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教学法的特点及对教师素质的要求
屈莲华
摘 ?要:教学方法是指向特定课程与教学目标、受特定课程内容制约、为师生所共同遵循的教与学的操作规范和步骤,它是引导、调节教学过程的规范体系。教学方法在完成教学内容,达到教学目标之间起着中介桥梁作用。教学内容能否完成,教学目标能否实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学方法的设计与选择。
关键词:实践教学法;教师素质;特征
实践教学法即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引导学生参与各种形式的教学实践活动,调动学生对社会心理现象和自己与他人的心理行为进行分析、判断、体验、训练、评价、对照、内省,帮助学生形成动机,促使学生将认识转化为行动,并坚持这种行动,最终形成性格与习惯。
1 ?实践教学法的特点
实践教学法既辅助课堂讲授,又延伸课堂教学,与其他教学方法相比较,具有以下特点:
(1)教师发挥主导性。实践教学法改变了传统的教师唱主角、学生唱配角的教学模式,要求教师的角色由"主讲者"转变为"主导者",尽管只是一字之差,却是方法的根本改变,教师的主要任务不是传授知识,而是启发、引导、指点、帮助学生学习,引领学生成长。
(2)学生表现主体性。实践教学法尤其强调和突出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学生要在教学过程中真正"动"起来,即动耳倾听,动眼观察,动手操作,动口表达,动笔练习、动脑思考、动情体验、动身训练等,成为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者、主动接受者乃至组织策划者。
(3)教学体现互动性。实践教学法倡导师生平等,鼓励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相互设问、质询和讨论,营造良好的教学相长的和谐氛围,充分体现教学活动是师生双边甚至多边活动。
(4)教与学具有探索性。运用实践教学法,对教师和学生都是挑战,教师在课前要设计几套方案,根据学生在课堂上的具体情况及时调整,学生成为知识的探索者、发现者。在师生相互质疑、讨论中还会碰撞出许多新问题,尤其是学生心理成长中的个性化问题,也需要师生共同探索解决。
2 ?实践教学对教师素质的要求
实践教学法符合时代发展的需要和教育对象的实际。开展实践教学有利于真正克服教学中理论与实践背离、认识与行为脱节的现象,但却给采用实践教学的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教师要有深厚的理论功底。没有理论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没有坚实、深厚的理论基础就无法把教学内容讲准、讲精、讲透、讲深、讲活。老师既要熟悉现代西方国家心理理论的发展,又要熟悉心理健康教育的关心模式、体谅模式、社会行动模式,还要了解伦理学、社会学、心理学、青年学、人才学、美学等多学科领域的知识。教师只有具备深厚的理论功底,才能高屋建瓴地为学生"解惑",给学生以科学的、令人信服的解释。
(2)教师要有不断创新的精神。教师的劳动是一种再创造性的劳动,与生产工业产品的劳动不同,它不是简单地重复,而是一种"再生产"。
首先,教师应善于对教材进行必要的改组,在保持教材本身的丰富内容的同时,将自己的专业学术功底、广博的阅历、有关的最新知识及存在的前沿疑难问题等与教材共同冶炼,熔为一炉,使教材面貌一新,使课堂教学始终充满新意,变得更易于学生接受。其次,教师要对教材进行再创造。教师要能准确地区分出学生必须最先掌握的主要的和本质的内容,再结合当时的社会宣传导向和学生的思想实际,选取教材的部分内容进行再创造,形成教学方案;使复杂的理论变得更简单,使困难的问题变得更容易,这是教师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创造性工作。
再次,教师要积极应对网络给高校教育带来的挑战,深入研究和探讨运用互联网开展心理教育,寻求实现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创新的形式、方法、手段和机制。
(3)教师要有很强的奉献精神。课内课外、校内校外各种教学实践活动的设计与策划、组织与监控、检查与考核等等,都需要教师投入更多的时间、精力、情感、智力、体力等。教师这些大量的课堂外的付出很可能得不到领导的肯定、经费的支持或者不计算工作量等等,这就特别需要教师不仅要把教学当作一种职业,而且要把它当作一项事业,要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要有很强的奉献精神。
教师的敬业奉献、正直公正等道德品质还对学生有潜移默化的重要影响。大学生能够认同思想政治理论课理论,不仅取决于其理论本身的有用性和实践性,而且取决于教师人格的高尚性和可仿效性。
(4)教师要有激励学生的技能。教师能敏锐地意识到学生思想品德的现有水平,找准教育的可接受点;能了解学生的气质、性格、兴趣、习惯、能力;还能深入到对某一瞬间学生内部状态的了解,即能根据其面部表情、动作,分析其情绪、愿望、动机,准确把握学生的心理需要,在满足学生中要求学生,最终实现教学目的。
教师要善于使学生把教育、教学的要求变为自己的自觉需要,这种需要必须是对学习及培养良好品德本身的需要。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保护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思维,营造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氛围,为学生的禀赋和潜能的充分开发创造一种宽松的环境,引导学生形成持久的好学上进的动机。使这个集体从教育的客体变为教育的主体,成为教师的得力助手,为此,教师应当具有优秀组织者的品质,鼓励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思维,为学生营造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氛围。
参考文献:
[1]李桂云.高职院校ESP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