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金融背景下商业银行的竞争策略研究

    胡圣佳

    【摘 要】 随着移动设施的普及程度不断提高以及互联网基础设施的不断普及,人们接触互联网越发便捷,在此基础上的互联网金融的不断发展也就成为了新兴行业中的一个迅猛的势头,这就对传统商业银行造成了很大的业务上冲击,同时把传统的银行业务进行了进一步的细分,本文将简单回顾以往的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历史,并对商业银行的竞争策略提出建议性的见解,为商业银行在互联网金融时代中寻找出路。

    【关键词】 互联网金融 传统银行 转型发展

    一、互联网金融发展历程分析

    我国的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从90年代开始兴起的互联网经济,在长达二十余年的过程中经历了两次重大变革。

    第一次变革就是建立在传统银行业上进行网络化的业务拓展,其中有几项核心产品能够代表当时的第一波互联网浪潮。首先就是电子银行于网络银行的开展,第一种是把银行虚拟化,并通过网络的方式为客户提供传统银行能够办理的业务。另一种是网上银行,就是将银行与互联网深度结合,将自身的业务移交到互联网平台,最终实现高效率执行,在我们国家的银行主要是采取第二种发展模式。网络交易证券是另一个重要特征,即使用互联网的信息来对当下金融市场的走向进行预测和判断,并在这些信息的基础上开展证券投资活动,集体包括了证券的交易、发行以及金融新闻、信息公开各种衍生品。我国的实体证券交易所往往拥有了自己的互联网交易平台,并在网站上发布信息、提供服务,或者是互联网公司在自身网站上提供金融相关服务。还有一种业务方式,就是将保险业与互联网结合,首先是属于传统保险公司建立网站推荐自家保险:另外还有互联网公司涉足保險业,此外,还有第三方建立网站为保险业与公众之间搭建桥梁,为行业提供沟通平台,这是传统第一波互联网金融浪潮中的传统金融行业的发展。

    互联网金融发展的第二波浪潮就是我国自智能手机的不断普及以来,传统金融在云计算、大数据、互联网络、物联网的加持下,实现了又一次的传统金融的变革与进步,这其中包含了一些更为新颖的互联网产品形式。其中包括了我们最为熟知的网络支付:以第三方信誉为担保的网络支付,以自身信用保证互联网交易的顺利进行,使得在网络交易过程中的交易风险大大降低,一方面交易平台充当了交易过程中的中间人,另一方面也为央行与商业银行控制与监督市场整体秩序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还有互联网贷款业务,也就是在民间出资人在网络平台上放出贷款的一种金融产品,实际上是传统民间贷款在互联网平台上的一次转型。此外还有金融信息的数据检索,将各个金融交易场所的金融信息进行沟通与合拢,将新型的金融产品信息一并发布,降低了金融市场参与者的信息检索成本以及交易的风险。在以上产品的结合之下,一种具有综合金融信息处理、标的交易、信贷业务的统一金融平台也就应运而生,在此基础上推出的金融产品实现了结合共通,大大提高了金融市场的运行效率。

    二、互联网金融背景下商业银行发展的优势分析

    (一)互联网金融的相对优势。1、用户基数大。我国上网用户的数量随着我国的互联网基础设施与智能设备的普及不断增加。在这个庞大的用户基数上,传统金融行业就无法享受如此庞大的潜在用户,在这一方面互联网金融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2、信息传递及时且充分。在信贷市场中由于交易频率较低,所以传统信贷业务的重点往往都在大型企业上,对于中小企业的资金要求往往由于信用信息的模糊、信用记录的缺乏的原因而导致贷款无法放出。但是互联网信贷业务可以在客户其它的交易记录中记录大量的信用信息,在贷款交易过程中实现信息的共用共享。并且在金融交易场所,任何一个重要的信息都能够及时传递到交易人手中,所以信息的传播效率是远大于传统金融业的,这也有利于投资人及时对市场信息作出反应,谋取更大的利益。3、便捷的交易平台。第三方的信用平台交易模式已经成为了互联网金融过程中的一个核心支柱,无论是哪一个互联网经济活动几乎都离不开第三方信用平台的帮助,通过信用支付,客户逐渐将传统的银行提取、现金、支票等支付方式边缘化,转向移动支付。4、交易范围广且快速。互联网交易过程只需要人们操作自己的电子设备,免除了传统银行冗余的操作流程与操作手续,商业银行需要经过信用考察,签订合同,钱款提取等等各个环节,从交易的一方到另一方耗费时间久,然而互联网几乎是时间的无缝对接,明显更有优势。

    (二)商业银行的比较优势。1、资本积累充分,我国的银行发展历史相对互联网金融企业更为雄厚,尽管互联网企业的增加速度极快,不过就行业的总体规模以及实际的交易规模是远远无法与传统商业银行相比的。2、客户积累悠久,传统商业银行在以往几十年的交易过程中积累了充分的客户源,稳定的客户来源在金融行业是衡量盈利能力的一个重要的标准。将互联网为自己所用的商业银行在借用互联网开展自身业务时,其客户来源是十分广泛的。3、风控体制完善,金融在本质上是对收益与风险进行权衡的一个行业,风险管理与控制是金融业的正常运行的一个重要前提。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能力经过了多年的市场波动、违约经验、监管风波、外汇与利率波动的历练,已经形成了十分成熟的管理系统,建立各个不同的指标衡量风险,严格控制各类投资的进行。4、平均信用程度较高,由于传统金融行业更加悠久的经营历史以及更高的资金准入门槛,传统金融行业的信用能力是明显高于互联网金融的,坐拥庞大的资金量与多年的交易经验,传统银行业有更高的信誉程度。

    三、商业银行在互联网金融背景下的发展策略分析

    (一)积极引入互联网的新型交易方式。增加自身产品的新颖程度。技术的更新必定是前进上升的,传统银行业在竞争的同时不能忽视这一重要的结论,互联网的出现对于传统金融行业也是一个宝贵的发展机遇。无论是良心竞争还是积极合作,对于传统银行业的利好是远大于单纯地与互联网金融竞争的。充分发挥互联网的高效互联、信息共享的优势,同时发挥自身更加高的信誉程度,开发更加人性化与精确化的金融产品。一方面要积极利用互联网增进自身的信息优势,从账户的支付、购买、交易记录上充分了解客户需求,发挥自身经营历史上与实体经济行业的深厚的合作基础,实现优势互补,扩大自身体量。在贷款业务方面,要完善对小额资金的信贷业务的考察体系。争取中小企业的信贷市场,发挥自身管理控制风险的经验与控制体系的优势,打造更适用于中小企业的互联网线上融资、投资平台。为潜在客户的发掘提供帮助。

    (二)提供人性化服务。实际上就是将以往“一刀切”式的服务方式进行改进,向每一个客户提供更加适用于他们实际情况的金融服务与金融产品,商业银行在线下服务方面拥有着自己的深厚积累,在门店服务方面有着互联网金融无法比拟的优势。对于流失到互联网金融的原有顾客。要以更加优质的服务与更契合客户实际需要的产品来满足客户需求。不断深化改造自身产品,并及时与自身的线下门店开展充分的互动,实现线上无缝对接线下,全方位为顾客提供服务,发挥互联网金融所没有的优势,以数据的分析来解读客户的消费习惯、投资习惯,量身定做完整的全套个人理财方案。打破以往银行业坐在网点里等待顾客上门办理的弊病。同时减少不必要的程序性环节,利用互联网的高效性共享客户的信用证明与信用信息,打造完整的信用共享平台,使得客户的信用成本降低,潜在业务。并在线上积极与客户沟通,充分收集客户的个人需求,完善产品结构。

    (三)增加从业人员的互联网专业知识能力。互联网金融业务实际上是对银行业的从业人员从金融知识与计算机操作知识两个方面提出了要求。充分培养传统金融从业人员的互联网相关知识,适应新型金融运行方式的技术。当下银行业内大多是單纯精通金融知识的员工,应该更加深入地培养复合型人才,不仅如此,新型复合式金融市场对从业人员的沟通、营销能力也提出了要求,唯有如此才能够充分与顾客沟通,并根据自身经济知识在互联网平台给出完整正确的解决方案。培养一批能够负责各个不同需求顾客的人才团队,适应当下的多样化的金融理财要求。

    (四)加大研发力度。互联网金融的优势就在于其强大的创新型金融服务、提供新型金融产品的能力,传统银行也有着深厚的金融交易经验,无论是信用评估、手续环节还是信息收集,都具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发挥自身优势,借鉴互联网的优质平台。此外自身的资金雄厚,可供创新的资金也往往比较充足。不仅如此,商业银行的信誉积累使得消费者在面对同类型产品时往往更加倾向于选择更加具有信誉度的产品,所以商业银行的竞争优势依旧存在。并且依靠自身更加规范的管理条例增加客户信息安全度,保证数据和财产安全,降低风险,实现自身金融活动的平稳运行。

    四、结语

    互联网经济无疑是对传统银行业的一次巨大的冲击,不过互联网自身只是一种技术,没有好坏之分,能够充分利用新技术、拥抱新技术,实现自身在新时代的再发展,才是作为一个传统商业银行的寻求出路之道,一味的排除新型技术,往往会导致固步自封,最终被历史淘汰。互联网金融是对传统金融一次考验,本文借此机会分析了传统商业银行的解决之道,希望能够为传统银行的转型提供些许帮助。

    【参考文献】

    [1] 沈楠.基于互联网金融背景下的商业银行竞争策略研究[D].内蒙古财经大学,2016.

    [2] 齐爽.商业银行在互联网金融背景下的竞争策略[J].现代国企研究,2016(14).

相关文章!
  • 融资融券对日历效应的影响:来

    王璐摘 要:过去的研究表明,中国股市的运行效率受到政府监管与干预并存在非对称交易的现象。2010年3月31日,中国股票市场实行了融资融券

  • 全力保障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

    邬汉文铁建荣大荔县古称同州,地处关中平原东部黄河、渭河、洛河三河交汇处,有三河明珠之称。全县农业灌溉条件十分优越,是传统的农业大县

  • 公司治理、内部控制对盈余管理

    金玉娜柏晓峰摘 要:按照形成原因——作用机理——解决机制的路径,对抑制盈余管理有效途径的实证研究表明:机会主义偏误和技术性错误是盈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