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人文素质教育和医患沟通能力培养融汇于神经病学教学的思考
余璐+郑金瓯
[摘 要]现代医学模式和当今医疗环境愈发注重医疗过程的人文精神和医患沟通,从而对医学生的未来执业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探讨在神经病学临床教学中渗透人文素质教育和医患沟通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必要性以及可行的多种教学措施,以期培养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医患沟通能力,为其将来顺利开展临床工作奠定基础,并达到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目的。
[关键词]人文素质教育;医患沟通;神经病学
[中图分类号] G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6)04-0141-03
医学是以人为研究对象,研究人的生理、病理过程并协助人类同疾病作斗争的科学,客观上具有科学和人文的双重属性。基于此内涵,美国医学会于21世纪初即提出了“以病人为中心”的伦理促进项目。该项目提出了在医疗过程中尊重并关注病人的偏好、需求和价值观的沟通模式,以探讨医疗机构面对多样化的病人群体,如何有效实现以病人为中心的沟通,旨在“改善沟通和增进人文关怀”。[1]随着社会的发展,医学模式的转变和医学社会化的加剧,医患关系也逐步从传统的医方主导、患者盲从的模式向医患平等、相互尊重的新模式转变。较之以往,在源自实践的医学教育中融入人文素质教育和医患沟通能力培养将具有更为深刻、丰富和重要的意义。神经病学作为医学临床专业的主要课程之一,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和学科精神,具有专业性强、内容抽象、注重人文关怀等学科特点。因此,本文将重点探讨在新医学模式下,人文素质教育在培养神经病学专业人才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在神经病学临床教学中如何结合专科特点,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和医患沟通能力培养,以使医学生在获得专业知识的同时,树立其关注现实、关爱生命的医学人文态度,以及勇于探索、求实严谨的医学科学精神,为其将来的执业生涯和和谐医患关系的构建奠定良好基础。
一、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必要性和加强医患沟通能力培养的紧迫性
医学是一个高技术、高风险且具有诸多不确定因素的不断发展的学科。严格意义上并来说它不是单纯的科学,它的成功标准并非真理的发掘,而是对于疾病的治疗和健康的维护。随着疾病构成、医学目的、医患关系、医疗体制的变化,当代医学面临的问题,已经超越传统生物医学所覆盖的范围。现代医学模式也已由原来的生物医学模式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新的医学模式使得医学的“社会性”更加突出,强调医患平等和相互尊重,它要求医生不但要关注和理解疾病,而且要关注和理解病人,这就决定了医务人员应该具备更加宽厚的人文知识和良好的人文精神。新的医学模式对医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即使之成为既有专业技术能力,又具备竞争意识和协同合作精神,既要有良好的人文素质和完善的人格品质,又能够体现人文精神的医学人才。因此,必须将人文素质教育贯穿于整个医学教育过程。[2]
现代社会是一个要求人与人之间进行广泛沟通的时代,沟通不但能够消除误解与冲突,也可以促进和谐与亲密。世界医学教育联合会早在1989年就已于福冈宣言中指出,所有医生必须学会交流和人际关系的技能,缺少共鸣(同情)应该被视作与技术不够一样,是无能力的表现。近年来,国内医患矛盾日趋激化,不断有医患纠纷的恶性事件发生。中国医师协会的调查发现,在各类医疗纠纷中,因医生技术原因引起的不到20%,而80%缘于医生的服务态度、语言沟通和医德医风等问题。[3] [4]在医疗环境日趋复杂,医患关系紧张,患者对医疗服务质量要求不断提升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下,医患沟通成为医疗服务的核心环节之一,医患沟通技巧与培训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关注。医患双方的有效沟通被认为是保证医疗质量,确保患者满意度的前提。[5]良好的医患沟通可以提高患者疾病的诊断率,提高患者对医嘱的依从性,从而提高治疗成功率。良好的沟通也是避免严重医疗纠纷与医疗事故的重要方法,是防范患者疾病发生意外转归时发生医患矛盾的有力武器。因此,如何正确处理医患关系,成为医生日常工作中和即将成为医生的医学生在学习中不容忽视的重要内容。有资料表明,医学生能越早意识到医患沟通的重要性,就越能获得更为和谐的医患关系。[6] [7]
医患沟通技巧训练和人文教育二者相辅相成。人文素质教育与医学学科的交叉与融合,可以增强医学生的道德素质和沟通技巧;医学教育加强奉献和仁爱精神的教育,也将有利于在培养医学生医患沟通的思维。而良好的医患沟通能力则是医学人文素质的外在体现、内化和升华。
二、人文素质教育和医患沟通能力培养在神经病学教学中的特殊性
神经病学作为一门研究神经系统疾病和脑科学的医学学科,专业性较强,在人文素质教育和当前医患关系普遍问题的基础上,较其他学科还面临一些特殊的情况。
(一)神经病学与人文教育
脑的功能活动是人类各种思想、行为(包括人文精神)产生的根源,神经科学则以脑结构和功能作为研究的主要对象,而神经病学是研究异常脑结构及其异常行为的临床学科。从这个角度来看,神经病学与人文精神存在密不可分的关系,其实质是结构决定功能的关系。[8]在临床上,由于神经系统遍布人体各组织、器官,神经疾病临床表现复杂,慢性疾病及老年性患者居多,部分疾病诊治难度较大;许多疾病的病迁延不愈,常常遗留程度不等的神经功能缺失、生活自理能力下降,加之反复多次的就诊,使得患者及其家庭在经济上和精神上都承受着巨大的负担和压力,极易产生对医疗的依从性降低和不信任;一些神经系统疾病自身(如痴呆、颞叶癫痫等)或许多疾病慢性迁延的病程和疾病折磨,常导致焦虑、抑郁等精神疾病共患病,患者强烈希望得到医护人员的关心、支持和鼓励,而这些特点在老年患者中的表现尤为突出。人文素质教育注重培养尊重和敬畏生命之心,以及医者的同情之心;强调从生物、心理、社会三维角度审视病人,构建“以人为本”的和谐医患关系。随着中国老龄化的加剧,针对神经系统疾病特点,在临床教学中加强人文教育,提高医学生人文修养,有利于构建良好的医患关系,对增强医患沟通和规避医患矛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神经病学中的医患沟通
由于神经系统疾病多具有慢性病程、致残率高和精神心理共患病高的特点,患者常呈现出鲜明的心理需求,表现为求医心切、高度的自我中心和以焦虑、抑郁为主的心理负性反应。[9]同时,医院的诊治环境和过程也会给患者带来焦躁不安等心理反应,而这些特点在老年患者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因而需要医务人员予以高度重视。但由于神经系统疾病的特殊性,常规的沟通手段常常难以达到目的,如对伴有语言功能障碍和认知功能降低的病人,一般的以谈话为主要方式的沟通往往难以奏效。此外,神经系统的急性突发性疾病或症状,如急性脑血管病和癫痫持续状态等亦不少见,对于此类急性突发事件,良好的沟通是缓解患者家属压抑和紧张心理的利剑,也是减少医患纠纷、创造和谐医患关系的一剂良药。因此,面对神经疾病患者时,需要医师对患者采用个性化的沟通技巧,要求沟通更人性化,手段更灵活,并付出更多的耐心。这些特点无疑对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神经病学教学中提高人文素质教育和医患沟通技巧的措施
(一)提高教师的示范作用
医学人文素质是医学人文知识内化和升华而成的特定心理品质,并通过医学行为来体现,而人文素质是可以教化、培养、造就和提高的。虽然有医学教授曾指出,医学人文素养不是“教”会的,而是“养”成的,教师仅仅起到引导的作用,但在他们的言行中,学生还是能够捕捉到人格魅力和人文精神所在。因此,教师的言传身教不可或缺。提升医学生的人文素质首先要求教师应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具备包括文化、社会和性别等特定因素对医学的影响,医学伦理和法律问题的相互作用,疾病和生活、生命和死亡、身体和灵魂等的定义、内涵等在内的广博的医学人文知识,并具备良好的沟通引导能力。
(二)在课堂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
在课堂上开展问题导向式教育,特别是针对神经科急危重症较多,老年患者以及生活不能自理的患者较多的特点,选取实例进行讨论。在分析疾病的同时,探讨医生、病人和社会三者的关系,引导学生思考生与死的意义,意识到每个生命个体都蕴含了无数的选择和无数的希望;在见习课中可以采用情景式教育,通过角色扮演训练,提高医学生对疾病的认识和促进医学生对病人躯体和心理痛苦感受的真实体会和理解。由此逐步建立对生命的敬畏之心,对病患的同情之心和救治的真诚之心,奠定医学生未来执业生涯中医疗道德和奉献精神的基础。
(三)加强沟通意识
对于初涉医学的医学生而言,医患沟通能力并非与生俱来,除了需要人文素质作为基础之外,还需培养沟通的意识,使沟通成为其未来执业实践中自然而然的行为。良好医患沟通的开端首先是在意识上把患者作为平等的主体,将患者与医生组成应对疾病的利益共同体,从而促使患者主动参与并配合诊疗过程。传统的医学模式往往是以医生为主导,而现代医学的迅速发展,使得医学愈发陷入“唯技术至上”、“科技万能”的怪圈,使得医生在诊疗过程中常常只考虑把医学技术和自己的观念强加给病人,忽视了患者是一个独立平等的主体,因而难以达到应有的沟通效果。加之现在的医学生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较为突出,因此,在培养医患沟通能力的临床教学中,不但需要向医学生强调用“心”沟通,培养其爱心、耐心和责任心,也需强调尊重患者的意愿和权利,充分调动患者参与诊疗的积极性,共同应对疾病诊治的潜在风险。在国际上,通过教学体验来教授沟通技巧已被认为是一种有效促进教学效果的医学教育模式。[10]因此,在教学方式上,可以在课堂中采用情景式教育,如模拟癫痫患者发病过程的情景剧、偏瘫或截瘫的虚拟患者的扮演等形式,或在临床实践教学中,选取病史清晰,症状及体征典型的真实病例,通过直观接触和学习,提高医学生对对疾病感受的理解和与患者的感同身受,强化学生 “以病人为中心”的执业意识,为建立和谐的医患沟通提供主观的动力,变被动沟通为主动沟通,使未来执业活动中的良性医患互动成为常态。
(四)提高沟通技巧
与患者及家属进行良好沟通,是获得信任、获得必需的病史信息、完成一定医疗活动的重要条件。医学生在医患沟通过程中常常暴露出一些主观或客观上的问题。由于专业知识不足,但又急于从学生角色步入医生角色的心态,使得医学生在与患者沟通过程中普遍表现出“紧张胆怯、自身信心不足、亲和力不足”。[11]此外,见习或实习带教教师由于担心医疗纠纷,不鼓励甚至限制医学生独自参与诊疗活动,加之医学生临床经验不足,极易遭到患者及家属的质疑和不信任,使实习生在诊疗活动消极旁观而失去沟通锻炼的机会。因此,在神经病学的临床教学中,首先要建立医学生沟通的信心和耐心、平和的心态,在此基础上,通过对真实病例的带教示范,教授学生沟通与病人及家属谈话的时机、方式、语气、措辞的方法,以及用心倾听,思路清晰,减少术语,用词通俗,灵活运用肢体语言等医患沟通的通用技巧,这会让即将进入临床工作的医学生获益匪浅。此外,将针对神经科常见的特殊类型患者的沟通方式传授给学生,有利于建立良好的医患互动和更为顺畅的诊疗。例如,一些焦虑、抑郁的患者常因失眠、头痛或某些躯体不适的表现而来神经科就诊,脑卒中后的抑郁的患者也相当常见。在对此类患者的医患沟通中,倾听尤为重要,倾听可以让患者及家属感受到医生对他们的关心。其次,在给予药物治疗的同时,耐心的心理疏导更有助于对于患者症状的缓解,否则诊治的努力也只能获得一些形式上的东西,难以圆满解决病人的问题。对于脑血管病、癫痫等一些慢性疾病患者,必须在医患沟通中反复强调规范治疗的重要性,并建立患者长期治疗的信心。因此,沟通过程可配合肢体语言技巧,如眼神正视患者,使患者能从医生的眼神中读到沉稳与坚定,声音要洪亮、清晰,语调可带关切但用较强的语调突出重点。
总之,在神经疾病理论教学中将人文精神和医患沟通能力的培养渗透到每一种疾病的讲解中,能充分发挥示范作用和烙印效应,有利于培养医学生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医患沟通能力,从而成为医学生顺利进入临床工作的强大助力,也能为构建和谐医患关系打下良好的基础。
[ 参 考 文 献 ]
[1] 唐健.美同医学会以病人为中心的沟通模式研究[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10(1):76-78.
[2] 唐小牛,王少圣,陈文魁,等.如何正确理解多媒体技术在医学形态学教学中的优势[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06(3):225-227.
[3] 中国医师协会.全国部分省市调查“医闹”的分析报告[J].国卫生产业,2007(1):57-59.
[4] 赵萍,王俊平.医患沟通的三层“修炼”[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11(2):41-42.
[5] 侯胜田.医患沟通的主要障碍、影响因素和改进方法[J].医院院长论坛,2013(3):33-36.
[6] 叶添文,严望军,蔡斌,等.“3+2”培养模式下医学生对医患沟通相关问题的认识现状[J].西部医学,2010(6):1162-1163.
[7] 任为民,温世浩,苏澎,等.军医大学医患沟通教学状况调查与分析[J].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2010(11):1075-1077.
[8] 黄文,霍康,陈秀英,等.提升神经病学教学过程中的人文素质教育[J].西北医学教育,2013(1):89-91.
[9] 王琳,张亚萍,胡静.医学素质教育与人文科学[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4(2):520-531.
[10] Aspegren K.BEME Guide,No.2:Teaching and learning communication skills in medicine——a review with quality grading of articles[J].Medical Teacher,1999(21):563-570.
[11] 吴扬,高洁,凡文博.如何提高临床医学生与患者之间的沟通能力[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07(3):43-44.
[责任编辑:陈 明]
[摘 要]现代医学模式和当今医疗环境愈发注重医疗过程的人文精神和医患沟通,从而对医学生的未来执业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探讨在神经病学临床教学中渗透人文素质教育和医患沟通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必要性以及可行的多种教学措施,以期培养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医患沟通能力,为其将来顺利开展临床工作奠定基础,并达到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目的。
[关键词]人文素质教育;医患沟通;神经病学
[中图分类号] G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6)04-0141-03
医学是以人为研究对象,研究人的生理、病理过程并协助人类同疾病作斗争的科学,客观上具有科学和人文的双重属性。基于此内涵,美国医学会于21世纪初即提出了“以病人为中心”的伦理促进项目。该项目提出了在医疗过程中尊重并关注病人的偏好、需求和价值观的沟通模式,以探讨医疗机构面对多样化的病人群体,如何有效实现以病人为中心的沟通,旨在“改善沟通和增进人文关怀”。[1]随着社会的发展,医学模式的转变和医学社会化的加剧,医患关系也逐步从传统的医方主导、患者盲从的模式向医患平等、相互尊重的新模式转变。较之以往,在源自实践的医学教育中融入人文素质教育和医患沟通能力培养将具有更为深刻、丰富和重要的意义。神经病学作为医学临床专业的主要课程之一,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和学科精神,具有专业性强、内容抽象、注重人文关怀等学科特点。因此,本文将重点探讨在新医学模式下,人文素质教育在培养神经病学专业人才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在神经病学临床教学中如何结合专科特点,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和医患沟通能力培养,以使医学生在获得专业知识的同时,树立其关注现实、关爱生命的医学人文态度,以及勇于探索、求实严谨的医学科学精神,为其将来的执业生涯和和谐医患关系的构建奠定良好基础。
一、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必要性和加强医患沟通能力培养的紧迫性
医学是一个高技术、高风险且具有诸多不确定因素的不断发展的学科。严格意义上并来说它不是单纯的科学,它的成功标准并非真理的发掘,而是对于疾病的治疗和健康的维护。随着疾病构成、医学目的、医患关系、医疗体制的变化,当代医学面临的问题,已经超越传统生物医学所覆盖的范围。现代医学模式也已由原来的生物医学模式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新的医学模式使得医学的“社会性”更加突出,强调医患平等和相互尊重,它要求医生不但要关注和理解疾病,而且要关注和理解病人,这就决定了医务人员应该具备更加宽厚的人文知识和良好的人文精神。新的医学模式对医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即使之成为既有专业技术能力,又具备竞争意识和协同合作精神,既要有良好的人文素质和完善的人格品质,又能够体现人文精神的医学人才。因此,必须将人文素质教育贯穿于整个医学教育过程。[2]
现代社会是一个要求人与人之间进行广泛沟通的时代,沟通不但能够消除误解与冲突,也可以促进和谐与亲密。世界医学教育联合会早在1989年就已于福冈宣言中指出,所有医生必须学会交流和人际关系的技能,缺少共鸣(同情)应该被视作与技术不够一样,是无能力的表现。近年来,国内医患矛盾日趋激化,不断有医患纠纷的恶性事件发生。中国医师协会的调查发现,在各类医疗纠纷中,因医生技术原因引起的不到20%,而80%缘于医生的服务态度、语言沟通和医德医风等问题。[3] [4]在医疗环境日趋复杂,医患关系紧张,患者对医疗服务质量要求不断提升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下,医患沟通成为医疗服务的核心环节之一,医患沟通技巧与培训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关注。医患双方的有效沟通被认为是保证医疗质量,确保患者满意度的前提。[5]良好的医患沟通可以提高患者疾病的诊断率,提高患者对医嘱的依从性,从而提高治疗成功率。良好的沟通也是避免严重医疗纠纷与医疗事故的重要方法,是防范患者疾病发生意外转归时发生医患矛盾的有力武器。因此,如何正确处理医患关系,成为医生日常工作中和即将成为医生的医学生在学习中不容忽视的重要内容。有资料表明,医学生能越早意识到医患沟通的重要性,就越能获得更为和谐的医患关系。[6] [7]
医患沟通技巧训练和人文教育二者相辅相成。人文素质教育与医学学科的交叉与融合,可以增强医学生的道德素质和沟通技巧;医学教育加强奉献和仁爱精神的教育,也将有利于在培养医学生医患沟通的思维。而良好的医患沟通能力则是医学人文素质的外在体现、内化和升华。
二、人文素质教育和医患沟通能力培养在神经病学教学中的特殊性
神经病学作为一门研究神经系统疾病和脑科学的医学学科,专业性较强,在人文素质教育和当前医患关系普遍问题的基础上,较其他学科还面临一些特殊的情况。
(一)神经病学与人文教育
脑的功能活动是人类各种思想、行为(包括人文精神)产生的根源,神经科学则以脑结构和功能作为研究的主要对象,而神经病学是研究异常脑结构及其异常行为的临床学科。从这个角度来看,神经病学与人文精神存在密不可分的关系,其实质是结构决定功能的关系。[8]在临床上,由于神经系统遍布人体各组织、器官,神经疾病临床表现复杂,慢性疾病及老年性患者居多,部分疾病诊治难度较大;许多疾病的病迁延不愈,常常遗留程度不等的神经功能缺失、生活自理能力下降,加之反复多次的就诊,使得患者及其家庭在经济上和精神上都承受着巨大的负担和压力,极易产生对医疗的依从性降低和不信任;一些神经系统疾病自身(如痴呆、颞叶癫痫等)或许多疾病慢性迁延的病程和疾病折磨,常导致焦虑、抑郁等精神疾病共患病,患者强烈希望得到医护人员的关心、支持和鼓励,而这些特点在老年患者中的表现尤为突出。人文素质教育注重培养尊重和敬畏生命之心,以及医者的同情之心;强调从生物、心理、社会三维角度审视病人,构建“以人为本”的和谐医患关系。随着中国老龄化的加剧,针对神经系统疾病特点,在临床教学中加强人文教育,提高医学生人文修养,有利于构建良好的医患关系,对增强医患沟通和规避医患矛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神经病学中的医患沟通
由于神经系统疾病多具有慢性病程、致残率高和精神心理共患病高的特点,患者常呈现出鲜明的心理需求,表现为求医心切、高度的自我中心和以焦虑、抑郁为主的心理负性反应。[9]同时,医院的诊治环境和过程也会给患者带来焦躁不安等心理反应,而这些特点在老年患者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因而需要医务人员予以高度重视。但由于神经系统疾病的特殊性,常规的沟通手段常常难以达到目的,如对伴有语言功能障碍和认知功能降低的病人,一般的以谈话为主要方式的沟通往往难以奏效。此外,神经系统的急性突发性疾病或症状,如急性脑血管病和癫痫持续状态等亦不少见,对于此类急性突发事件,良好的沟通是缓解患者家属压抑和紧张心理的利剑,也是减少医患纠纷、创造和谐医患关系的一剂良药。因此,面对神经疾病患者时,需要医师对患者采用个性化的沟通技巧,要求沟通更人性化,手段更灵活,并付出更多的耐心。这些特点无疑对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神经病学教学中提高人文素质教育和医患沟通技巧的措施
(一)提高教师的示范作用
医学人文素质是医学人文知识内化和升华而成的特定心理品质,并通过医学行为来体现,而人文素质是可以教化、培养、造就和提高的。虽然有医学教授曾指出,医学人文素养不是“教”会的,而是“养”成的,教师仅仅起到引导的作用,但在他们的言行中,学生还是能够捕捉到人格魅力和人文精神所在。因此,教师的言传身教不可或缺。提升医学生的人文素质首先要求教师应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具备包括文化、社会和性别等特定因素对医学的影响,医学伦理和法律问题的相互作用,疾病和生活、生命和死亡、身体和灵魂等的定义、内涵等在内的广博的医学人文知识,并具备良好的沟通引导能力。
(二)在课堂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
在课堂上开展问题导向式教育,特别是针对神经科急危重症较多,老年患者以及生活不能自理的患者较多的特点,选取实例进行讨论。在分析疾病的同时,探讨医生、病人和社会三者的关系,引导学生思考生与死的意义,意识到每个生命个体都蕴含了无数的选择和无数的希望;在见习课中可以采用情景式教育,通过角色扮演训练,提高医学生对疾病的认识和促进医学生对病人躯体和心理痛苦感受的真实体会和理解。由此逐步建立对生命的敬畏之心,对病患的同情之心和救治的真诚之心,奠定医学生未来执业生涯中医疗道德和奉献精神的基础。
(三)加强沟通意识
对于初涉医学的医学生而言,医患沟通能力并非与生俱来,除了需要人文素质作为基础之外,还需培养沟通的意识,使沟通成为其未来执业实践中自然而然的行为。良好医患沟通的开端首先是在意识上把患者作为平等的主体,将患者与医生组成应对疾病的利益共同体,从而促使患者主动参与并配合诊疗过程。传统的医学模式往往是以医生为主导,而现代医学的迅速发展,使得医学愈发陷入“唯技术至上”、“科技万能”的怪圈,使得医生在诊疗过程中常常只考虑把医学技术和自己的观念强加给病人,忽视了患者是一个独立平等的主体,因而难以达到应有的沟通效果。加之现在的医学生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较为突出,因此,在培养医患沟通能力的临床教学中,不但需要向医学生强调用“心”沟通,培养其爱心、耐心和责任心,也需强调尊重患者的意愿和权利,充分调动患者参与诊疗的积极性,共同应对疾病诊治的潜在风险。在国际上,通过教学体验来教授沟通技巧已被认为是一种有效促进教学效果的医学教育模式。[10]因此,在教学方式上,可以在课堂中采用情景式教育,如模拟癫痫患者发病过程的情景剧、偏瘫或截瘫的虚拟患者的扮演等形式,或在临床实践教学中,选取病史清晰,症状及体征典型的真实病例,通过直观接触和学习,提高医学生对对疾病感受的理解和与患者的感同身受,强化学生 “以病人为中心”的执业意识,为建立和谐的医患沟通提供主观的动力,变被动沟通为主动沟通,使未来执业活动中的良性医患互动成为常态。
(四)提高沟通技巧
与患者及家属进行良好沟通,是获得信任、获得必需的病史信息、完成一定医疗活动的重要条件。医学生在医患沟通过程中常常暴露出一些主观或客观上的问题。由于专业知识不足,但又急于从学生角色步入医生角色的心态,使得医学生在与患者沟通过程中普遍表现出“紧张胆怯、自身信心不足、亲和力不足”。[11]此外,见习或实习带教教师由于担心医疗纠纷,不鼓励甚至限制医学生独自参与诊疗活动,加之医学生临床经验不足,极易遭到患者及家属的质疑和不信任,使实习生在诊疗活动消极旁观而失去沟通锻炼的机会。因此,在神经病学的临床教学中,首先要建立医学生沟通的信心和耐心、平和的心态,在此基础上,通过对真实病例的带教示范,教授学生沟通与病人及家属谈话的时机、方式、语气、措辞的方法,以及用心倾听,思路清晰,减少术语,用词通俗,灵活运用肢体语言等医患沟通的通用技巧,这会让即将进入临床工作的医学生获益匪浅。此外,将针对神经科常见的特殊类型患者的沟通方式传授给学生,有利于建立良好的医患互动和更为顺畅的诊疗。例如,一些焦虑、抑郁的患者常因失眠、头痛或某些躯体不适的表现而来神经科就诊,脑卒中后的抑郁的患者也相当常见。在对此类患者的医患沟通中,倾听尤为重要,倾听可以让患者及家属感受到医生对他们的关心。其次,在给予药物治疗的同时,耐心的心理疏导更有助于对于患者症状的缓解,否则诊治的努力也只能获得一些形式上的东西,难以圆满解决病人的问题。对于脑血管病、癫痫等一些慢性疾病患者,必须在医患沟通中反复强调规范治疗的重要性,并建立患者长期治疗的信心。因此,沟通过程可配合肢体语言技巧,如眼神正视患者,使患者能从医生的眼神中读到沉稳与坚定,声音要洪亮、清晰,语调可带关切但用较强的语调突出重点。
总之,在神经疾病理论教学中将人文精神和医患沟通能力的培养渗透到每一种疾病的讲解中,能充分发挥示范作用和烙印效应,有利于培养医学生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医患沟通能力,从而成为医学生顺利进入临床工作的强大助力,也能为构建和谐医患关系打下良好的基础。
[ 参 考 文 献 ]
[1] 唐健.美同医学会以病人为中心的沟通模式研究[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10(1):76-78.
[2] 唐小牛,王少圣,陈文魁,等.如何正确理解多媒体技术在医学形态学教学中的优势[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06(3):225-227.
[3] 中国医师协会.全国部分省市调查“医闹”的分析报告[J].国卫生产业,2007(1):57-59.
[4] 赵萍,王俊平.医患沟通的三层“修炼”[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11(2):41-42.
[5] 侯胜田.医患沟通的主要障碍、影响因素和改进方法[J].医院院长论坛,2013(3):33-36.
[6] 叶添文,严望军,蔡斌,等.“3+2”培养模式下医学生对医患沟通相关问题的认识现状[J].西部医学,2010(6):1162-1163.
[7] 任为民,温世浩,苏澎,等.军医大学医患沟通教学状况调查与分析[J].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2010(11):1075-1077.
[8] 黄文,霍康,陈秀英,等.提升神经病学教学过程中的人文素质教育[J].西北医学教育,2013(1):89-91.
[9] 王琳,张亚萍,胡静.医学素质教育与人文科学[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4(2):520-531.
[10] Aspegren K.BEME Guide,No.2:Teaching and learning communication skills in medicine——a review with quality grading of articles[J].Medical Teacher,1999(21):563-570.
[11] 吴扬,高洁,凡文博.如何提高临床医学生与患者之间的沟通能力[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07(3):43-44.
[责任编辑:陈 明]