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掘生活源泉,书写灵动文章
范卫燕
素质教育提倡“以人为本”教学理念,对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有非凡的意义。初中阶段的学生,不管是在日常生活中,还是在课堂上,乐于合作、敢于挑战、热情似火。因此,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该阶段学生的心理特征,在教学中运用“发现学习”的教学新模式,以学生为中心,减少教师大量超标拓展知识,增强与学生的分析交流,主动放手引导学生找出问题所在,并让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激发学生主动思考,运用各种方法和手段解决问题。这不仅可以让学生联系、迁移旧知识,并且将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提高他们适应社会发展和终身发展的能力。而写作,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路径。
一、初中语文作文教学的现状分析
写作是初中语文教学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同时也在中考语文试题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但由于当前写作教学中存在的一些不足,导致了初中生语文写作水平不高。表现在如下方面:第一,学生对语文写作缺乏自信、没有兴趣,加上基础较薄弱,造成拼写错误、逻辑不通顺、表达不准确等毛病层出不穷。第二,学生受不良习惯影响,作文中生搬硬套,不会灵活变通,所写句子存在错句和病句。第三,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写作能力的提升有赖于勤动笔、多练习,平常很少练笔,字迹也不工整,更不用说写出情感真挚而逻辑清晰的好文章。第四,教师以讲授为主,学生缺少练笔机会。很多教师都把注意力集中在讲授写作技巧、语法等方面,课堂教学非常枯燥,导致学生没有作文兴趣,也很少有动笔机会。
二、初中语文作文教学的重要性分析
学生在写作过程中,需要不断思考、研究,写作有利于发散学生思维,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写作是文字排列组合的过程。学生在写作过程中需要咬文嚼字,反复推敲,写作有利于锻炼学生的文字驾驭能力。写作是思想情感表达的过程。学生在写作过程中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写作能激发学生的情感态度,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取向。写作是多器官协作运行的过程。学生在写作时或者需要回顾所学知识,或者需要广泛搜集资料,或者需要动手实践。手、眼、脑、口有机联动,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或动手操作能力。
三、初中语文作文教学的目标分析
其一,作文的立意。立意是作文的中心思想,是作文的灵魂所在。写作时,学生应重点反思自己在写作过程中的立意高度,观点、见解及论据的合理性、客观性。作文立意高远,方能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写作时,如自我感觉立意不佳,则需反思。比如说,是否对作文主题思考的不够深入?是否是自我的知识面过窄?是否缺乏实践没有获得真实感悟?需要注意,高远的立意不是空穴来风,需要学生学会在生活中思考。
其二,作文的情感。写作是作者主观情感态度的表达,是情绪的自然释放。作文情感,包含作者的价值取向和审美情趣。作文缺乏情感投入,给人以生硬、枯燥的阅读感受,毫无生气。情真意切,饱含深情,才能提升作文的感染力。初中学生年龄小,认知水平不高,但是学生已然具备了自主意识。学生懂得基本道理,能辨别是非,有自我的判断能力。为此,引导学生写作时,应重视感受作文的情感态度。然而,作文中真挚的情感的产生,无疑需要学生深入体验生活。
其三,作文的结构。相同的写作主题,写作方式可不尽相同,甚至于截然相反。作文可攻其一点,不及其余,也可高屋建瓴,面面俱到。作文结构可不拘一格,但其应具备逻辑性和层次性,一目了然,脉络清晰。指导学生写作时,要注重观察作文的布局谋篇。有的学生在写作时往往“无话可说”,作文内容空洞;有的学生则相反,有话可说,但缺乏归纳及梳理能力,致使作文内容混乱不堪。不言而喻,合理的作文结构,考验学生的思维能力,而这需要学生在生活中认真观察。
四、初中语文作文教学的策略分析
1.创新写作教学手段
相对于硬性灌输而言,引导学生自主思考、感悟,在生活中学习,才能切实提高写作教学成效。开展写作教学时,不同的写作主题,互动的方式具有多样性。比如说,在教学主题作文《我的烦恼》时,笔者没有开门见山地指导学生写作,而是组织学生开展了“关于烦恼”的主题会。学生A说:“我的烦恼主要来源于家庭,父母长期在外工作,一年难得回家一次,生活中缺少家庭的温暖。”近些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农村劳动力大量涌入城市。不少学生父母外出工作,孩子和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青春期的初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快速发展的阶段,需要父母的呵护、指导与陪伴。父母外出工作,对学生缺少照顾,学生思念父母或其他原因容易产生烦恼。学生A的发言引起了学生们的共鸣,学生们跃跃欲试,纷纷上台讲述自己的烦恼,有生活方面的,有学习方面的,有人际交往方面的,等等。学生们你来我往,课堂气氛十分活跃。主题班会结束后,学生们意犹未尽。笔者因势利导,引导学生以“我的烦恼”为题写一篇作文。由于铺垫得当,学生们在作文中真情流露,写作教学成效良好。
2.在生活中积累素材
素材是写作的基础之石。常言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素材积累不足,写作时必然有口难开、有笔难下。如何培养学生积累作文素材?一言以蔽之,即善于“观察”。写作需要天马行空的想象力,但想象力是在对事物的全面、深入、细致观察上引申而来,并不是“空想”“乱想”。因此,要引导学生从书本中、课堂中走出来,观察现实生活。指导学生观察自然界中的一花一草、一树一木;观察生活中的一人一事、一物一情。只要学会观察、认真观察,即使是司空见惯的事物,也能从中推陈出新,创作出别具一格的佳作。此外,指导学生观察事物,要重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只是引导者、组织者。让学生大胆地描述、议论,尽情抒发内心的所思、所想。“一千个读者心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理,一千個观察者心中,就有一千种不同体会。切不可对事物作出“硬性”规定,导致学生作文千篇一律、随波逐流。
3.锻炼学生“说话”能力
作文是口头语言转变为书面语言的一种形式,学生将想要表达的内容通过文字体现出来。如果写作的素材具体生动,那么作文也就通顺,观点明确,表达清晰。因此。教师需要经常组织学生讨论问题,加强对学生表达能力的训练,同时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以及语言组织能力。如何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呢?所谓“教无定法”,不同的教师,可根据不同的教学主题,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为学生设置合适的教学模式。但追本溯源,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关键要落实“能说”“愿说”两个基础前提。换言之,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课堂节奏的把握,尽可能留有一定的“空白”。如此,一方面,可在客观上保证学生拥有足够的时间消化所学知识;另一方面,让学生有更广的思考空间,并在梳理、总结、反思的过程中,提出问题。此外,初中学生普遍渴望得到教师关注、肯定及鼓励。为此,教师课余应多与学生交流,融洽师生关系,学会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亲其师而信其道,师生之间的良好关系有利于活跃课堂氛围,提高学生课堂参与的程度,促使学生“愿说”。
4.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实践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积极开展实践活动是高效的方法之一。一篇好的文章,除了立意高远,结构合理外,还要有丰富的情感表达。对于初中学生而言,写作不应是“干涩而无味”的记录,而应是有情感融入的表达。进入青春期的初中学生群体,思维敏捷而热情洋溢,学生具有强烈的求知欲、探索欲,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因而其内心情感十分丰富、细腻。受限于写作技巧,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往往“所言非所想”,经常出现词不达意或表达出错的情况。教学实践中,也有不少学生向笔者反馈:“老师,我也认真写了,但是感觉写出的东西没有感情,读起来觉得很无趣。”笔者会反问学生:“在写作之前,是否做过实践探究?是否认真地观察了?”为此,要做到写作过程融入情感,作文生动而“有血有肉”,就需要重视实践活动,留心观察,再通过自己的反思及推理,做到知行合一。如此,在写作过程中才不会断断续续,作文不再空洞乏味。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多动手实践,多观察身边的小事,或者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完成某一主题的活动,或者参与学校、社区举办的活动。在实践过程中增加见闻,积累素材,全程参与,才能有的放矢地写作。
结语:学生缺少写作兴趣,教学覆盖面窄,作文存在抄袭是当前初中语文作文教学的难点。在教学工作中,教师应深入把握学生心理,优化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实施分层教学,划分不同层级,因材施教,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指向性。培养学生良好的写作习惯,写作之前做好充分的准备,才能有的放矢地开展写作。学生写作能力的提升,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师应采取唤醒、激励的方式,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写作自主性,切实提高教学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