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宋代东观余论的出版及价值

    王慧娟+陈昕

    【摘 要】《东观余论》涉及内容十分庞杂,主要还是以考证、书论为主,论述及考证皆多有精义,以实论考据为发论基础,具有一定成就和贡献,影响颇为深远。文章简要分析了黄伯思《东观余论》的成书过程,重点探讨了《东观余论》中关于章草书体名实之论证、对《阁帖》中章草碑帖的刊误、对章草历史沿革及书风特色论述三方面的问题,并论述了其文献价值,为进一步深入研究考证文献提供借鉴。

    【关 键 词】黄伯思;东观余论;章草

    【作者单位】王慧娟,天津师范大学图书馆;陈昕,天津师范大学图书馆。

    一、《东观余论》成书及版本

    此书是宋代学者黄伯思撰写的一部书法理论著作,是研究中国古代书法理论的珍贵史料文献。

    著者黄伯思是北宋晚期著名的书法家、文字学家和书学理论家[1]。据文献所记载,以《宋史》本传叙述颇为详尽:“自幼警敏,日诵书千余言,每听履讲经史,退与他儿言,无遗误者,尝梦孔雀集于庭,觉而赋之,词采甚丽,以履任为假承务郎,甫冠,入太学,校艺履占上游,履将以恩例奏增秩,伯思固辞,履益奇之,元符三年,进士高等,调磁州司法参军,久不任,改通州司户,丁内艰,服除,除河南府户曹参军,治军不劳而办,秩满,留守邓洵武辟知右军巡院。” [2]然而伯思体弱多病,英年早逝,其表亲李纲于绍兴十年所撰《黄公墓志铭》记述:“释服至京师,清癯骨立而嗜学不倦,盖如昔也,复除旧职,不数月竟不起疾,实政和八年二月二十六日,享年四十。” [3]

    北宋时期中国发明了活字印刷术,这一时期学术兴盛,出版了大量著作,涉及知识领域广泛,学术的繁荣带动了出版业发展,相互促进,为知识的传播与交流创造了条件。《东观余论》成书,是在黄伯思卒后,其子取《法帖刊误》《秘阁古器说》及其平日论说、序跋、辨记等所辑而成,黄伯思原著有《东观文集》一百卷,此为《东观文集》之外,所以称之为《东观余论》[4]。

    目前所见《东观余论》的最早版本为上海图书馆所藏南宋宁宗嘉定三年(1210)温陵庄夏所刊二卷本,至明代,尚有万历十二年(1584)秀水项笃寿万卷堂翻刻本、万历间建宁李春熙校刊四卷本、《津逮秘书》本(毛晋汲古阁刻本)、五砚楼袁氏所藏抄本、《王氏书画苑》本等,后来又有《学津讨原》本、《古逸丛书》本、《邵武徐氏丛书》本、《四库全书》本、《中国书画全书》本等[5]。

    二、《东观余论》对于章草的研究探索

    1.《东观余论》对章草名实之论证

    黄伯思著述之外,亦善书法,“正、行、章、草皆精绝”。更为可贵的是章草书体,正处在“窈然无闻以至泯绝”的宋代,他能推崇并坚持书写章草。对于己书颇为自信,遇求书者则多用章草书之。在《跋章草仙真诗后》中叙述了有人求书,他以为只有用章草与《仙真诗》之“高妙玄邈”相适,而不应以世俗书书之,又在《跋孔耽碑》后有“余国器圣求自永城寄至,词笔皆古雅,因以章草书其文一通,以便览观云” [6]。他如此看重章草又擅长书写章草在当时极为罕见。惜其作品今无遗存。

    章草书体名称的由来,自古(约在唐朝以后)众说纷纭,争议不断,探讨者推断迥异,各持一论,然而至今尚无确论。黄伯思在《发帖刊误》卷上《第一 帝王书》中,开宗明义说:“凡草书分波磔者名章草,非此者但谓之草……故章草当在草书先,然本无章草名,因汉建初中,杜操伯度善此书,章帝称之,故后世目焉,今此卷首帖偶章草便以为章帝书,误矣!” [7]明确地阐述了自己的观点,然而这一称谓并不确切,进而在《记与刘无言论书》中记述曾见到汉魏时人写章表多用章体,现表奏有存世,或还有流传,怀疑章草用以呈上奏章之用,而非因章帝喜好才称之谓章草,进一步指明了章草可用于奏章的推测,并在《汉简辨》中以汉简为参照云:“近岁关右人发地,得古瓮,中有东汉时竹简甚多……独永初二年《讨羌符》文字尚完,皆章草书,书迹古雅可喜。”又言:“简书甚明,乃当时文字,又日月首尾呼应,非如史之先后差谬。” [8]以此来印证章草之名实。

    受其考证影响,后世书家研究考证不断,纵览各种说论,归纳有两种说,如钟明善先生在《草书发展概论》中认为章草名称来源有二。三种说,如《章草大典》中认为章草名称由来,历史上主要有三种说法。四种说,如范祥雍《章草述略》列为四种。启功先生的《古代字体论槀》,总结为五种说法。赵彦国先生的《章草名实考略》一文,综列古今对章草之“章”字由来的种种推论有七种。

    对于上述各说,现代学者则各有所从,同意“章谓章法、条理、法度”者居多数,如启功先生说:“那么汉代旧草体之得章名,应是由于它的条理和法则的性质比较强烈。” [9]王秋湄说:“草以章名,殆具有章法之书耳,固毋庸别解深求也。” [10]裘锡圭先生在《文字学概要》中说:“‘章字有条理、法则等意义,近人多以为章草由于书法比今草规矩而得名。” [11]而后“章得名于《急就章》之章”者的当今学者华仁德先生说:“二王以后,今草渐行,南朝人为了将新流行的今草与古典的草书加以区别,就将魏晋时名家所书《急就章》的那种书体称之为‘章草,即《急就章》的草之略称。” [12]本人认为章草之“章”字的由来,应当不出以上两种说法,而更倾向华氏之说,因为按“章谓章法、条理、法度”之说,虽有一定道理,然而各种书体都讲究章法、条理,不只限于章草一体,故此说有牵强之嫌。

    2.《东观余论》对《阁帖》中章草碑帖的刊误

    黄伯思的《东观余论》涉及内容十分庞杂,其中涉及书法碑帖者甚多,主要还是以考证、书论为主,论述及考证皆多有精义,特别是对于章草的研究探索,具有一定成就和贡献,影响颇为深远。

    其对王著主编的《秘阁法帖》十卷之误疏,严格纠正,辩驳伪讹,而对其中的章草碑帖,尤为关注。《法帖刊误》(卷上)中《第一 帝王書》,首先对所谓章帝之章草《千字文》予以当头棒喝:“今此卷首帖偶章草便以为章帝书,误矣!” [13]同时批评米芾直接以此来考辨,并没有指名它的错误所在。另指出《阿史病转差帖》云晋宣帝,亦未然,《第二汉魏吴晋人书》,“此卷章草《芝白》一帖,差近古,亦疑先贤摹放也” [14]。这一章草帖勉强接近古意,他怀疑是前人临摹仿效的作品。另外指谬皇象《顽闇帖》,“皇象后章草一表,盖唐人伪作,其体正与世传曹植《鹞雀赋》同,皆非真迹,至若孙皓《上晋武表》亦章草书,字画高古,与此有间矣” [15]。黄伯思认为皇象作品大概是唐人的伪作,其体势特点正与传世曹植所书类同,都不是真迹。至于孙皓的章草书则与此不同,《第三 晋宋齐人书》,杜预《十一月二十四日帖》云“道远书问,又简闲得来况” [16]。指出不是当时尺牍中用语,所以帖伪也。又指出索靖《七月二十六日帖》:“摹传失真,无复意象” [17]。《第五 杂帖》,考证了“《孤不度德量力》与《亮白董卓以来》二帖,皆《诸葛传》中与昭烈问答语……仆谓此帖当是逸少书,盖与此公章草《豹奴帖》笔法同” [18]。(卷下)中《第十王大令书下》,“七月二日献之白七字,人伪作也。下章草云孙权据有江东,以历三世,亦《蜀志》中语,与第五卷章草‘不可争锋也语相接,字虽大小异,乃一人书” [19]。此段考证明察秋毫,考鉴精准,正如赵彦国先生对《东观余论》的评价:“堪称最早从科学实证角度研究法书的扛鼎之作,因而备受后世书家推崇。” [20]

    3.《东观余论》对章草历史沿革及书风特色的论述

    《东观余论》中《论书八篇示苏显道》论道:“章草惟汉魏西晋人最妙,至逸少变索靖法,稍以华胜,世传《书诸葛武侯对蜀昭烈语》及《豹奴帖》等章帖皆逸少书也,萧景乔《出师颂》虽不迨魏晋人,然高古尚有遗风,自其书中观之,过正隶远矣,隋智永又变此法,至唐人绝罕为之,近世遂窈然无闻,盖去古既远,妙指弗传,几至于泯绝邪!然世岂无兹人,顾俗未之识耳。” [21]此篇有对章草兴衰之叙述,同时赞颂了王羲之等书家的造诣和风格。亦对唐、宋章草之衰,发出感慨之叹!

    黄伯思钟情章草,欣赏和品评古代章草书家的作品,除上篇提及的书家之外,更赞索靖之书。索靖,是西晋著名书法家,善写章草,其特点是讲究法度且笔力雄强,历代书论家都推崇他的章草,张怀瓘在《书断》中有记载,将索靖与张芝的章草比较,评论是:“精熟至极,索不及张,妙有馀姿,张不及索。” [22]正因索靖书法之固守法度,才受到黄伯思这一崇尚古法派别的书法理论家之崇尚。在《跋索靖章草后》云:“索将军章草下笔妙古今,《七月二十六日帖》《月仪》《急就篇》,此著名书也,春兰秋菊各不同,而花花自有佳趣。” [23]索靖的章草具有共性,其章草作品又各具特点,黄伯思对其如此赞誉之言,充分表露出他对西晋书风的欣赏和对章草书体的深刻认识。《东观余论》中也充分表明了那个时期黄伯思为代表的书法理论家尚古之遗风。

    三、文献价值

    黄伯思的《东观余论》在中国书法发展史上居于重要地位,其考辨、鉴帖方法对中国书法鉴定史产生了重要影响,论述、品评书家书作之见解精辟独到。纵观中国书法史,从宋代书学理论发展整体结构来看,推重新意和崇尚古法两种派别相互较量、调和,代表整个时代的书学风尚,深化了古典书学理论并拓宽了书学研究的领域,黄伯思的《东观余论》在书学发展的这一段关键时期扮演了重要角色[24]。此文献对于碑帖考证及其相关书法题跋精确详审,以实论考据为发论基础,诸多观点旁涉书法史学、书法美学,书法创作、书法批评等各个方面,可以窥见其清晰完整的书学思想体系,这对全面研究北宋中晚期的书学理论具有重要意义[25]。其中对书法诸多书体,尤其是对章草书体的名实关系、章草碑帖的刊误、章草书法历史流变的兴衰过程以及相关技法问题提出了许多颇有价值的见解,对章草名家书作的艺术风格、特色皆有精彩评述,对后世影响颇为深远,可以看出黄伯思对章草研究之情有独钟。《东观余论》堪称是我国书法史上的重要书论之一,也是涉及章草内容颇多的著作,综观《东观余论》的研究篇章,为后人进一步研究考证提供了宝贵的文献资料。

    参考文献

    [1]赵彦国. 黄伯思《东观余论》成书及其版本考[J]. 艺术百家,2008(3):103.

    [2]元脱脱. 宋史[M]. 中华书局,1977:卷四百四十三.

    [3](宋)李纲. 梁溪集[M]. 卷一百六十八.

    [4]赵彦国. 黄伯思《东观余论》成书及其版本考[J]. 艺术百家,2008(3):103-104.

    [5]赵彦国. 黄伯思《东观余论》成书及其版本考[J]. 艺术百家,2008(3):104.

    [6]赵彦国注评. 黄伯思. 东观余论[M]. 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9:338.

    [7]赵彦国注评. 黄伯思. 东观余论[M]. 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9:043.

    [8]赵彦国注评. 黄伯思. 东观余论[M]. 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9:165.

    [9]启功. 古代字体论槀[M]. 北京:文物出版社,1964:34.

    [10]王秋湄. 章草辨异手册[M]. 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0:2.

    [11]裘锡圭. 文字学概要[M]. 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89.

    [12]华仁德. 华仁德书学文集[M]. 北京:荣宝斋出版社,2008:132.

    [13]赵彦国注评. 黄伯思. 东观余论[M]. 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9:043.

    [14]赵彦国注评. 黄伯思. 东观余论[M]. 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9:055.

    [15]赵彦国注评. 黄伯思. 东观余论[M]. 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9:066.

    [16]赵彦国注评. 黄伯思. 东观余论[M]. 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9:069.

    [17]赵彦国注评. 黄伯思. 东观余论[M]. 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9:075.

    [18]赵彦国注评. 黄伯思. 东观余论[M]. 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9:094.

    [19]赵彦国注评. 黄伯思. 东观余论[M]. 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9:145.

    [20]赵彦国. 黄伯思《东观余论》成书及其版本考[J]. 艺术百家,2008(3):103.

    [21]黄伯思. 论书八篇示苏显道[M]//东观余论. 四庫全书文源阁影印本第八百五十册:341.

    [22]张怀瓘. 书断[M]//历代书法论文选. 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179.

    [23]黄伯思. 跋索靖章草后[M]//东观余论. 四库全书文源阁影印本第八百五十册:352.

    [24]王东营. 黄伯思《东观余论》(书法部分)研究[J]. 吉林:吉林大学,2007:46.

    [25]赵彦国注评. 黄伯思. 东观余论[M]. 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9:323.

相关文章!
  • 全媒体时代企业的危机传播应对

    摘 要 全媒体时代,信息的快速传播也增加了危机发生的频率和应对的难度,社交媒体平台上很多企业会不定时爆发危机形成舆论热点争议。因

  • 浅谈独立书店的发展模式

    付文雅++黄悦<br />
    【摘 要】随着当当、卓越、亚马逊等多样的电子网络购书平台迅速发展,对传统书店造成了巨大的冲击,独立书店处于生存困

  • 试论微信的融合表征及生态建构

    【摘 要】 在媒介生态系统中,基于移动平台而生成的微信传播日渐成为当代社会的重要传播手段。作为媒介系统的一个新生子系统和分支,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