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中东外交要彰显中国特色
刘中民
构建中国特色的大国外交是一个全方位、多领域的系统工程。中东地区是当今世界最复杂、最动荡的地区,也是近年来中国外交面临机遇和挑战最多的地区之一。因此,在中东外交中推进中国特色的大国外交,必须紧密结合中东地区的实际,形成既具有鲜明中国特色,又符合中东实际情况的外交理念、外交政策和外交机制。
第一,弘扬“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绸之路精神,积极加强中国与中东国家围绕“一带一路”建设的合作。
中东地区是“一带一路”的交汇地带,具有联通欧亚非的重要枢纽地位。在“一带一路”沿线60多个国家中,有超过四分之一的国家属于中东国家。因此,做好在中东地区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工作,对实现“一带一路”建设总体目标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近两年来,在中东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工作已经取得了不小的成就,中国与阿拉伯国家已经形成了以能源合作为主轴,以基础设施建设、贸易和投资便利化为两翼,以核能、航天卫星、新能源三大高新领域为新的突破口的“1+2+3”合作格局。
当然,中国在中东推进“一带一路”建设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安全风险,但中国并不会因畏惧安全风险而止步不前,而是要根据中东国家风险程度的差异精准施策,继续在中东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海合会国家、土耳其、伊朗、以色列为较为安全的国家,将是中国在中东推进互联互通、贸易投资便利化、金融合作、产能合作的重点对象国,高铁、新能源、航天、核能、高端制造业将成为重要合作领域。在埃及、突尼斯等已经逐步趋于稳定的转型阿拉伯国家,中国将重点推进与民生关系密切的经贸与投资合作项目,并配合适当的经济援助和优惠贷款,助力转型阿拉伯国家的社会稳定。对于伊拉克、叙利亚、也门、利比亚等动荡国家,在政治上劝和促谈的同时,中国将积极支持和参与其经济重建,同时鼓励中国企业在安全环境允许的情况下到这些国家投资兴业。在人文领域,中国将秉承“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绸之路精神”,切实推进双方在文化、教育、媒体、旅游、青年、智库、宗教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不断加强“民心相通”,增强中国在中东的软实力。
第二,坚决维护国际公平正义,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法制化。
中东地区是殖民主义历史遗产最为深重的地区,是美国等西方大国频繁推行新干涉主义和民主输出的重点区域,是领土边界、民族、宗教矛盾异常复杂的地区,是探索发展道路转型进程异常艰难的地区,而当前又是中东地区国家内部矛盾、国家间矛盾、大国博弈矛盾集中爆发的时期。因此,中国必须高举维护国际公平正义的旗帜,把中东地区作为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法制化的重要舞台,占领国际道义制高点;要敢于表达在中东问题上的道义立场,在做地区国家工作时要强调殖民主义、帝国主义和霸权主义是中东问题形成的根源,有关国家应该承担更多的责任;在参与中东事务的过程中,要倡导“讲信义、重情义、扬正义、树道义”的价值理念,进而赢得中东地区的民意基础。因此,支持巴勒斯坦建国大业和巴以和平进程应成为中国中东政策的道义制高点,这是中国赢得阿拉伯世界信任的战略基础所在。
第三,创造性运用不干涉内政原则,积极劝谈促和,推动中东问题的政治解决,敢于提出“中国方案”,提供“中国平台”。
不干涉内政原则依然是中国参与中东事务的基石,是中国赢得中东国家信任、保持中国外交主动性的根本保障。但中国要加大对政治解决中东热点问题的参与力度,发挥劝谈、促和的建设性作用,维护中东地区的安全与稳定。在具体的外交实践中,中国既要敢于向当事方提出符合国际道义的更为可行的具体解决方案;又要继续遵循决不强加于人的不干涉内政原则,处理好不干涉内政与建设性介入的关系。当前,政治解决中东问题日益成为包括地区国家和多数西方大国在内的国际社会的共识,中国应以此为契机加大政策宣示力度,同时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敢于就某些热点问题的解决提出“中国方案”,提供“中国平台”。从这种意义上说,中东地区构成了中国创造性运用不干涉内政原则的重要试验田。
第四,积极倡导综合治理,为解决中东新老热点问题、推动阿拉伯国家解决发展转型问题提供标本兼治的治理理念和治理机制。
在中东热点问题上,既要重视新生的热点问题,又不能忽视巴以争端等原有的地区热点问题,尤其要关注新老热点问题的联动效应,倡导综合治理的理念;在坚持通过对话和谈判和平解决争端的过程中,既要尊重历史,又要兼顾现实,力求使争端得到公平合理解决;在倡导多边主义方面,既要重视联合国安理会维护世界和平的作用,又要重视阿盟和非盟等地区性组织的意见;在处理与西方的关系中,既要坚决反对新干涉主义,又要与它们保持沟通和协调,以凝聚共识,为和平解决争端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在推动经济援助方面,既要着眼当前的人道主义援助,又要立足长远,开展经济合作,同时更要支持地区国家探索符合自身特点的发展道路,为实现长治久安创造条件。
(作者系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研究所教授)
(责任编辑:张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