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70周年与中国对外贸易战略
【摘 要】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们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和强起来的发展,经济总量发展达到世界水平的第二位,在国际贸易和政治事务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从新中国成立至今,中国对外贸易取得了辉煌成就,这与中国对外贸易战略紧密相连,我们也需要总结中国对外贸易的变革路径,对中国的贸易战略和贸易结构等的变革历程进行思考,本文从对外贸易战略选择的理论依据、对外贸易战略的比较分析和发展历程的概述,并结合“一带一路”总路线中国对外贸易战略进行阐述。
【关键词】 对外贸易战略 建国70周年 一带一路 贸易理论
一、对外贸易战略选择的理论依据
(一)传统贸易理论
这里的传统贸易理论主要为三个理论,亚当斯密于1776年在《国富论》提出绝对优势理论,最早的主张自由贸易理论。在1817年,大卫李嘉图完成著作《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在著作中提出比较优势理论,说明国际贸易的基础是生产技术的相对差别,以及由此产生的相对成本的差别而不是绝对差别。瑞典经济学家俄林在赫克歇尔的研究基础上形成要素禀赋理论,并在1933年出版的《地区间贸易与国际贸易》一书中提出,一个国家应该出口其丰富而廉价的要素密集型产品,再进口其稀缺和昂贵的要素密集型产品; 劳动力丰富的国家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和进口资本密集型产品; 相反,资本丰富的国家出口资本密集型商品和进口劳动密集型产品。
(二)新贸易理论
产业内贸易理论的代表学者有Balassa、Stiglitz、Krugman等,他们从规模经济方面和产品差异性角度以及国际投资等方面来研究贸易的形成,这就解释了一些用传统贸易理论无法解释的现象,即产业内贸易日益占据国际贸易的主要地位。动态比较优势理论的代表学者包括Grossman、Helpman,也就是说,通过专业学习、投资创新、经验积累等后天因素,可以人为地创造比较优势,强调规模效益递增、不完全竞争、技术创新和经验积累的理论。在1990年,迈克尔.波特出版了《国家竞争优势》一书,其书中就提出国家竞争优势理论,该理论主要分析了特定国家的企业在国际竞争中获得优势的条件。20世纪80年代的战略性贸易理论政策代表性学者有Brander、Spencer、Krugman,Brander和Spencer在1983年提出战略出口政策,Brander和Spencer于1981年提出战略进口政策,以进口保护促进出口政策由Krugman于1984年提出,Ethier在1982年提出一个国家要保护“外部经济”较大的部门,促进生产专业化,发挥其巨大的外部性。
二、对外贸易战略的比较分析
(一)对外贸易的含义
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战略中的对外贸易内容是根据经济发展的总体要求,对外贸易发展的目标和实现对外贸易发展的手段制定的战略决策。它是国家或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基本组成部分,起着基础性的作用,也是国家或地区对外贸易发展指导思想的体现。
(二)主要模式
根据发展经济学的研究,一般可以将对外贸易战略化为资源导向型贸易战略、进口替代贸易战略、出口导向贸易战略和混合型贸易战略。
(1)资源导向型贸易战略
以资源为导向的贸易战略称作资源导向型贸易战略,通过出口来自国家和地区的独特自然资源实现经济发展,这对发展中国家来说是一个没有办法的选择。 通过出口具有资源优势的原材料和初级产品来换取外汇,并从发达国家进口技术,中间产品和生产材料,一步步推进国家和地区的工业化。
(2)进口替代贸易战略
进口替代贸易战略是用自己国家的产品来替代进口产品,也可以说是限制制成品进口促进国内工业化的战略。20世纪50年代,因为资源导向国际贸易战略的失败,所以许多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开始探索一种新的国际贸易形式。他们想通过高关税和配额这样的保护政策手段的限制,来达到本国和地区的“内向的”国际贸易战略,该理论的创始人赫希曼认为,限制进口可以释放一些国内和地区市场需求。借助理论上的支持,自20世纪50年代初到60年代末,绝大部分发展中国家和地区都采用了该战略,最早采用该战略的是菲律宾,日本也是在依靠该战略的实施奠定了工业化基础。但是局限性凸显,例如国际收支不断恶化、受国内市场制约,难以充分享受规模经济效果、产业结构急剧向劳动节约、资本集中型过渡,面临巨大的就业压力、产业结构呈现一种畸形状态、政府干预过渡,造成巨大的“寻租”成本、不具备自行改正的功能等。
(3)出口导向贸易战略
20世纪60年代中期,韩国、新加坡和中国台湾较先成功地从进口替代转向出口导向,一个国家把自己的制成品出口扩大来发展自己的经济,从而发展工业化。主要采取一些鼓励的政策来鼓励出口,比如补贴出口和优惠税收等,这样,控制贸易的程度不高,接控制和许可的措施很少被实行,所以对本国市场的实际保护率不强。
三、中国对外贸易战略的发展历程
(一)中国对外贸易发展阶段
1949-1978年为进口替代贸易战略阶段,把对外贸易的经营和管理统一,政府和企业的职能分开,中央政府只直接管理一小部分的进出口专业贸易公司。从1979年到现在是出口导向贸易战略阶,其中1979-1983年是进口替代与边际出口导向阶段,在沿海的城市中,广东和福建这两个城市被选择作为设立经济特区,目的是为了吸引其他国家的企业,并支持在这些地方进行劳动密集型生产。1984-1990是以出口导向抵消进口替代型,1985年开始实施出口退税政策,1984-1985年恢复了进口许可证制度,征收“进口调节税”,进口替代的力度还高于出口刺激的力度。1991-1993年是出口促进与边际贸易自由化阶段,大规模推进市场化进程,不断降低平均关税税率,取消进口调整税,减少进口计划配额和许可证,宣布取消进口替代清单,不再制定此类措施。1994-2001年进入贸易逐步自由化阶段,为了适应中国加入WTO的需要,开始主动向无奖励偏向的“中性”贸易化进行過渡。2002年到现在是有管理的贸易自由化阶段,加入WTO,履行自身承诺和义务,与国际贸易体制接轨,政策变化转为内外协调。
(二)中国对外贸易政策体系的发展阶段
1949-1978年为计划经济下的统制贸易,贸易是从属计划经济的一部分,国家对对外贸易进行集中管理,特别是一些垄断经营的外贸专业公司,他们的进出口都是遵照政府的指令性计划来进行的,此阶段一个完整的工业体系正逐步形成。1979-1983年是计划经济下的统制贸易和部分地区自由贸易,贸易也还是计划经济的一部分,自由贸易在四个经济特区中开始进行,设立经济特区是想吸引其他国家的企业,并且实现一定的鼓励措施,鼓励在这些地方进行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此阶段打破了长期以来僵化的贸易体系。
从1984年到1990年,他作为计划商品经济的一部分进入贸易开放,实施了国家改革开放战略,并开始改革贸易体制,在一些领域开放贸易管理权,结合工贸,降低外贸计划的刚性,扩大外贸企业的自主权。此时,贸易改革符合整个经济体制的改革方向和步伐;贸易发展和吸引外资取得突破性进展,外贸开始腾飞。
1991-1993进入基本确立出口导向贸易战略发展阶段,市场经济体制正式确立,贸易管理开始重视市场手段,连续降低关税的平均水平和取消进口调节税,削减进口计划配额和许可证,宣传取消进口替代清单并不再制定这样的措施。基于市场经济的贸易管理体制初步确定,外资和对外贸易呈现快速增长势头。1994? -2001年,它发展成符合国际规范的贸易政策体制改革。作为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一部分,贸易体制根据国际贸易规则进行了改革。改革外汇管理制度,取消进出口指令计划,改革外贸企业,实行关税减让和进出口管理制度改革,开始进行贸易自由化改革。贸易和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贡献继续增加,但贸易政策体系仍然落后于国际惯例。从2002年到现在,它是一种有管理的贸易自由化,其特点是履行入世承诺,参与国际规则的谈判,进入国内--国际贸易体系磋商的新阶段。按照双边贸易体制和区域及双边贸易协定的要求,对贸易体制进行全面彻底的改革和完善。随着中国对外经贸合作的不断发展,贸易和投资的扩大,中国在世界上的份额及其对世界经济的影响,中国已成为国际贸易规则的积极参与者。
(三)中国具体的对外贸易战略
1990年的市场多元化战略解决了中国对外贸易过于集中在主要发达国家市场,降低政治和经济风险,争取更大回旋余地的问题。在继续巩固和扩大发达国家市场的同时,我们应该关注发展中国家,特别是邻国和地区。这一时期的主要政策措施包括制定和实施相关政策措施,为各企业开拓新兴市场提供政策指导和服务;在允许非洲和拉丁美洲等条件的地区设立贸易中心和商品配送中心,走出国门开拓新市场。在1990年间,中国对美国、日本、欧盟和香港四个传统市场的绝对出口大幅增长,但这四个市场在中国出口中的比例下降了,对东盟、韩国、台湾等三个亚洲国家和地区的绝对出口增长近四倍,对中东、拉丁美洲、非洲和大洋洲的出口合计增长4%。
1991年,中国实施了以质量取胜,提高出口商品质量,增强国际竞争力,维护国家利益和对外贸易声誉的战略。对外贸易工作应处理质与量,效率与速度之间的关系。促进中国对外贸易从粗放型向集约型发展。采取政策措施,增加机电产品和成套设备出口比例,培育国际市场上的名牌产品和企业。提高质量意识,完善质量保证体系,打击假冒伪劣产品。为提高出口商品质量,进一步完善进出口商品结构,促进高附加值和高技术出口制成品的快速增长,促进中国工业比重大幅提高,政策和法规已经发布。在家电,电子,服装,机械等领域,已形成了一批国际知名品牌产品和企业,出口的经济效益得到了很大提高。
1994年大经贸战略打破了对外贸易的垄断,鼓励各类所有制企业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多元化外贸经营,促进对外贸易,吸引外资,对外承包工程,与对外劳务合作伙伴。外商投资等对外经济贸易业务。主要政策措施是转变政府职能和实施理念,从微观管理和直接干预到宏观管理和间接监管,加快部门,行业和企业之间的合作与合作,形成发展与出口的协同作用,加快发行。加强生产企业,外贸企业和科研机构的进出口经营权,形成有关部门的合作与配合,形成开发与出口的协同效应。主要结果是对外经贸实体数量大幅增加,形成了参与国际经贸竞争与合作的数万军马新模式,逐步放宽对外经贸管理资格标准权利,实现从审批制度向登记制度的过渡。开放代理公司经营的商品范围充分调动了进出口发展各方面的积极性。
1999年科技贸易战略的主要目的是扩大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提高出口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希望通过高科技改造传统产业,增加一些技术含量和附加值。 出口产品出口不仅促进了科技进步,加快了结构调整,而且促进了外贸出口和国民经济的发展。主要政策措施是明确《科技促进贸易行动计划》的发展目标和政策措施,我们需要加强技术创新,打造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竞争优势的高新技术的企业,在电子信息、生物技术、新医药、新材料、新能源、航空航天和海洋领域具有优势。支持从金融,财税等方面出口高新技术产品,鼓励高新技术企业加大研发投入,保护知识产权。《科技促进贸易行动计划》的主要内容包括:认定和培育高新技术出口产品、培育和建立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基地、确定一批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重点城市、建立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市场信息服务体系,建立高新技术产品海外生产、加工、销售网络,加强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队伍建设,组织国际组织。
2000年提出的“走出去”战略,从改革开放到“九五”规划,仍处于探索阶段。1979年8月,国务院提出“走出去办企业”。第一次,外商投资的发展被视为一项国家政策。从1979年到1982年,中国进入了一个试探性的、极为有限的外商直接投资阶段。1997年9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提出,要“努力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积极开拓国际市场”。第一次明确提出“要鼓励外商投资,充分发挥比较优势,更好地利用国内外市场和两种资源”。“十五”期间,2000年3月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正式提出了“走出去”战略的建议。“走出去”战略的最终定义是2000年10月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首次明确提出的,是四大新战略之一。“十一五”规划是一个具体实施阶段。2005年10月召开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指出,要支持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去”。在2006年12月召開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再次强调,中国仍然必须继续实施“走出去”战略。此后,“走出去”战略在“十一五”期间全面实施。
2007年发展为自由贸易去战略,自由贸易区指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国家通过达成某种协定或条约取消相互之间的关税和与关税具有同等效力的其他措施,除主权国家或地区的海关边境外,还指定了特定区域,允许免税的外国货物自由进出口。党的十七大上的报告首次提出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加强双边、多边经贸合作。党的十八大上的报告再次提出·加快实施自由贸易战略,推动同周边国家互联互通。在2015年发布了《关于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的若干意见》,并且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也指出“促进自由贸易区建设”。
四、“一带一路”倡议
“一带一路”是“丝绸之路经济路”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201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访问哈萨克斯坦时,在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发表了题为《弘扬人民友谊,共创美好未来》重要演讲,首次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构想。
2013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出席APEC领导人非正式会议期间提出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我们要推动战略对接,密切政策沟通,与有关国家政府签署“一带一路”合作谅解备忘录,深化项目合作,促进设施联通,扩大产业投资,实现贸易畅通,加强金融合作,促进资金融通,增强民生投入,深化民心相同。
【参考文献】
[1] 林毅夫.论经济发展战略[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2]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3] 张鸿. 中国对外贸易战略的调整[M].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6.
[4] 李汉君. 中国对外贸易的变迁与发展:迈向贸易强国的理论与政策[M] 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 2008.09.
[5] 于蕾.后WTO时期中国对外贸易战略的调整[J].上海经济研究,2007(9):63-67.
[6] 戴桂林,苏萌.中国贸易战略的实施对对外贸易的影响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06(6):15-19.
[7] 程新章.价值链系统分析方法与中国对外贸易战略[J].世界经济研究,2005(6):48-54.
[8] 黃兴年.不完全竞争下的对外贸易战略推进的最优化路径——兼评林毅夫、郭克莎之争[J].国际贸易问题,2004(6):5-12.
[9] 莫兰琼.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外贸易战略变迁探析[J].上海经济研究,2016(3):44-51.
[10] 张小珂. 论我国当前贸易战略的转变[J]. 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 2(3):68-71.
[11] 殷德生,金培振.改革开放40年中国对外贸易变革的路径、逻辑与理论创新[J].上海经济研究,2018(10):116-128.
[12] 黄静波.中国对外贸易改革的总体评价和展望[J].经济评论,2000(2):59-63.
[13] 薛荣久.50年的探索—对建国以来中国外经贸理论的回顾与思考(续)[J].国际贸易,1999(11):13-15.
[14] 李计广,张汉林,桑百川.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对外贸易发展战略回顾与展望[J].世界经济研究,2008,2008(6):8-13.
[15] 魏龙, 潘安. 进口促进、出口限制与战略性贸易利益[J]. 上海经济研究, 2013(10):85-93.
作者简介:王浩,男,1995年8月生,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经济学院硕士研究生;世界经济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