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民族文化融入现代设计的创新性研究与实践

    摘 要:适应工业批量生产的现代主义设计风格替代了以手工艺为特色的古典主义风格,后来发展为国际主义简约风。这曾是现代设计史上的巨大革新和历史进步,但随之带来的失去民族性和地域性,设计走向趋同化,是被后现代主义批判的主要原因。其中,民族风与现代风结合的流派诞生,追求古典意蕴和时尚简约兼存的现代民族风格兴起,构成后现代多元化设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广西设计者探索民族与现代风格结合的问题是其中的一个缩影,也正是后现代主义风格民族主义风格研究的课题之一。

    关键词:民族文化;现代设计;创新性实践

    1 国内外理论与实践研究概况

    早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后现代主义之风就开始走上历史舞台。重拾复古精神,融汇于现代设计,并在寻找民族特色、地域差别的个性化道路中拉开与国际主义风格的距离。其产生的另一直接原因是全球化和社会转型进程的加快,工业产品替代了手工藝产品,造成了优秀而珍贵的手工技艺面临灭绝危机,引起众多学者疾呼要挽救民族民间文化。后现代主义已经开始半个多世纪,各国保护民族精神和地方主义的设计已经有了一定的成绩。

    在探索现代与古典结合的手法上,日本工业设计实行“双规制”方针,一方面保存优秀的传统,系统研究传统文化,不用现代方式破坏传统风格;另一方面,鼓励设计者按照现代人需求进行与传统无关的现代产品设计。[1]这是日本艺术“和魂洋才”发展的结果。设计师兼具传统与时尚并举的双重能力。日本的设计影响到了韩国、新加坡、中国的香港及台湾地区等。20世纪90年代,在这些国家和地区的设计师的努力下,形成“远东现代设计新风格”。这是一种把民族风格、国际主义风格、现代艺术手法结合起来的方式。

    意大利设计风格有强烈的民族特征,分大众化与高贵化设计。在“2019年广西设计周”上,展出的萨丁岛出产的手工羊毛地毯吸引了很多人的关注。

    萨丁岛的一些老年妇女至今还保留着当时最传统的织布技术和织布机,被一些传统女性、年轻女艺术家及女性慈善家发现并开发为STUDIO PRATHA品牌,使古老的艺术迸发出新的生命力。她们成立了“女子军”妇女团队,怀有“创造性,环境可持续发展以及高度的社会责任感”的初衷。团队起初来源于两位毕业于米兰布雷拉艺术学院的艺术家。因受到古典题材的启发和现代主义、未来主义的影响,她们重新诠释了萨丁岛传统服装的款式和色彩,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设计创新,使其不同于传统服装。其生产工艺完全符合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原料的装备和纯粹的手工方式都是产品的一大特色。原料是萨丁岛羊毛,可以选择原色产品,即以羊毛的原色直接加工,可选择白、灰、棕和黑,或是天然色产品,即严格遵循传统染色技术,利用天然染料植物进行染色。这为当地的妇女找到了一条谋生之路。她们从剪裁到纺纱,最后到纺织本身,每一件产品都凝聚了她们的专业知识、技巧、耐心、智慧与创造力,作品完美诠释了“女性之美”。其中,“JANAS”属于收藏级别的产品,其中的每一件产品的设计灵感都来源于大量传统布艺的考证,每一件产品都会从细节、意义、功能、命名上精心打造,仅一件挂毯都会耗时500小时。总之,以原材料、原工艺加上古典与现代主义、未来主义交融的设计理念,是萨丁岛保护民族传统工艺的一种独特的方式。

    自改革开放以来,国内设计曾一度模仿西方设计风格。20世纪90年代末,民族主义意识开始觉醒,意识到本土文化、本土设计风格的重要性。设计师开始从本土文化和传统设计中获取灵感。“新中式”风格受到传统文化爱好者的欢迎。在包装设计上,分传统风格、民族风格、地方风格和现代风格、后现代风格等,设计风格走向多元。云南艺术学院的教师们进行了一些有效的尝试,开设了民族民间工艺专业,聘请木雕、泥塑、扎染、刺绣等民族民间工艺传承人到校,以“传承人与师生互动”[2]的方式使民间文化资源转化为用之不竭的艺术教育资源库。如云南德宏少数民族户撒刀,传统的刀具品种以实用为主,改革开放后,刀匠不断创新品种,工艺刀种类不断丰富,增加了民间工艺的审美性,使民族品牌得到传承发展。[3]

    2 广西民族文化融入现代设计发展概况

    广西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分布特点,滋养了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文化,民族手工艺发展极为丰富,并各具特色。但在全球化进程中,因为工业化的冲击,质美价廉的工业用品替代了以前的手工艺品,很多民族手工艺已经消失或者濒临灭绝。

    政府推动,广西民族工艺品设计面貌有了很大的改变。逐层申报“非遗”项目的成功,使得一批批手工技艺初步得到保护;各种工艺美术培训、展赛展销活动加强了民间艺人的沟通交流,开阔了眼界。一些艺术类院系也参与,联合开发特色产品、包装宣传、打造品牌。如今已经展开了民族风的旅游产品、文创产品设计之路。学校参与手工艺设计,为传统民族艺术注入了一股清流,输入了新鲜血液,使得手工艺设计开始充满勃勃生机。在坭兴陶产地钦州,大中专院校开设陶艺及相关专业,逐渐成长为陶艺设计的新生代。早期毕业的学生已经成长为坭兴陶产业的新生力量,成为坭兴陶产业赓续的后继人才。目前,广西已经初步建立起一种从官方推动到文化自觉的保护与传承态势。

    产学研结合。广西多所学校与传承人、工艺师、民间工匠保持着长久的合作,聘请工艺师进校园在艺术院系已经比较普遍。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建立了民族文化传承中心,聘请陶艺大师、贝雕大师、织锦大师等建立大师工作室,培训师生、传承技艺;艺术传媒与建筑学院建设有陶艺生产性实训基地,将钦州坭兴陶烧制技艺引入教学中。在教学中,融入坭兴陶技艺、毛南族花竹帽、剪纸艺术、六堡茶技艺、茶叶包装设计等,并将其列为特色课程,使学生学习地方文化和民族艺术,让艺术设计更接地气;学院还与北流市三环陶瓷集团的岭南陶瓷学院合作办学,着力培养第一批陶瓷设计人才,为北流瓷业服务。钦州市北海职业技术学校也建立了坭兴陶生产性实训基地、北部湾大学艺术学院建设了陶艺专业,聘请陶艺匠师担任课程,利用坭兴陶地方资源发展教育,同时培养的后继人才反哺地方产业。

    3 民族文化融入现代设计的创新手法

    开发旅游工艺品。旅游工艺品的开发是推动民族地区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手段。广西特色工艺品设计中壮族铜鼓、麽乜是创新设计之路。铜鼓是广西极具代表性的传统乐器,也是古老的民族艺术代表,有着悠久的历史。由铜鼓衍生出来的铜鼓文化习俗更是博大精深,三月三、蚂节、舂榔舞、猴鼓舞等节日活动都有铜鼓表演,历代传承。清代袁枚著有《铜鼓赋》,盛赞铜鼓之美,“体如坐墩,面同博局”,“腹自脐以内空,腰较首而微束”[4]等等。被誉为“世界铜鼓之乡”的河池市,环江县毛南族民间艺人韦启初、韦启参继承铸造祖业,在父亲韦政权的指导下,不断参考黔桂铜鼓,探索出一套独特的铸造工艺,除了铸造特大铜鼓外,他们还开发出不同型号的小型铜鼓工艺品,让铜鼓艺术走向旅游市场,符合时代需要,满足市场需求。同样起源于百色“观音堂”僧人制作用来在端午节发放祝福的物品壮族“麽乜”,造型奇特,色彩富丽,造型为勇士伸开四肢拥抱龙珠之状,寓意“守护太阳、拥抱希望”,开发为工艺香包。[5]

    突出地方与民族特色。钦州市坭兴陶产业在企业转型中面临生存危机,桂林旅游学院帅立功教授与企业合作研发了“象山水月”和“贵妃乳韵”茶具,使濒临倒闭的企业起死回生。“象山水月”茶具设计创意取材于著名的桂林象山一景“象山水月”,位于象鼻与象体之间的通透圆洞,就是“水月洞”,更有宋代蓟北处士诗文“水底有明月,水上明月浮。水流月不去,月去水还流”,赋予了无限的艺术遐想,茶壶造型巧妙地将这一景观幻化为具体的茶壶,并雕刻诗文印章,内涵蓟北处士的诗文字样。而“贵妃乳韵”茶具同样取材于本土文化,将广西灵山荔枝“妃子笑”赋予杨贵妃吃荔枝的典故,加以设计,创造出造型美观、文化内涵丰富的茶具艺术。在此种设计灵感的启发下,坭兴陶设计界掀起了一股挖掘民族文化内涵、突出地方特色的设计热潮。例如,李人帡的《高古花樽》,将铜鼓、花山岩画、壮锦纹饰元素进行提炼组合,形成羽人竞舟、白鹭飞翔、花山舞蹈、野鹿飞奔几组纹样构成生动场景,雕刻在古色古香的鼓形陶樽表面,表达出广西古骆越崇尚欢快、喜庆、繁荣的意境。当代坭兴陶艺,除了在造型和装饰方面赋予民族文化内涵和地域特色外,在制作工艺上还充分发掘独特品质,展示个性特征,因为土质细腻、软硬适中,创出“雕刻技艺多变、造型大小咸宜、窑变丰富多彩”的三大特征,在中国陶艺舞台上独树一帜。

    原生态风和新民族风。当前广西工艺品设计有原生态风格和新民族風格两种。前者多为非遗传承人、民间工匠等,他们的工艺品主要是传统风格,世代因袭,突破性不大,随着当代旅游业的发展,一些展演活动服装开始热销,这使得民族手工技艺又回到人们的生活中。环江毛南族的花竹帽制作精美,造型独特,是毛南族的头饰,已经被列为非遗项目,用于舞蹈表演。而博白县的竹编藤编艺术无论从品种类型还是造型样式都有很大的创新,从以前的传统农用器具类型发展为时尚的室内陈设工艺品和旅游工艺品、家具灯饰等,造型简约,又富有材料的生态质感。创新设计的人群大多是学院派师生。他们善于运用新的艺术手法和制作方式,完成对传统艺术的改造和颠覆。提取民族元素(如造型、图纹、色彩、材料等),采用构成主义的现代设计手法,打散、变形、重新组合,形成新的视觉面貌,令人耳目一新。这种手法即为新民族风,在保留民族元素的基础上,打破传统造型和“随类赋彩”的色彩搭配,运用视觉冲击力强的构成排列方式,形成新的艺术形象。在民族传统原色和现代构成手法之间,恰当拿捏尺度和比例,以保持整体和谐、不紊乱、耐品味的效果。新生代甚至还结合软件设计,使得设计更精密、更科学,创出手工意想不到的效果。在改革印染民族布艺工艺上,新生代也大胆尝试,采用浸、喷、洒、扎、淋等多样手法,创造不同的意境效果,突破了传统的局限性。

    随着新时代的发展,开发新的民族样式,在古典与现代之间穿越,创造新的民族风格,使古老的手工艺术焕发青春活力,这是手工艺创新的一个历史责任和发展愿景。

    参考文献:

    [1] 寻胜兰.源与流: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M].南昌:江西美术出版社,2007:76.

    [2] 张勇.民族文化与设计创意——云南艺术学院设计学院校地合作实践探索文集[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14:18-19.

    [3] 杨正军.云南世居少数民族文化精品传承与发展研究[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14:134.

    [4] 王英志.随园性灵[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116.

    [5] 毛文青,关强.简述广西少数民族旅游工艺品及其发展现状[J].美术界,2017(1).

    作者简介:毛文青(1971—),河南原阳人,硕士研究生,副教授,专业教师,研究方向:设计学。

相关文章!
  • 动漫产业的江苏区域文化特征研

    单晓文中国江苏早在17世纪中叶即已形成了与现代行政版图近乎完全相同的“体国经野”“以民为极”的省级政治、经济、文化区划。实际上,若依历

  • 诗仙的悲苦柔情

    冷安冉【摘 要】诗人李白以他雄浑飘逸的写作手法,摇曳多姿的神奇境界,排山倒海的文学气势征服了一代又一代的学者,而他的生活状况却并不

  • 绝版木刻版画肌理的观看与呈现

    梁木摘要:版画作为一种视觉艺术形式,是通过人的观看而得以实现自身艺术价值的。人类的视觉形成过程以及观看的产生方式,可以通过自然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