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教材自读课教学新探
摘要:自读课教学要遵循“教读——自读——课外阅读”“三位一体”的阅读教学体系特点,充分利用自读课文的助学系统,引导学生掌握阅读方法,自主阅读,提升其阅读能力。
关键词:自读课教学;教学目标;教学价值;自学能力
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试图构建“教读——自读——课外阅读”“三位一体”的阅读教学体系。在这个体系中,自读课文的助学系统改革是本套教材的一个重要创新点。其目的是充分激发学生的自主阅读意识,引导其自学自得,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为目标,使教读课所学知识、方法和能力得到有效迁移和拓展。因此,教师在进行设计教学时必须遵循教材编排的特点,真正突出学生的“自读”地位。
《最苦与最乐》选自部编版语文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是一篇议论性的自读课文。下面就以这篇课文为例探讨自读课的教学。
一、关于文本在单元中的价值
第五单元教学目标要求学生重点学会略读,编者为学生安排了不同文体的文本,多角度地训练学生这项阅读能力。因此,授课之前教师应先引导学生回忆学过的《叶圣陶先生二三事》和《驿路梨花》两篇教读课文中关于略读方法的知识点,用一张能体现略读要点的思维导图(如下图所示)作为自读课文的抓手,明确课文学习的重点,开启课堂学习之旅。
二、关于课文标题
在学习《最苦与最乐》这篇议论性文章之前,教师应先引导学生解读题目中包含的相关信息,使其初步感知文章写作内容。请看下面的教学实录片段:
师:同学们发现课文标题的特点没有?
生:课文写了苦与乐两方面的内容。
师:那改成《苦与乐》可以么?
生:不行,前面的修饰语“最”起着强调作用,它着重强调最苦与最乐的事,不是一般的苦与乐,而是苦与乐的典型,去掉的话则范围太宽泛了。
师:理解正确。谁还发现题目有何特点?
生:两个词之间用了“与”,说明前后之间是并列关系。
生:这个题目令人好奇,人世间有诉不尽的苦,享不完的乐,那到底什么才是作者认为的“最苦与最乐”呢?题目会引发读者思考。
师:看来题目不能改成《苦与乐》了,改了与文章内容不太相符了。那将题目改成《最乐与最苦》总可以吧?
生:还是不行,因为文章的顺序是先写最苦,后写最乐。
师:除了顺序原因外,还有其他原因吗?
生:一般说先苦后甜,先写苦,再写乐,符合人们的思维规律。
生:这种“最苦”,一般的人不容易体会,放在前面写更能引起人们的注意。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初步思考感知了题目中所蕴含的信息,发现课文标题不仅有设置悬念、激发读者阅读兴趣的作用,而且有助于学生了解文章要阐述的论题。
三、关于文章写作思路
语文教学应着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由于思维能力的核心是智力,因而发展思维能力也就是发展智力。《最苦与最乐》是一篇议论文,文章论证思路严密,其概念、判断、推理的思维形式与准确、鲜明、生动的语言相结合,语文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学习这样的课文来训练其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中除了要落实略读这项单元教学目标,学单元阅读“法”之外,还要教“这一篇”议论文的知识性、文学性、人文性等内容,教师应处理好指导学生学“法”与全面培养学生语文综合素养双主线之间的关系。
师:全文大约1200字左右,请在3分钟内读完,然后圈点勾画出表明作者观点的句子,完成下面的填空。
(1) ______ 是人生最大的痛苦。
(2) ______ 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3)人生应当 ______ ,而不能 ______ 。
生:最苦的事是未尽责任,最乐的事是尽了责任。
师:请同学们一起将最后一段文字齐读一遍,再回答第(3)小题。
(學生放声朗读)
生:这段告诉我们人生应该勇于承担责任,不能逃避责任。
师:概括得很准确。上面的观点你们是怎样找到的?
生:有的是文章的中心句,如第一段结尾句“我说人生最苦的事,莫苦于身上背着一种未来的责任。”第四段第二句“自然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第(3)题的观点要从文中自己概括出来。
师:从这三个问题我们可以看出,本文可以分为几部分?依据是什么?
生:本文可以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1—3段);第二部分(4—5段);第三部分(6段)。文中第4段用了一个“翻过来看”来表示作者思维的转换,写作角度的变化。第5段用了“然则”这个表过渡性的词语,进一步具体阐述了第4段中“从苦中得来的乐,才算是真乐”的原因。
师:你是从文中的衔接性词语理解了文章的论述思路,从这些词语可见作者论述思路清晰且严谨。
生:除此之外,我从旁批上也找到了依据。文中用了五个旁批,第一个批注“以设问开头,引出‘最苦的事,使人思考”,可见文章一开始重点写了“最苦的事”。第三个批注“紧承上文,引出‘责任完了是人生第一乐事”,说明自此最苦的事已阐述清楚,文章将开启“乐事”内容。第四个批注“尽责方能得苦中真乐,照应题目”还是写乐事,第五个批注“对于责任‘解除或‘卸却,结果迥乎不同”说的是解除责任方能快乐。
师:很好!你是从自读课的旁批入手了解了文章的写作思路。
这一部分教学教师应主要引导学生学会筛选信息,明确作者所阐述的观点,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关注一些过渡性词语的使用,从而明白作者表达时严密的逻辑性,并提醒学生学自读文时要学会利用旁批,不盲目随意,学得有目标、有重点,不偏离编者的意图。以上的设计很好地落实了课文“阅读提示”里“注意把握本文严谨的思路”的学习目标。
四、关注文章语言
《最苦与最乐》是一篇自读课文,它的教学方法与讲读课是有区别的。但一篇文章如果只纯粹用略读方式来学习,学生会对属于“这一篇”文本的独有价值缺乏深度探究,无法让自读文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最终无益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养成。
作者梁启超是戊戌变法的领袖之一,是近代中国颇有影响的大学者、大思想家,他的远见卓识、思想文化的深厚修养,他的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的热烈情怀,以及本文所谈的关于人生观的大问题,使本文形成了特有的凝重风格。虽说本文的语言风格凝重,但并不呆滞,具有一股灵动之气。基于核心素养发展的语文教学,就应该使学生在赏析过程中形成鉴赏、运用的能力。为此,教师可以这样开展教学:
1.精读第4段,思考作者是如何将“尽责任方能得苦中真乐”观点表达得合情入理,让读者看完后心悦诚服呢?找出这样词句,读一读,品一品,并做好批注,然后小组合作交流。
2.文章语言凝练、轻灵的特点在其余段落的说理中又是如何体现的?
这堂自读课教师并非完全放手,而是精心策划。整堂课确定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是以部编教材“三位一体”体系为依据。制定教学目标时,教师紧扣部编教材“双线组织单元结构”特点,围绕“这一单元”教学目标和这一课“阅读提示”,力求让学生在自主阅读中提高语文核心素养。教师在教学时不仅注重阅读方法的训练与阅读策略的传授,也重视解读“这一篇”自读课独有的教学价值。为了让自读课更好地担任起“三位一体”中“自读”向“课外阅读”的衔接任务,始终把部编教材高度重视的阅读方法和阅读能力的养成贯穿于教学的每个环节,让学生形成自学能力。
参考文献:
[1]温儒敏.“部编本”语文教材的编写理念、特色与使用建议[J].课程·教材·教法,2016,(11).
[2]钱梦龙.教师的价值 [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3]孙绍振.孙绍振如是解读作品[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7.
作者简介:陈雪明(1975—),女,福建省三明市尤溪一中文公分校一级教师,主研方向为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