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用否定句
沈丽新
几乎从孩子出生那天开始,他们就生活在各种暗示中。大多数父母总觉得自己是善于鼓励孩子的,也常常给予积极暗示“你会画得越来越好的”“你肯定能抓到皮球”。但实际上,家长一不小心就会给予孩子各种消极暗示“你爬不上去的”“你肯定洗不干净的”。孩子们在成长过程中,从父母那儿得到的消极暗示极有可能比积极暗示还多。同样,在教室里的各种暗示也一直都“生生不息”。
孩子们很少能够有力量自我暗示,他们得到的暗示基本上都是来自家人、教师或者其他人的“外源暗示”。从古至今,在世界各地,“外源暗示”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政治教条、宗教信仰和文化习俗都通过外源暗示发挥着作用。因此,在我们的学校教育中,为了孩子们的健康成长,教师要致力于减少作出消极暗示,尽量少用否定句。
一、少发否定指令
教师出于保护儿童安全的出发点,经常会发布一些指令,以求最大限度地保护他们的身心健康。比如:“不要在走廊里奔跑。”“不可以在教室里追逐打闹。”“排队的时候手里的伞尖不应该对着同学。”……
“不要”“不可以”“不能”“不应该”这些词,容易让孩子觉得是一种管制或者束缚。越是不被允许的事,孩子们越是好奇,也就越想去尝试。越轨、出格,常常是因为“禁令”太多。于是,教室里有了各种违纪现象,教师常常疲于应对。
其实,教师可以尽量减少使用否定句来发布指令,而改成陈述句来引导孩子:“走廊比较拥挤,各个班级的同学们都会在下课时间去卫生间。如果你奔跑的话,很有可能撞到别的小朋友。”
“教室里桌椅那么多,慢慢走都容易撞到桌椅的棱角。如果你在教室里追逐打闹,就更容易撞到了!不仅撞疼自己,也会影响到其他同学,大家会对你有意见的。”
“排队的时候,如果你手里的伞尖对着小朋友,别人一不小心就会撞上,很容易受伤。如果你的伞尖一直对着地面,就不会伤害到别人啦!”
……
在这些具体的指导与要求里,没有明确的“不”,孩子们反而不容易被激发“偏不”的情绪。事实上,少了“绝对不允许”的禁令,孩子们内心更愿意去理解、去遵守相关规则。即便执行“不可以”的那个监督者不在场,孩子们也会将一些“不可以”内化成自己的信念并付诸行动。
二、少作否定评论
孩子会从教師的指令、评论中确认自己的行为是否正确,从而获得自我认知能力。过多的否定评论会让孩子渐渐失去对指令作出正确反应的能力。教师若想教室里的状态更理想,就应该革除一些惯用的否定性评论。
预备铃响过之后,总有孩子在走廊里磨蹭或者打闹,教师脱口而出:“预备铃声响了还在走廊里玩是不对的。”听多了这样的说教,有些孩子很可能反而被强化了“预备铃声响了还在走廊里玩”的概念。知道是“不对的”,却仍然去做。教师觉得孩子屡教不改,孩子却非有意对抗,只是下意识的反应。这种情况下,教师可以去掉否定评论“不对的”,而是直接给出具体的、正面的要求:“预备铃声响了,应该回到各自座位上。”可能会更有效地解决问题。
美术课后的教室,总是有一些孩子脚下的地面散落着各种碎纸屑或者其他东西。“你的地面总是不干净!”这样的评论其实更多是在发泄教师的情绪,不仅解决不了任何问题,反而会让孩子在心理上对抗教师,或者因为认同教师的评论而越来越成为“地面最不干净”的孩子。其实,教师可以摒弃这种否定评论,而是发表一些共情:“看来你很喜欢美术课,美术课上一定很认真、很忙碌。”然后给出具体的指导与要求:“但是你在美术课上,别把材料碎片扔地上。今天你需要把你桌子附近的地面打扫一下。”这样不仅解决了问题,也传达了教师对孩子的认同。
儿童经常遭到否定评价,容易导致自我认知力不足,甚至最终会长成父母或者教师所形容的那种人。有些孩子得到过太多否定评价:“你不聪明”,“这个你学不会”,“你钢琴弹不好”,“你完成不了这样的任务” ……天长日久,他就渐渐真的“不聪明”“学不会”“弹不好”“完成不了”了。 教师需要在日常言谈里尽量避免作否定评价,以免这些评价让儿童不信任自己的知觉、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以及怀疑自己的重要性。
三、少提否定建议
教师需要专业技巧来合情合理地解决教室内外的各种问题,像作业情况、同学纠纷和突发问题。这些问题全都需要教师明确而有效的反应,而教师的反应往往会有严重的后续效应,它会引来学生服从或者反抗、满意或者争执、承认或者狡辩。从长远意义来讲,也会决定儿童的行为和人格是日趋完善还是每况愈下。因此,教师要避免对学生的过度控制,尽量少用“不许”这样的否定建议。
高年级孩子的作业量比起低年级时候略有增加。有些孩子因为各种原因,回家作业经常写到很晚,甚至来不及完成。然后他们第二天还会为自己找借口:“我先做的数学作业。数学作业很难,花了我很多时间,所以我来不及写英语作业。”显然,如果英语教师在这里提出否定建议“不许先做数学作业”,那是没有道理的。即便教师真这么提建议了,孩子也有可能今晚只做英语作业而不做数学作业,他很可能已经想好用“英语作业很多,所以我来不及完成数学作业”来答复明天数学老师的质问。教师要避免提出这种毫无执行意义的否定建议,而要找到问题的实质。教师可以对这样的孩子说:“我明白了,你还没有掌握合理安排作业时间的方法。我觉得你最好重新安排一下你的作业时间。我们来具体讨论一下。”
经常提出“不许……”这样的否定建议,其实反映了父母或者教师对儿童当下面对的问题的袖手旁观的态度。“不许”孩子这样或者那样,却不真正帮助孩子找到解决问题之道。长此以往,孩子会在内心深处觉得自己是孤立无援的。其实,教师在每次想脱口而出说“不许”的时候,可以试试立刻改成“我觉得你最好……”这样在解决问题的同时,也增加了师生之间的沟通,并密切了师生关系。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鲁道夫·德雷克斯说过:“我们总是在鼓励或者挫败着自己周围的人的信心,并因而在极大程度上增强或削弱着他们正常表现的能力。”对孩子使用的否定句越多,他们得到的消极的“外源暗示”就越多。在消极暗示中成长的孩子,在潜意识里很难把自己定义成为一个有力量的人。
所以,教师要慎用那些没有温度的否定句。
(责 编 莫 荻)
几乎从孩子出生那天开始,他们就生活在各种暗示中。大多数父母总觉得自己是善于鼓励孩子的,也常常给予积极暗示“你会画得越来越好的”“你肯定能抓到皮球”。但实际上,家长一不小心就会给予孩子各种消极暗示“你爬不上去的”“你肯定洗不干净的”。孩子们在成长过程中,从父母那儿得到的消极暗示极有可能比积极暗示还多。同样,在教室里的各种暗示也一直都“生生不息”。
孩子们很少能够有力量自我暗示,他们得到的暗示基本上都是来自家人、教师或者其他人的“外源暗示”。从古至今,在世界各地,“外源暗示”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政治教条、宗教信仰和文化习俗都通过外源暗示发挥着作用。因此,在我们的学校教育中,为了孩子们的健康成长,教师要致力于减少作出消极暗示,尽量少用否定句。
一、少发否定指令
教师出于保护儿童安全的出发点,经常会发布一些指令,以求最大限度地保护他们的身心健康。比如:“不要在走廊里奔跑。”“不可以在教室里追逐打闹。”“排队的时候手里的伞尖不应该对着同学。”……
“不要”“不可以”“不能”“不应该”这些词,容易让孩子觉得是一种管制或者束缚。越是不被允许的事,孩子们越是好奇,也就越想去尝试。越轨、出格,常常是因为“禁令”太多。于是,教室里有了各种违纪现象,教师常常疲于应对。
其实,教师可以尽量减少使用否定句来发布指令,而改成陈述句来引导孩子:“走廊比较拥挤,各个班级的同学们都会在下课时间去卫生间。如果你奔跑的话,很有可能撞到别的小朋友。”
“教室里桌椅那么多,慢慢走都容易撞到桌椅的棱角。如果你在教室里追逐打闹,就更容易撞到了!不仅撞疼自己,也会影响到其他同学,大家会对你有意见的。”
“排队的时候,如果你手里的伞尖对着小朋友,别人一不小心就会撞上,很容易受伤。如果你的伞尖一直对着地面,就不会伤害到别人啦!”
……
在这些具体的指导与要求里,没有明确的“不”,孩子们反而不容易被激发“偏不”的情绪。事实上,少了“绝对不允许”的禁令,孩子们内心更愿意去理解、去遵守相关规则。即便执行“不可以”的那个监督者不在场,孩子们也会将一些“不可以”内化成自己的信念并付诸行动。
二、少作否定评论
孩子会从教師的指令、评论中确认自己的行为是否正确,从而获得自我认知能力。过多的否定评论会让孩子渐渐失去对指令作出正确反应的能力。教师若想教室里的状态更理想,就应该革除一些惯用的否定性评论。
预备铃响过之后,总有孩子在走廊里磨蹭或者打闹,教师脱口而出:“预备铃声响了还在走廊里玩是不对的。”听多了这样的说教,有些孩子很可能反而被强化了“预备铃声响了还在走廊里玩”的概念。知道是“不对的”,却仍然去做。教师觉得孩子屡教不改,孩子却非有意对抗,只是下意识的反应。这种情况下,教师可以去掉否定评论“不对的”,而是直接给出具体的、正面的要求:“预备铃声响了,应该回到各自座位上。”可能会更有效地解决问题。
美术课后的教室,总是有一些孩子脚下的地面散落着各种碎纸屑或者其他东西。“你的地面总是不干净!”这样的评论其实更多是在发泄教师的情绪,不仅解决不了任何问题,反而会让孩子在心理上对抗教师,或者因为认同教师的评论而越来越成为“地面最不干净”的孩子。其实,教师可以摒弃这种否定评论,而是发表一些共情:“看来你很喜欢美术课,美术课上一定很认真、很忙碌。”然后给出具体的指导与要求:“但是你在美术课上,别把材料碎片扔地上。今天你需要把你桌子附近的地面打扫一下。”这样不仅解决了问题,也传达了教师对孩子的认同。
儿童经常遭到否定评价,容易导致自我认知力不足,甚至最终会长成父母或者教师所形容的那种人。有些孩子得到过太多否定评价:“你不聪明”,“这个你学不会”,“你钢琴弹不好”,“你完成不了这样的任务” ……天长日久,他就渐渐真的“不聪明”“学不会”“弹不好”“完成不了”了。 教师需要在日常言谈里尽量避免作否定评价,以免这些评价让儿童不信任自己的知觉、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以及怀疑自己的重要性。
三、少提否定建议
教师需要专业技巧来合情合理地解决教室内外的各种问题,像作业情况、同学纠纷和突发问题。这些问题全都需要教师明确而有效的反应,而教师的反应往往会有严重的后续效应,它会引来学生服从或者反抗、满意或者争执、承认或者狡辩。从长远意义来讲,也会决定儿童的行为和人格是日趋完善还是每况愈下。因此,教师要避免对学生的过度控制,尽量少用“不许”这样的否定建议。
高年级孩子的作业量比起低年级时候略有增加。有些孩子因为各种原因,回家作业经常写到很晚,甚至来不及完成。然后他们第二天还会为自己找借口:“我先做的数学作业。数学作业很难,花了我很多时间,所以我来不及写英语作业。”显然,如果英语教师在这里提出否定建议“不许先做数学作业”,那是没有道理的。即便教师真这么提建议了,孩子也有可能今晚只做英语作业而不做数学作业,他很可能已经想好用“英语作业很多,所以我来不及完成数学作业”来答复明天数学老师的质问。教师要避免提出这种毫无执行意义的否定建议,而要找到问题的实质。教师可以对这样的孩子说:“我明白了,你还没有掌握合理安排作业时间的方法。我觉得你最好重新安排一下你的作业时间。我们来具体讨论一下。”
经常提出“不许……”这样的否定建议,其实反映了父母或者教师对儿童当下面对的问题的袖手旁观的态度。“不许”孩子这样或者那样,却不真正帮助孩子找到解决问题之道。长此以往,孩子会在内心深处觉得自己是孤立无援的。其实,教师在每次想脱口而出说“不许”的时候,可以试试立刻改成“我觉得你最好……”这样在解决问题的同时,也增加了师生之间的沟通,并密切了师生关系。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鲁道夫·德雷克斯说过:“我们总是在鼓励或者挫败着自己周围的人的信心,并因而在极大程度上增强或削弱着他们正常表现的能力。”对孩子使用的否定句越多,他们得到的消极的“外源暗示”就越多。在消极暗示中成长的孩子,在潜意识里很难把自己定义成为一个有力量的人。
所以,教师要慎用那些没有温度的否定句。
(责 编 莫 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