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专业文献选读课程教学方法创新的思考

曹海娟
[摘 要]当前高校本科生普遍存在专业文献阅读能力不足的问题,如何通过专业文献选读课程教学方法的创新,全力启发、引导学生尽早养成专业阅读习惯是非常必要的。专业文献选读课程教学方法必须进行创新,可以从教师创新的积极性不高及学生配合的热情不够两个方面探寻影响教师教学方法创新的可能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探索出“教师管理学习小组,小组学生自治”的教学方法创新路径;另外,还可以根据课程教学方法的具体特点设计“小组成绩+个人成绩=总成绩”的课程成绩评价体系,以推动课程教法创新的顺利实施。
[关键词]教学方法创新;合作探究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7)09-0156-03
专业文献选读课程是我国高校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中设置的一门专业选修课,旨在培养学生基本的学术能力并提升其学术素养。许多高校在大二上学期开设本课程, 共34个学时,每周2个学时。但在教学实践中,因学生自身心理因素、图书馆硬件设施限制等各种主、客观原因,任课教师普遍感到学生对该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学习热情较低,“搭便车”、“浑水摸鱼”的情况时有发生,教学效果不理想。与此同时,在近年来的本科毕业论文指导过程中,笔者发现普遍存在诸如学生专业知识欠缺、文献搜索及阅读能力差、写作格式不规范、创新性不足等共性问题。这两个同时存在的问题,困扰并影响了本科教学质量及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因此,探索一套能培养学生文献阅读兴趣、提高学生文献阅读能力的课程教学方法,是提升教学质量,实现教学目标的必要选择。
学术界针对文献选读课程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展开了相关的研究与讨论。刘行[1]研究认为要提高经典文献选读课程教学效果,应综合采用“干中学”的教学方法并实行多名教师联合授课的教学安排。赵东海、景剑峰[2]认为在高等教育实践中实施“教、学、研、读”四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即在教师“教”与学生“学”的同时,着手強化学生在“研”与“读”环节的培养和训练,强调从传统的以“教”为轴心向以“读”为轴心的范式转变,借以提高学生专业文献知识的素养。薛辉、邹纯朴[3]认为在文献选读教学中,要将“问题意识”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强调通过自学质疑、问题提炼、课后自学等环节,培养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赵旭敏、王星[4]提出在专业文献选读教学时可以借助社会性软件(如QQ等)辅助大学本科课程教学,即在课程进行前引导学生组成学习共同体、课程进行中形成完整的辅助课堂教学方案、课程进行后辅助课程评价。已有研究为该课程教学方法的创新提供了必要的借鉴和参考。如何通过本门课程教学方法的创新,实现学生对文献选读课程从“厌学”到“乐学”、“会学”的跨越,是当前高校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鉴于此,本文在深刻认识专业文献选读课程教学方法创新对提高本科教学质量重要性的基础上,深入分析该课程教学方法创新动力不足的原因所在,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以有效提高学生文献阅读的能力。
一、专业文献选读教学方法创新的必要性分析
当前,高校本科生普遍存在专业文献阅读能力不足的问题,大学生能否在本科阶段掌握并运用这项技能获取所需的信息,一直被参与本科教学工作的教师所关注。其实对于高校学生来说,文献阅读是最重要的学习手段和环节。缺少了这一手段和环节,无论是对专业理论的接受,还是对教学内容的理解,甚至是毕业论文的选题与写作都将失去基础并变得十分困难。因此,通过教学方法的创新,全力启发、引导学生尽早养成专业阅读意识和阅读习惯,提高学生文献阅读能力,以促使学生在记录、总结、贮存、传播他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在本学科领域里找到自己感兴趣的某些专题;同时,要促进学生通过这种细水长流的学习、积累和探索方式,对本学科知识认真反复地进行思考,继而对加深专业学习很有好处。
总之,我们通过对该课程教学方法的创新,根本目的就在于能多维度、多层面地提高学生文献阅读的兴趣,激发他们通过专业文献阅读活动,学习和借鉴他人的研究成果,获取所需的专业知识,提高自己的专业认知水平;同时,能结合自己的专业提出新的见解、拿出新的方法、探索新的领域、发表新的成果,也为本科学生毕业论文的选题及写作提供素材和奠定基础。
二、专业文献选读教学方法创新的惰性分析
虽然文献阅读能力培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但在实际教学中却得不到应有的重视,教师教学视野狭窄保守,教学方法呆板单调, 导致教学效果并不如预期的理想。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教师创新的积极性不高
教师在任何一门课程教学方法的创新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众所周知,教学方法创新需较多的精力投入,但创新的结果并不一定都能成功,也就是说并非所有的教学方法创新都能取得预想的结果,得到学生的配合,获得同行的认可,尤其是学校教学质量评价部门的认同。但失败的风险却多由教师独自承担,这样一来,教师在进行权衡后,当然没有太大的意愿进行教学方法创新尝试。这是造成的创新动力不足的根本原因。教学方法的创新不单单对授课教师本身对提出了挑战,同时教学方法创新的有效实施也要求配套措施必须同时跟进和各部门之间的协调与配合。如专业文献选读课程的特点,决定了课堂教学形式、授课地点和授课时间会随着教学内容的变化而发生更改或调整,这些都需要院级、校级相关部门的审批和沟通,手续烦琐。而这些无疑会提高教师在教学方法创新方面的成本,增加创新的难度。此外,学校为了压缩成本,实践中本课程通常采用大班制授课形式,一百多人的课堂,教师教学方法创新操作起来困难较大,对教学进度的控制难以有效把握,因此教学效果的保证也就无从谈起。这是限制教师进行教法创新的外部客观原因。
(二)学生配合的热情不够
专业文献选读是围绕某一专业方向而进行的有计划、有选择的研究性阅读课程,主要是以专题为中心的合作探索型阅读教学模式。课程的特点需要对教师的作用进行重新定位,即教师应是学生阅读的指导者、组织者,而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才是主角。但现实情况与之相左,这是因为在传统“填鸭式”、“一言堂”教学方式的多年影响下,学生普遍觉得课堂上教师讲得越多越详细就越好,而这与当前专业选修课学时不断压缩的客观现实是不兼容的。与此同时,该课程的特点决定了学生要在课后花费较多的时间进行资料的搜集,这无疑增加了他们的学业负担并减少了他们的课余时间,对此学生有抵触情绪也是可以理解的。加上这门课程需要学生与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合作研究,而个别成员的“搭便车”行为,也会影响团队合作的积极性和热情。此外,我们知道学生专业阅读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如何用科学的评价指标或标准的形式来考查学生的学习效果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实践中多局限于提交一篇小论文或心得作为评价课程学习效果的手段,在当前网络如此发达的情况下,学生可以随意通过下载或复制,如此一来,学生更缺乏认真学习该门课程的动力。这些因素无疑也对教师教学方法创新的积极性产生了抑制作用。
三、专业文献选读教学方法的创新路径
本文在充分考虑学生学情的基础上,探讨旨在通过教学方法的创新达到提高本科生专业文献阅读能力和课程学习兴趣的可能途径,以帮助本科生更好地阅读专业文献,获取所需的专业知识,提高自己的专业认知水平,从而最终推动教学质量、人才培养质量“双元”教学目标的实现。
结合课程特点,笔者认为专业文献选读应采用小组研究性学习汇报为主,教师指导为辅相结合的形式展开教学活动。具体来说,就是以研究方向和志趣相似的成员自发形成的小组作为学习的主体,在此基础上,形成“教师管理学习小组,小组学生自治”的教学模式。
(一)引导学生设计方案,指导学生收集资料
为保证学习有序地进行,教师要指导各小组围绕选题方向设计方案,具体包括:进行文献阅读所采用的方法、阅读活动的安排等,其中文献阅读所采用的方法是方案设计的重点所在。鉴于该课程的特点,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明确告诉学生文献研究法和内容分析法是开展研究性学习的主要方法,并对各小组研究内容、研究重点、研究目的进行点拨说明。同时,教师向学生介绍文献检索的工具,指导学生有效地进行专业文献的检索。教师要坚持“授人以渔”的根本目标,让学生掌握文献阅读和理解的方法。有时,为了防止学生盲目无序地开展阅读活动,教师可在了解各小组专业知识需求倾向的前提下,分别向各组推荐合适的专业文献资料、期刊或具体的文章,指导学生进行相关资料信息的收集、分类、分析、提取。
(二)指导学生合作探究,并进行成果汇报
文献阅读是一个长时间积累的过程,教师要经常检查,及时过问,以了解各小组研究进展情况和遇到的困难,指导各小组进行合作探究,这种学习形式其实质就是在收集资料的基础上通过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协作、交流、切磋,对相关已有的研究文献及研究成果进行广泛阅读、思考并受到启发,这种多维、互动式的学习理念,促使学生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在自主和协作的环境中,在讨论与会话的氛围中开展阅读,学生既开阔了视野,又提高了学生的探索创新的精神,这些都有助于学生终生学习及自我发展。特别注意的是,探究活动要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切不可本末倒置,主次不分。
为检验学习文献阅读的效果,教师要认真组织好学生进行小组研究性学习成果汇报活动,当然形式不拘一格,可以让学生进行论文答辩,也可以进行多媒体展示,还可以举办活动进行阅读成果展示。在此基础上,通过教师对学生研究成果进行提问、总结、点评,可以让学生对选题内容有一个相对客观、全面的认知,激发学生在本学科领域里找到自己感兴趣的某些专题,从而有计划、有目的地积累材料,认真、反复进行思考。特别需要强调的一点是,教师要善于梳理并向学生介绍研究领域中最新的研究进展与研究动态,教师不要忽视这一工作,这项工作可以有效避免学生在后读学位论文选题时出现选题过于陈旧的问题,让学生少走弯路。
(三)指导学生撰写课程小论文,并進行科学评价
众所周知,论文是进行学术交流、总结文献阅读成果的基本方法。因此,课程结束后,指导学生写一篇课程小论文,以便推动学生对所选读的文献进行深入的思考。当然写论文是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基本训练,学生在文献阅读的基础上,最好能对相关领域研究成果进行深入思考后有所发现。这个过程就实现了学生从“读”的环节向“研”的环节的飞跃。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告诉学生学术论文的基础知识,要指导学生学习和掌握写论文的方法和技巧,有针对性地让学生领悟论文写作过程中在材料的取舍、层次的安排、中心的表达、段落的衔接、句式的选检、词汇的斟酌等方面要注意的问题,同时还要指导学生对所写的课程小论文进行多次修改,并对其进行审阅,让学生在反复斟酌和修改的过程中,反思所写论文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对照专业范文进行完善和提高。当然,学生学术写作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这需要学生长期不懈地阅读和积累。
如何才能对学生文献阅读的效果进行科学评价?我们知道,多层次全方位的科学评价体系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鉴于本课程采用“教师管理学习小组,小组学生自治”的教学模式,因此课程成绩评定采取“小组成绩(60%)+个人成绩(40%)=总成绩”的评价体系。具体来说,就是小组成绩评定原则上采取教师评定与小组评定相结合的方式,即教师对各小组进行成绩评定(主要从各组在发现问题的敏感度、分析问题的正确度、课堂交流的活跃度、研究汇报的完整度等方面来评价)。同时,为避免“搭便车”现象的发生,小组应结合其内部成员对研究任务的贡献度对各组员做出成绩评定,最终教师按小组打分、小组内打分各占50%,来确定各学生的小组成绩。至于学生的个人成绩则是由教师结合学生出勤率、课堂表现、论文写作质量等方面做出全面评定。最终每个学生的总成绩,则由教师根据组织教学的模式按小组成绩与个人成绩各占60%和40%的原则来综合确定。由此看来,学生在课上的表现情况、课下的努力程度都构成考核的要点,而且这种考核贯穿在课程学习的全过程,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主观能动性有着非常重要的激励作用。因此这种评价方式相对客观、全面、科学。
当然上述对该课程教学方法所进行的设计,只是一个初步的构想,到底可行性怎样,效果如何,还有赖于后续教学实践的检验以及方案的再调整和修正。
[ 参 考 文 献 ]
[1] 刘行.对提高会计学术硕士经典文献选读课程教学效果的思考[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6(11):212-214.
[2] 赵东海,景剑峰.“教—学—研—读四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15(2):16-20.
[3] 薛辉,邹纯朴.“问题意识” 为导向的 《内经选读》课程教学改革与探索[J].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2015(1):4-7.
[4] 赵旭敏,王星.利用社会性软件辅助大学本科课程教学研究:以《文献选读》课程为例[J].远程教育,2011(11):29-32.
[5] 孙海燕.指导学生进行专题性研究[J].中国职教,2008(3):94-95.
[6] 王丽,王晓洁.《财政学》教学方法创新研究[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14(1):75-79.
[责任编辑:刘凤华]
相关文章!
  • 高等教育人工智能应用研究综述

    奥拉夫·扎瓦克奇-里克特 维多利亚·艾琳·马林【摘要】多种国际报告显示教育人工智能是当前教育技术新兴领域之一。虽然教育人工智能已有约

  • 信息技术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

    赵娟娟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也是显而易见的,在教学中教师也跟紧时代的脚步,把信息技术巧妙地应用到了初中语文课堂中

  • 群文读写结合,美篇学以致用

    周亚新一直以来,语文教学的问题就是读写脱节,教师不能把作文的具体指导贯穿到阅读和写作的全过程。事实上,阅读与写作是语文教学中的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