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走塔尔寺

    王新同

    那天阳光晴好,碧空如洗。我们从青海省城西宁市乘大巴出发,沿着高速公路,不到半小时就到达了大名鼎鼎的塔尔寺。

    我国的藏传佛教寺院,约有3600座之多,其中最为著名的有六座:拉萨的色拉寺、甘丹寺、哲蚌寺,日喀则的扎什伦布寺,甘肃南部的拉卜楞寺以及青海的塔尔寺。论及在藏传佛教中的宗教影响,塔尔寺仅次于西藏的布达拉宫。

    六百年古寺

    青海塔尔寺始建于公元1375年,距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远远望去,该寺掩映在山峦重叠的天地之间,显得神圣、妙曼,美轮美奂。

    走进塔尔寺,那宏伟的建筑、庄严的寺院、众多的僧侣,让人眼花缭乱。据导游介绍,塔尔寺是藏传佛教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大师的诞生地,黄教的发祥地,也是国内名胜古迹,蒙、藏、土等少数民族,视塔尔寺为圣地,都以来此朝觐为荣。

    塔尔寺位于青海省湟中县鲁沙尔镇西南的莲花山中,距省府西宁仅26公里。寺周围被八座平缓而形似八瓣莲花的山峰环抱,因而得名莲花山。这里夏、秋山色青翠,显青莲状;冬、春山峰白雪皑皑,呈白莲状。远处,山峦重迭,极目远眺,妙如千瓣莲。塔尔寺宏伟壮丽的建筑群,犹如莲蕊,坐落在莲花山间,将莲花山点缀得更加庄严美丽。

    走近塔尔寺,低沉的佛号声会首先传入人们的耳中,那缕缕升腾的紫烟,飘来了阵阵藏香的气息,伴随着晨钟暮鼓,寺院变换着斗转星移的幻彩,平添岁月的沧桑痕迹……

    整个寺院占地600余亩,建筑气势恢宏,由众多的殿宇、经堂、佛塔、僧舍、亭台、楼阁等组成。数十座殿塔在幽深的莲花山坳里依山势起伏,交相辉映。最盛时有僧舍房屋多达9300余间,殿宇佛堂有52座,喇嘛3600多人,青海解放初期还有1900余人,现有喇嘛500多人。

    塔尔寺吸取了青海同仁热贡木刻艺术的精华和甘肃河州砖雕艺术的特点,并采用了青海居民建筑布置的方式,成为形式独特、布局严谨、汉藏相结合的宏大艺术建筑群。寺内宝塔林立,古树参天,景色十分壮丽。

    雄踞寺中心的大金瓦殿,金顶辉煌,规模宏伟,富丽堂皇,是塔尔寺最主要、最古老的建筑。藏语称为“赛尔顿庆莫”,意为金瓦,因其在1711年用黄金1300两,白银10000多两做屋顶而得名。大殿内的柱廊都用藏毯包裹着,上方高高地悬挂着乾隆皇帝御赐的金匾:“梵教法幢”。

    步入大金瓦殿,迎面是座11.26米高的“菩提大银塔”。塔内珍藏着历代皇帝御赐、封诏和名人敬献的珍品、匾额等稀世精品以及多种藏本古籍文献……塔上一个小小的盒龛里,宗喀巴大师微笑的面容俯瞰着长跪不起的人们。晃动的灯影里,有喇嘛们低声传来的诵经声。

    据导游介绍,宗喀巴大师就诞生在现塔尔寺大金瓦殿所在地。他3岁受居士戒,7岁受沙弥戒,16岁赴西藏学法。他朝圣了西藏各著名佛教寺院,遍访各派高僧大德为师,研习显密经论,精心钻研,融会贯通,终于形成了自己的哲学思想理论,成为显密兼修的佛学大师。

    正如一切杰出的人物都有着朴素的思想感情一样,宗喀巴这位伟大的佛教圣贤与其母亲之间的亲情故事,曾打动了无数人的心,时至今日仍在僧俗群众中流传。

    当时,宗喀巴去西藏学法传法已经六年,其母香萨阿切思儿心切,她剪下一缕白发,写了一封信托人捎给儿子。信中大意是:母亲年事已高,身体欠佳,十分想念你,盼儿回家见母亲一面。并说:在你出生的地方长出了一棵旃檀树,长势异常喜人。宗喀巴收到母亲的信及白发后,思念母亲和故乡之情油然而生,动了回乡探亲的念头,再三考虑后,想到佛法尚未学成,走后可能会半途中断,便打消了回家探望的念头。于是,他用自己的鼻血调和颜料,精心绘制了一幅自画像、一幅狮子吼佛像和一幅胜乐金刚中的如来佛像,并写了一封信托人捎给母亲。

    信中说:“儿六时精进,佛事繁忙,无暇返里,母亲若能在我出生的地点用那棵白旃檀树和十万狮子吼佛像作胎藏修建一座佛塔,就如同见儿子归来一样,并且对那里的佛教兴盛大有饶意。”母亲收到儿子的信和自画像后,悲喜交集,激动得热泪长流。这时,自画像上的宗喀巴开口叫了一声“阿妈”!这种母子间的伟大情感在雪域高原上被长久传诵。

    我曾亲眼看到一位中年女游客,在听完导游的讲述后不禁潸然泪下。最令人惊奇的是,在大师诞生剪脐带滴血处长出的那棵菩提树,尽管被包裹在大银塔中,却仍然生长得枝繁叶茂,为人们平添了许多的神秘气息。每年初秋时节,那刚刚飘落在地上的白旃檀树叶,如同佛陀的信物,随即就被人们收藏一空。大师母亲在每天背水小憩、思念儿子时坐倚的那块青色石头,也受到人们由衷的膜拜。

    驻足在绿意婆娑的菩提树前,手抚树干。心中禁不住有点纳闷:终日不见阳光,没有光合作用,怎么就能生存了六百多年呢?步出大殿,见到一株蓊郁的大菩提树,才破解了心中的谜团。原来,殿外的一棵是母树,殿内的一棵是子树,两棵树母子连心,同生共长着呢!

    艺术三绝

    据史料记载,塔尔寺曾受到历代中央王朝的高度重视,1754年,乾隆帝亲笔题写“梵教法幢”御匾一方,悬挂于大金瓦殿;1777年,乾隆帝派员修建了吉祥宫的宫墙、华门、牌坊等,并赐名“永慧宫”;另外还有康熙帝亲赐的“净土津梁”御匾和乾隆帝亲赐的“梵宗寺”寺名等。随之塔尔寺迅速发展,规模越来越大,最终成为藏传佛教格鲁派蜚声国内外的六大寺院之一。

    由于六百多年历史的积累,塔尔寺建筑富丽堂皇,文物法器琳琅满目,宗教文化丰富多彩,使其成为一座艺术宝库。特别是该寺的壁画、堆绣、酥油花,被称为“艺术三绝”,驰名中外,让人大开眼界。有人说“到了青海,不去塔尔寺是遗憾:去了塔尔寺,不看三绝更遗憾”。

    塔尔寺的壁画和敦煌的壁画不同,这里的壁画大多绘于布幔上,当然也有的直接绘于墙壁和栋梁上。塔尔寺的壁画属喇嘛教画派,具有浓厚的印、藏风格,虽然也讲佛教宗义,但是有明显的藏族特点,画面布局烘染得神秘而热烈。

    这里珍存的艺术真品让人目不暇接,流连忘返。在大经堂、讲经院,那些构图独特、技法精湛、用笔精细、色彩丰富、层次分明的大型壁画,使用的颜料是用矿物质和植物研磨而成并配以金粉等贵重金属,虽经日月侵蚀,但历久弥新。它们大都取材于佛教故事和宗教生活,看上去栩栩如生,具有明显的立体感,是很特别的宗教艺术品。

    塔尔寺壁画的基调主要以红、黄、蓝三色为主,兼用绿、白、紫色,色彩丰富艳丽,多采用对比色,且冷暖色交替,层次分明多变,常通过冷、暖色表现人物性格,如姿态和善安详的正义者采用暖色调,狰狞恐怖的形象用冷色调,壁画的内容充分反映了佛教善恶论观点,最为常见的有二十一度母、长寿三尊、十六尊者、宗喀巴师徒三尊及各种护法神佛像。在肃穆、庄严的大经堂、讲经院里,我久久凝视着一幅幅大型壁画,被画面上的佛经故事、神话故事、佛本生故事及阴间地狱图所吸引,被那些惩恶扬善、降妖除害、修得正果的画面故事深深震撼。

    塔尔寺内以酥油花技法塑造的佛像、人物、花卉、树木、飞禽、走兽,形象逼真,造型精巧,堪称艺术奇葩。酥油花是用酥油塑制而成。酥油晶莹洁白,松软细腻,容易调和各种颜料,塑成各种珍奇的艺术花朵。酥油花相传是当年文成公主和松赞干布联姻时,当地佛教徒为表示尊敬,让公主从长安出发时带来的,一尊佛像前供奉一束酥油花,逐渐在西藏成为习俗,后来传到塔尔寺。

    酥油花具有浓郁的藏族民间艺术特色,这种美轮美奂的酥油捏塑造形艺术更是塔尔寺一花独放的“秘技”。时近夏令,酥油花馆内游人络绎不绝,放置于有空调的大型玻璃橱窗里的酥油花熠熠生辉,吸引了游人惊赞的目光。而在以前,这种易于融化的艺术作品如同昙花一现,只能在正月十五晚上“绽放”短暂的一个夜晚。塔尔寺下设两个酥油花院,即上花院(杰宗曾扎)和下花院(贡茫曾扎),专门培养酥油花艺僧。

    酥油花艺术形式多样,题材内容广泛,大都取材于佛经故事和历史传说,其中包括佛像人物、树木花草、鱼虫禽兽、亭台楼阁等各种造型。至今仍被人们津津乐道的有大型组合式连环故事《释迦牟尼佛本生故事》《文成公主进藏》《西游记》《六世班禅进京向乾隆皇帝贺寿》《五世达赖与顺治皇帝》等,其造型及场景栩栩如生。

    如《文成公主进藏》一组油塑以唐朝长安城太和殿和拉萨大昭寺为背景,布局了“五难婚使”、“许婚赠礼”、“辞别长安”、“越日月山”、“柏海远迎”和“拉萨完婚”六个场景,展示了一千二百年前文成公主进藏完婚的宏大历史场面。场景中的200多个人物,个性鲜明、造型生动、各具情态。将文成公主的婀娜端庄,唐太宗的帝王风度,松赞干布的大智大勇,禄东赞的聪明机智等代表人物的神态塑造得惟妙惟肖,栩栩如生。陪衬的山水、草木、城池、楼亭、车辆、马匹、旗帜、兵器等难辨真伪。场面宏大,人物景色布局巧妙,表现自然生动,使人物与自然景物融为一体,成为赏心悦目的高超艺术品。

    堆绣,是塔尔寺历代艺僧和民间艺人巧夺天工的艺术杰作。僧俗同欢的塔尔寺四大法会中,每年两度的“晒大佛”活动中,被展晒在寺北莲花山坡的巨大佛像,就是堆绣艺术的无价精品。堆绣是唐卡的一种,又叫剪贴、补花。其实就是用布做的画,是我国古代流传的一种传统民间工艺。据《中国美术史》记载,堆绣最初是由刺绣艺术发展而来的,它起源于唐朝,前身是丝绫堆绣,到了清朝有了进一步发展。据说乾隆的母亲就曾亲自带领宫女用这种工艺做出很多花鸟、人物作品。这种工艺传入藏区后,被用于唐卡的制作,发展成一种新的唐卡门类。尤其在青海、甘肃、西藏、四川等地区有深远影响。

    堆绣制作精细,图案别致,形象生动,繁复奇绝,是塔尔寺独特的传统艺术,是僧侣的艺术佳作。其工序有图案设计、剪裁、堆贴、绣制、个别图案部分上色等。堆绣大都以佛经故事为题材,以人物为主。

    壁画、堆绣、酥油花,因为塔尔寺的这三种艺术作品从题材内容到艺术风格,工艺水平皆超过了其发源地而居于雪域各寺之冠。具有较高的艺术和审美价值,是中国文化艺术宝库中的一朵奇葩。

    惊呆《生活》

    1937年,美国《生活》杂志曾派资深记者威尔森专程深入到青海塔尔寺采访。这位长着浓密大胡子的国际大牌摄影师,做事十分挑剔,他对许多别人看来是十分难得的拍摄题材,根本不屑一顾,指派他拍摄塔尔寺时,他还颇不以为然。

    然而,一到这里威尔森就惊愕了!他在采访笔记中坦诚地写道:“我做梦也没有想到,塔尔寺的文化底蕴,竟是难以想象的丰厚!”他拍摄了大量人物、建筑、民俗与风光照片,还亲历了许多藏秘法事的场景,均令他震惊不已。而且,当地藏族人的淳朴和友善,也曾多次感动得他流下了热泪。

    《生活》杂志精选60幅照片,以生动的文字、多层次的文化揭秘和超大篇幅的编辑风格,使当期的塔尔寺专集显得气势恢宏,极具视觉冲击力。杂志一发行,便在全球引起巨大轰动,以至于当时的青海塔尔寺,“难以承担来自北美、欧洲无数探险家和游客的过往与食宿之累”。

    我有幸在一位藏族学者那里,看到了这期杂志和赠与的照片,洗印精美且已发黄的旧照片,呈现的是熟悉的寺院、独特的型制、特定的衣着、专用的法器……这些,都让人毫不费力、一眼便辨识出它就是塔尔寺:那是一个个极具震撼力的、凝固的文化瞬间。

    抗日战争期间,年轻而优雅的宋美龄女士,曾率队来青海,其中的任务之一,就是与塔尔寺活佛商议,揭去寺院部分金瓦,融炼黄金,在国际间购买先进重兵器,以此赶走侵略者!此举,得到了塔尔寺爱国僧众的一致赞同,后因大活佛正在藏地进行密宗修行,未能亲临商议而搁置……

    1982年初,中央新闻电影制片厂在塔尔寺拍摄了一部十分钟的纪录片―《酥油花》。这部影片记录了塔尔寺艺僧,在堆满厚厚积雪的寺院里,用彩色酥油精心塑制艺术精品的奇妙过程,展示了酥油塑制技艺的极佳水平。影片在欧洲、北美和东南亚各国交流上映时,引得观众场场爆满,世界上许多家报纸对此好评如潮。一时间,“塔尔喇嘛寺”成为欧美与东南亚国家学界与民众挂在嘴边的一个专有名词。

    这部影片后来又专门参加了在意大利、法国、英国、日本、美国等国家的电影艺术节和科学影片公展活动,连获数十项国际大奖,为中国民族文化艺术在世界赢得了极高的声誉。

    塔尔寺是一座规模宏大的民族文化宝库,它从建立之初,就一直深深影响着世界佛教文化的格局。近年来,这里曾拍摄过电视剧《尘埃落定》《青藏纪事》《一代宗师》《阿吉的故事》;还拍摄过电影《中华大藏》《可可西里》《青藏高原》;纪录片《班禅大师》《开光大典》等影片的全部或部分珍贵镜头。另外,在这里拍摄的文化艺术片,更是多得无法计数,各类影片广受海内外社会各界的关注和好评!

    塔尔寺于1961年被国务院首批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世界范围内,它都是优秀的、藏汉文化艺术完美结合的、最具地域代表性的佛教精粹!

相关文章!
  • 融资融券对日历效应的影响:来

    王璐摘 要:过去的研究表明,中国股市的运行效率受到政府监管与干预并存在非对称交易的现象。2010年3月31日,中国股票市场实行了融资融券

  • 公司治理、内部控制对盈余管理

    金玉娜柏晓峰摘 要:按照形成原因——作用机理——解决机制的路径,对抑制盈余管理有效途径的实证研究表明:机会主义偏误和技术性错误是盈余

  • 互联网金融背景下大数据应用的

    节红英【摘 要】 “互联网+”时代,大数据应用在包括互联网金融在内的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在互联网金融领域中,大数据记录了大量互联网金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