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创作中实现艺术创造力的自我释放

    王丹

    摘 要:不同的生活经历、价值认知丰富了每个人的情感记忆,但总有一个地方储藏着自己内心珍贵的记忆,这些记忆就像日记一样记载着你生活的点点滴滴,有着你对生活、对成长的独特感受。木心先生创作的《从前慢》,用“钥匙和锁,日色和车马邮件”等美好意象追忆过去朴素的生活,这种有生活场景的画面感受转化成了一种美,一种好,一种生命的哲学。这就是人内心深处的“情结”。“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待生活,同一事物,每个人依照自身的经历和价值认知会有不同的诠释方法,如何将生活、自我想法艺术化地表现出来,这就要释放出自我的艺术创造力。作为一名绘画者,我们扮演着叙述者、讲述者等局外人的角色,同时也身处在社会这个大的环境中,我们将绘画视为舞台,书写着别人故事的同时也书写着自己的心路历程……把生活如何和艺术串联,将生活的精彩瞬间演绎得淋漓尽致,使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得以传达,这一直是我在创作过程中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生活记忆;记忆线索;和谐

    一、从生活记忆中梳理创作线索

    在艺术创作的初步学习阶段,我们看到什么便记录下什么,淡漠了自己的情绪,这种简单复制粘贴的习作练习很难与创作真正地结合起来,这种创作方式不经推敲也缺乏思想深度,很难转换为成熟的创作模式。物象艺术加工的过程即是视觉感悟强化的过程。观看瞬间发现的美是艺术创作的索引,触动内心的物象或具有形式美,或寄托着你对美的一种向往和追求,或引发出你内心独特的感受,这种瞬间迸发的触动感是创作孵化的初级表现。宋代文学家苏轼创作的词作《定风波》以“野外途中遇雨”这一生活小事入手进行叙事,景触心境,借雨中潇洒徐行的举动,表达自己无论处高处低,处贵处贱,不畏挫折且旷达的胸襟。这首词作因景触情,在既有词牌“定风波令”的前提下进行创作,既符合生活又衬托了作者的情感追求,实现了由视觉、听觉转化为心灵感悟的升华。《清明上河图》以世俗题材入手,描绘当时的城市面貌和当时人们的生活状态,在细节上善于选择那些既具有形象性和富于诗情画意,又具有本质特征的事物和场面,取舍得当,安排得合情合理,使画面呈现出繁而不乱,长而不冗的面貌,创造出了繁荣市井的热闹氛围,是具象绘画表现的经典之作。白石老人以平常之物入画,《蛙声十里出山泉》以“蝌蚪四五”入画,随水摇曳,无蛙而蛙声可想矣[1],这种联想的思维方式为艺术创作提供了更为广博的空间和想象,也使创作承载了一定的文學价值。这些艺术创作皆以生活中的情景入手,运用寓意、联想、象征等艺术表现手法为艺术创作进行加工润色,使之焕发生机,承载了一定的精神价值。在绘画创作过程中,我在生活记忆中思考个人的创作线索,儿时童年愉快的成长经历是我记忆深处珍贵的回忆,同时也是决定我进行《园游记》创作的初衷。孩子们的情绪热烈奔放,极具感染力,这种情绪的流露像空气一样能感染到周边的人,渲染出其乐融融的氛围。南宋时期苏汉臣绘制的《百子嬉春图》,将百子嬉戏的大场面分层次分情景地组合到一起,就像分镜头切换似的向观众呈现出了“园中戏耍”“弹古琴”“赏书画”“放风筝”等许多有趣的场景,孩子们姿态万千,情绪饱满,与春天万物始发,一片勃勃生机的环境相吻合,更加烘托出了画面热烈的氛围。“货郎图”在宋以后的风俗画中十分流行,最具代表性的要属南宋画家李嵩描绘的《货郎图卷》,弯腰的货郎,奔走相告的儿童……特别是妇女儿童奔集于担前,妇女怀中的儿童扭头与身后的儿童嬉戏玩闹的场景表现得生动有趣,整幅长卷既包含生活又有趣味,甚至在动物的处理上也进行了拟人夸张化的表现,整幅画面喜悦之情溢于言表。在进行《园游记》的创作初期,受到《货郎图》的启发,我在生活记忆里梳理孩子们的生动形象,或争相恐后地去围观,或进行有趣的交谈,或沉浸在游戏中……生活中生动的形象很多。在细节上,我借鉴《货郎图》的人物组合形式,选择了一些既有形象性又有趣味性的场景进行组合,同时借鉴波提切利《春》的寓意,将中间偷笑的孩子作为春的使者,象征着春天悄然地到来。在创作中,除了以孩子作为描绘对象外,在生活记忆中我也截取了很多生活化的场景和动物形象,以更加生动、有趣的形式组合在画面中衬托欢乐的游园氛围。

    二、人物绘画观念的改变和对造型方式的初步探索

    在人物画学习的初步阶段,由于之前接受的学习以素描体系为基础,因此我形成了这样一种创作思想:创作就是再现生活,追求表现的是逼真和写实,在很长一段时间模糊了艺术与生活的边缘。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我对人物的具象表现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写实并不是把所有的细节都画出来,并不是再现细节。“实”包括形体、形态、形式,包括结构的互相穿插关系。“实”虽从生活中来,但它最终体现的还是一种艺术形式。谢赫在“六法”中提到“应物象形”,同西方绘画方法相比较,“应物象形”不同于质感化的表现手法,而是追求意趣化、意象化的表现方法。麦积山石窟隋代的菩萨立像下身着长裙,衣纹下垂,中间弧形璎珞和饰带与之形成线条对比,身体两侧飘带自肩部垂下,使整体轮廓更显简洁完整。整体上有意强调直立的长方形,自肩部而下轮廓整齐,线条呈下垂趋势,使体型显得欣长舒展。这种艺术化的处理不仅使我对传统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更使我在艺术思想上得到很多启发,画面同中有异,静中有动,造型单纯洗练,情趣高雅,虽为臆造,但在形体处理上却有迹可循。它的魅力既非题材,也不靠逼真的手法,它的美来自于艺术本身。作品是投射生活与情感的影子,这种影子一种是姿势的影子,一种是真正的影子。形式来自于内容,内容来源于生活,通过题材的选择(生活体验)加入自己的人生体会感悟,付诸于形象感情,使作品寄载着个人情感,这是认识自我的过程,也是文化自觉的表现。陈孟昕先生在创作《一方水土》的期间,多次深入少数民族地区,体验他们真实的生活状态,在《一方水土》中,他塑造了上百个神态各异的风情人物,在对物象造型的处理上,采用了夸大变异的手法,尤其是在强调物象外轮廓的大趋势方面,使直的更直,曲的更曲,人物形象虽夸张,但并不是随意虚构,而都有其真实的原型,每一个衣纹都能在生活的原型上找到根据,只是它的长短趋向已有所变化,细节也不是按纯立体的方法塑造,而是用线的方法去理解刻画,符合线的总体韵味,这是把理想和实际,审美观和物象结构结合起来,形成一种虽不按原型的比例关系,但又有一定章法规则的表现方式,在总体上营造出人物厚重宽实的感觉,体现了少数民族地区劳动人民的真实生活状态。在人物造型的学习过程中,我以整体和局部的关系为想法进行了一些速写练习,在人物大的造型上抓住对原型的第一感受,使方的更方,曲直变化更为明显,在局部的处理上,动作表情略为夸张,疏密变化更为明显,衣纹组织更有章法规则,追求一种人物情绪更加饱满,造型整体统一又有细节表现的人物造型。在第一张创作手稿《时代强音》中,在进行人物初步布局之后,开始在人物造型上加入一些自己的心得体会,采用以夸张、幽默、丰富的密体方式来实现个性语言的初步探索。在人物头发的处理上,有了方圆、块面的意识;在老人沧桑面部的刻画上体会了线条疏密变化和线性素描练习的重要性;在人物衣纹的处理上加深了对物象形体的进一步理解,同时刷新了自己对古人程式化和线条组织方式的理解。虽然在造型能力和形式上仍存在着不足,但在初步的学习和探索中也逐渐明确了自己对人物造型处理的方向,进行了有意识的取舍练习。

    《园游记》一画,是想把现实生活中所感受到的东西,通过人们郊游踏春的场景,表达出人与自然相处的和谐美,人与人之间相处的和谐美,是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的传达。有了这种立意,在构思和构图中,我确定要在大的人物布局中表现出动势,在大的画面安排上我借鉴了连环画的构图形式,以叙事的、情节性的表现来保持创作的连贯性,以面积大小进行画面分割,从总体上摆脱特定时间空间的干扰,给观者一定的想象空间。在局部上,从生活记忆中摘选创作素材,使它具有生活的真实感,追求既有一定抽象性的装饰效果,又具有较强的绘画性。人物力求生动有趣,富有个性。在人物造型的处理上,更加注重细节的刻画,从身体姿势、动作、表情的刻画入手,表现生活的趣味,不再仅局限于脸部的刻画,选择合适的道具和背景,来营造出好的氛围。

    三、关注绘画主题,对话自我,实现自我内心的探索

    在进入创作的初期,我的创作思路狭窄且有限,将人物画创作的大部分精力放在了处理单个人物的造型和人物组合上。创作思维局限,模式也很单一,创作思路的来源也大多来自外部环境的影响,很少有时间腾出来审视自己的内心。研二期间,以“安塞腰鼓”为主的群像创作,创作思路来源于“华阴老腔”的表演形式,这些表演者声音高亢,表演形式自在,听起来痛快酣畅,给人以具有独特的审美感受。这些老艺人淳朴善良、饱经沧桑的形象更给予了华阴老腔一种古朴、浑厚、粗犷、豪放的感觉,以这一具有民族特色的剧种为切入点,我开始关注了西北地区人民的生活和传统的娱乐方式。电影《百鸟朝凤》讲述的就是陕北地区老艺人带领徒弟们用热情和坚定进行唢呐传承的故事。唢呐是陕北地区广泛流传的民间乐器,它声音高亢、嘹亮,在民间用唢呐能吹出人们的喜怒哀乐,它不止于娱乐,更具有意味的是它在其中是对故去者的一种评价,在这个层面上,唢呐就不仅限于是一种乐器,它更承载了精神层面的价值。以“唢呐”为点,我开始关注包含它表演的艺术形式,也开始找到了自己关注和倾向的创作思路和模式。我周边的同学有些来自陕北地区,临近黄河,他向我描述了黄土地人们临近节日时的欢歌载舞,与想象的不同,那种描述的场景更刚劲奔放,栩栩如生。21世纪80年代陈凯歌执导的《黄土地》中就出现了一段成群结队的打鼓场面,画面文鼓舞鼓接连出现,青年老汉们情绪高涨地做着踢腿、跳跃的动作,他们“蛮”劲十足,鼓声铿锵有力,人声震聋酣畅,生动有力地展现了陕北人民的一腔热血。这些粗犷豪放的表演形式调动起我内心的一腔热血。有了这种冲动,我感到自己仿佛找到了创作的动力,渴望去表现出这一震撼的场景,渴望表现出这一群淳朴善良的人们。我开始在平台上搜索各种资料,浏览观看各种视频,在其中摘选我需要的素材和形象。在当时创作观念的驱使下,我确定了群像组合的创作模式,尋找生动有趣的人物形象,进行练习组合,注重局部人物的深入描写,却忽视了整体的布局经营,在人物造型训练中虽然有些许收获,但在画面大的把控上却收效甚微。

    基于上次的创作经验和教训,我开始审视自己的创作思维方式和创作方法,从构思到创作过程中,我只停留在对事物的表象临摹上,缺乏内省、消化的过程,借鉴的资料都是别人眼中的真实,缺乏深入生活,因此创作很难有情境的代入感,创作的作品也缺乏艺术感染力。在日常生活中,我很喜欢用相机去捕捉生活中生动的形象,《园游记》的创作是我对积累的生活素材的一次总结。“和谐”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和谐两字包含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自然是我们身处的大环境,也是艺术创作中永恒的主题。印象派用丰富的色彩去记录大自然的瞬间变化,探索艺术呈现的新方式;东山魁夷用画笔带我们走过日本的山川河流,他的风景画纯净温藉,是传统和现代审美结合的良好示范。东山先生认为,人在自然中生存,与自然对话。他的画表面不见人,实际藏着自己,观画者也能从画中找到一方净土。山水画作为中国画的一种,是以描绘山川河流等自然景色为主题的绘画。宋代郭熙在《林泉高致》一书中提到“世之笃论,为山水有可行者,有可望者,有可居者,画凡至此,皆入妙品。”[2]这种由感官至心灵的体验,体现了道家“天人合一”,万物与我为一的思想。在对素材资料整理的过程中,我发现人处于自然大的环境,人的行为或多或少都会和自然产生一定的关联,人的情绪和感受也在天地大的环境中。《园游记》将生活中的人们放在了自然大的环境中,虽然画面中自然景物不是很明确、真实,但在物象选择上,选取了最具代表意义的树木、建筑和动物,展现给观画者一定的情景,但又不失遐想的空间。整幅画以人物为主体,景为人们游园的情节衬托,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人们的生活状态是我主要想传达的画面。社会生活的加快使人们局限地生活于各自的领域,很难释放出真正的自我。自然是一个大环境,它包容万物,调养生息,使心灵得到释放与平静,回归到纯粹的自己。在人生道路上,我们无论处高处低,处贵处贱,有光荣也有苦难,我们要用好的、美的、积极的人生态度去面对。[3]苏轼遇雨潇洒徐行最后得出“也无风雨也无晴”,辛弃疾曾言“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看我应如是”,这其实就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成长的过程也是寻找自我的过程,在对人物形象进行筛选的过程中,我选取的形象都较为纯粹,喜怒哀乐等情绪的表达简单直接,希望在绘画创作中还原人物的“本我”。构图分为三个组成部分,每个部分都有一定的情节表达,绘画过程中边参照素材记录生活,边在生活记忆中寻找有自己身影的那些“乐园”,回归单纯与宁静。在人物的安排上,我特别地将孩子放在画面的中央,他们活泼好动的形象让我追忆起童年那些美好的回忆,画面中放风筝、捕蝉等场景的出现像一把钥匙开启了我对过去美好时光的回忆,白鹅在道路上施施而行,只有受到惊吓时才扑翅疾行的场景像老胶片一样定格在了这宁静平和的慢节奏的生活中。《从前慢》中木心先生以清早的火车站,卖豆浆的小店为视角切入点追忆从前慢节奏的生活,钥匙和锁,车马和邮件……是对过去时光的意象化表达,就像马致远在《天净沙·秋思》中写道“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4]一样,这些并置的景物,在组合成一幅秋郊夕照图的同时,也营造出了游子漂泊、凄苦愁楚的悲凉感。在明确要表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在环境中寻找纯粹的自己的思路后,我多次在郊游,展览等生活体验中观察人们的生活状态,进行记录总结:对待新鲜的事物,我们怀揣着敬畏和好奇心;面对有趣的事物我们总会释放我们的天性,显现出童真……这些观察使我在创作中脱开了特定的时间空间,摆脱了所见的真实场景对创作的约束和局限,进行了更加合情合理的布局,来完成自己在作品中的“寄情”体验。在京剧中,生旦净末丑等角色在舞台上进行着表演,他们用夸张、程式化的动作表演着过去和现在的故事,同时也在向我们展现着生活的人生百态。

    四、结语

    艺术创作来源于生活,但又不同于真实的生活,我们作为一名艺术工作者,在绘画创作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叙述着别人故事的同时也在其中找到自己。在研究生学习期间,我很重视艺术创造力自我释放的过程。从忠于模特,拘泥于课堂写生到找到自己喜欢的主题和绘画方法,这个过程中积累了自己的生活经历,丰富了自己的情感记忆,学习了解到了绘画以外的其它艺术表现形式,是个人生活记忆和绘画思维丰富发展的过程。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创作了《时代强音》《园游记》,以真实的生活为原型,意象化的表现手法为辅助,结合自己的情感体验,渴望创作出能“寄情”的绘画作品。虽然不够理想完善,但却是将内在想法付诸于绘画的一次体验,一次实践。在今后的创作中,我会在明确自身的艺术追求中,结合自己的切身体会(生活记忆、思想等),实现由创作向课题的延伸。

    注释:

    [1]出自老舍先生对《蛙声十里出山泉》的绘画构思。

    [2]出自宋代郭熙《林泉高致》。

    [3]出自《经典咏流传》第二期黄绮珊话语。

    [4]出自木心《从前慢》,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参考文献:

    [1]潘絜兹.工笔重彩人物画法[M].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1979.

    [2]翁如兰.中国画中人物画的创作与练习[J].美术研究,1981,(02):10-12,51.

    作者单位:

    天津美术学院

相关文章!
  • 基于文本的影视爱情差异化取舍

    王晓芳《英国病人》是加拿大籍斯里兰卡著名作家迈克尔·翁达杰最为成功的杰作,这是一部内蕴极为丰富的文学作品,其中不仅包含了战争、道德

  • 对美国高等音乐院校声乐人才培

    金莹+李毅+王铭敏【摘 要】我们正在努力培养能走向歌剧舞台的青年人才,但是在教学与实践中往往会出现很多问题,很多毕业生无法直接走向

  • 服装工艺基础—衬衫“微课”的开

    陈彤摘 要:服装工艺基础是高校服装院系的一门专业必修课,是一门专业性、技术性很强的课程。此课程注重学生主动性的培养和动手能力的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