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大学生网络素养现状及提升对策
曾琤
【摘 要】作为伴随信息技术成长的大学生群体,“90后”大学生受到网络的影响较深。就目前现状来看,“90后”大学生普遍存在缺乏网络使用的自我约束力、缺乏辨别网络内容真实性能力和缺乏正确的道德法律意识等多种问题,值得教育界给予充分的重视。本文在分析“90后”大学生网络素养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提升“90后”大学生网络素养的对策。
【关键词】“90后”;大学生;网络素养;提升对策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媒体给“90后”大学生的思想素质、文化素质和身心素质都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值得教育界给予充分的重视。各高校应该针对“90后”大学生的网络素养现状,积极开展教育引导工作,为社会培养出更多高素质的人才。
一、“90后”大学生网络素养现状
(一)缺乏网络使用的自我约束力
就目前来看,大多数“90后”大学生在使用网络的过程中出现失去自我约束力的情况。根据网络数据,有80%左右的学生每天花费1-3小时上网。在“90后”大学生中,约有34%的学生使用网络聊天,32%左右的学生利用网络玩游戏,仅有21%的学生利用网络查资料。可以看出,“90后”大学生使用网络主要是为了从事与学习无关的活动。而对于大学生来讲,其主要任务是学习知识,因此花费大量的时间娱乐并不利于学生的发展。但是,多数学生在网络面前失去自控能力,并没有利用网络学习。
(二)缺乏辨别网络内容真实性能力
在网络中,包含有大量的不实信息,需要加以辨别。但就实际情况而言,“90后”大学生常常出现容易被网络留言鼓动的现象,不是跟风评论,就是产生对社会现实的偏见认识。据调查显示,在接触到网络上的热点话题后,几乎有一半的“90后”大学生会选择跟帖。大学生作为国家的栋梁,理应客观且全面的看待一些时事问题,并且应该敢于质疑,从而避免受到不法分子的舆论引导。但就目前来看,“90后”大学生群体普遍缺乏辨别和分析网络信息真实性的能力,其辨别能力急需提高。
(三)缺乏网络防范意识
在虚拟网络环境中,存在一些不法人员,妄图通过网络谋取利益。而“90后”大学生的心理普遍不够成熟,由于较少接触社会,人生阅历较浅,容易轻信他人,在缺乏网络防范意识的情况下,较容易被不法人员利用或造成伤害。
(四)缺乏正确的道德和法律意识
近几年来,网络上常会出现人肉搜索事件。分析这些事件可以发现,“90后”大学生常成为这些事件的参与者。这类事件往往会牵连到无辜的网友,他们的家庭住址等信息被公布在网络上,侵犯了他人的隐私权。而这些公布信息的“90后”大学生们,在事情发生后还没有意识到自己违反了法律规定。此外,也常有“90后”大学生在网络上通过发布一些虚假信息吸引他人的目光。而这些学生发布的信息很可能导致校同事件,并波及社会,从而不利于社会的发展。因此从总体上来看,“90后”大学生普遍存在着缺乏道德和法律意识的情况,其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形成也容易受到负面影响。
(五)缺乏网络素养教育
对于“90后”大学生来讲,学校是他们在大学期间学习成长的主要场所。所以,高校需要担负起培养大学生网络素养的责任,推动大学生的素质教育发展。但就实际情况而言,多数高校并没有将网络素养教育纳入到学校的教育体系中。在缺乏完善的网络素养教育课程体系以及课程评价体系的情况下,“90后”大学生的网络素养无法得到真正的提升。
二、“90后”大学生网络素养提升对策
(一)加强与媒体及社会组织的合作
在网络环境下,高校应该加强与媒体及社会组织的合作,通过共同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网络教育环境。一方面,高校可以邀请媒体组织,发挥其资源优势开展丰富多彩的网络教育活动,使思想教育和实践教育得到有效结合。另一方面,高校可以通过与社会组织及媒体合作加强对网络素养教育的舆论宣传。通过多种渠道,以多种形式进行宣传,使更多的人认识到大学生网络素养培养的重要性,为学生创造良好网络环境。同时,高校应该倡导媒体行业自律,并监督网站承担自身的责任,定期开展网络纠查活动。而通过开展该活动,将能使网络中存在的大量黄色信息和反动违法信息得到删除。此外,“90后”大学生作为个性独立的一代人,更希望通过自身的探索认识网络。因此,高校应该加强与社会组织的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多参与网络实践活动的机会。
(二)完善对学生的政治思想教育工作
对于“90后”大学生来讲,在网上发表言论和交友互动已经成为生活中的一部分。面对这一情况,高校应该根据“90后”大学生的特点完善政治思想教育工作,加强对学生网络素养的培养。一方面,学校设置网络素养教育课程,并根据年级设立不同的课程体系,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另一方面,学校要建立校同网络舆情监测机制,避免学生受到不法人员的煽动。比如在面对一般性网络舆论时,学校需要及时对学生中存在的问题给予回应,做好舆情事件的预案和趋势判断,并及时采取应对措施。在面对特殊性网络舆情事件时,学校负责人还要做好相关信息的整理和分析工作,及时将情况向上汇报,继而使事件得到及时处理。此外,各高校需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要想对学生开展网络素养教育,就先要确保教师拥有良好的网络素养。为此,学校要开展教师网络素养普及教育工作,并且督促教师关注“90后”大学生的舆情动态,更好的开展舆情引导工作。
(三)积极发挥榜样示范作用
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90后”大学生比较排斥学校开展的思想政治教育。但是,对于学生来讲,父母的教育对他们也有一定的影响。所以,高校应加强与学生家长合作,使学生家长发挥积极的示范引导作用。一方面,家长应以身作则展现自身的自控能力,在网络行为自我管理、网络法律法规遵守和网络信息辨识等方面给学生带来一定的示范效应。另一方面,家长也应加强对网络知识和技术的学习,通过网络加深与学生的交流,以亲情感化学生,并且以自身行为给学生提供示范,将能使大学生产生理性上网的思维,继而更好的消除网络对“90后”大学生的负面影响。而在大学生踏人社会之前,学会理性的使用网络不仅意味着学生网络素养的提升,也意味着大学生能够更好的利用网络学习和工作。
(四)挖掘学生主观能动性
作为极有个性的一代人,高校还应该致力于挖掘“90后”大学生自我网络素养培养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养成谨慎和自律的良好习惯,继而使网络素养得到内化。一方面,学校要开展丰富多彩的网络实践活动,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接触一些客观的网络信息。比如,学校可以通过创办刊物、开展讲座和创办校园新闻博客等方式开展网络实践活动,从而使学生参与网络实践的积极性得到提高。另一方面,为了避免网络素养教育成为单向信息灌输,高校还要加强对大学生信息筛选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自觉进行网络信息的筛选。此外,学校要大力进行网络道德规范的弘扬,并且号召学生自觉遵循网络礼仪,以规范自身的网络行为。
总之,大学生是国家未来发展的希望,所以家庭、社会和学校需要联合起来加强对“90后”大学生网络素养的培养,使其网络素养不高的现状得到改善。此外,网络媒介素养的形成除了依靠教育和引导,还要依靠学生的自我学习。因此,学校也要发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其网络素养得到有效提升。
【摘 要】作为伴随信息技术成长的大学生群体,“90后”大学生受到网络的影响较深。就目前现状来看,“90后”大学生普遍存在缺乏网络使用的自我约束力、缺乏辨别网络内容真实性能力和缺乏正确的道德法律意识等多种问题,值得教育界给予充分的重视。本文在分析“90后”大学生网络素养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提升“90后”大学生网络素养的对策。
【关键词】“90后”;大学生;网络素养;提升对策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媒体给“90后”大学生的思想素质、文化素质和身心素质都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值得教育界给予充分的重视。各高校应该针对“90后”大学生的网络素养现状,积极开展教育引导工作,为社会培养出更多高素质的人才。
一、“90后”大学生网络素养现状
(一)缺乏网络使用的自我约束力
就目前来看,大多数“90后”大学生在使用网络的过程中出现失去自我约束力的情况。根据网络数据,有80%左右的学生每天花费1-3小时上网。在“90后”大学生中,约有34%的学生使用网络聊天,32%左右的学生利用网络玩游戏,仅有21%的学生利用网络查资料。可以看出,“90后”大学生使用网络主要是为了从事与学习无关的活动。而对于大学生来讲,其主要任务是学习知识,因此花费大量的时间娱乐并不利于学生的发展。但是,多数学生在网络面前失去自控能力,并没有利用网络学习。
(二)缺乏辨别网络内容真实性能力
在网络中,包含有大量的不实信息,需要加以辨别。但就实际情况而言,“90后”大学生常常出现容易被网络留言鼓动的现象,不是跟风评论,就是产生对社会现实的偏见认识。据调查显示,在接触到网络上的热点话题后,几乎有一半的“90后”大学生会选择跟帖。大学生作为国家的栋梁,理应客观且全面的看待一些时事问题,并且应该敢于质疑,从而避免受到不法分子的舆论引导。但就目前来看,“90后”大学生群体普遍缺乏辨别和分析网络信息真实性的能力,其辨别能力急需提高。
(三)缺乏网络防范意识
在虚拟网络环境中,存在一些不法人员,妄图通过网络谋取利益。而“90后”大学生的心理普遍不够成熟,由于较少接触社会,人生阅历较浅,容易轻信他人,在缺乏网络防范意识的情况下,较容易被不法人员利用或造成伤害。
(四)缺乏正确的道德和法律意识
近几年来,网络上常会出现人肉搜索事件。分析这些事件可以发现,“90后”大学生常成为这些事件的参与者。这类事件往往会牵连到无辜的网友,他们的家庭住址等信息被公布在网络上,侵犯了他人的隐私权。而这些公布信息的“90后”大学生们,在事情发生后还没有意识到自己违反了法律规定。此外,也常有“90后”大学生在网络上通过发布一些虚假信息吸引他人的目光。而这些学生发布的信息很可能导致校同事件,并波及社会,从而不利于社会的发展。因此从总体上来看,“90后”大学生普遍存在着缺乏道德和法律意识的情况,其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形成也容易受到负面影响。
(五)缺乏网络素养教育
对于“90后”大学生来讲,学校是他们在大学期间学习成长的主要场所。所以,高校需要担负起培养大学生网络素养的责任,推动大学生的素质教育发展。但就实际情况而言,多数高校并没有将网络素养教育纳入到学校的教育体系中。在缺乏完善的网络素养教育课程体系以及课程评价体系的情况下,“90后”大学生的网络素养无法得到真正的提升。
二、“90后”大学生网络素养提升对策
(一)加强与媒体及社会组织的合作
在网络环境下,高校应该加强与媒体及社会组织的合作,通过共同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网络教育环境。一方面,高校可以邀请媒体组织,发挥其资源优势开展丰富多彩的网络教育活动,使思想教育和实践教育得到有效结合。另一方面,高校可以通过与社会组织及媒体合作加强对网络素养教育的舆论宣传。通过多种渠道,以多种形式进行宣传,使更多的人认识到大学生网络素养培养的重要性,为学生创造良好网络环境。同时,高校应该倡导媒体行业自律,并监督网站承担自身的责任,定期开展网络纠查活动。而通过开展该活动,将能使网络中存在的大量黄色信息和反动违法信息得到删除。此外,“90后”大学生作为个性独立的一代人,更希望通过自身的探索认识网络。因此,高校应该加强与社会组织的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多参与网络实践活动的机会。
(二)完善对学生的政治思想教育工作
对于“90后”大学生来讲,在网上发表言论和交友互动已经成为生活中的一部分。面对这一情况,高校应该根据“90后”大学生的特点完善政治思想教育工作,加强对学生网络素养的培养。一方面,学校设置网络素养教育课程,并根据年级设立不同的课程体系,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另一方面,学校要建立校同网络舆情监测机制,避免学生受到不法人员的煽动。比如在面对一般性网络舆论时,学校需要及时对学生中存在的问题给予回应,做好舆情事件的预案和趋势判断,并及时采取应对措施。在面对特殊性网络舆情事件时,学校负责人还要做好相关信息的整理和分析工作,及时将情况向上汇报,继而使事件得到及时处理。此外,各高校需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要想对学生开展网络素养教育,就先要确保教师拥有良好的网络素养。为此,学校要开展教师网络素养普及教育工作,并且督促教师关注“90后”大学生的舆情动态,更好的开展舆情引导工作。
(三)积极发挥榜样示范作用
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90后”大学生比较排斥学校开展的思想政治教育。但是,对于学生来讲,父母的教育对他们也有一定的影响。所以,高校应加强与学生家长合作,使学生家长发挥积极的示范引导作用。一方面,家长应以身作则展现自身的自控能力,在网络行为自我管理、网络法律法规遵守和网络信息辨识等方面给学生带来一定的示范效应。另一方面,家长也应加强对网络知识和技术的学习,通过网络加深与学生的交流,以亲情感化学生,并且以自身行为给学生提供示范,将能使大学生产生理性上网的思维,继而更好的消除网络对“90后”大学生的负面影响。而在大学生踏人社会之前,学会理性的使用网络不仅意味着学生网络素养的提升,也意味着大学生能够更好的利用网络学习和工作。
(四)挖掘学生主观能动性
作为极有个性的一代人,高校还应该致力于挖掘“90后”大学生自我网络素养培养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养成谨慎和自律的良好习惯,继而使网络素养得到内化。一方面,学校要开展丰富多彩的网络实践活动,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接触一些客观的网络信息。比如,学校可以通过创办刊物、开展讲座和创办校园新闻博客等方式开展网络实践活动,从而使学生参与网络实践的积极性得到提高。另一方面,为了避免网络素养教育成为单向信息灌输,高校还要加强对大学生信息筛选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自觉进行网络信息的筛选。此外,学校要大力进行网络道德规范的弘扬,并且号召学生自觉遵循网络礼仪,以规范自身的网络行为。
总之,大学生是国家未来发展的希望,所以家庭、社会和学校需要联合起来加强对“90后”大学生网络素养的培养,使其网络素养不高的现状得到改善。此外,网络媒介素养的形成除了依靠教育和引导,还要依靠学生的自我学习。因此,学校也要发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其网络素养得到有效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