视野下坚持走中国特色的现代化道路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中国为什么必须保持自己的特色不能走西方现代化发展道路?一方面,“中国具有控制东亚大陆并远离其他古典文明中心的特点,长期以来构成以自我为中心的‘世界帝国——‘天下国家,在它的周边形成了一个‘儒教化的经济——文化圈,从没有遇到过造成体制威胁的外来挑战(北边的异族入侵并没有构成这样的挑战)。这种唯我独尊的国际环境与优势地位强化了中国历史发展的单元化格局。两千年前确立下来的政治—经济—文化实体只有积累性的渐变,没有飞跃性的突变。中国的独特文化传统就是在这种历史环境中塑造出来的,它又反过来加固这一渐变式的发展格局。”[3]另一方面,从社会主义建设发展的角度看,中国的社会主义也具有自己的独特性。马克思的历史发展理论告诉我们,社会主义社会要建立在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基础之上,即“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但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却建立在贫穷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之上。这成为我们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基本依据:在中国这样一个落后的东方大国进行现代化建设,必须坚持走自己特色的道路。

    1.不断改进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按照马克思的历史发展理论,在作为社会发展的第二阶段的社会主义整个过程中,应坚持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2.在深化社会主义政治体制改革中,进一步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建设。邓小平说过,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社会主义民主是坚持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基本要求,坚持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又是实现人民民主的根本保证,我们必须要沿着我们自己开创的民主政治发展道路前进。

    3.文化实力和竞争力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重要标志。每一种有生命力的文化,都是民族性和世界性的有机统一,忽视民族性,就丧失了存在的根基,而忽视世界性,就失去了发展的动力。中国文化走向21世纪,只有保持民族特色,才能面向世界,反过来说,也只有面向世界,才能为坚持民族特色创造动力源泉。

    4.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基本战略。中国传统文化注重和谐,强调人的自身的和谐、与他人和谐、与社会和谐、与自然的和谐,这与一些西方国家有意制造社会“分裂”是截然不同的思想观念。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领导人民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推向前进的必然选择。中国地域广大、人口众多,各地区发展的不平衡,特别是在当下,社会转型、利益调整,矛盾凸显,如果不加强和谐社会建设,就不会凝心聚力,万众一心,就失去了现代化建设的社会基础。因此,必须顺应时代潮流和人民愿望加强和创新社会和谐建设,努力做到最大限度调动积极因素、激发社会活力,最大限度减少消极因素,为现代化建设提供良好的社会条件。

    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要求不仅建立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关系,而且要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使生态文明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协调发展。我国自开展现代化建设以来,始终强调实行经济建设与污染治理同步,以避免重走先污染、后治理,导致生态环境一度严重恶化的老路。但由于各种因素的制约,目前我国现代化建设面临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因此,要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到突出的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全过程。通过全社会共同的长期坚持不懈的努力,逐步破解中国处于发展中而又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条件下的生态难题。

    三、在全球化视野下分享自身发展的成功经验

    面对中国的发展及广阔前景,“如何看待中国的发展问题”,一直是国际上普遍关注的热点话题。其中有的思考是客观、理智的,有的则悲观、保守,还有的出于冷战思维的偏见渲染“中国威胁论”,有意制造和渲染中国的军事威胁,从而为对中国的和平崛起进行围堵、打压制造借口,这不仅对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发展不利,而且对世界的和平发展和稳定,都会产生负面影响。面对这种情况,我们应当以更加开放的视野,以更加自信的心态,采取走出去的战略,积极主动地把中国现代化道路的成功经验推入到世界文明体系当中,在与世界文明互融互动中实现共享。

    中国现代化道路作为“后发型”国家的现代化道路,反映了“后发型”国家的现代化进程的一般规律。中国越来越表现出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综合特征,“中国将从根本上推动世界变革,其深度远远超出过去两个世纪中任何新兴的全球大国。”[4]概括地说,中国在走现代化道路表现出来的本质性的特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坚守意识形态阵地,重视价值取向。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中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人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对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继承、创新和发展,是具有强烈的民族特色和时代特征的文化。社会要进步,就需要先进阶级的政治主张来引领,当代中国现代化道路要发展,就需要先进的、科学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导和引领。我们可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可以把人类社会先进的思想理论与中国实际结合,但绝不能数典忘祖,失魂落魄。二是加速经济发展,实现共同富裕。共同富裕必须建立在高度发达的物质生产和经济发展的基础之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根本途径。通过改革打破生产力发展的各种束缚,为生产力发展开辟广阔的道路;通过开放学习借鉴外国的先进技术和经验,促进与发达国家的物质文化交流。在生产力的发展手段、发展形式、发展要素、发展目的上,我们实行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了以公有制为基础,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经济体制;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观点,强调科学技术在促进生产力发展方面的重要作用;把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作为立足点和出发点,在物质生产和经济发展的基础之上不断改善广大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三是加强社会建设,促进社会和谐。社会建设简单地说就是社会领域的建设。在社会建设的具体实践中,我国注重社会事业建设,以人为本,关注民生,努力实现“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目标;注重社会体制和社会规范的建设,建立更加合理的社会体制和更加有序的社会规范;注重社会结构的调整,构建与经济结构相适应相协调的现代社会结构,有效推动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四是善于营造良好的国际环境。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和发展需要和平的外部环境,这种和平外部环境不是自然而然形成的,需要我们运用正确的外交策略和国际交往手段去创造。正是中国的一系列正确的外交政策和实践,使中国的好声音传遍天下,使中国在世界上赢得了普遍的尊重和赞誉。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3)[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61.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2)[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118-119.

    [3]罗荣渠.现代化新论——世界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增订本)[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530.

    [4]马丁·雅克.当代中国统治世界[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0:40.

    责任编辑 姚黎君 彭 坤

相关文章!
  • 新中国70年公民政治参与的历史

    蒋国宏摘 要:政治参与有助于减少决策失误,节约行政资源,提高行政效能,促进政府规范运作,减少和预防权力腐败,也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新

  • 城市社区协商民主制度化发展的

    摘 要 城市社区协商民主是基层协商民主的主要组成部分,其制度化发展程度是衡量基层协商民主实践成效的重要指标。目前,各种社区协商民

  • 后欧盟时代的英国政治经济与中

    王鹏虽然英国脱欧将对英欧经贸、人员、双边关系造成巨大冲击,国际机构对脱欧后英国经济前景的预测也都不抱乐观态度。但客观地讲,无论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