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主流媒体视野中的“中美贸易战”

    吴洋 李雪梅

    【摘 要】 批評性话语分析主要通过语篇分析方法揭示文本背后隐含的意识形态意义、权利和话语的关系。新闻报道作为传播信息的一种方式,文本创造者在播报新闻事件时多少会受到意识形态和价值观的影响,并且其中隐含的意识形态意义往往会被受众群体潜移默化的接受。本文采用批评性话语分析的方法,选取了《今日美国》近期关于“中美贸易战”的相关报道为语料,以Fairclough的三维分析框架为基础,分别从文本实践、话语实践和社会实践三个方面对新闻语篇进行批评性话语分析,从而探讨语篇文本背后的意识形态意义,剖析其深层次的原因。

    【关键词】 “中美贸易战” 《今日美国》 批评性话语分析 Fairclough三维分析框架

    1.引言

    中美贸易战,又称为中美贸易摩擦,是中美经济关系中的重要问题。从2018年3月开始,就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关注。国内外各大主流媒体争相报道并对此进行了热烈的探讨,有人认为贸易战的挑起是美国对于中国崛起的恐惧,也有人认为此次贸易战争的挑起是没有真正的赢家的。

    本文以美国主流媒体报刊《今日美国》作为研究对象,将其近期来对于中美贸易战的相关报道进行全面的梳理和研究,以揭示美国主流媒体对于此次贸易战的主要观点和看法。《今日美国》是美国具有权威性的报纸之一。因此,本文将该报纸作为研究载体,以“US-China trade war”和“tariff”作为关键词,通过《今日美国》的官方检索平台,搜集相关报道,自建语料库,试图从Fairclough的三维分析框架着手分析,探讨隐藏在语篇文本背后的意识形态问题。

    2.理论背景

    2.1批评话语分析

    批评性话语分析(CDA)是现代语言学研究的一个新的分支。其中Fowler,Fairclough和van Dijk都是著名的代表。Roger Fowler指出CDA的主要目标是对语篇的产生、内部结构和总体框架结构的批评分析。Fairclough是把CDA的理论和社会语言学结合了起来,提出了著名的三维框架模式。van Dijk主要研究方向就是话语使用在种族偏见再现中的作用。

    2.2 Fairclough的三维框架理论

    Fairclough是在Fowler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发展,试图找到一种将话语分析和社会语言学理论结合起来的新方法。他吸取了系统功能语言学和社会语言学理论,通过内化提出了著名的三维框架模式,即文本、话语实践和社会实践。基于此,Fairclough在《批评话语分析:批评语言研究》一书中指出:CDA应该遵循三格步骤:描写、阐释和解释,即描述文本的形式结构特征,阐释文本与话语实践过程的关系,解释话语实践过程和它的社会语境之间的关系。在微观和宏观之间由话语实践连接起来,这也就构成了Fairclough方法论的精髓。

    3.中美贸易战的三维框架分析

    中美贸易问题自2018年以来就一直成为国内外媒体关注的焦点。本文以《今日美国》报刊作为考察对象,选取了2019上半年以“US-China trade war”和“tariff”作为关键词搜索的新闻报道6篇,基于Fairclough的三维框架,分别从文本实践、话语实践和社会实践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3.1文本实践

    文本是对文章内容的语言分析,注重语言的描述。Fairclough曾指出描写就是单纯的文本分析,包括对于语言运用和话语交际的分析,属于微观层面。本文将从分类、及物性和情态这几个典型的语言特征着手分析。

    3.1.1分类

    分类系统是系统功能语法中体现语言概念功能的重要手段。词汇的选择是实现语篇分类系统的重要方式,由于受到自我认知水平和思想的左右,因此人们选择的不同词汇也反映出不同的态度和价值取向。van Dijk认为词汇的选择是新闻话语的一个明显方面,他觉得可以从不同的社会群体的词汇描述中推断出其隐含的意识形态。因此,文本词汇的选择可以有效的反映出文本作者的态度观点立场和其意识形态。

    在《今日美国》对中美贸易战的相关报道中,笔者发现,一个典型通过词汇选择来进行分类的方法就是过分的词化。过分的词化往往体现着文本作者强烈的主观意识。报道者在报道过程中对于词汇的选择并不是完全积极中立、不负载任何意识形态的,反而可以发现在报道对人物事件的描述中使用的名词程度和语气明显较重。例如“precision weapons”,“explicitly warned”等,这些词汇的选择带有明显的意识形态倾向,从而会影响读者对中国对贸易战的态度的理解。

    3.1.2及物性

    及物性系统是系统功能语法中表现概念功能的一个语义系统,其分成若干个“过程”。

    在《今日美国》的相关新闻报道中,经常出现say,tell,claim这样的动词,这些词汇都是言语过程常用的动词。言语过程是通过讲话交流信息的过程。因为《今日美国》的新闻报道为了提高其言论的可信度,大量的使用直接引语,所以语篇中的言语过程的动词使用频率明显高于其他类型的动词。

    (例1)“The customs process has become increasingly more stringent and tougher for many foreign companies over time,” says John Larkin。

    (例2)“We advise the U.S. side not to underestimate the Chinese sides ability to safeguard its development rights and interests. Dont say we didnt warn you!” the Peoples Daily said in a commentary titled “United States, dont underestimate Chinas ability to strike back.”

    物质过程是表示做某件事的过程,一般由动态动词来体现。物质过程通常用于描述客观事物发生发展的情况,在新闻语篇中非常常见。除去言语过程之外,文本中的物质过程也占有很大一部分。根据相关研究表明,一个句子的起始单词或短语具有认知显著性,因此较为容易激活读者的受动认知图式,从而有意识地将事件归因于特定的群体。在《今日美国》相关新闻报道中这样的物质过程描述其目的在于凸显中国在中美贸易战中的“特定角色”,并向受众群体强化这些信息都是真实的、客观的。

    (例3)But China has other weapons against its nemesis besides further tariffs.

    (例4)Here are five possible steps China could take to hurt the U.S. economy beyond more tariffs.

    3.1.3情态

    情态也是系统功能语法中体现语言概念功能的一个方面。情态动词的使用可以表示语气的委婉以及对所讲内容的不确定。在此,从情态上讲,在所选语料库中,《今日美国》对于中方的行为决策的描写中频繁的出现could,would这样表示不确定的情态动词以及表示情态意义的“it would be”的句型。

    (例5)China could renege on it promises to buy an additional 10 million tons of U.S. agricultural products. That would prolong the pain for American farmers beset by lower sales to China and falling prices.

    (例6)Another card China could play is letting its currency slide in value against the dollar, making its goods cheaper abroad and offsetting American tariffs.

    (例7)China also could set up tougher inspections of U.S. companies in China in areas like taxes, firefighting equipment and environmental certificates.

    这几个例子,都出现了could和would这样的情态动词,从侧面反映《今日美国》中对于中方的行为决策是未曾知晓的,他们仅凭自我认知的信息来传达给收受群体,这样的“事实”是缺乏依据的,是模棱两可的。

    3.2话语实践

    话语实践关注的是文本的阐述和话语实践之间的关系,也就是文本内容是如何产生、传播和被接受的。文本的互文性策是话语实践中最值得我们注意的部分。因为大部分的新闻报道并不是建立在文本创作者直接目击的基础上撰写的,因此我们可以通过观察话语的再现,来探讨文本生产过程中的意识形态变化。本文将从消息来源和引语两方面展开探讨。

    3.2.1消息来源

    在报道过程中,由于文本创作者无法见证事情发生的整個过程,因此他们需要搜集其他相关的信息来增加其文本的可靠性和说服力。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看,新闻报道呈献给受众群体的内容其实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客观世界,而是由包含不同意识形态和权力关系的话语建构而成的稍加修饰的世界。所以说,在文本创作的过程中,新闻的具体信息来源越多,那么其客观性和可靠性就越高。具体的、可靠的信息来源是需要详细说明信息的提供者、职业身份等精确的信息,如若缺乏这些具体的身份信息来源,那么这些所提供的信息的可靠性和具体性就是大打折扣的。在《今日美国》的相关新闻报道中,提及具体信息来源的内容较少,大部分的信息都是以“China newspaper”或是“China”为信息来源,这样模棱两可的叙述,其所呈现的报道内容也是不具体并缺少可靠性的。

    (例8)The Chinese tabloid Global Times also said Tuesday that China can play the “rare earths card" and that its “seriously considering” the move.

    (例9)The biggest Chinese newspaper explicitly warned the U.S. on Wednesday that China would cut off rare earth minerals as a countermeasure in the escalated trade battle, using a history-laden expression the publication has used ahead of full-on wars.

    3.2.2引语

    引语分为直接引语和间接引语两个类型。直接引语是完全忠实于原话语的引用方式,通常带有引号;间接引语通常是在保存说话人内容的基础上对言语形式加工后的阐述。

    (1)直接引语

    直接引语就是直接转述别人的立场和观点,其目的在于增强文本内容的真实感、客观性和可靠性。但直接引语的选择其实是受文本创作者的个人立场和意识形态所影响的,可以说直接引语就是一种间接的意识形态表达。在《今日美国》的新闻报道中可以发现,一些关于美方立场叙述的内容描述多采用直接引语的方式呈现。

    (例10)“We advise the U.S. side not to underestimate the Chinese sides ability to safeguard its development rights and interests. Dont say we didnt warn you!” the Peoples Daily said in a commentary titled “United States, dont underestimate Chinas ability to strike back.”

    (例11)But “The deeper point is that tariffs are just one policy China can use,” Prusa says. “China has other ways to respond.”

    这的直接引语的使用,有意无意的会对受众群体造成心理暗示,引导读者理解。

    (2)间接引语

    间接引语不同于直接引语,它不是直接的转述当事人的立场和观点,而是在本文创作者理解的基础上进行的传递工作。这样的信息传递方式会削弱消息的可靠性和真实性。在所选的语料库中我们可以发现,《今日美国》的相关新闻报道,在关于中方立场叙述的内容描写多使用间接引语的方式。

    (例12)On Sunday, Wang Shouwen, Chinas vice commerce minister and deputy international trade representative, told reporters in Beijing that China would issue details about its own list of “unreliable entities” soon.

    (例13)Wang said it would be aimed at enterprises that “violated market principles” and that cut supplies of components to Chinese businesses for non-commercial reasons.

    3.3社会实践

    Fairclough认为语言的使用其实是社会实践的一种。文本实践和话语实践是微观层面的描写,社会实践则是宏观层面的描写。在社会实践分析,需要结合社会结构来说明权力和意識形态是如何产生作用的。意识形态是一个十分抽象和复杂的概念,在CDA中,它指的就是社会群体共享的且认为是理所当然的一种信仰和价值观。通过《今日邮报》对中美贸易战的相关报道文本的分析和话语实践分析中我们可以发现,美国社会在总体上呈现出一种“中国威胁论”的主流意识形态。在描述贸易战事件上,美国主流媒体一方面刻意回避自身问题,而另一方面则一直在强调和描述中方对于贸易冲突问题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和态度,试图转移受众群体的视线。其原因可从以下方面探究:

    从美国的立场出发,美国长期以来一直处于霸权者的角色,一直以美元霸权为基础,以量化宽松等方式为手段,大幅举债,不断稀释自身借贷的实际价值。而中国是美国最大的债权国,美国为了争取较大的贸易顺差,试图以高科技产品垄断定价的方式来获取高额利润。但是随着中国信息科技产业的不断发展,中国在科技发展行列早已处于世界的先进之列,科技产业的定价权也不断地提升,随之综合国力也不断地提升。中国经过四十件的改革开放,国民生产总值有了大幅度的提升,据相关统计,2010年,中国的制造业产值超越美国,位居全球首位,成为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据估计,中国将于2026年左右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因此这样的挑战其主导地位的行为对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来说,本身就是一种威胁。

    4.总结

    本文从Fairclough的三维分析模型出发,通过文本实践中词汇选择、及物性和情态动词的描述、话语实践中消息来源和引语方式的阐释、社会实践这三个方面可以得出,《今日美国》在描述中美贸易冲突事件上基本能够遵循新闻报道规律中的客观原则,但是这种真实和客观是有限度的,文本创作者在报道过程中难免会受到各类意识形态的影响,其部分的内容也隐藏在报道的字里行间。

    van Dijk 认为报纸的新闻文本既作用于公众对各种事情的社会认知,更塑造着他们的认知结构。语言使用者充分利用语言这一物质特征,将各类意识形态植入其中,被广大受众群体潜移默化的接受。由于当今媒介传播权力的不平衡,西方尤其是美国的主流媒体依然掌握着主导性的话语权,并在意识形态的操纵下影响着各类受众群体。本文针对《今日美国》的相关报道作批评话语分析,旨在引导受众群体对此类文本进行批判性的阅读,期望能在阅读中提高自身的鉴别能力和判断思考能力。

    【参考文献】

    [1] OHalloran, K.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and Language Cognition [M]. Edinburgh: Edinburgh University Press, 2003.

    [2] 陈建生, 曹瑜, 张瑞华. 批评性话语分析研究综述[J]. 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7(1): 48-52.

    [3] 戴炜华, 高军. 批评语篇分析:理论评述和实例分析[J]. 外国语, 2002(6): 42-46.

    [4] 韩国良. 中美贸易战争的矛盾分析和走向判断[J].经济纵横, 2019(2): 61-62

    [5] 洪亚星, 董小玉. 被仰视的中国:从文本建构到形象塑造—基于纪录片《超级中国》的批评话语分析[J]. 新闻界, 2015(13): 24-29.

    [6] 纪卫宁, 辛斌. 费尔克劳夫的批评话语分析思想论略[J]. 外国语文, 2009(6): 21-25.

    [7] 王泽霞,杨忠.费尔克劳夫话语三维模式解读与思考[J].外语研究, 2008(3): 9-13.

    [8] 辛斌, 高小丽. 批评话语分析:目标、方法与动态[J]. 外语与外语教学, 2013(4): 1-5

    作者简介:吴洋(1994-),女,汉,籍贯:陕西,在读研究生硕士,单位:西安工业大学,研究方向: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相关文章!
  • 融资融券对日历效应的影响:来

    王璐摘 要:过去的研究表明,中国股市的运行效率受到政府监管与干预并存在非对称交易的现象。2010年3月31日,中国股票市场实行了融资融券

  • 霾从何来

    作为有车族,长久以来,笔者一直对多地政府出台的机动车限号令耿耿于怀,认为这是卸磨杀驴、过河拆桥之举。当推动消费购车之时,你为啥不给

  • 公司治理、内部控制对盈余管理

    金玉娜柏晓峰摘 要:按照形成原因——作用机理——解决机制的路径,对抑制盈余管理有效途径的实证研究表明:机会主义偏误和技术性错误是盈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