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探积极心理干预欺凌学生的实践策略

    赵俊 刘燕

    摘要:校园欺凌行为的频繁出现,对卷入其中的欺凌者、旁观者和受欺凌者的身心健康有着严重的消极影响。它会使欺凌者心灵扭曲,导致其进入社会后依然我行我素,甚至变本加厉,发展成为社会的违法犯罪者和社会安定的破坏者。为有效杜绝校园欺凌行为,应从源头入手,对于可能产生的校园欺凌及暴力事件早发现、早预防、早处理,从欺凌者抓起,培养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使学生因内在的变化而做出外在行为的改变。

    关键词:积极心理?干预?欺凌学生?策略

    2016年6月,最高人民法院发布了《关于校园暴力案件的调研报告》,发现校园暴力犯罪主要为针对人身的暴力伤害,其中,故意伤害罪占57%,故意杀人罪占6%。致被害人重伤的案件中,93.75%的人被判处刑罚处罚。致被害人死亡的案件中,74.29%的人被判处三年以上有期徒刑。可见,校园欺凌不仅危害到受欺凌者的人身安全,还给欺凌者造成了不良后果。

    2018年,课题组运用陈世平教授的《儿童欺负问卷》抽样调查10个班,发放问卷1325份,回收1325份,有效问卷1325份。调查结果显示,4.39%的学生表示在一周内受到欺负,主要的形式为起绰号、辱骂、推打和损坏个人物品。目前我校有97个班级,4639名学生,学生人数处于不断增长的趋势下。基于此,创建健康、和谐的校园环境,保证庞大的学生群体的身心健康发展,已成为学校当前面临的新课题。

    校园欺凌行为的频繁出现,对卷入其中的欺凌者、旁观者、受欺凌者的身心健康有着多方面的消极影响。针对旁观者、受欺凌者的影响已经有很多的研究,而对欺凌者,人们通常认为其是受益者。课题组在研究的过程中发现,这种认识是片面的,欺凌者在给被欺凌者、旁观者带来伤害的同时,自身也同样受到了多方面的消极影响。

    1.影响欺凌学生的学习

    欺凌者在学校里经常做出违规行为,他们与教师之间也经常发生冲突,教师经常责备、批评或请家长,导致师生之间情感上的疏离,从而致使欺凌者学习成绩更差。

    2.欺凌者易出现人际交往的障碍

    欺凌他人是违反道德规范与社会期望的行为,欺凌者的不良个性特点会严重影响其与同学的正常人际交往,使其在班集体中不受欢迎,遭到班集体同学的拒绝,处于孤立的境地,难以融入班集体中,人际交往困难。

    3.欺凌者易出现情绪适应问题

    在对小学生的自我知觉的研究中发现,欺凌者一般都缺乏基本的自控能力,他们经常通过动作直接表达内心的意愿、舒解内心的情绪和压力。学者谷传华对我国小学生的欺凌与人格倾向的研究发现,欺凌者大多都内向、自卑和情绪不稳定。

    为有效杜绝校园欺凌行为,应从源头入手,对于可能产生的校园欺凌及暴力事件早发现、早预防、早处理,从欺凌者抓起,培养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使学生因内在的变化而做出外在行为的良性改变,这才是根本之道。如何从源头抓起,针对欺凌者开展有效的心理干预,本校采取了如下的一些做法。

    一、对欺凌学生实施直接干预

    直接干预主要围绕两方面内容展开:培养学生的情绪智力和训练学生的人际交往技能。情绪学习和人际交往对提高儿童的学习能力、预防欺凌等行为能起到积极作用,培养学生利用自身和环境中的有效资源去建立并维护与同伴间的良好关系的能力。

    策略一:开设以欺凌为主题的心理健康教育课,提高学生对欺凌行为的正确认知。

    学校教育中的课堂教学在提高小学生认知水平方面发挥着最为直接和重要的作用,也是防治小學生校园欺凌行为的有效心理干预手段。课题组利用心理健康教育课,进行有关欺凌的主题教学。例如在教学《向欺凌说“不”》一课时,通过微视频再现欺凌事件,明确什么样的行为是欺凌,明确玩笑与欺凌之间的界限,让学生明白欺凌事件与欺凌者、被欺凌者、旁观者都是有关系的;小组里运用刻度表讨论交流这种行为会给每个人带来多大的伤害等,引导学生正视并中止校园欺凌行为;运用头脑风暴,让学生从三种不同角色出发提出适合、可行的解决方法。最后通过情境讨论,让学生运用学到的方法应对现实中的欺凌行为。

    策略二:在欺凌行为高发年级开设FRIENDS情绪智能课程。

    对欺凌者进行干预,要提高他们的共情能力,让他们设身处地想想他人的感受,体验到欺凌给他人带来的痛苦。学校依据前期的问卷调查,发现欺凌行为高发年级是五年级,所以在五年级开设FRIENDS情绪智能课程。情绪智力是一种重要的自我保护因素,它能有效地抑制和调节个人的暴力和冲动行为。例如可以运用角色扮演、写信给被欺凌的同学等方法,欺凌者共情于受欺凌同学的无助和焦虑感,使潜在的欺凌者拥有更强移情能力和更多同情心,与同学能友好地交流互动,进而减少校园欺凌行为发生的概率。

    策略三:开展多样化活动,改善学生人际关系。

    校园欺凌行为的产生多为人际关系不和谐所致,因此在防治工作中,考虑到课堂教学对学生心理干预时间的有限性和局限性,可通过开展类型丰富、形式多样的课外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建立和改善人际关系。例如课题组在五月艺术节期间,在三年级开展团体心力拓展比赛,在保证学生安全的情况下举办“无敌风火轮”“同舟共济”“紧急救援”等友谊赛,这不仅缓解了学生学习压力,还锻炼了其团队协作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应急事件处理能力等。

    策略四:欺凌者个案跟踪辅导。

    小学生具有向师性,班主任是学生最信任的人,课题组实验老师都是班主任,依据这一身份优势,对欺凌者进行个案跟踪辅导。课题组教师对欺凌者进行辅导,一方面进行认知调整,帮助学生识别人际冲突情境,分析与评估各种行为带来的影响,掌握多种人际问题的解决策略;另一方面,对欺凌学生进行行为训练,训练其与人积极相处的技巧,让学生学会控制冲动。

    二、对欺凌学生实施间接干预

    策略一:举办主题讲座,提高家长对于家庭教育的认知。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父母的一言一行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的行为方式。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提醒我们,儿童的很多行为都是通过观察获得的,家长一向被儿童视为模仿的榜样。对学生而言,家庭是其经历的第一个教养环境,父母应给孩子树立一个正面的榜样。

    改善家庭环境对降低儿童攻击行为的发生概率有积极意义,家庭干预越早开始,越能有效减少学生的攻击等不良行为。课题组利用家长学校邀请心理教师、法院的法官和片区的民警开设主题讲座,为父母提供直接的教育与指导,指导父母们学习如何培养孩子,如何与孩子交流,如何对其社会期许行为进行奖励等,以此减少父母生活中与孩子间的冲突,促进家庭和谐,增强父母在教养孩子过程中的自我效能感,促进孩子的心理成长和父母的心理健康发展。或者利用附小家长心灵成长群转发例如《面对校园霸凌,家长可以为孩子做什么?》等文,教家长如何识别欺凌行为风险因素等。

    策略二:疏通家校沟通主渠道,实现家校信息互通,形成教育合力。

    学生校园欺凌行为防治工作离不开学校和家庭的通力合作。对小学生进行积极心理干预的关键之处,就是要教师和家长实时沟通,了解孩子在学校和家中的学习情况、生活状态、心理动态等。一方面我校有每学期召开全校家长会的优良传统;另一方面,课题组通过微信群这一新媒体平台向家长明确存在发生校园欺凌行为的可能性,提升家长对孩子心理健康的重视程度。

    总之,积极心理视野下的校园欺凌的早期干预,应从源头抓起,防治结合,统筹各方力量,有效地推进校园安全建设。

    参考文献:

    [1]沈亮,杜国强,冉容,赵俊甫.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校园暴力案件的调研报告[J].中国应急管理,2016(6):25-26.

    [2]谷传华,张文新.小学儿童欺负与人格倾向的关系[J].心理学报,2003,35(1):101-105.

    [3]张蔚,张文新.情绪对青少年攻击行为的影响及教育干预[J].青少年研究,2006(2):25-27.

    [4]章恩友,陈胜.中小学校园欺凌现象的心理学思考[J].中国教育学刊,2016(11):13-17.

    责任编辑:赵潇晗

相关文章!
  •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激励性评

    摘 要:激励性评价作为小学常用的教学方式,在教师日常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在各小学学科中都有应用。在小学语文课堂上,语文教师需要与学

  • 高等教育人工智能应用研究综述

    奥拉夫·扎瓦克奇-里克特 维多利亚·艾琳·马林【摘要】多种国际报告显示教育人工智能是当前教育技术新兴领域之一。虽然教育人工智能已有约

  • 生活引路,作文随行

    周海波【摘 要】“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教师如何让学生更加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