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爱玉树(上)
郭占雄
七月的青海高原,天高气爽,在这高原最美的季节,带着对玉树大地震后援建工作的热切关注,我们踏上了前往玉树的青南之路。玉树大地震发生后,海西及时派出一支援建队伍,带着海西各族人民的深情厚谊,在玉树治多县开展灾后恢复重建工作。一年多来,他们日夜奋战在恢复重建工作第一线,留下了他们闪光的足迹,洒下了他们辛勤的汗水。我们这次到玉树的目的就是去专程采访他们的工作业绩,弘扬他们的援建精神。
踏上征途:采访队员们充满信心
七月二日的早晨,天空下着蒙蒙细雨,在海西州无线电管理委员会办公楼门前的广场上,由十七人组成的海西援建玉树采访团整装待发。七时,州委常委、宣传部长牛军来到队员们面前,一一和采访团成员握手告别,随后向队员们作出发前的动员讲话,他神情凝重,用充满殷切期望的话语说:“同志们,你们这次到玉树去采访宣传海西援建玉树灾后恢复重建工作是州委安排的一项重要任务,你们到玉树后,要发扬不怕吃苦,不怕高寒缺氧,敢于自我挑战的精神,克服一切困难,把海西援建玉树的那种吃苦耐劳。勇于奉献自我的精神准确如实地反映出来,激励海西各族人民更好地投入到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当中,力争保质保量地完成州委交给我们的光荣任务。”在一声“出发”号令中,车队缓缓地驶出了德令哈。
从州府德令哈到玉树有两条路,一条是从西宁到玉树南边走,路程一千多公里,路况好,但路程远;一条是从德令哈经过格尔木到玉树曲麻莱路程七、八百多公里,但路况比较差难走,为了节省时间,早点赶到玉树,完成组织交给的任务,车队行进的路线就选择在西部这条线。
中午时候,车子到了格尔木,在格尔木吃了简单的便饭后,又匆匆地赶路,按照预定的时间计算,加快进程就会在下午七点左右到达玉树州治多县。
车子出了城,往西进入昆仑山中。苍茫的昆仑山蜿蜒在西部,这里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最早的人类就诞生于此。除了来往的车辆和草地上放牧的人外,这里没有闲杂的人员。车子一路行进进入曲麻莱地盘时,由于带队的车辆发生故障,于是一边修车,一边缓慢前行。一路看见美丽的景色,看见珍贵野生动物在这片高原上不时闪现。
此时夜幕降临,恰巧天空下起了大雨,道路湿滑不敢快速行进。当走到曲玛河乡时,把带病的车辆丢在一家旅馆里,轻装前进。走到玉树治多时夜里两点,指挥部的领导在通天河大桥边等着我们,相互见面后,那种热情的场面让人十分感动。到了指挥部后,匆匆吃了便饭后,就去休息。长途跋涉的辛劳让大家颇感到玉树的地域遥远,路途难行。
治多县在玉树州是一个高海拔地区,除了曲麻莱海拔高一些而外,就数治多最艰苦。县城加吉博洛镇海拔4200多米,距州府驻地结古镇198公里。全县人口约3万,以藏族为主,占总人口的97,8%,还有汉、回、撤拉等民族,面积7,7万平方公里,全县辖6个乡镇,青藏公路穿过境内。这里牧场广阔,草地肥沃,牧业以牧养藏系绵羊、牦牛、马等为主。巍巍的加吉博洛山蜿蜒在县城的西北边,山上云雾缭绕,冬天气候寒冷,夏天气候湿润多雨,风光优美,风景宜人。
治多县位于青藏高原中部,青海省青南高原西南部,玉树藏族自治州中西部,北纬33°02-36°16~,东经89°2396°-23之间。东西长621公里,南北宽243公里。东与玉树县为邻,南与唐古拉山乡和杂多县接壤,北与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毗连,东北隔通天河与曲麻莱县相望。
治多县地处青南高原,地势高耸,地形呈西南高东北低,平均海拔在4500米以上,昆仑山脉绵亘境北,可可-西里山横穿中西部。境内河流、湖泊众多、河流多属长江水系,主要有通天河(长江),当曲、牙曲、可可西里湖、太阳湖、西金乌兰湖等。年均温1-8℃,年均降水量421,2毫米。矿藏有铜、铁、锡、水晶等,工业有电力、农机修配、肉食品加工、铁木器加工等小型工业。野生动物繁多,有白唇鹿、野驴、野牛、雪豹、藏羚羊等。有冬虫夏草、贝母、雪莲等野生药用植物。
治多县草地畜牧业的发展历史源远流长,古为原始牦牛产地之一。据有关记载,早至4000多年以前,活动在长江源头的人类就经营着简单的畜牧业。大约到公元前300多年,居住在青海湖东部的部分羌人西迁来此地,同当地土著人组成部落群体。亘古至今,勤劳的藏族牧民沿袭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产方式,世世代代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成为世界上古老的游牧民族之一。
走在治多县的东西一条大街上,这里是人口最集中的地区之一,长期以来形成的生活习俗,人们并不显得那么浮躁,相反有一种宁静的气氛。虽然地震给人们带来了心灵上的创伤,但他们忍受着巨大的伤痛,仍然默默地建设着自己的家园。
援建治多:海西人民共同的心声
4·14玉树大地震,给美丽的治多草原浮上了一片阴影,也使这片沉睡千年的康巴草原从此走向了世界,逐渐世人皆知。
地震发生后,作为毗邻的海西州各族群众,在第一时间带着对玉树人们的深情厚谊积极开展捐款捐物活动。2010年,当中共青海省委做出海东、海西、海南、西宁开展对口援建玉树活动的决定后,海西积极响应。州委、州政府高度重视,立即在全州抽调人员组建援建队伍,于去年七月十六日开赴玉树,全面开展援建工作。
海西援建指挥部就在县政府的大院里,援建队伍来到治多时,由于办公房屋紧缺,指挥部就自己想办法首先解决办公场所,把当地现有的几间房屋加班加点改造修建成280平方米的办公室。同时改建职工宿舍230米,新建食堂、值班室等配套设施56平方米,使大家有了固定的办公场所,安下心来,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当中。
在治多县,指挥部领导和队员们坚守一个信念,那就是拿出最好的精神状态,拿出最好的工程质量,树立海西良好的援建形象,让治多人民满意。为了更好地宣传海西援建工作,体现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对治多县各族人民的深切关怀,指挥部在援建之初,就高度重视宣传工作,大力营造舆论气氛。在县城中心和主要路段设立了以体现民族团结进步、海西援建恢复重建为主要内容的大型宣传牌。“情系治多,海西援建”这样醒目的标语展示在治多县的主要交通口,让治多人民树立起灾后重建的信心和决心,也使海西援建者那种高昂的热情写在广袤的蓝天下。
在海西援建指挥部外围的墙上,采访团成员看到这样一个醒目的标语:“弘扬柴达木精神,践行海西速度,苦干三年,跨越二十年。”这是省委书记强卫来玉树治多视察援建工作时提出的目标要求。
走进指挥部并不宽敞的院里,也同样在墙上横写着二十几个大字“高寒不减斗志,缺氧不缺精神,艰苦不怕吃苦,困难不挫信念。”这是海西援建队员的誓词。这短短的24个字中,包含着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