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CAP理论打造指尖上的党建
杨怡
中图分类号:D267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674-1145(2019)6-040-03
摘 要 美国通用电气公司(Ge ne ra l Ele ctric Com pa ny,简称GE)创立于1892年,作为著名的跨国企业,GE为世人贡献了很多商业管理智慧,其中,加速变革(CAP)理论令人印象深刻。在当今的社会和企业,创新无处不在,变革无时不在,掌握推进创新和变革的理论和方法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介绍GE加速变革(CAP)理论,结合东航互联网战略下的党建工作创新进行应用思考。
关键词 CAP理论 党建
一、加速变革(CAP)理论概述
加速变革理论,GE简称为CAP(Change Accelerate Process),提出了一套科学有效的推进变革的程序和方法。GE之所以提出CAP项目,是因为韦尔奇认识到,未来是不确定的,而变化是永恒的。虽然人们不可能正确预见即将发生的事件,却有可能更有效地管理变化过程。这就需要建立一套概念、工具和技术,用来促进迅速地调整和适应变革。GE最终形成了“一套通用的处理机制”,提出了加速变革的七步法模型,并从1992年正式开始推行。
GE公司通過长期的调研数据分析,得出这样一个结论:100%的被评估为“成功”的变革和超过98%的被评估为“不成功”的变革都有一个好的技术解决方案和方法。那么决定变革成败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GE认为,一个变革过程能不能成功,不但与变革方案的质量有关,而且与客户或利益相关者的接受程度有关。于是,GE公司提出了一个著名的公式,即: QxA=E。其中:
Q为方案的质量:Quality of the Technical Solution
A为可接受程度:Acceptance by Stakeholders
E为变革结果或成效:Effective Results
调查分析表明,不成功的变革有98%都是因为可接受程度低,最终导致失败。CAP这种方法主要从提高可接受程度入手,设置了一个流程,共有7个环节,即:(1)领导变革;(2)创建共同需求;(3)塑造愿景;(4)动员参与;(5)持续变革;(6) 监控进程;(7)系统和结构。
GE通过对过去变革成果的分析,得出了变革成败的关键是利益相关者对变革的可接受程度的结论。运用CAP加速变革的过程,就是统一团队思想甚至全体员工思想的过程,也是宣传、培训的过程。通过CAP在每一个变革项目中的成功运用,可以极大地提高员工参与企业管理的积极性,增强员工的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感,激发员工不断变革、勇于创新的热情。
二、运用CAP理论进行变革分析
国务院专门印发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信息化、互联网化深刻改变着政府管理、企业经营和个人生活。利用信息化手段推动“互联网+党建”平台建设,打造“指尖上的党建”,是适应全面从严治党新形势和信息化时代的必然要求,也为国企党建工作提供了新手段、新活力。
1.领导变革(Leading change)。实施互联网+党建工程,推动党建工作方式的创新和变革,顺应了时代潮流。一方面是党的十九大对全面从严治党、加强国企党建、推动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根本要求;另一方面,是东航实施国际化、互联网化战略的迫切要求。因此,实施互联网+党建工程,得到了来自领导层的高度重视和支持,为变革的顺利推进和成功实现,奠定了坚实的思想理论和舆论基础。
2.创建共同需求(Creating a shared need)。创建共同需求是为了解决为什么要变革的问题,也就是变革的原因和理由是什么。GE公司提供了一个工具:Threat/Opportunity Matrix,帮助我们开展分析。
在工作性质方面,飞行、乘务、空保人员长期处于流动状态;地面服务、货运、机务等部门人员实行倒班工作制,也处于有规律的循环流动状态;同时管理人员面临经常性的公务外出,常态化的“流动”已经成为管理人员和员工工作的新常态、新挑战。通过调研进一步发现,当下的党建工作存在着三个方面的难题:一是党员的流动性较大,对流动党员的管理相对困难;二是学习资料共享难,基层党组织的学习资料相对不足,较难满足党员的个性化学习;三是学习效果难于统计,组织学习后,较难反馈学习效果。而构建互联网移动党建终端,可以有效地改善上述问题。
3.塑造愿景(Shaping a Vision)。这个愿景应该从逻辑和情感层面具有吸引力,使人愿意投入其中。当这个愿景树立起来时,它应当有一个清晰的、正当的、被广泛理解和共同期待的结果。从愿景到行动分为三个层次,首先是愿景,其次是受愿景影响而发生改变的人的心态,第三,就是受心态驱动的人的行为,最终通过行为将愿景变为现实。通过对西北分公司党建工作现状的分析,针对打造“指尖上的党建”,提出以下愿景目标:
(1)完善党员移动端组织建设。在“互联网+党建”平台上,以党支部为单位,建立数据涵盖分公司所有党员的信息体系,实现党员信息的平台化管理。
(2)构建个性化学习平台。构建学习平台,切实解决基层党组织学习资料难把握、信息传递不及时等问题,将学习资料共享到“互联网+党建”平台上,快速共享学习资料、信息,实现了点对点的信息推送,方便党员在线上进行学习,可根据实际需求选择学习内容,延展了学习的开放性、主动性,实现跨区域、跨场地的在线学习,随时随地共同学习、分享、沟通,将党组织的“神经末梢”延伸至每名党员。
(3)建设指尖党建宣传阵地。微新闻(要闻动态)板块的建设拓宽了党建宣传工作的口径,为党员学习工作提供了“宽口径、双向、互通”的联系渠道,使得党建动态能及时、有效地传达给每位党员,改变了传统宣传中“单向宣传、滞后宣传、有限覆盖”等弱项,建立起了具有“不受时空限制、及时、互动、共享”等特点的互联网传播模式。
(4)树立党员先进形象。微榜样(基层风采)板块为宣传身边的榜样搭建平台,展示身边的榜样,传递正能量。分享身边优秀党员事迹,在平凡的工作中凸显优秀的品质,树立学习楷模,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策划“寻找身边优秀的你”活动,发掘身边的榜样,学习榜样的故事,激发广大党员热情。
(5)构建多方位测评体系。在平台中添加测评功能,依据党员的学习内容、党员类型设置差异化测评题库,运用随机组题的功能,实现网上测评,鼓励全员参与,随时反馈测评结果,形成“比学赶帮超”的良好氛围。
(6)规范党建考核工作。借助大数据分析统计工具,实时准确记录学习进程,对学习情况进行量化分析,前端可视的数据,后台一键导出,检测后台数据。建立学习积分制,搭建党员学习积分“E台帐”,将党员在“互联网+党建”平台上的操作轨迹量化考核,对党员进入平台进行量化管理,累计积分,直观地反应党员在平台中的使用情况,做到考评“有章可循,有据可依”,实现管理由“粗放”向“精准”转变,确保考评体系“落实到人”。
(7)学习内容分层推送。党员领导干部要先学一层、学深一层,努力提高思想政治素养和理论水平。针对各级领导班子和党员干部、普通党员的不同情况区分层次分类推送,进行分层目标管理,构建多样化学习方案。
4.动员参与(mobilizing commitment)。任何一项变革只有获得大多数人的支持参与,才能取得最终的成功。这也是CAP理论的重要特质。在Q×A=E的公式中,仅有高分值的改革技术方案Q不是够的,还必须有来自员工对改革的最广泛的接受度A,才能取得变革的最终成功E。所以动员参与的重点是找出抵制和对抗改革的群体,并分析其原因,然后进行有针对性地动员说服。CAP理论在此又给予了一个“利益相关者分析矩阵”的工具,如下表2:
为便于分析原因,CAP理论指出了员工和管理层“对抗变革”的几种原因。
员工对抗变革的原因:不明白为什么改革是必须的;满足于舒服的现状;对变革带来的未知事物的恐惧;对以往变革的历史记忆;担心丢工作;不确知他们在变革中所必须的技能是什么。
管理层对抗变革的原因:担心权力和控制力的损失;工作负担过重;改革所需的资源有限;缺乏管理变革的技能和经验;担心丢工作;对于改革的新路径有异议;对改革必要性的怀疑。
我们可以基于以上群体的划分以及内在原因的分析,进行有针对性地动员说服工作,从而为改革顺利推进争取最大的群众接受度和参与度。
5.持续变革(Making Change Last)。实现持续变革的关键有二:一是变革实施者保持热情,不忘初心;二是要持续投入时间、精力、资源、人力,直到新的行为习惯的养成,并采取一些强化、固化措施来确保不重返老习惯。对于实施互联网+党建工程来说,首先是领导层、主管部门及变革推进者要坚定决心,坚决推进;其次,就是要加强新媒体手段的应用和考核,让基层党务工作者、普通党员“不得不”参与新媒体应用,并逐渐形成新的行为习惯。
6.监控进程(Monitoring Progress)。一方面,要不断评估改革的技术方案是否科学、合理、有效,这方面的标准比较明确,容易测量和评估。另一方面,则要不断评估利益相关者对革新的接受度,这个则缺乏清晰的测量和检验手段,建议定期采取访谈或调研问卷的形式进行数据分析。通过对进程的监控,来确保变革中始终有较高的Q值和A值,从而保证变革实现预期的效果。
7.系统和结构(systems and structures)。系统和结构一般需要从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考虑。内部主要考虑人才、发展、考评、奖励、机构设置、IT支持、设施设备等。外部主要考虑消费者、供应商等。通过对上述要素的分析,找出那些有助于促成变革新习惯的因素来加以强化,而将那些抑制变革的因素加以弱化。
三、互联网+党建项目的实施
本次“互联网+党建”平台项目的实施将以管理学PDCA循环理论和大数据分析理论为基础。管理学PDCA循环理论分为计划(Plan)、执行(Do)、检查效果(Check)、实施行动(Action)四个阶段,从产品计划的制订到组织实现的整个过程是按照PDCA循环,不停顿地周而复始地科学运转的。
计划阶段,按照前期调研的分析,得出了三方面亟待解决的难题。分析难题所产生的原因后,制定出以1个党建微信平台为依托,开发相应的N个党建功能为抓手的“1+N”模式“互联网+党建”平台方案。
执行阶段,根据“1+N”模式的初步构想,结合前期调研反馈的党员需求,制定出集微新闻(要闻动态)、微课堂(学习平台)、微榜样(基层风采)、微服务(党员服务)、微实务(党建实务)为一体的“互联网+党建”平台。按照构想框架上线各个板块,同时建立起数据采集,收集平台建设过程中的原始记录和相应数据等文档。
检查效果阶段,融合大数据分析方法,对所记录平台数据进行分析比对,检测上线的应用板块进行诊断与评价,對照目标实时检测应用效果。若达不到预期效果,及时调整平台内容,做到实时检查,实时反馈,及时改进。
实施行动阶段,对总结检查的结果进行处理,达到预期效果的经验给予肯定,积累沉淀经验,成为“互联网+党建”平台中的一个板块,若未达到预期效果,或者未解决的问题,高度重视,综合分析,并进入下一个PDCA循环中去解决。
运用大数据分析方法验证“互联网+党建”平台建设,在平台建设的初期和中期(平台建设第30天为初期,第180天为中期)分别调研党员的满意的情况,并将两者进行比较,分析“互联网+党建”平台建设的现实效果,真实反应平台建设的认可度,持续推动可视化管理平台建设。
通过打造“指尖上的党建”,充分发挥“互联网+”对党建工作的聚裂变作用,最终将实现服务基层党员、服务党务工作者、提升党建工作实效、强化国企党的建设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