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依法治国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陶然欣

    摘 ?要:法治强调法律的至上性,依法治国要求政治、经济、社会各方面活动依照法律进行。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提出依法治国的必然要求具有理论依据、现实依据,并在经济活动中具体体现。约束政府权力、规范市场秩序、对经济主体进行法治教育,依法治国为经济发展保驾护航,经济发展为依法治国提供新的目标课题来完善法治建设。

    关键词:依法治国;经济发展;必然要求

     法治是社会文明与进步的象征,是在关切民主、人权、自由等问题的同时,以法律作为社会治理的工具,并强调其在社会生活中的至上性。依法治国就是依照表现为法律形式的人民意志和历史发展规律来治理国家,要求国家、政府、社会的一体化法治建设,对政治、经济、社会各方面依法管理。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理论分析,依法治国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体现为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辩证关系。中国经济由计划经济体制转变为市场经济体制,由权力经济向法治经济转变,体现市场经济的本质即法治经济这一事实。依法治国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这一观点不仅具有理论依据,同时具有现实依据。厘清法治与经济关系的同时,结合我国国情解决新时期市场经济中的法治问题,是当前发展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重要环节。

    1 ?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提出依法治国必然要求的理论依据

     任何社会形态都是由当时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统一构成的。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法律是经济关系的表现", 作为上层建筑的法律决定于一定历史阶段的经济基础,符合特定历史阶段的经济发展需求。党的十四大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商品化经济,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经济。马克思指出:"商品不能自己到市场去,不能自己去交换。因此,我们必须找寻它的监护人,商品占有者。""为了使这些物作为商品彼此发生关系,……一方只有符合另一方的意志,就是说每一方只有通过双方共同一致的意志行动,才能让渡自己的商品,占有别人的商品。……这种具有契约形式的 (不管这种契约是不是用法律固定下来的) 法的关系,是一种反映着经济关系的意志关系。" 这种"契约"就是法治。以商品交换为目的的市场经济以竞争为主,在受"看不见的手"支配的同时,追求利益最大化。这就需要法治来维护市场经济活动公平、自由、平等、有序的进行,规定市场经济活动参与者的权利与义务,保障市场经济稳定健康发展。

     从辩证法的角度来看,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依法治国的经济基础,其发展也需要依法治国这一有力保障。由于市场经济自身具有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和欺诈性,使其需要更多的国家干预来保证其稳定快速发展。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的快速发展表明:国家对市场进行宏观调控可以避免由市场主导带来的经济危机。法治,是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首先,由于市场经济追逐利益最大化的特性,使得其需要法治为其提供合理的竞争秩序和公平的交易法则。其次,市场自身的局限性在需要国家宏观调控的同时,为避免政府权力的滥用,需要法治界定政府权力范围,使政府干预手段依法进行。最后,法治为市场经济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氛围,即尊重市场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建立符合法治原则的法律体系。依法治国符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律,对国家宏观调控、政府干预、法律体系建设、市场主体自由平等、市场交易秩序等方面做出法治化要求,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扩大对外开放的客观需要。

    2 ?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提出依法治国必然要求的现实依据

    从近几年的食品安全隐患、山寨产品泛滥、消费者维权意识薄弱、官商勾结、司法独立性不强等各方面的情况来看,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情况提出了依法治国这一迫切需求。从内因的角度来看,我国市场经济的主体需要依靠法治来规范约束其经济活动中的行为;从外因的角度来看,由于我国经济的发展由计划经济转变为市场经济,一部分人治思想的残余使得权力滥用的现象尚未根除,权力滥用在影响经济健康发展的同时,势必会导致官商勾结的腐败现象出现。为维护经济社会稳定有序发展,杜绝权力滥用带来的恶劣影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状况提出了依法治国这一必然要求。

     任何市场主体参与经济活动的目的就是在满足社会需要中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这一目的使得一些人或组织为追求自身利益而进行违法犯罪活动,例如近几年频频出现的食品安全问题和"毒胶囊"等医药品问题、仿造伪造产品泛滥的问题、利用一字之差的商标混淆视听欺诈消费者的问题。诸如此类的问题都凸显了我国市场经济中出现的破坏市场经济秩序、损害消费者的利益、有违经济法制的现实情况。依法治国最具科学性和稳定性,能够反映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依法治国的明确和规范使得法治对市场经济主体具有普遍约束力和较高的效率性。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发展,市场的激烈竞争需要严格的市场秩序来规范,严格的市场秩序需要法治这一坚强后盾,依法治国是基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现状而提出的必然要求,也是约束市场经济主体、实现法治经济的必然要求。

     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经历四个阶段:1979年至1982年间"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第一阶段,1983年至1986年"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第二阶段,1987年至1992年"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第三阶段,以及1992年以后确立和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第四阶段。从这几个发展阶段可以看到:中国市场经济的起点是计划经济。计划经济体制下经济主体由国家培育,经济的发展需要国家的调控和干预,政府的法律需求不等于市场主体的法律需求,由此产生的经济法制难以满足市场经济发展的真正需要。权力和财富从来都没有泾渭分明的界限,政府干预行为不受法治约束势必会产生权力滥用的现象,权大于法的后果就是官商勾结的腐败现象层出不穷。在11月4日中央巡视组第二轮巡视反馈情况公开完毕后,领导干部"一家两制"引起关注,官商勾结、封闭式权钱交易成了最大问题。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还需要加强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机制。因此,转变为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中国经济社会,对法治有了更为迫切的要求。

    市场经济体制要求法治化经济,要求符合市场运行规律、满足市场发展所需的法治。同时,约束政府的干预行为,建立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法律运行机制,尤其是司法独立运行机制。依法治国包含依法行政,依法行政是制约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权力滥用现象的最有效途径。不论是出于内因还是外因,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都离不开依法治国。

    3 ?当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提出依法治国必然要求的具体体现

     权力经济向法治经济的过渡需要一个过程。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由于法律具有滞后性,市场的转变需要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法律体系。同时,由于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受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制约,我国的法律体系建设还不完善,人民法制观念薄弱。因此,建立和完善符合当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现实所需的法律体系迫在眉睫。十八届四中全会指出要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使得依法治国在经济领域能够有一套完备的法治运行机制。

     依法治国在实践上的体现包括依法行政。一方面,依法行政要求对行政机关权力的约束,使政府机关在法治轨道上开展工作。另一方面,依法行政也需要建立高素质的行政执法队伍,提高执法队伍的专业水准。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法治化行政的支持,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强化对行政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完善纠错问责机制。政府权力清单制度、政务公开化能有效遏制官商勾结的腐败现象,对市场经济的各类违法行为依法严惩,透明化管理使官员难以以权谋私、做经济罪犯的保护伞,保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治化管理、快速稳定的发展。同时,行政执法队伍的自身素质也关系到依法行政的法治化强度。建立高素质的行政执法队伍需要对立法队伍、行政执法队伍、司法队伍的一体化建设。对行政执法队伍进行权力约束的同时,加强各部门之间的交流,提高执法队伍职业化、专业化。行政执法队伍的高素质专业水准能够在依法行政中避免出现权大于法、违背经济发展需求的问题,保障经济主体自由,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

     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依法治国来保障,依法治国强调法律的至上性,法律的权威不仅来自于强制性,也需要社会主体的拥护。十八届四中全会指出要展开法治宣传教育,深化基层组织和部门、行业依法治理,支持各类社会主体自我约束、自我管理,发挥市民公约、乡规民约、行业规章、团体章程等社会规范在社会治理中的积极作用 。由于市场经济主体对利益追求的本性使得在经济活动中违法犯罪的行为屡禁不止。利益的诱惑使得一部分人铤而走险,触犯法律牟取高额利润。依法治国的法律至上特性对经济社会法治管理的严格化不仅要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同时要对经济主体进行法治宣传教育,从源头采取有效措施,使其知法、懂法、维护法律权威,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自觉遵守者。

     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提出依法治国的要求具有必然性。不论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经济社会的发展现状,还是计划经济起点遗留的问题都对法治提出迫切的要求。经济社会的发展势必对上层建筑提出新要求、新课题和新目标,而依法治国恰恰体现了新时期经济发展的内在诉求。同时,依法治国也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扫清了障碍,符合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规律。

    参考文献:

    [1]林宏彬.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依法治国方略的确立-兼论邓小平两个宣言书的独特贡献[J]. 经济论坛, 2013, (08): 171-173.

    [2]郑春来. 市场经济条件下法治建设及其创新研究[D]. 四川:西南石油大学, 2012.

    [3]李荣山.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从法制经济向法治经济的过渡[J]. 政法论丛, 2000, (04): 22-24.

    [4]刘红凛. 法治经济与法治政治-恩格斯《费尔巴哈论》对政治体制改革的理论启示[J]. 山东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0, (06): 71-74.

相关文章!
  • 融资融券对日历效应的影响:来

    王璐摘 要:过去的研究表明,中国股市的运行效率受到政府监管与干预并存在非对称交易的现象。2010年3月31日,中国股票市场实行了融资融券

  • 卡瓦格博保卫战

    徐敏在云南德钦州,有这么一群人,曾经被误认为“不务正业”;他们自发组织起来,不图名,不图利,只图心中那个美好的理想;他们敬仰美丽的卡

  • 公司治理、内部控制对盈余管理

    金玉娜柏晓峰摘 要:按照形成原因——作用机理——解决机制的路径,对抑制盈余管理有效途径的实证研究表明:机会主义偏误和技术性错误是盈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