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期都市报副刊的发展思路

周正杰
摘 要 在传媒生态格局发生巨变的今天,不少都市报大幅缩减版面,而承担着“留客”使命的副刊面临新的威胁与机遇。如何在日益白热化的竞争中存活下来,成为每一个都市报副刊首先要考虑的问题。作为都市报的先行者,《华西都市报》一直走在报业改革的前列,文章以该报副刊“宽窄巷”为例一窥都市报副刊在当前的发展思路。
关键词 华西都市报;副刊;“宽窄巷”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18)06-0088-02
都市报在互联网和移动终端的双重冲击下发行量大幅下滑,隶属于都市报的副刊,也承受着来自多媒体的挤压、读者群与作者群的分流等困境。
据新华网2017年记者节期间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仅2017年1年,平媒记者就从84 130人缩减至83 884人,近4年,平媒流失记者近万人①。2016年以来共有包括团中央机关报《中国青年报》、省级党报《浙江日报》,科技日报旗下的《科普时报》(原名《科技文摘报》)和江西日报旗下的《信息日报》,以及《东南快报》《晶报》《信息日报》《楚天金报》(已休刊)4家都市报减版。每逢报纸进入寒冬,副刊首当其冲。都市报中,副刊相比于主体新闻板块而言重要性略显不足,相比于广告而言“价值”略欠,所以副刊在缩小篇幅的浪潮中总是第一个被砍的。
报纸副刊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肩负着传承历史文化、宣扬主流思想重任,是报纸的有机组成部分,在新媒介环境下面临危险的同时也能发现属于自己的机遇。碎片化阅读语境下,“心灵鸡汤”或是保健养生之类的内容在微信、手机App、门户网站、搜索引擎上广泛传播,而这些内容恰恰是报纸副刊内容的主体之一。传统报纸副刊刊载所刊载的内容,更具权威和系统性,在与新媒体竞争中有着先天
优势。如此环境中,中国首份都市报——《华西都市报》选择开拓创新的道路,最终推出包括“宽窄巷”“装饰家”“创富纪”“大特稿”等栏目,其中“宽窄巷”作为日常版面,是由2014年由原“大周末”副刊改版而来,内容包括一般文学作品、漫画作品、人物传记、好物推荐、诗词鉴赏等类型。
《华西都市报》“宽窄巷”是怎样发展的呢?笔者从下面5个方面来谈。
1 市场——了解你的受众
市场化大环境中,做好副刊一定得符合市场的要求已经成为媒体人的共识,了解读者自己想知道的和感兴趣的,有利于增强副刊的服务性、趣味性、知识性。市场需求日益多样化的今天,报纸必须要与市场需求接轨。因此,报纸副刊不能只推崇原则正确,还需照顾到目标读者的阅读习惯和阅读口味。当一份报纸不能適应市场的时候,也许就是它该走向没落的时候。
作为这个城市数量最多的大众阶层,《华西都市报》副刊的读者代表着中国普通市民人群的主流阅读偏好和习惯,读者们在工作之余很难有过多精力和兴趣去阅读晦涩难懂的内容或者讨论人性的出处和未来。当这群人拿起报纸看副刊时,他们更需要那些能让自己放松和感到身心愉悦的内容,而报纸副刊恰恰可以满足这种需求。
针对《华西都市报》副刊读者,在2018年1月1日的时候,A7版择了时下热议的电影作为话题,发表《严歌苓<芳华>票房破10亿》。针对喜欢历史的读者,2017年12月30日A5版发表《大禹:首创“国家”的治水英雄》,华西都市报花了一整个版面详细介绍了大禹的生平事迹以及对后世的影响。针对喜欢文艺电影的读者,华西都市报在2017年12月29日A11版面发表《第一次远行》,详细介绍了《伴我同行》这部电影。针对职场人士,在同一天的A11版发表《年底招聘》,用漫画的形式通俗易懂地介绍了职场的潜规则。
以上举例可以看出,《华西都市报》副刊针对不同的读者有选择性地刊载不同类型的文章。试想一下,假如《华西都市报》副刊所刊载的内容与读者愿望诉求大相径庭,读者有什么理由放下手中的移动终端选择看纸质报纸呢?所以说,适当迎合读者口味是报纸副刊发展的一条捷径。
但顺应市场并不意味着完全由读者牵着鼻子走。目前某些报刊为了扩大市场份额,主动刊载部分低级趣味、血腥暴力故事、色情擦边球内容,把“星、性、腥”当成自己的卖点。作为社会文化的引领者,报纸副刊要做到通俗但不是庸俗,副刊要推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健康的内容,急功近利的短视行为最终会受到市场和行业的抛弃。
2 本土——彰显你的特色
冯骥才提出“本土文化是历史文化的沉淀,是一方水土人的独特精神创造和历史记录。”②因为都市报所具有的极强的地方性特色,所以本土化是副刊创作中的重中之重。2018年03月08日A9版发表散文《安宁河谷的奇妙交响 蝴蝶之城与颛顼》,介绍了笔者在四川安宁河谷游玩时所见所闻,这篇接地气的文章记录了当地的自然景观、植被品种、人文历史等,其中描述当地人睡石枕习俗时,有一段的叙述惟妙惟肖,极具四川特色。“四川方言里称头部为脑壳,脑壳又分前脑与后脑,有意思的是,米易县民间至今流传着这样的‘相面术,说一个人有无前途,首先要看这个人脑壳的凸凹:‘前啄金,后啄银。这里的‘啄不念zhuó,在四川方言里要念zhuā,指人的前额或后脑勺的丰隆。”③
3 事实——后真相时代的坚守
在社交媒体如火如荼地在全世界彰显自己实力的时候,“后真相”成为《牛津英语词典》2016年年度词,其本意是指“情绪的影响力超过了事实”,在新闻界又集中表现为“舆情反转”“反转新闻”。大量案例表明,人们通过新媒体获取到的信息,通常夹杂着作者的主观想法,并非是对事实的客观反映,甚至有可能是虚假的谣言。这种现象屡见不鲜,“无反转不新闻”“坐等反转”成为公众的口头禅,意见表达快于事实呈现的现状极大地考验着公众的分辨能力,一不小心就会把公众带进沟里。2016年9月10日,《耶稣,别让我做你的敌人》一文刷爆朋友圈,罗尔和女儿罗一笑患白血病的事成为人们的关注点,11月25日,罗尔在朋友圈发文《罗一笑,你给我站住》,文中称女儿已进重症监护室,治疗费用高昂无法承担,众多网友慷慨解囊,罗尔获两百多万元捐款,随后有网友和大V扒出罗尔在深圳有三套房、两辆车和一家公司,治疗费用也只有几万元,完全不存在无力承担治疗费用的现象。
上述案例中可以看出,后真相时代的信息传播情绪在先、事实在后,被主观情绪支配的网民在围观的过程中不断主动修改“事实”,真相在意见传递中被扭曲。报刊副刊作为传承文化、回顾历史、传播思想的主力军,是区别于传播事实的新闻、具有极强主观色彩的板块,新闻从业者在办副刊时应坚持核实原则,针对新发生的、耸人听闻的事件应保持怀疑态度,特别是一些评论性言论,在仔细核查了以后才能刊登,以事实作为唯一依据,不能只图时新性或是为了照顾读者情绪匆匆发表与事实相违背的文章。
4 大众——贴近生活的姿态
既然《华西都市报》副刊的受众群定位于普通市民,那么贴近市民生活、把握市民丰富多彩的生活就是重中之重了。
好的副刊要做到整体版面内容贴近大众,根据其受众阅读需求特征,有针对性地涉及有关大众文化生活的内容,在饮食、穿着、时尚、住房、汽车、健康、文学等方面下大工夫的同时,也能提供各类咨询,与读者形成良好互动;除此之外,作品体裁的多样化也是至关重要,抒情散文、杂文、诗歌、小品文、议论文、记叙文、漫画等都是可以进行有机组合的,只有丰富多彩的题材才能让读者不感到那么无聊,才能让读者的各方面需求得到满足。
5 新媒介——多方面展示风采
网络交互性的特制改变了信息单向传播的传统,随手可用的社交媒体开启了一种全新的、即时的、多向式的传播模式,“人人都有麦克风”“互联网民主”“网络舆论监督”“网络反腐”成为热议话题。在新的媒介融合环境下,都市报副刊应顺应媒体发展大趋势,在保留报刊自身特色的前提下,借助新媒体拓宽受众群体,对多种传播资源加以整合,通过多种传播平台吸引读者,比如手机App、微信、网站、微博、BBS等新媒介,并通过这些媒介即时获取反馈,实现副刊与读者之间更深入的交流。例如《华西都市报》就开辟电子版,副刊“宽窄巷”可以随时随地打开观看。
注释
①新華每日电讯3版:我国持证记者已超22.8万人,http://news.xinhuanet.com/mrdx/2017-11/08/c_136736007.htm.
②冯骥才:《抢救日渐迷失的建筑遗产》,载《重庆建筑》2005年第10期,第28页。
③华西都市报电子版:安宁河谷的奇妙交响 蝴蝶之城与颛顼,http://e.thecover.cn/shtml/hxdsb/20180308/72184.shtml.
相关文章!
  • “观文馆·经典共读”第二季在广

    2017年3月13日晚,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集团有限公司发起的“观文馆·经典共读”第二季活动在广西师范大学雁山校区的大学生创业园正式启

  • 传统纸媒转型的盈利之解

    张超<br />
    【摘 要】传统纸媒一直在“报纸唱衰论”的压力下寻找自己的出路,但是大多数报纸似乎在用尽浑身解数后依旧难有所获。传统纸媒到

  • “一带一路”国家《论语》译介工程

    2017年3月9日上午,“一带一路”国家《论语》译介工程在山东青岛正式启动。“一带一路”国家《论语》译介工程是青岛出版集团与中国孔子基金会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