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教学中“弘扬传统文化、落实立德树人”的策略研究
摘要:古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其中蕴含了人文教育和立德树人的丰富资源。拟从青少年实际出发,深入探讨在古诗词教学中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落实立德树人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古诗词教学;传统文化;立德树人;策略
古诗词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典型代表,既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又富含中华民族核心思想理念、优秀传统美德和深厚的人文精神。在小学至高中阶段的语文教材中,古诗词占了很大的比重。古诗词教学是“弘扬传统文化、落实立德树人”的重要途径。
“立德”一词最早见于《左传·襄公二十四年》:“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树人”一词最早见于《管子·权修》:“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我国进入了飞速发展的新时代,“立德树人”逐渐被确立为我们教学的根本目标和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設者和接班人”已成为教育工作者的共识。作为国学爱好者,守护、传播优秀传统文化,责无旁贷,义不容辞。近几年,笔者带领大学生志愿者,深入廊坊市多所中学,了解古诗词教学现状,结合学生实际不断探讨古诗词教学中“弘扬传统文化、落实立德树人”的有效策略,这既是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需要,也是全面、持续提高学生语文核心素养进而实现立德树人目标的需要。现就如何在中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渗透优秀传统文化、落实立德树人谈一谈自己的看法。一、挖掘古诗词传统文化内涵,落实立德树人的目标
中学语文教材里的古诗词都是精心选择的,每一篇都是传统文化中的经典。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深入挖掘每一篇古诗词所蕴含的传统文化因子,参照教育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中的有关规定,以文化启蒙、文化认知、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为各学段的重点,构建具有家国情怀、社会关爱、人格修养三大板块的传统文化教育课程内容,提出相应的教育目标、内容建议和相关典型案例,把传统文化知识、文化观念、文化精神等作为教学的重点之一。例如,教学《离骚》(节选)时,重点要理解屈原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洁身自好的高尚人格;教学《孔雀东南飞》时,要引导学生了解古代婚姻制度,探究焦、刘婚姻悲剧的根源,理解古人对美好爱情、婚姻的追求,从而形成正确的爱情观;教学《送母回乡》时,引导学生充分感受“爱和孝”的文化内涵,品味“爱和孝”的真谛和生生不息的孝道文化;教学《贫交行》时,要让学生珍惜友情,明白真正的情谊是相互成长,对贿赂之交、势利之交、酒肉之交应嗤之以鼻,要交诤友,远离损友;学习《劝学》时,激励学生在学习和未来的工作中要知难而进,持之以恒,永不言弃;教学曹操的《短歌行》和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可以探究古人入世和出世的不同人生态度。二、挖掘兴趣点,在诵读中“弘扬传统文化、落实立德树人”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优秀古典诗词最突出的特征之一就是音韵美,讲究平仄相间、音节谐婉,语句抑扬顿挫,读之朗朗上口,听之和谐悦耳,这是最容易吸引和激发学生兴趣的地方。唐代大诗人白居易《与元九书》中有一句名言:“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声,莫深乎义。”因此,诗词阅读教学一定要从朗诵开始,读出感情,读出味道,在诵读中学生自然会受到感染,达到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效果。
1.重视朗诵方法的指导。教师要努力练就过硬的朗读功夫,范读时注意古诗词句读、押韵、半仄、对仗的特点,也可以利用朗诵名家、学生中间的特长生做引领,还要与时俱进,采取配乐、录音等方式增强朗读效果,运用比赛、点评等方式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
教师配乐朗诵《满江红·怒发冲冠》,引领学生感受词人为国立功、满腔忠义奋发的豪气,体会作者重整山河的决心和报效祖国的赤子忠心;跟着名家一起朗诵《游子吟》,深情地朗诵使学生沉浸于古诗词的孝道美德,促使其内心深处对于孝道拥有独特的感悟;朗诵《石壕吏》《琵琶行》,要读出对贫苦百姓、对琵琶女的深切同情;朗诵《蜀相》,要读出对贤相诸葛亮的敬佩之情。
2.重视学生的思维训练,指导学生有感悟地朗诵。只读不思,效果不佳。要把朗诵和思考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在朗诵中有所感悟,才能更好地弘扬传统文化、落实立德树人。“善教者授其法也”。教师特别注意对关键词、重点语句的点拔,通过朗诵让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和熏陶。
例如,朗诵《青玉案·元夕》,词作上片作者写火树,固定的灯彩;写星雨,流动的烟火。然后写车马、鼓乐、热闹的人群,载歌载舞,鱼龙曼衍,令人目不暇接。下片却强调:“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专意写人,在百千游人中只寻觅一个,但总是踪影皆无,看似已无希望,但主人公苦心痴意终于寻觅到一位立于灯火零落处的自甘寂寞的孤高女子,词人追求的境界之高一目了然,可谓寓意深刻。朗诵时要引导学生展开想象,体会主人公追求的高远意境,感悟作者政治失意后,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孤高品格。
朗诵古诗词要求学生做到“读进去”和“读出来”。“读进去”就是读中有思考,“读出来”就是读中有感悟。如教学《游褒禅山记》,文中写道:“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教师要引导学生思考:作者的收获是什么?你有什么感悟?边读边思考,边读边表达感悟,是行之有效的朗读指导方法。
3.重视指导学生背诵积累古诗词。好的诗歌就和酒一样,酝酿日久,香味越浓,陶冶心灵的作用就越显著。古人那些美好的思想、情感自然而然就会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如何才能让学生乐于背诵古诗词呢?教师要率先垂范、身体力行,以丰富的积累和恰当的“炫耀”激励学生,使他们产生羡慕之情;还要教给学生一些背诵的方法和技巧,使他们克服畏难情绪;也可以组织学生定期举行赛诗会,开展“飞花令”游戏,使学生体会到背诵古诗词带来的快乐。
三、挖掘群文阅读的优势,增强“弘扬传统文化、落实立德树人”的力度
群文阅读,是近几年在我国教育界流行的一种具有可操作性、取得良好效果的阅读教学方法,一般是师生选择一个或几个有意义的主题,然后围绕主题选择一组有关联的文章,师生围绕议题进行阅读、讨论,集体鉴赏,最终达成深化认识、增强阅读效果的目的。群文阅读方式改变了语文教学“课文平行、主题并列、知识无序”的格局,能够使文章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凸顯出来,利于主题进一步拓展和提升,提高阅读质量。教师应该依据文化内涵的关联性整合教材中的古诗词篇目,也可补充相关篇目,分类作群文阅读,使传统文化学习系统化、深刻化,帮助学生深刻理解传统文化的价值观,构建自己的精神家园。
例如:
(1)人与自然类群文阅读,引导学生探究古人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理念,如《归园田居》《饮酒》《竹里馆》等;
(2)民族精神类群文阅读,引导学生感悟民族精神的内涵,如《春望》《江城子·密州出猎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等;
(3)人生感悟、人生价值观类群文阅读,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较为集中地获得生存、发展、待人、处世方面的启迪,从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如《周公》《孟子·离娄章句下》《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等。四、成立诗词爱好者社团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
鼓励中学生与大学生结对子,在大学生社团的指导下,成立朗诵社、创作社、研究会等社团,培养爱好者,扩大影响力,有计划地举行诗词朗诵会、诗词专题讲座 、诗词大会、古诗词文艺沙龙、访古游学等专题活动,搭建交流、展示的平台,拓宽学习渠道,扩大阅读面,积极营造学习、研究古典诗词的良好氛围。从而让植根于古诗词这块沃土的优秀传统文化之树在学生心中茁壮成长,开花、结果。
利用假期,在社区服务活动中,笔者做了一场“诵读经典诗词,传承优秀文化”的讲座,有20余名青少年参加,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这既活跃了青少年的文化生活,又创新了德育教育的途径,为推进我市文化建设、建设美丽廊坊尽了微薄之力。
总之,古诗词以其精炼丰富的语言、朗朗上口的节奏和意蕴深远的内涵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中学古诗词教学不仅能够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还能带给青少年审美享受,更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增强青少年的内在修养和精神力量,达到立德树人的目的。参考文献:
[1] 高玉梅. 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悦纳度的途径[J]. 河北大学学报,2013,(7).
[2] 王骁. 谈在大学生中进行“经典育人”的有效途径研究[J]. 语文教学之友,2018,(8).
【基金项目:2019年度廊坊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课题“基于‘诵经典·明礼仪的廊坊市青少年德育创新途径研究”的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为 2019064】
作者简介:王骁(1990—),女,廊坊师范学院讲师,主研方向为国学与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