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近郊农村居民的旅游概念界定

    刘莹

    城市近郊农村居民作为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的特殊产物,遍布于我国各大城市周边,随着我国城镇化比率逐年提高,将会有更多的民众经过这条转型之路。城市近郊农村居民特殊的属性(双重身份、收入多样性等)让他们既有别于城市居民又与传统农村居民相区别。近年来,城市近郊农村居民消费能力不断提升,旅游行为活跃,日益成为中国旅游发展过程中不可忽视的因素,但是旅游界却没有对该部分群体做出一个明确的界定,这无疑是研究该旅游群体的阻碍。本文以社会学为理论基础,力求明确界定城市近郊农村居民,希望以此为该市场的认识及开发提供理论借鉴。

    理论界之所以给出城市近郊农村居民一个明确的概念,很大部分原因是该群体是一个不断变化的群体,今天生活在城市的居民昨天可能就是生活在农村的居民,但是伴随着我国城镇化脚步的不断加快和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今天生活在农村的居民明天也可能变成地道的城市人。然而,在我国城市化发展的进程中无论是今天的城市居民还是生活在农村的居民都有可能经历或未来即将经历城市近郊的农村居民这么一个特殊的身份,在我国的现实社会中,的确也存在这样一部分群体。倘若我们想深入的研究该群体旅游消费的能力就要先从“根源”上来研究,那就是从农村居民开始研究。

    一、农村居民旅游行为的相关研究

    由于近年来,我国农村居民的家庭收入增长十分迅速,他们的出游动机也越来越强烈,于是国内涌现出许多学者对农村居民这一旅游市场的研究。国内对农村居民的最早研究,可以追溯到2004年周翀燕、李祝舜在《旅游学刊》上发表的《我国农民旅游市场开发初探》这篇文章,从文章我们看出,学者不仅分析了农民旅游市场的开发现状和农村居民旅游的偏好,而且也对农村居民旅游市场的开发趋势进行了展望,文章认为“农民旅游市场是一个潜力巨大尚未充分挖掘的市场”,并提出了农村居民的旅游特征,即:出游目的相对较单一,大多是仍以观光游览、宗教朝拜、探亲访友等为主,而农村居民选择以休闲度假为旅游目的的人数却很少;农村居民的消费总量很大,但是他们的人均消费量却很低,消费结构也很不合理,大都都集中在交通费以及参观游览费上;农村居民热衷于选择一些热点的旅游目的地,像北京、上海等这些著名的旅游城市是农村居民的首选;他们的旅游持续时间较长,地域性非常强,信息传递较快,但是相对于城市他们季节性较弱。造成农村居民具备如此旅游特征的最主要因素就是农村居民的收入增长缓慢并且他们的收入用途具备多样性。之后仇立慧、周忠学也曾经分析了我国农民旅游市场的基本特征以及市场潜力。

    学者们在对农村居民旅游的研究中,他们普遍的认为造成农村居民的旅游现状原因很大一部分是家庭收入的限制。我国政府目前大力扶持“三农”,学者们显然已经意识到了国内农民旅游市场具备很大的潜力,应该着重从整体上来研究国内农民的旅游市场,但是我国不同地区的农村居民收入的差距十分明显,显然是我国所面临的一大社会现实,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农村居民收入较高,而西部地区农村居民的收入则非常低,我国城市近郊地区的农村居民家庭收入相对城市偏远地区的农村居民收入偏高已经是国内不争的事实。早在2004年,国内农民人均的纯收入已经接近300美元,东南沿海一些经济发达的地区,农村居民的人均纯收入早已高达475美元,完全已经具备其相应的经济能力来进行旅游活动。因而,我们对农民旅游市场进行细分来研究是非常非常有必要的。

    二、城郊的定义及特点

    在学术界中,关于城郊居民的研究确有很多,对该群体的研究主要涉及社会学、地理学、人类学等学科,学术界对该部分群体的界定,也随之从不同角度进行界定,可以看出不同学科界定的侧重点就各不相同。关于城郊的概念,我国旅游界大都采用朱春红1997年 对城郊下的定义。城郊(Suburb),即城市郊区的简称,它是城市地域结构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环境向农村环境转换的过渡地带,是一个城市功能和农村功能互为渗透、社会经济发展特殊而又十分活跃的地区。该定义从地理界限的角度对城郊做了界定,这与国外对城郊的界定有相通之处,美国学者Walter T. Martin,于1956年研究了城郊居民的社会关系结构,他认为,城郊居民的内涵主要集中在“城郊”这个范畴上,并把“生态位置”作为城郊地区的最显著的特点,此外,与市中心联系频率以及人口的密度和规模也作为衡量城郊的范畴。

    一般而言,学术界将城市的郊区分为城市的近郊、中郊和远郊,或只分为近郊和远郊两种。而在中国,早在距今约3000多年以前的周朝,在制度上也曾经有过近郊以及远郊的体现,据史书记载:“邑外为郊,离城里50里为近郊,百里为远郊”。然而,随着城市化的迅猛发展和城市规模的大小不同,以50里为近郊,而100里为远郊的标准早就已经不符合社会现实。旅游学者们在他们研究近郊和远郊的旅游时,曾试图寻找一种更具备说服力的标准,于是就出现了一种居民到访率的说法。吴必虎等 于1997年就对上海、西安、成都和长春等城市的居民进行过一次居民到访率在空间分布上的抽样调查。根据其研究结果显示,如果以城市中心为辐射点,在15KM范围内,居民的到访率是最高的,占到了91.2%,50KM范围内居民的到访率为59.5%,在超出这个范围以后,居民到访率呈直线下降的趋势。吴必虎等学者试图用居民到访率来划分近郊和远郊,当然对于居民出游半径而言无非是一种角度新颖的方法。

    本文为了研究更为便利,把城郊划分为了近郊和远郊两个区域,近郊我们理解为紧邻城市市区的城乡结合部、城乡交错带以及城市的乡村(城市周边的乡村地区)较为合适。近郊作为郊区的一部分,当今的学者对其也有不同的说法,如城市边缘带(urban fringe)、城市蔓延区(the area of urban sprawl)、城市阴影区(urban shadow area)、城市结合部(city country fringe)、城乡交错带(urban rural fringe)。

    城市近郊呈动态化的过程,是一个极不稳定的区域,其变化受城市化进程的影响。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城市近郊则是在动态过程中最先被城区“蚕食”和“接触变质的区域”。昨天的新郊区变成今天的成熟的郊区,以至明天的老郊区和内城。

    三、近郊的界定

    城市近郊是城市化的进程最为活跃、土地利用的结构变化的速度最快、其农业景观和城市的景观互为渗透、相互结合的城市边缘地带。城市居民的需求规定了城市近郊特定的支持功能,它是市区人流以及物流的疏散地,同时也是城市和农村两大生态系统的缓冲区。随着城市不断对外的交通延伸、工业伸展以及住宅扩散等城市的推动作用增强,城市呈现出离心式和外延式的空间过程。当然,全国各地的情况也会有所不同,主要是根据当地中心城市的旅游消费的辐射力而定,一般认为城市越大,近郊的范围就越大,反之则越小。

    随着近年来我国城市化发展的迅速,城市近郊的特征也逐渐凸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城镇化水平高,居民收入呈多样化,经济活动以非农产业为主,并趋向于多样化;

    2.处于城市公共交通(公交、地铁、BRT)辐射范围内,文化、科技、卫生、教育、通讯事业有一定基础;

    3.以农村居民为主体,但是该部分人群正处于市民转型期;

    4.管理上既有农村的特点又有城市的特性;

    5.与城市居民融合不好,处于相对弱环境之中。

    四、城市近郊农村居民的界定

    本文的城市近郊农村居民可以从两个维度理解。首先,可以根据地域性进行划分,包括居住在城市周围农村地区的居民。跟据人民日报的统计资料显示,截至2008年初,我国共有设市城市655个,我们如果按照平均每个城市有100个行政村意义上的城郊村来计算,城郊地区的农村至少有6.5万个,约占全国65万多个行政村的10%,按我国7亿农村居民计算,居住在城郊居民至少有7千万;其次,我们根据居民的身份属性来划分,他包括受我国大力促进城镇化发展的影响,部分面临城镇转型的农村居民和刚刚转型为城镇居民自己却还没完全脱离农民身份的人。据社科院统计资料显示,我国每年转型的农村居民约为2000万,加上转型后没完全脱离农民身份的人和等待转型的农村居民这部分群体数量将更多。

    由于我国城镇化发展迅速,今天的城市近郊农村居民可能就是明天的城市中人,但是这部分群体确实切实存在的。社会学认为该部分群体具有城镇化模式多,收入来源多样性;双重身份,法律上已经是市民,但观念上是农民(针对部分转型后群体);赋权不足,社会保障差;处于相对弱环境,与城市人融合不好等特征。

    (作者单位:山东女子学院)

相关文章!
  • 关于供水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与企

    李娟中图分类号:D412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674-1145(2019)6-003-01摘 要 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各行各业形成良好的发展趋势,在激烈的

  • 北京市档案馆举行新馆正式启用

    6月9日上午,北京市档案馆举行新馆正式启用揭牌活动,程勇、徐俊德、王芸、陈乐人、马素萍、李立军、曲安、郭飞同志参加。北京市档案馆新馆作为

  • 以“党员之家”为载体加强民办高

    樊华妍学生党员的后续教育和管理是民办高校党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员发展工作的延续和深化。只有将发展和教育相结合,才能提升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